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
悟的这一刻,是“在那之前,从此以后”的一刻。
灵光乍现间,世界遽然发生了变化,天地一新。
悟的人见得乾坤郎朗,山河大地一片通透。世界的秘密瞬间显现,整个世界得以照亮:亮堂的天地, 明明如日月之照耀金银台 。
到这般境地, 直是一个云垂海立。
便一时不可思议起来。
水潦和尚问马祖“西来的的意”,被一跤撂倒在地。然而,他起身,喟叹着:太奇怪了啊,太奇怪了。因为这一跌教他顿然便识得了百千三昧的无量妙义。叫他怎么不奇怪?这一时明了心,见了自己。原本的自己是谁?是佛。由凡转圣,这转化, 如此的玄妙;但此时刻又说什么转不转,说什么凡圣,本就如一,本就如此的平常,“师姑原是女人作”,可不是么?——但这一并置,到底还是一个不可思议。叫他怎不一时惊乍起来。
玄奘师徒四人终于抵达天竺,在南无宝幢光王佛的接引下过凌云仙渡,忽然见水上头泱下一个死尸。玄奘一时便心下大惊——这样的惊乍果然连玄奘也不免。
玄奘惊异的那死尸正是从前的旧身,所谓脱体道成。
怎么样一个脱体成道:有人问云门,叶落树凋时如何?云门说,体露金风。云门的这个机缘问答将“脱体道成”解的切,而又形象。其境界又如何?药山于石头处请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指示,石头一句“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做么生?”药山惘措,复又去马祖处同此一问,马祖一句“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做么生?”药山契悟。虽说直接在马祖下获得自己的转语,但实在也有石头的功劳, 如同仰山之悟的感谢词 “耽源处得其体,沩山处得其用”, 药山的悟是“石头处得其体,马祖处得其用” ,药山可谓得两大高僧的加持而悟,非同小可。由此获马祖印可,又精修猛进三年。马祖问其境界,回说“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马祖赞叹其所得是“协于心体,布于四肢”,天下随处皆可以住山,作一方主持。
尽管如此,有这一惊的雀起,才有这一喜的鹘落。玄奘自己自然是欢喜。不惟他,众徒弟也拍手欢喜,撑船的接引佛也打着号子贺喜,为他得了解脱。五祖法演在印证了昭觉克勤的顿悟后,也说“吾助汝喜”, 同是接引佛的道贺。
一惊一喜的兔起鹘落之外,又有别的做作。
百丈因为与马祖谈论“野鸭子飞去”一语,被扭痛鼻孔,而有醒悟。回归僚室,哀哀大哭,同事不解,询问马祖,马祖说这是因为他懂得了,内中缘由你不如问取他自己。同事返回再问,百丈却呵呵大笑。同事不解,刚才分明在哭,此刻却又在笑。百丈说,刚才正是在哭,现在也正是在笑。百丈刚才在哭, 这是他大事已明,这不是一般的欢喜,唯有以哭不足以抒发,所以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因为是要奋发;大事已明,也是如丧考妣,是欢喜,但非一般容易轻浮的欢喜,是骤然在新的世界,因而自生的一种郑重的欢喜,郑重到一种悲哀而显出哭相来。
未悟以前,总是心中惶惶,如丧家之犬, 千百度的寻觅着,伴随的是拣择,拣尽寒枝,万般犹疑。如二祖慧可祈问达磨:“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而一旦得悟,这颗心便安了,便宁了,对这世间的事便再无虚浮不定,自然就不再唯唯诺诺。
这时候悟的人是灵光独耀,迥脱尘根, 刹那便一个佛横空出世。则是一个“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便是信心,且再无比这个更大的自信了。
未悟以前,为生死流转, 为境所迷,为物所拘束,身不由己逐物而去。悟后,则跳脱生死,能离一切相,能透脱一切声色;不住有无,不为境所幻,不为物所拘, 于第一义而不动。如此,纵横出入。这便是自由,且再无比这个更大的自由。
德山在烛火明灭间心悟后,翻身礼拜。龙潭因说,见个什么?德山说,从今向后,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师父问他究竟悟到什么,他也不答,倒是说再不疑老和尚说的话。老和尚说什么话了?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从前,他为这个而生气。生气是因为他怀疑,不信。才有他挑一担《青龙钞》,汹汹出蜀,杀向南方。但这一回他是信了, 是彻信 ,说的斩钉截铁 。你看他说的话,“从今向后”“更不”“天下”,字字句句,郑重如斯。
灵云这样的一个“三十年来寻剑客”,叶落抽指,依然空茫,却骤见桃花而悟,他说:“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这个“更不疑” 说的也正是这个悟后的大自信。
