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节选自刘新民:莎翁朱生相似论
![]() |
在中国,朱生豪的名字,必然与莎士比亚联在一起。朱译莎剧,已成为中国翻译文学宝库中的不朽遗产。大多数中国人,就是通过朱译本,进入并陶醉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而朱生豪译莎的艰难曲折,如同他的成就,都远超出人们的想象。那么,朱生豪是怎么成功的?半个多世纪来,人们对此已有不少解说。本文拟略析莎翁朱生的种种相似,以探求朱生豪译莎成功的奥秘。在大量的相似中,最关键的是:天赋、勤奋、机遇、青春、爱情、爱国。
一. 天赋
莎士比亚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尽管在他只身赴伦敦前的二十三年里,并未显山露水,可一旦他拈起那支生花妙笔,就有如天授神助,无数华美词章、动人诗句、奇思妙构便从他的笔端汩汩而出。短短几年,他的剧作便风靡伦敦,甚至招致大学才子格林的羡慕妒忌恨和恶意攻击。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莎剧每年都在世界各国上演,无数电影、图书,吸引着数以亿计的观众和读者。他那充满睿智哲理的妙语名句,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引用于无数的演讲、文章和作品中,为之增色。可以说,莎士比亚的语言天赋,是举世公认,人皆叹服的。
![]() |
从现存的文稿资料来看,朱生豪同样堪称旷世奇才,具有非凡的语言天赋。他中学时代便中英文极佳,文思敏捷,诗才出众。入大学后,很快被誉为“之江才子”,获得一代词学大师夏承焘的激赞赏。朱生豪时年不满二十,文学修养,尤其古诗词,已臻相当境界。二十四岁开始翻译莎剧,译笔典雅华瞻,清丽流畅。尤其是莎剧中的韵文,朱译悉依原风格,以各种诗体出之,均妥贴传神堪称上品。朱译佳处充分表现出汉语言的丰美神妙。当时甚或至今,译坛名家高手的译笔,可谓尚无出其右者。尽管当年胡适点选了五位英才,共襄译莎盛事,可事实证明,朱生豪才是译莎的最佳人选。莎士比亚遭遇朱生豪,这是中国译坛的幸运,也是中国读者的幸运。
![]() |
三. 机遇
莎士比亚与朱生豪的另一惊人相似是,他们都牢牢紧紧抓住了历史提供的机遇。在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时代后期,正是戏剧创作和演出的鼎盛时期。一时涌现了不少优秀剧作家,全伦敦有数十家剧团和近二十座大剧院。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底层民众,都喜爱戏剧,成为热心观众。连女王本人也是戏迷,甚至是莎剧的“粉丝”,常常邀请剧团入宫演出。莎士比亚跟随某剧团赴伦敦闯荡,就是冲着那儿繁荣的戏剧业去的。那儿有可以展现他才华的平台和机会。然而,到莎士比亚的晚年,随着清教徒势力的扩张,英国戏剧已呈衰颓之势。莎翁一生,恰赶上英国戏剧的黄金时期。若是早或晚二十年,莎士比亚就生不逢时,难以成就他的辉煌事业了。
![]() |
朱生豪的情形,也极相似。首先,1933年他大学毕业,有幸进入当时国内最大出版机构之一的世界书局作编辑,可谓得其所哉。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全国文化中心,汇聚着大批人才,在文化各领域都成绩可观,相当繁荣。1935年又是“翻译年”,各种世界名著得以大量翻译出版。朱生豪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开始译莎,一发而不可收。从社会环境和时势来看,若是早或晚十年,甚至五年,都不可能有译莎的条件或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