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红极了,眸子却凝谁
我坐车去看戏,只觉得杭州真的不是杭州了,酷热的天气和不断翻修的道路是外因,这种外因使人变得暴躁。高中时候,文一路还满是绿荫,黑乎乎的倒影中,看不清周围的墙壁,只是一转两转就到了同学的家。而如今,赤条条的大路,白花花的街景,人来不及糊里糊涂,就已经晕在其中,方向太过清楚,反而不能分辨自己身在何处。每一条路都不再拥有自己的形式,想要记得它们往往只是因为有什么店家而已。学校后门的文三路也是如此,西溪路也是如此,那些树木都不见了……而依然有树荫的那些又因为拥挤的流量变得不熟悉……我讨厌杭大路现在的模样,我讨厌曙光路现在的模样,不知道还有多少曾经如同小巷般的出入口硬生生扩大了开来,只为了让四辆车子并头直入。
丢失掉的东西找不回来,就好像选择了一条路,又在这条路上继续选择下去,转头看,身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前阵子,河坊街出过两个方案,一个是城门,一个是牌坊。
我大体可以想象两者做出来后有多假,但是看到城门的模拟图时,心里一动,往昔也许就是如此的吧。挑担的人,执扇的人,妇人,农人,孩童,熙熙攘攘着从中穿过,去那个最繁华的地方,吃酥饼、吃面条,看杂耍、看病……那种喧闹,到了今天,似乎都可以因为城门上的石头而得到实现。
其实,也只是幻觉罢了……
我不讨厌河坊街,尽管你走在其中,也许就是打一个来回,可是逛一逛不觉得浪费时间。
看戏挺好的,虽然之前发生了一些事,但大多平和的结束了。
我在前排的偏远处,看到孔爱萍《写真》待上场了,春香跑去扶她,她先替春香整了整脑后的饰物,然后才一同入了戏,慢慢过来。
我看到胡娉,看到破碗,看到李公律,看到汤建华,这些都是散场时的事了。
自从不再拍照后,我一直很用心去听,自己能做的也只有听,听如何咬字,听里头的板声,觉得有些可悲。表演者毕竟是要表演的,爱好者则不同,可以有很多选择,不同的选择就会通向不同的经历。我以为我这样的是依从了自己的心意,只是这心意好生孤单。
回来,看到石榴花,颜色正,花型纯。
花草固然不由自己,可好歹依从生命后得到了一次灿放(夭折的也不会少……)
我诧异的不是好多人没有依从,而是,为什么好多人的依从却使得人与人越来越遥远。同学也开始和我说“人会变的”。是啊,没错,人当然会变。变,无所谓好坏,只是变了后,会导致一些好坏而已。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表达方式都值得尊重,每一个生命固执守护的立场也值得尊重,于是,每一个生命有意无意间导致的伤害就变得不值得重视了。
我说自己有些吃不消了,因为好想毕业,好想离开杭州;明明知道摆脱不了,却还是妄图有那么一种可能去看清楚自己手中的选择。
不看着太阳尚且觉得难以睁眼,幸好要下雨了……
丢失掉的东西找不回来,就好像选择了一条路,又在这条路上继续选择下去,转头看,身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前阵子,河坊街出过两个方案,一个是城门,一个是牌坊。
我大体可以想象两者做出来后有多假,但是看到城门的模拟图时,心里一动,往昔也许就是如此的吧。挑担的人,执扇的人,妇人,农人,孩童,熙熙攘攘着从中穿过,去那个最繁华的地方,吃酥饼、吃面条,看杂耍、看病……那种喧闹,到了今天,似乎都可以因为城门上的石头而得到实现。
其实,也只是幻觉罢了……
我不讨厌河坊街,尽管你走在其中,也许就是打一个来回,可是逛一逛不觉得浪费时间。
看戏挺好的,虽然之前发生了一些事,但大多平和的结束了。
我在前排的偏远处,看到孔爱萍《写真》待上场了,春香跑去扶她,她先替春香整了整脑后的饰物,然后才一同入了戏,慢慢过来。
我看到胡娉,看到破碗,看到李公律,看到汤建华,这些都是散场时的事了。
自从不再拍照后,我一直很用心去听,自己能做的也只有听,听如何咬字,听里头的板声,觉得有些可悲。表演者毕竟是要表演的,爱好者则不同,可以有很多选择,不同的选择就会通向不同的经历。我以为我这样的是依从了自己的心意,只是这心意好生孤单。
回来,看到石榴花,颜色正,花型纯。
花草固然不由自己,可好歹依从生命后得到了一次灿放(夭折的也不会少……)
我诧异的不是好多人没有依从,而是,为什么好多人的依从却使得人与人越来越遥远。同学也开始和我说“人会变的”。是啊,没错,人当然会变。变,无所谓好坏,只是变了后,会导致一些好坏而已。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表达方式都值得尊重,每一个生命固执守护的立场也值得尊重,于是,每一个生命有意无意间导致的伤害就变得不值得重视了。
我说自己有些吃不消了,因为好想毕业,好想离开杭州;明明知道摆脱不了,却还是妄图有那么一种可能去看清楚自己手中的选择。
不看着太阳尚且觉得难以睁眼,幸好要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