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
原文《我绝不宽恕》 作者:慕容素衣
初春的早晨,被闹钟吵醒,翻过身接着昏睡,丈夫出门上班,关门锁门却一概不知,只记得在这之前我说了一句:冰箱里有粥,记得吃。回答是,已经吃过了,你再睡会儿。
9点醒了一次,翻了翻手机,看窗外的太阳还是一副清晨时的模样,再次醒来,似乎是被雨水敲打玻璃窗的声音吵醒,已经12点了,起床刷刷社交网络,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边吃着早饭一边读。一气读完,刚开始以为只是篇自述,看了几章后发现其实是篇第一人称的小说,可是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不去相信这个故事不是真实的,这不仅仅是篇闲来看看供人打发时间的小说,它饱含了太多的内容,让我思考许久。
1
记得前两天还跟老公讨论过一件事情,起因是朋友圈中一个留学海外的同学转发的一篇帖子,大概内容讲的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他们认为中国人不爱自己的家庭更爱钱,假以为了家庭孩子的未来,实则“抛弃”他们,去远方打工,实则就是因为自己更爱钱等等等等。看完我实在有些气愤,心想你们这帮一出生就住着大房子,过着不愁吃穿,教育医疗养老都由政府提供,即使不努力也可以过着不差的生活,即使生长在农村也不会比城市生活差的欧洲人,澳洲人,你们哪里能够懂得,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却不能给家人带来吃饱穿暖的生活,孩子即使可以上学最多读个村办小学,若是学习好一点要去镇上读个初高中,也许家里连车费都凑不齐的那些人的艰辛?他们不爱家人只爱钱?那是因为钱对于他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有的时候甚至比命都来得重要。这是那些已经富裕了半个世纪的发达国家的人无法体会和想象的。
就如小说中中所说的,母亲实在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被镇上的男孩子嘲笑,才撇下他们,南下打工,每天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过年返乡时给姐妹两人买了城里时新的红呢子裙。人是无法逾越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来优先满足精神世界的。所以每年才会有那么多人,撇下子女老人,跨越那么远的距离,去遭受城里人的冷眼,做着最脏最累的活计,为了什么?难不成是为了自己的享受,他们在城里甚至是连尊严都没有的啊!我所看到的的小说里的童童,因最终留在了城里,多少也因为她的母亲当年南下淘了些金,学了些手艺,积攒了一点点财富,为她铺了些路么?
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小的时候我也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父母工作非常忙,无暇时刻陪伴,经常把我反锁在家,或者送到奶奶外婆,三大姑八大姨家,小时候我也怨恨于此,很羡慕那些有爸爸妈妈陪着写作业,一家人一起晚饭后一起散步的同学,而我总是一个人写作业,在奶奶家吃完晚饭,等着爸妈来接我回家,一回到家就到了该洗洗睡了的时间。长大了也会也因为儿时少于父母的陪伴,以至于与父母间总有些隔阂。可是似乎是从高中毕业后开始,看到父母因为某些原因被买断工龄,离开了工作的地方,却都从未放弃奔波。其实那个时候我家家境在我生活的那座小城里已经算很好了,父母都是很节俭的人,三口之家过一个安稳的日子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也许是看到父母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看到他们的穿着与同样收入的叔叔阿姨的反差,看到他们在为我花钱时的表情那么理所应当,受到了深深地震撼,青春期的叛逆还有多年来对于父母没有陪伴左右的怨念,慢慢地离我远去了。
读大学的时候,那么多同学都为每日支出精打细算,我虽是深受父母多年言传身教的影响,懂得在吃穿用度上节制自己,虽然每月的生活费我只向父母要600(08年),和精打细算的那些同学们一样逛夜市,穿地摊货,买小玩意儿跟商家讨价还价,在同学眼里我并不是个有钱人家出来的孩子,可就是如此我也深深体会到我自己比其他人优越,比如我选择发展方向选择工作,主要考虑的是兴趣,而收入这个概念从来都不曾在我的脑海里停留过哪怕一秒钟。
我深感我是很幸运的,即使从单纯物质生活上来讲,我与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无不同,可是父母努力赚钱给我提供的是一个从不用去考虑和担心钱的问题的环境,以至于我现在才有可能徜徉在泰晤士河畔,跟身边的人谈的是虚无缥缈的理想还有阳春白雪般的生活感知,才能年纪轻轻的生活却随心而惬意。若不是他们“牺牲”了与子女陪伴的时间,努力地工作挣钱,为了我能多一点选择,就单凭我自己的能耐,或许现在的我最好的情况也无非就是个飘在北上广的背着房贷拼命加班的小白领。
我的童年虽少了些父母陪伴,我的父母也一样少了孩子的陪伴啊。感情上的缺失造成的隔阂固然是遗憾,可是好在我现在意识到这一切,还不算晚,我们都在为此努力去减少隔阂。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感恩我现在所得到的一切。我想我以后有了孩子,会陪伴他们成长,也会给他们讲外公外婆的故事。
2
看到此篇小说的起初,我有点怪童童太过于怨恨自己的母亲了,也许是自己有那么一点点类似的情感存在,我觉得我可以理解她的心情,可是程度不该那么深。当我看到萌萌述说自己尿尿的地方坏了的时候,童童因此晕厥过去的那一刻,我隐隐觉得,事情不妙了,这或许就是她为何那么怨恨母亲的原因。接着看,医生告诉她小小的萌萌遭到过不止一次的性侵,我当时懵了,猜测
