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过完年,外婆的精神就出问题了。她说她看见屋子里各种人,分散在各个角落。她可以详细描述那些人在干什么。问她是死去的人还是跟我们一样的活人?她说像唱戏里的人。我难以想象是哪样唱戏的人在做着如她所述的事。她脑子里想的情景,与我到底隔了多少世代?现代的物质文明,快速、便捷、网络,哪怕是电视娱乐,对出生于上个世纪初的人,到底产生过多少影响?
抄"心经"给她,很多字不会念,写相同音的字在旁边。我说,你多念,占着时间,就不会想东想西了。她说,我跟他们说,不要来跟着我。我是农村来的,苦了一辈子的人。没什么便宜可占。教她念了两遍,以为她不过是敷衍了事。念后她把纸卷起来说,每天念一遍,赶快念好了就好了。这种直接的务实,让人唏嘘。就像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样客观,不容人有任何想象力。就像眼一睁、眼一闭就是一辈子,不容人存任何侥幸。
《艺文中国》里采访张晓刚他说,你我这一代是消费的一代,上一代他们极其节俭。大概意思是上一代总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些什么;而到了我们这一代,这种延续,可能就断了。原来,与环境的迅速恶化一样不可逆的,还有朴素的思想。文化或是文明,总是与财富相生相伴。我们消费,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积累到了今天这样的程度;而到了我们下一代,或许就不再有蓝天白云,不再以绿水青山为美,而是网络生活的各种结点。
渐渐消逝的东西,总是让人觉得悲哀。
其实外婆朴素的思想里能想的不多,看到的幻觉,无非是谁谁要偷她的东西。原来《与神对话》里说的,你恐惧什么,就会吸引什么,是成立的。
佛教导说,不要有恐惧,也不要有期许。
而恐惧,总是产生自你的拥有。最近我总在想,现在是不是比以前担心更多;以前只有个咖啡馆时,比起现在酒店的巨大投入,当然以前要洒脱得多。现在总在做各种假设,所以便多出各种顾虑。讲起来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实心里知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只是制造出更多的因果而已。增加的业,只会使你沉重而不够轻盈。
心之艰难,往往在于跟自我的斗争。
看到外婆的无助,想到自己也会有老的一天。三十岁以后,开始在高原生活。其实比起大多数人,生活已经简单了太多。在物质不够发达的地方,需求也逐渐从欲望里减少。往好里说,删除和简化,可以让心得到澄清,目标变得明确。连添置衣物,要满足的条件只是它们能够方便旅途携带。当你关上太多窗户的时候,世界其实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上帝并不会同比例地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户,你需要自己去适应,简单可能带来的不便,以及黑暗。
好在,这几年,有环境的潜移默化,客观现实的逼迫,看过的一些佛教和心灵上的书籍,这些原因合起来,心中的疑惑,逐渐被解答。
"真正值得表达的是证悟,其次才是信仰",这句话看到泪流满面。时间剪接过的片断,在脑子里流转。如果高原是我上辈子未完成的业,那它是在帮助我获得内心的平和。这种平和,并不是单纯的环境、或者是佛教信仰所给予的。佛祖所传授的,我一直认为是一种辩证哲学。信仰是手段,证悟才是体验。这是无数个"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里一点一滴的凝聚。
《与神对话》里说,“安静地开始。只有外部世界安静,内部的世界才可能给你带来洞察力。“而洞察力,是获得外部世界体验的开始;它能够通神。
即知,"普天之下,一切事物的一切作为,皆有其时"。
抄"心经"给她,很多字不会念,写相同音的字在旁边。我说,你多念,占着时间,就不会想东想西了。她说,我跟他们说,不要来跟着我。我是农村来的,苦了一辈子的人。没什么便宜可占。教她念了两遍,以为她不过是敷衍了事。念后她把纸卷起来说,每天念一遍,赶快念好了就好了。这种直接的务实,让人唏嘘。就像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样客观,不容人有任何想象力。就像眼一睁、眼一闭就是一辈子,不容人存任何侥幸。
《艺文中国》里采访张晓刚他说,你我这一代是消费的一代,上一代他们极其节俭。大概意思是上一代总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些什么;而到了我们这一代,这种延续,可能就断了。原来,与环境的迅速恶化一样不可逆的,还有朴素的思想。文化或是文明,总是与财富相生相伴。我们消费,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积累到了今天这样的程度;而到了我们下一代,或许就不再有蓝天白云,不再以绿水青山为美,而是网络生活的各种结点。
渐渐消逝的东西,总是让人觉得悲哀。
其实外婆朴素的思想里能想的不多,看到的幻觉,无非是谁谁要偷她的东西。原来《与神对话》里说的,你恐惧什么,就会吸引什么,是成立的。
佛教导说,不要有恐惧,也不要有期许。
而恐惧,总是产生自你的拥有。最近我总在想,现在是不是比以前担心更多;以前只有个咖啡馆时,比起现在酒店的巨大投入,当然以前要洒脱得多。现在总在做各种假设,所以便多出各种顾虑。讲起来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实心里知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只是制造出更多的因果而已。增加的业,只会使你沉重而不够轻盈。
心之艰难,往往在于跟自我的斗争。
看到外婆的无助,想到自己也会有老的一天。三十岁以后,开始在高原生活。其实比起大多数人,生活已经简单了太多。在物质不够发达的地方,需求也逐渐从欲望里减少。往好里说,删除和简化,可以让心得到澄清,目标变得明确。连添置衣物,要满足的条件只是它们能够方便旅途携带。当你关上太多窗户的时候,世界其实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上帝并不会同比例地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户,你需要自己去适应,简单可能带来的不便,以及黑暗。
好在,这几年,有环境的潜移默化,客观现实的逼迫,看过的一些佛教和心灵上的书籍,这些原因合起来,心中的疑惑,逐渐被解答。
"真正值得表达的是证悟,其次才是信仰",这句话看到泪流满面。时间剪接过的片断,在脑子里流转。如果高原是我上辈子未完成的业,那它是在帮助我获得内心的平和。这种平和,并不是单纯的环境、或者是佛教信仰所给予的。佛祖所传授的,我一直认为是一种辩证哲学。信仰是手段,证悟才是体验。这是无数个"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里一点一滴的凝聚。
《与神对话》里说,“安静地开始。只有外部世界安静,内部的世界才可能给你带来洞察力。“而洞察力,是获得外部世界体验的开始;它能够通神。
即知,"普天之下,一切事物的一切作为,皆有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