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粉
断了中国菜一个多月了,现在稍微安静下来的时候脑子里就会浮现出粥粉面跟各式海鲜,连学校饭堂里不三不四的寿司也成了垂涎的对象,可惜差不多八块美金一盒,实在是吃不起。
爸爸新调了职位到市区上班,妈妈在微信上告诉我,我第一时间回复的就是:这样周六早上爸爸就可以出去买肠粉给我吃了,我要加蛋走葱多点酱油。
其实我最爱的肠粉,还是小时候在斗门跟奶奶清晨六点起床出去吃的那一摊,尤其是那位卖肠粉的阿叔,在当时简直就如我的英雄一般。
那时候的纸巾还是粉红色、质量极差的那一种,那个摊档摆了多年,墙壁都被柴火熏得黑黑的,桌椅也甚奇形怪状,简直就像村户家里来了许多客人,不得已搬出借来各种桌椅给人们坐下的一样;然即便如此,却依旧日日早晨食客不绝。在上小学之前,我每每陪奶奶出去买菜,奶奶就带我到这小摊吃上一碟肠粉,跟阿叔喊一声:"一碟斋肠!"他就会忙不迭用大勺子绕来粉浆,铺在板子上匀开,然后习惯性地把手伸到那放葱的碗里,这时我总是不无担忧地大叫"不要葱!",他点点头,就把板子插到蒸笼里面去;粉浆跟蒸气混合起来的味道非常好闻,馋得我口水直流;不一会儿,阿叔把板子抽出来,利索地把成型的肠粉刮到碟里,切两下,淋上酱油,端到急不可耐的我面前,五毛钱,真的很好吃。偶尔跟妈妈去一趟,就奢侈些,加蛋,变成一块钱,但那滋味却好到如同过节一般。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被要求在学校吃早饭,肠粉吃得也就少了,但是那小摊就在上学的必经之路,每到冬天的早晨,走过那里我都要稍微停下脚步,一来热气极暖身,二来也趁机闻一闻那朴素却让人食欲大振的粉浆味。
近一两年我也常常赖着爸妈大清早开车回斗门吃肠粉,可惜那小摊早已没掉,做肠粉的阿叔早已退休,取代的摊子虽多,但价钱颇贵,八块上一碟,没有粉红色的劣质纸巾,没有破烂不像样的桌椅,没有被柴火熏黑的墙,也没有随时可以打招呼的熟人,不免有些凄凉。常规的肠粉,也成了加蛋加肉加葱的大杂烩,像极了这日渐浮躁的世界。
消失的当然远远不止肠粉这一样,还有外婆家楼下榕树头的龟苓膏和绿豆沙,记得跟表姐姨妈还有妈妈经常晚上玩厌了就下楼吃,龟苓膏还是用有"万寿无疆"字样的碗装着的,淋上炼奶,哎,对于我来说就又是一个节日。那个年代的井岸真的就像一口井的岸边几处,地方小,人也少,什么东西都只一两家,街上碰得着面的大多是熟人。小资情调浓重的不过一间叫"富丽宫"的西饼店(那里的咸包很好吃,爸爸跟我都很喜欢);还有就是叫"南冰洋"还有"青竹林"的两间甜品店。我爱吃青竹林的一款刨冰,说白了就是一堆冰上面淋点薄荷酱再撒上几枚巧克力豆罢了,但我特别喜欢它的名字,叫"单身贵族",每次吃,我就跟我妈说:妈妈,我长大以后要当单身贵族!没把她笑死。
那时候曾祖母还在世,晚饭还是奶奶天天在家做,她会煲木耳鸡汤,花生猪尾汤,枸杞叶瘦肉汤,有蒸塔沙、冬菇肉饼、香煎小海鱼、焖非洲鲫、炒豆角;周末呢,常去外婆家,她会蒸超级滑的蛋,做酿豆腐、冬菇蒸鸡、和红烧肉,最可爱的莫过于夏天冻在急冻格里的自家制绿豆冰。小时候,长辈们都年轻,妈妈还是个周末早上必须睡懒觉且对七点就到房间闹她的我极其不耐烦的大姑娘;爸爸还是个能让我玩骑牛牛能把我抱到肩头上玩的小伙子;爷爷还是骑着自行车每天往返在镇府和家的沉默寡言的上班族,奶奶还是动不动就笑声震天给我讲故事陪我玩独木桥的中年大妈;外公还是天天对着一堆电器修修补补不亦乐乎;外婆还是穿着长裙拉着我不胜优雅地逛公园;家里头,天天都还有曾祖母在念叨着爸爸又不回家吃晚饭。
记忆就是记忆,在这个连周杰伦都老了的年代里,哪里还会有肠粉阿叔的身影。故乡早已面目全非,很多东西都没有了,很多东西就算还在也都变了模样,有时我会悲观地想,为什么要发展呢,就这样停留在那个温饱不成问题,大家都安乐知足的年代不就好了?没有那么多的改造、没有那么高的GDP、没有那么多新楼房平地而起、没有那么多让人振奋的政绩,真的会使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么?也不见得吧。
