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底色——张家四姐妹
![]() |
张家四姐妹名声在外,不单因为她们自己的家族故事,还因为作为最后一代民国闺秀的她们各自都嫁给了从阶层上看不适宜却恩爱到老的夫君,和她们的父辈、祖辈可说是背道而驰。真正开始对她们感兴趣是因为黎戈老师《因自由而美丽》里《闺秀的气质》这一篇略微提到了她们,于是饶有兴致地把《合肥四姐妹》一口气读完,在这之前有关民国红颜的遗事题材只读过陈丹燕写的上海金枝玉叶系列,了解的也只是那些开洋百货讲英语,喝咖啡的带着典型海上气质的老美人儿。但若是论根脉血统的纯正性,从小学昆曲,四书五经不在话下的清末名将后代张氏四姐妹倒是的的确确原装正版的被国学浸泡得彻彻底底的中国式才女。这样带着泥土芬芳的花朵反而叫我觉得新奇。
要了解一个家族的内涵底蕴,从他们扩散给身边人的影响力就可见一斑。仔细看书里对保姆们的描写是个颇为有趣的角度。四姐妹的母亲陆英是扬州后门之后,在张家发起过识字运动,要求所有的保姆都能掌握基本的语文基础,在上海居住时还会带着保姆门上戏园子看戏。当时的昆曲已经日渐式微,取而代之大肆流行的是更通俗好懂、用白话文演的现代话剧。保姆们看惯了唱腔优美的昆曲,对摩登事物心存怀疑。她们更欣赏传统戏曲——话剧揭露社会的不公,昆曲唱的都是有诗词戏本作底子的古典故事。她们喜欢老戏就是因为情节动人。她们可能并不懂唱腔里那些高深晦涩的字句,但是她们发现比起现代剧来,老戏的情感更真实。作为社会底层人,本该坚守阶层本分像祥林嫂一样抱怨“我好苦”的这些保姆们,并没有对那些符合他们处境的呐喊式艺术报以感同身受的附和情感,反而是不屑一顾的。她们粗鄙的皮囊下隐藏着张家潜移默化下熏陶给她们的对美的欣赏,对时代变化的平静淡然。
想起电影《霸王别姬》,解放后轰轰烈烈的运动里狡猾、假正义的徒弟小四在一场讨论改革京剧的会议上拿腔拿调得说:才子佳人的故事唱得,我们无产阶级群众的戏怎么就唱不得。一旁的程蝶衣压根儿听不出徒弟话里一心向“红”,自我抬高的意味,心无旁骛得说:京剧是无动不舞,无声不歌,改不得。真正有生活信念的人根本不需要通过标榜自己的身份与立场来使得自己更高大,反而是有些投机、怯懦的人常喜欢一脸怨气作苦大仇深状来惺惺作态。
四姐妹的父亲张武龄算是清朝封建大家族留下的一个遗少,也是最后一个。他不仅拥有开拓创新的视野,为近代女子教育事业也做出了贡献,也继承了名门望族古朴高雅的艺术爱好,靠家族财产维持悠闲生活的他,性格平和,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阅读和昆曲上面,甚至还请了全福班的角儿来教女儿表演昆曲。老大元和在少女时期就会创作剧本、二姐允和年老后整理出了一批昆曲身段谱、兆和喜工丑角、末女充和在《游园惊梦》里饰演的杜丽娘一直被津津乐道。
四姐妹中,国学底子最浓的还属从小就被抱养离开父母身边的充和,在养祖母识修的培养下,从小就熟背《汉书》《左传》《史记》,教书先生从来很少告诉他所读字句的意思,因为“书读千遍,其意自现。”等年纪稍长,充和开始学习对对子和古诗文写作。这样的八股文填鸭式教育如果放到今天的媒体舆论眼下,无疑时陈腐老旧的,即使在当时也已显得过时。每年充和回家省亲时,疏离感满满的其他三姐妹会笑话她的合肥土话,心里却不由地敬畏和赞叹,她们知道这个小妹妹的文学底子都她们都更扎实。长大后因为偏科太厉害,从中国式传统教育里走出来的充和在考北京大学时,语文满分,数学却拿了一个惊人的零分,因为她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理化,也根本无法入手。和现在许多以偏科闻名的“文学天才少年”相比,充和没有那种早熟的戾气,她的辩驳带着点儿孩子似的诚实:因为我连题目都看不懂啊。面对满分的语文科目,她认为不值一提,因为仅仅是回答了最基本的文法问题。充和儿时最欢乐是事是在藏书楼玩耍,读遍绝版的善本。那片童年带给过她欢乐的庭院,后来在历史无情的变迁中遭到了毁灭。(充和的养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李鸿章有个出名的曾外孙女是张爱玲,这样一算,两位民国才女还算是半个亲戚,境遇也非常相似。)
张家四姐妹身上的聪明不单是自身受过良好教育给予她们的加持,而是她们十分肯定自我,肯定家族的历史,并尊重从小到大从父母,从师长处得到的知识,尊重自己成长的环境,在最艰难的时期都未曾为了保全自己而伤害他人,她们最聪明的地方就是一直在做自己,顺着家族给予的身份往前走。我从而更加确定好女孩的品质真的是在童年生活中就确立好了,宽裕明亮的生活是培养坚韧品质的营养,她们受过最好的滋养,面对后世扑面而来的苦难也能迎刃而解,吃苦算不上什么。
从一张四姐妹年轻时的合影来看,她们的长相像个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有一双细长温柔的凤眼。父亲给她们取名字时没有使用花哨的女性化名字,而是赠予每个姑娘一双腿,兴许就是告诉她们要好好走脚下的路,或许也是一个谶语:大难临头迈步向前。四姐妹中,在气质上我最欣赏兆和,她和沈从文在书信上谈了一辈子的恋爱,却囿于过分的理性没能更好地去理解丈夫;她生来就学会隐忍心中委屈不作抱怨,宁愿迁就环境,缺乏改变环境的行动力。在性格上,我最喜欢的还是充和,元和太神秘高贵,允和是美艳泼辣,兆和低调矜持,倒是从小在深宅大院长大的充和保留了孩子的天性。
战后眼前的世界让充和失望,她还是觉得自己喜欢的那个世界风韵犹存,她还有重建家园的美梦。但是新世界对她来说却是黯淡的、陌生的,容不下她喜欢的那些东西,甚至连梦想着那些东西的空间都没有。和沈从文一样,充和从小就没有受过外界信念的影响,她在合肥自己的小天地里成长,从来没有人鼓励她要树立救中国、救全世界的崇高理想。她从祖母那里学到了慈悲,也知道了一切该有的为善之道。于是一鼓作气坐上去去到大洋彼岸的轮船,从此成为一个传奇。在美国,她从来没有放弃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的想法,在自家园子里种了一片竹林,放上了长椅,依旧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游历生活。只是这个空间是远远比不上在合肥时的光景了,但她让自己留在了最好的时光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