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默尔索
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
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最喜欢的一个答案是:读小说,就是梦游,可以在别人用语言构筑的梦里,体会另一番迥然不同的人生。
看过《盗梦空间》么,我最喜欢的不是莱叔饰演的盗梦者,而是佩吉饰演的造梦者。电影开场那段戏,莱叔折腾了半天,因地毯的质料出了纰漏,被对方识破,盗梦失败,砸在粗心的造梦者手里。
后来,莱叔告诉委托人,造梦者很重要,首先他需要一位天才造梦者。
厉害的小说家,就是一个天才造梦者,用毕生精力构筑起一个个以假乱真的语言世界,让你身在梦中而浑然不觉。
那么,从造梦的角度,怎么辨别小说的好坏呢?
一般小说,让你在梦里好好爽一把。梦里的世界光怪陆离,它能是你幻想出来的任何东西,但它决不是现实本身。离现实很远,离欲望很近。你体会到在现实里无法实现的种种欲望。
宝玉在秦可卿房里发的春梦,金庸笔下荡气回肠的武侠梦,清穿小说里小主们的高大上生活,统统如此。
其实能做到这一点,让你在梦里忘我地神游,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从头到尾让你舒舒服服的小说,一定不是最好的小说。
读完好的小说,你从梦中醒来,发现脸上有泪,或心理惊魂未定,心里有深深的缺憾,努力追踪梦境,努力半天,你发现梦太真实,梦里的不幸有可能在现实重演。
读这样的小说,比如《局外人》,常常令我不寒而栗。
提加缪,往往必提萨特。这两人,被世人公认为存在主义的双子星。萨特是哲学家,他的文学是为哲学服务的,换句话说,他不怎么用心于小说,对萨特来说,故事是次要的,传道才是他的目的。
加缪不同,他首先是个诗人,是个作家,然后才是个哲学家。他在用心地讲故事,用心造梦。所以获得诺奖的是44岁的老帅哥加缪,而不是那个独眼老怪物萨特。
加缪对《局外人》有明确的定位:
「我首先想表达否定,用小说《局外人》。但是,我不知道人不能生活在否定之中,我准备表现肯定,同样用小说,《鼠疫》。」
两本小说的使命截然不同。《局外人》的使命是展现世界的荒诞,《鼠疫》教你如何反抗荒诞。打个比方,《局外人》是一副泻药,让你服用后软弱无力,《鼠疫》是一碗高级心灵鸡汤,强身健体顶呱呱。
那么,大家都更喜欢鸡汤吧。一开始,我也这么想的,但读完后,我却明显更偏爱《局外人》,更痴迷于读完《局外人》那种莫名的失落和恐惧。
原因如开头所说,《鼠疫》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梦,鼠疫这种小概率事件离我太远,很难产生共鸣,而且文中人物大段大段的思辨很容易让我出戏,没法全身心投入梦里。加缪在《鼠疫》上用力过猛了。
《局外人》松紧自如,加缪躲在人物后面,不乱发议论了,整个小说更像一个真实的梦境,更容易让人掉进去。
主人公默尔索是个真正的普通人,性情平庸,感情淡薄,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强烈的个性,从事着不值一提的工作。大多数人都可以在默尔索身上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小说开头这么写道:
「今天,妈妈死了。可能是昨天,我不清楚。」
妈妈的死,对默尔索来说绝对是大事件。但看他怎么想的,今天还是昨天,不清楚,不重要,模棱两可。也许我们会感到惊骇,立刻和默尔索在道德上划清界限。
我们很重视自己的亲人,如果亲人离去,我们一定大声痛哭。最重要的是,我们和冷血的默尔索不一样。
加缪躲在小说的背后冷笑:果真如此吗?
小说继续展开,梦在延续。默尔索在妈妈的葬礼前夕,喝了咖啡,吃了面包。葬礼上他很平静,没流下一滴眼泪。葬礼结束的第二天,恰好是周六,他和女友到海边舒舒服服地游泳,还做了爱。
我们开始惶恐了,默尔索是有点怪,但也仅仅是有点而已,他不是穷凶极恶的坏人,更不是阴险狡诈的小人,他是我们中的大多数。有点怪,但仅此而已。
很快我们迷失在默尔索的世界里,跟着他的日记,度过平平常常的每一天,规律的工作,顺利的恋爱,渐有起色的事业,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我们开始有点喜欢他了,就好像喜欢我们自己一样。突然,他杀了人。
那个阿拉伯人倒下之后,加缪写道:
「我知道自己打破了这一天的平衡,打破了海滩上非同寻常的寂静,我在这海滩上曾经幸福。接着,我又对着那不动的身体开了四枪,打进去的子弹并未出来。我仿佛在厄运之门上急促地敲了四下。」
默尔索毫无杀人的动机,却杀了人,又对着不动的身体连开四枪。他不是天使,他也没想过当恶魔。但他确确实实杀了人。
读到这一段,我如梦初醒,一身冷汗。好像开枪的人是我,而不是默尔索。在加缪构筑的梦境,默尔索的杀人,不是一连串事件的必然结果,他规矩谨慎地活着,在枪响那一瞬,突变成了杀人犯,上了断头台。
不做死就不会死。但加缪告诉我们,不做死,也可能会死。我们会不会一不小心也成了默尔索呢?
