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建筑03——罗东文化工场
****************************** 原创图文,转载请注明 *******************************
继续来介绍黄声远的建筑,说实话在台期间我看的建筑里面他的作品最多,因为基本上都集中在宜兰,一趟旅行下来能看好几个,不然怎么说他是扎根在宜兰的建筑师呢。之前的樱花陵园和礁溪的两个作品,加上马上要讲的罗东文化工场,就是我一天的行程,还是有点赶,导致最后这个点拍照的时候光线不够,照片效果不是那么理想。
罗东文化工场(罗东新林场)原名宜兰县立第二文化中心,占地面积43455㎡,建筑面积2997㎡, 黄声远从1998年一直做到2012年建成,算是他最新的作品,也是酝酿最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获得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罗东新林场首部曲(文化二馆第一、二、三期工程)2008年即获得台湾建筑奖。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主题是“走向公民建筑”,对这个作品的颁奖词是:“罗东文化工场为台湾近年来最具突破性之公共建筑。在台湾,文化的定义已经日益多元,日常生活和即兴活动都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群以罕见的方式回应这一趋势,既隐喻着罗东历史中大型林场的生产空间历史,也为小镇营造了具有震撼力和平等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蓄意游走于现代主义和地方性之间,同时也结合场地设计,与城市环境肌理充分融合。项目本身也是协调和权衡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复杂产物。”
20世纪80年代,蒋经国执政时期提出在各县市建设文化中心的政策,于是各地纷纷建立起庞大的黑盒子,与市民生活脱离开来。罗东文化工场试图提出新的定义,摒弃封闭的形态,改为可供民众自由进出的开放式形态,正是这种公共性创造出的无限可能性,每个人可能的念头在这里都被尊重,这就是公共性和公民性。
整个建筑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文化工场(包括办公、商店、展示、演讲、图书室等功能),天空艺廊(艺术展览空间)和棚架广场,除此之外,文化工场配套有附属公园,加上旁边开放式的国中校园,整合成一个广大的开放空间,将社区连结得更加紧密。设计师一开始就决定采取把艺廊吊起来剖面策略,这样不管艺廊开不开,都不会影响这块场地的使用,空出的地面提供所有想要使用的人,同时留出棚架下面中段空间,不挡到四周互望的视线,这种把一切留给公众,游走其间到处透出山色的简单心愿,点出了宜兰公共工程还地于民的心胸。
因为有太平山森林的自然资源,罗东以前靠林业起家,日据时期快速发展为密集型的工业城镇,为了回应这种背景,设计以林业为出发点,在材料、建筑语汇上都有所体现。林场、储木池、成排堆放的木材不但是罗东人对那段辉煌岁月最鲜明的记忆,也成为促进这个城镇繁荣崛起的产业标记。可以遮雨的大棚架并非突发奇想,它是对罗东林场工业记忆的回应。在有着浮光木影的棚架下面,就如同置身储木池底。此外,罗东一向阴沉多雨,这里的居民确实需要一个可以避雨、喘口气、自由伸展的公共空间。
往后走是文化工场旁边的配套公园,有各种运动设施,架高的跑道,人气很旺。设计中做出丰富的地貌,配有不同的活动设施,引入地下水系,创造生态环境,让来到这里的人们各取所需。
一路看下来,觉得生活在这里的人好幸福,有如此开放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公民建筑”这几个字的分量。
黄声远其他作品
樱花陵园:http://www.douban.com/note/331030483/
礁溪乡公所&户政与卫生所:http://www.douban.com/note/331511551/
****************************** 原创图文,转载请注明 *******************************
继续来介绍黄声远的建筑,说实话在台期间我看的建筑里面他的作品最多,因为基本上都集中在宜兰,一趟旅行下来能看好几个,不然怎么说他是扎根在宜兰的建筑师呢。之前的樱花陵园和礁溪的两个作品,加上马上要讲的罗东文化工场,就是我一天的行程,还是有点赶,导致最后这个点拍照的时候光线不够,照片效果不是那么理想。