大概这又不过是情怀在作祟。人大了,就迂腐了。又因太久没吃到中国菜,太想念那碟肠粉,如此罢了。
爸爸新调了职位到市区上班,妈妈在微信上告诉我,我第一时间回复的就是:这样周六早上爸爸就可以出去买肠粉给我吃了,我要加蛋走葱多点酱油。
其实我最爱的肠粉,还是小时候在斗门跟奶奶清晨六点起床出去吃的那一摊,尤其是那位卖肠粉的阿叔,在当时简直就如我的英雄一般。
那时候的纸巾还是粉红色、质量极差的那一种,那个摊档摆了多年,墙壁都被柴火熏得黑黑的,桌椅也甚奇形怪状,简直就像村户家里来了许多客人,不得已搬出借来各种桌椅给人们坐下的一样;然即便如此,却依旧日日早晨食客不绝。在上小学之前,我每每陪奶奶出去买菜,奶奶就带我到这小摊吃上一碟肠粉,跟阿叔喊一声:"一碟斋肠!"他就会忙不迭用大勺子绕来粉浆,铺在板子上匀开,然后习惯性地把手伸到那放葱的碗里,这时我总是不无担忧地大叫"不要葱!",他点点头,就把板子插到蒸笼里面去;粉浆跟蒸气混合起来的味道非常好闻,馋得我口水直流;不一会儿,阿叔把板子抽出来,利索地把成型的肠粉刮到碟里,切两下,淋上酱油,端到急不可耐的我面前,五毛钱,真的很好吃。偶尔跟妈妈去一趟,就奢侈些,加蛋,变成一块钱,但那滋味却好到如同过节一般。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被要求在学校吃早饭,肠粉吃得也就少了,但是那小摊就在上学的必经之路,每到冬天的早晨,走过那里我都要稍微停下脚步,一来热气极暖身,二来也趁机闻一闻那朴素却让人食欲大振的粉浆味。
近一两年我也常常赖着爸妈大清早开车回斗门吃肠粉,可惜那小摊早已没掉,做肠粉的阿叔早已退休,取代的摊子虽多,但价钱颇贵,八块上一碟,没有粉红色的劣质纸巾,没有破烂不像样的桌椅,没有被柴火熏黑的墙,也没有随时可以打招呼的熟人,不免有些凄凉。常规的肠粉,也成了加蛋加肉加葱的大杂烩,像极了这日渐浮躁的世界。
消失的当然远远不止肠粉这一样,还有外婆家楼下榕树头的龟苓膏和绿豆沙,记得跟表姐姨妈还有妈妈经常晚上玩厌了就下楼吃,龟苓膏还是用有"万寿无疆"字样的碗装着的,淋上炼奶,哎,对于我来说就又是一个节日。那个年代的井岸真的就像一口井的岸边几处,地方小,人也少,什么东西都只一两家,街上碰得着面的大多是熟人。小资情调浓重的不过一间叫"富丽宫"的西饼店(那里的咸包很好吃,爸爸跟我都很喜欢);还有就是叫"南冰洋"还有"青竹林"的两间甜品店。我爱吃青竹林的一款刨冰,说白了就是一堆冰上面淋点薄荷酱再撒上几枚巧克力豆罢了,但我特别喜欢它的名字,叫"单身贵族",每次吃,我就跟我妈说:妈妈,我长大以后要当单身贵族!没把她笑死。
那时候曾祖母还在世,晚饭还是奶奶天天在家做,她会煲木耳鸡汤,花生猪尾汤,枸杞叶瘦肉汤,有蒸塔沙、冬菇肉饼、香煎小海鱼、焖非洲鲫、炒豆角;周末呢,常去外婆家,她会蒸超级滑的蛋,做酿豆腐、冬菇蒸鸡、和红烧肉,最可爱的莫过于夏天冻在急冻格里的自家制绿豆冰。小时候,长辈们都年轻,妈妈还是个周末早上必须睡懒觉且对七点就到房间闹她的我极其不耐烦的大姑娘;爸爸还是个能让我玩骑牛牛能把我抱到肩头上玩的小伙子;爷爷还是骑着自行车每天往返在镇府和家的沉默寡言的上班族,奶奶还是动不动就笑声震天给我讲故事陪我玩独木桥的中年大妈;外公还是天天对着一堆电器修修补补不亦乐乎;外婆还是穿着长裙拉着我不胜优雅地逛公园;家里头,天天都还有曾祖母在念叨着爸爸又不回家吃晚饭。
记忆就是记忆,在这个连周杰伦都老了的年代里,哪里还会有肠粉阿叔的身影。故乡早已面目全非,很多东西都没有了,很多东西就算还在也都变了模样,有时我会悲观地想,为什么要发展呢,就这样停留在那个温饱不成问题,大家都安乐知足的年代不就好了?没有那么多的改造、没有那么高的GDP、没有那么多新楼房平地而起、没有那么多让人振奋的政绩,真的会使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么?也不见得吧。
大概这又不过是情怀在作祟。人大了,就迂腐了。又因太久没吃到中国菜,太想念那碟肠粉,如此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