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最喜欢的一个答案是:读小说,就是梦游,可以在别人用语言构筑的梦里,体会另一番迥然不同的人生。
看过《盗梦空间》么,我最喜欢的不是莱叔饰演的盗梦者,而是佩吉饰演的造梦者。电影开场那段戏,莱叔折腾了半天,因地毯的质料出了纰漏,被对方识破,盗梦失败,砸在粗心的造梦者手里。
后来,莱叔告诉委托人,造梦者很重要,首先他需要一位天才造梦者。
厉害的小说家,就是一个天才造梦者,用毕生精力构筑起一个个以假乱真的语言世界,让你身在梦中而浑然不觉。
那么,从造梦的角度,怎么辨别小说的好坏呢?
一般小说,让你在梦里好好爽一把。梦里的世界光怪陆离,它能是你幻想出来的任何东西,但它决不是现实本身。离现实很远,离欲望很近。你体会到在现实里无法实现的种种欲望。
宝玉在秦可卿房里发的春梦,金庸笔下荡气回肠的武侠梦,清穿小说里小主们的高大上生活,统统如此。
其实能做到这一点,让你在梦里忘我地神游,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从头到尾让你舒舒服服的小说,一定不是最好的小说。
读完好的小说,你从梦中醒来,发现脸上有泪,或心理惊魂未定,心里有深深的缺憾,努力追踪梦境,努力半天,你发现梦太真实,梦里的不幸有可能在现实重演。
读这样的小说,比如《局外人》,常常令我不寒而栗。
提加缪,往往必提萨特。这两人,被世人公认为存在主义的双子星。萨特是哲学家,他的文学是为哲学服务的,换句话说,他不怎么用心于小说,对萨特来说,故事是次要的,传道才是他的目的。
加缪不同,他首先是个诗人,是个作家,然后才是个哲学家。他在用心地讲故事,用心造梦。所以获得诺奖的是44岁的老帅哥加缪,而不是那个独眼老怪物萨特。
加缪对《局外人》有明确的定位:
「我首先想表达否定,用小说《局外人》。但是,我不知道人不能生活在否定之中,我准备表现肯定,同样用小说,《鼠疫》。」
两本小说的使命截然不同。《局外人》的使命是展现世界的荒诞,《鼠疫》教你如何反抗荒诞。打个比方,《局外人》是一副泻药,让你服用后软弱无力,《鼠疫》是一碗高级心灵鸡汤,强身健体顶呱呱。
那么,大家都更喜欢鸡汤吧。一开始,我也这么想的,但读完后,我却明显更偏爱《局外人》,更痴迷于读完《局外人》那种莫名的失落和恐惧。
原因如开头所说,《鼠疫》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梦,鼠疫这种小概率事件离我太远,很难产生共鸣,而且文中人物大段大段的思辨很容易让我出戏,没法全身心投入梦里。加缪在《鼠疫》上用力过猛了。
《局外人》松紧自如,加缪躲在人物后面,不乱发议论了,整个小说更像一个真实的梦境,更容易让人掉进去。
主人公默尔索是个真正的普通人,性情平庸,感情淡薄,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强烈的个性,从事着不值一提的工作。大多数人都可以在默尔索身上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小说开头这么写道:
「今天,妈妈死了。可能是昨天,我不清楚。」
妈妈的死,对默尔索来说绝对是大事件。但看他怎么想的,今天还是昨天,不清楚,不重要,模棱两可。也许我们会感到惊骇,立刻和默尔索在道德上划清界限。
我们很重视自己的亲人,如果亲人离去,我们一定大声痛哭。最重要的是,我们和冷血的默尔索不一样。
加缪躲在小说的背后冷笑:果真如此吗?
小说继续展开,梦在延续。默尔索在妈妈的葬礼前夕,喝了咖啡,吃了面包。葬礼上他很平静,没流下一滴眼泪。葬礼结束的第二天,恰好是周六,他和女友到海边舒舒服服地游泳,还做了爱。
我们开始惶恐了,默尔索是有点怪,但也仅仅是有点而已,他不是穷凶极恶的坏人,更不是阴险狡诈的小人,他是我们中的大多数。有点怪,但仅此而已。
很快我们迷失在默尔索的世界里,跟着他的日记,度过平平常常的每一天,规律的工作,顺利的恋爱,渐有起色的事业,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我们开始有点喜欢他了,就好像喜欢我们自己一样。突然,他杀了人。
那个阿拉伯人倒下之后,加缪写道:
「我知道自己打破了这一天的平衡,打破了海滩上非同寻常的寂静,我在这海滩上曾经幸福。接着,我又对着那不动的身体开了四枪,打进去的子弹并未出来。我仿佛在厄运之门上急促地敲了四下。」
默尔索毫无杀人的动机,却杀了人,又对着不动的身体连开四枪。他不是天使,他也没想过当恶魔。但他确确实实杀了人。
读到这一段,我如梦初醒,一身冷汗。好像开枪的人是我,而不是默尔索。在加缪构筑的梦境,默尔索的杀人,不是一连串事件的必然结果,他规矩谨慎地活着,在枪响那一瞬,突变成了杀人犯,上了断头台。
不做死就不会死。但加缪告诉我们,不做死,也可能会死。我们会不会一不小心也成了默尔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