罗东文化工场(罗东新林场)原名宜兰县立第二文化中心,占地面积43455㎡,建筑面积2997㎡, 黄声远从1998年一直做到2012年建成,算是他最新的作品,也是酝酿最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获得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罗东新林场首部曲(文化二馆第一、二、三期工程)2008年即获得台湾建筑奖。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主题是“走向公民建筑”,对这个作品的颁奖词是:“罗东文化工场为台湾近年来最具突破性之公共建筑。在台湾,文化的定义已经日益多元,日常生活和即兴活动都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群以罕见的方式回应这一趋势,既隐喻着罗东历史中大型林场的生产空间历史,也为小镇营造了具有震撼力和平等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蓄意游走于现代主义和地方性之间,同时也结合场地设计,与城市环境肌理充分融合。项目本身也是协调和权衡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复杂产物。”
20世纪80年代,蒋经国执政时期提出在各县市建设文化中心的政策,于是各地纷纷建立起庞大的黑盒子,与市民生活脱离开来。罗东文化工场试图提出新的定义,摒弃封闭的形态,改为可供民众自由进出的开放式形态,正是这种公共性创造出的无限可能性,每个人可能的念头在这里都被尊重,这就是公共性和公民性。
整个建筑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文化工场(包括办公、商店、展示、演讲、图书室等功能),天空艺廊(艺术展览空间)和棚架广场,除此之外,文化工场配套有附属公园,加上旁边开放式的国中校园,整合成一个广大的开放空间,将社区连结得更加紧密。设计师一开始就决定采取把艺廊吊起来剖面策略,这样不管艺廊开不开,都不会影响这块场地的使用,空出的地面提供所有想要使用的人,同时留出棚架下面中段空间,不挡到四周互望的视线,这种把一切留给公众,游走其间到处透出山色的简单心愿,点出了宜兰公共工程还地于民的心胸。
![]() |
天空艺廊看上去像是吊在空中,体量虽大但显得轻盈 |
![]() |
总长114米的天空艺廊从主体建筑中穿插出来,造型十分抢眼 |
![]() |
艺廊另外挑出的一端 |
![]() |
建筑开放的氛围,能够感受阳光和空气的流动 |
![]() |
大体量之下有小体量满足各种功能 |
因为有太平山森林的自然资源,罗东以前靠林业起家,日据时期快速发展为密集型的工业城镇,为了回应这种背景,设计以林业为出发点,在材料、建筑语汇上都有所体现。林场、储木池、成排堆放的木材不但是罗东人对那段辉煌岁月最鲜明的记忆,也成为促进这个城镇繁荣崛起的产业标记。可以遮雨的大棚架并非突发奇想,它是对罗东林场工业记忆的回应。在有着浮光木影的棚架下面,就如同置身储木池底。此外,罗东一向阴沉多雨,这里的居民确实需要一个可以避雨、喘口气、自由伸展的公共空间。
![]() |
设计中大量采用具有工业质感的素材,如耐候性钢材、婆罗洲铁木等 |
![]() |
抬头看向棚架顶,如同置身储木池底 |
![]() |
把地面和艺廊之间的中段留出来,可停留可观景 |
![]() |
通往艺廊的空中廊道 |
![]() |
到达空中艺廊之前会经过长长的梯步,一边漫步一边四处张望 |
![]() |
从梯步往下看,多层次的底部空间,以及可停留的空间 |
![]() |
大棚架,可以容纳多种活动的空间,后方是配套公园的大草坪 |
![]() |
艺廊顶上是观光平台,可以远眺罗东小镇的风景 |
![]() |
从观景平台看大棚架 |
往后走是文化工场旁边的配套公园,有各种运动设施,架高的跑道,人气很旺。设计中做出丰富的地貌,配有不同的活动设施,引入地下水系,创造生态环境,让来到这里的人们各取所需。
![]() |
![]() |
从公园的角度往文化工场看,树影的幕布试图与环境融合 |
![]() |
架在水面上的跑道,环境这么好让人忍不住想要运动 |
![]() |
跑道旁边有斜撑的木板,跑累了可以靠一下,也可以借助来做伸展 |
![]() |
![]() |
![]() |
![]() |
营造不同的地貌,满足市民不同的需求 |
![]() |
绿地旁边开放式的校园 |
一路看下来,觉得生活在这里的人好幸福,有如此开放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公民建筑”这几个字的分量。
黄声远其他作品
樱花陵园:http://www.douban.com/note/331030483/
礁溪乡公所&户政与卫生所:http://www.douban.com/note/331511551/
****************************** 原创图文,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