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集1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很恭敬的答应。是住降明理,徹底明了。
愿,乐,欲,闻:听众程度不齐,后后深于浅浅,义甚深广。
愿:愿意听听,程度浅的。
乐:非常欢喜听,爱好。
欲:非听不可,欲望,。
闻:闻到开悟了,反闻闻自性。
人人本具如如不动之自性。无明为障。因为有障碍,至妄心生灭不停。
念头:生灭心。
我们这个念头生灭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法控制,能发现的只是初念,微细的念头还没觉察得到,即使有相当的定功也觉察不到,大乘八地菩萨才看到微细的念头,假如这些念头你根本没有发现,你怎么能断它呢,一定是先发现,发现要觉悟,断掉是功夫。念头的生灭当然有,不必害怕,不必恐惧,一切众生都一样,没有例外。如果对于佛的教诲,我们能够信得过,能够理解,依照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来修行,确实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故学者应从“闻:字上用功
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正智。的示无住以生信。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句,甚为紧要,不可忽略读过。
佛告须菩提,告诉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
诸菩萨:指发大善心之善男女也。权教菩萨要是再提升到法身大士,就是摩诃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没有别的,就是无住而已,就是降伏而已。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还是要无住。功夫是一个,一个原理,一个原则。
发心要发的圆满究竟。如果发的心不究竟,得到的果报很小,如果等证到小果,再发大心,如是次第发心,时间会很长,很累。不如一开头就发足省事。
上成佛道,下化众生。
要发愿学佛,作佛。这是金刚经上世尊所赞叹的对象。
又知虽上成而实无所成,虽下化实无所化。
为什么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却又成无所成,化无所化,这个说法就是怕你执着,愿要发,心不能有,有愿不能有心,有心就有住,无心才无住。
成佛不能住成佛的相,学佛也不能有学佛的相。有相就有执着,度众生又不能着度众生的相,不然烦恼无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0MTg2NTE2.html?f=5366137
唯:很恭敬的答应。是住降明理,徹底明了。
愿,乐,欲,闻:听众程度不齐,后后深于浅浅,义甚深广。
愿:愿意听听,程度浅的。
乐:非常欢喜听,爱好。
欲:非听不可,欲望,。
闻:闻到开悟了,反闻闻自性。
人人本具如如不动之自性。无明为障。因为有障碍,至妄心生灭不停。
念头:生灭心。
我们这个念头生灭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法控制,能发现的只是初念,微细的念头还没觉察得到,即使有相当的定功也觉察不到,大乘八地菩萨才看到微细的念头,假如这些念头你根本没有发现,你怎么能断它呢,一定是先发现,发现要觉悟,断掉是功夫。念头的生灭当然有,不必害怕,不必恐惧,一切众生都一样,没有例外。如果对于佛的教诲,我们能够信得过,能够理解,依照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来修行,确实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故学者应从“闻:字上用功
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正智。的示无住以生信。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句,甚为紧要,不可忽略读过。
佛告须菩提,告诉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
诸菩萨:指发大善心之善男女也。权教菩萨要是再提升到法身大士,就是摩诃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没有别的,就是无住而已,就是降伏而已。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还是要无住。功夫是一个,一个原理,一个原则。
发心要发的圆满究竟。如果发的心不究竟,得到的果报很小,如果等证到小果,再发大心,如是次第发心,时间会很长,很累。不如一开头就发足省事。
上成佛道,下化众生。
要发愿学佛,作佛。这是金刚经上世尊所赞叹的对象。
又知虽上成而实无所成,虽下化实无所化。
为什么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却又成无所成,化无所化,这个说法就是怕你执着,愿要发,心不能有,有愿不能有心,有心就有住,无心才无住。
成佛不能住成佛的相,学佛也不能有学佛的相。有相就有执着,度众生又不能着度众生的相,不然烦恼无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0MTg2NTE2.html?f=536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