初春的早晨,被闹钟吵醒,翻过身接着昏睡,丈夫出门上班,关门锁门却一概不知,只记得在这之前我说了一句:冰箱里有粥,记得吃。回答是,已经吃过了,你再睡会儿。
9点醒了一次,翻了翻手机,看窗外的太阳还是一副清晨时的模样,再次醒来,似乎是被雨水敲打玻璃窗的声音吵醒,已经12点了,起床刷刷社交网络,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边吃着早饭一边读。一气读完,刚开始以为只是篇自述,看了几章后发现其实是篇第一人称的小说,可是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不去相信这个故事不是真实的,这不仅仅是篇闲来看看供人打发时间的小说,它饱含了太多的内容,让我思考许久。
1
记得前两天还跟老公讨论过一件事情,起因是朋友圈中一个留学海外的同学转发的一篇帖子,大概内容讲的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他们认为中国人不爱自己的家庭更爱钱,假以为了家庭孩子的未来,实则“抛弃”他们,去远方打工,实则就是因为自己更爱钱等等等等。看完我实在有些气愤,心想你们这帮一出生就住着大房子,过着不愁吃穿,教育医疗养老都由政府提供,即使不努力也可以过着不差的生活,即使生长在农村也不会比城市生活差的欧洲人,澳洲人,你们哪里能够懂得,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却不能给家人带来吃饱穿暖的生活,孩子即使可以上学最多读个村办小学,若是学习好一点要去镇上读个初高中,也许家里连车费都凑不齐的那些人的艰辛?他们不爱家人只爱钱?那是因为钱对于他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有的时候甚至比命都来得重要。这是那些已经富裕了半个世纪的发达国家的人无法体会和想象的。
就如小说中中所说的,母亲实在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被镇上的男孩子嘲笑,才撇下他们,南下打工,每天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过年返乡时给姐妹两人买了城里时新的红呢子裙。人是无法逾越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来优先满足精神世界的。所以每年才会有那么多人,撇下子女老人,跨越那么远的距离,去遭受城里人的冷眼,做着最脏最累的活计,为了什么?难不成是为了自己的享受,他们在城里甚至是连尊严都没有的啊!我所看到的的小说里的童童,因最终留在了城里,多少也因为她的母亲当年南下淘了些金,学了些手艺,积攒了一点点财富,为她铺了些路么?
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小的时候我也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父母工作非常忙,无暇时刻陪伴,经常把我反锁在家,或者送到奶奶外婆,三大姑八大姨家,小时候我也怨恨于此,很羡慕那些有爸爸妈妈陪着写作业,一家人一起晚饭后一起散步的同学,而我总是一个人写作业,在奶奶家吃完晚饭,等着爸妈来接我回家,一回到家就到了该洗洗睡了的时间。长大了也会也因为儿时少于父母的陪伴,以至于与父母间总有些隔阂。可是似乎是从高中毕业后开始,看到父母因为某些原因被买断工龄,离开了工作的地方,却都从未放弃奔波。其实那个时候我家家境在我生活的那座小城里已经算很好了,父母都是很节俭的人,三口之家过一个安稳的日子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也许是看到父母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看到他们的穿着与同样收入的叔叔阿姨的反差,看到他们在为我花钱时的表情那么理所应当,受到了深深地震撼,青春期的叛逆还有多年来对于父母没有陪伴左右的怨念,慢慢地离我远去了。
读大学的时候,那么多同学都为每日支出精打细算,我虽是深受父母多年言传身教的影响,懂得在吃穿用度上节制自己,虽然每月的生活费我只向父母要600(08年),和精打细算的那些同学们一样逛夜市,穿地摊货,买小玩意儿跟商家讨价还价,在同学眼里我并不是个有钱人家出来的孩子,可就是如此我也深深体会到我自己比其他人优越,比如我选择发展方向选择工作,主要考虑的是兴趣,而收入这个概念从来都不曾在我的脑海里停留过哪怕一秒钟。
我深感我是很幸运的,即使从单纯物质生活上来讲,我与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无不同,可是父母努力赚钱给我提供的是一个从不用去考虑和担心钱的问题的环境,以至于我现在才有可能徜徉在泰晤士河畔,跟身边的人谈的是虚无缥缈的理想还有阳春白雪般的生活感知,才能年纪轻轻的生活却随心而惬意。若不是他们“牺牲”了与子女陪伴的时间,努力地工作挣钱,为了我能多一点选择,就单凭我自己的能耐,或许现在的我最好的情况也无非就是个飘在北上广的背着房贷拼命加班的小白领。
我的童年虽少了些父母陪伴,我的父母也一样少了孩子的陪伴啊。感情上的缺失造成的隔阂固然是遗憾,可是好在我现在意识到这一切,还不算晚,我们都在为此努力去减少隔阂。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感恩我现在所得到的一切。我想我以后有了孩子,会陪伴他们成长,也会给他们讲外公外婆的故事。
2
看到此篇小说的起初,我有点怪童童太过于怨恨自己的母亲了,也许是自己有那么一点点类似的情感存在,我觉得我可以理解她的心情,可是程度不该那么深。当我看到萌萌述说自己尿尿的地方坏了的时候,童童因此晕厥过去的那一刻,我隐隐觉得,事情不妙了,这或许就是她为何那么怨恨母亲的原因。接着看,医生告诉她小小的萌萌遭到过不止一次的性侵,我当时懵了,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