百丈悟后,隔日,马祖上堂集众,尚未宣讲说法,百丈就卷席而去。
又有一个襄禅师的,隔江见德山摇扇,就悟了。则横越而去,更不回头。
这“卷席而去”,这 “更不回头” 皆为一种大自信。
因这身心的自由兼自信,悟的人便有一种新气象: 悟了的人还是从前的人,见的世界还是从前的世界————却又是不一样了,是天上人间。这之别乃可见于气色的。
真的。你看,
德山未悟以前,被山下一个婆子一问就问住;被龙潭一句便擒下了。而后来,在灯烛的明灭间开悟。然后你再瞧瞧他那般行径:一担的《青龙钞》一把火焚尽,礼辞了龙潭,便直奔沩山。到了,便直上法堂,従西过东,従东过西,回头,直道:“有么?有么?” 睥睨天下。直是要把整个世界都扫荡了的。那沩山是另一番气象,只是自坐,殊不顾盼----这里且不说沩山的泰然,但说德山营造的这黑云压城,风雨欲来的气势。德山又言:“无!无!”目空了一切,果然便扫荡了。他便出去。这是鸣金收兵。但到了门首。却又言:“虽然如此,也不得草草。”遂具威仪,再入相见。才跨门,提起坐具口称:“和尚!”这却是要觑面相逢。于是沩山也是“明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就准备提起拂子。说时迟,那时快,德山便大喝。然后,拂袖而出。
话说他何以来沩山?“路逢剑客须呈呈剑,不是诗人莫谈诗”。这一次出山亮剑自然是找一个棋逢对手的。沩山自然担的起这个对手—— 他沩山直承百丈,是马祖的玄孙,是禅史上“五家七宗”之第一宗“沩仰宗”的开山者,且也是此时禅林第一有名望的禅者。
但如今的德山亦实非昔日之吴下阿蒙。两强相遇,沩山一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德山却是“ 山雨欲来风满楼”。德山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真是目中无人。然而沩山眼里可容山河,气势的比量,不相上下。胜负难分。所以德山收剑。就走了。但到底这么一走,气势似乎弱了。所以德山至门口,却再返回,这一次,他提起坐具—— 提起坐具,便是要再佛法上作商量的意思。所以沩山终于迅速出招,准备取拂子,却不知道这是德山故意卖的一个破绽。所以,说时迟那时快,德山早已大喝一声。然后,德山拂袖而去——这实在有疱丁“提刀而立,踌躇满志”的风范。这一去与方才那一去,一强一弱。是胜负已分 —— 又不分胜负。 晚间,德山便问首座这新僧人何处。首座说其人已去。沩山便预言,这人日后必然可以孤峰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沩山就佛法上不见德山有只言片语的呈示,但有如此的肯定,必然是从这一番相见中,从对方的身手中观得其势,察觉其非同一般的气象——是啊,“云生龙,风生虎”,德山那风雨而来,呼啸而去之气势何止沩山见得,连千古之下隔着纸张也历历分明。
这气象又有别的用处。
禅门对悟的印证,除却见偈语,但更常常要当面勘查过才肯许可。想必也与悟前悟后气色上绝然产生的这个风云变化有关,乃至成为勘查的凭信。
且还来举如德山的印证为例。德山当时悟了,却并无半句偈语。龙潭只一问,他且不曾直答。但龙潭信了,且断定其后必然可以在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开门立户,传他法脉。 龙潭也定然感受到德山身上这非同一般的气象变化,才许他的。
灵云悟后是作过偈子的,这偈子沩山看了,意思还是不错的,却还要当面一一诘问了,这才肯定,嘱咐其善自护持。玄沙后来也见过,仍然是有些疑,只是他不曾面见。所以那疑问于他便只能是悬搁着。
香严因为偶抛瓦砾,击竹作声而悟,作偈:“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晨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听闻赞许,但仰山依然不肯,说这亦可以是心机意识,著述而得。必须得亲自面见勘查才是。见面后,香严复诵此偈,仰山不肯,要其另说。香严又颂:“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仍是半肯半不肯。于是香严再颂:“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香严被仰山如此逼拶,最后一颂里逼拶出了自己的一机,它瞬目视伊,不但与伊相对,也与此刻的仰山也相对,相见。这下仰山可以清楚细看。 仰山之前半肯,肯其会如来禅,半不肯,不肯其会祖师禅。如今终于肯他会得祖师禅。
真悟的人,如云门大师说的“真实到不疑之地者,如混钢打就,生铁铸成也。”自然经得起勘探试查。而那些未曾真悟的做作汉却总逃不过勘探。
——睦州陈尊宿问僧:“从哪里来?”僧便喝。睦州说:“老僧被你一喝。”僧又喝。睦州说:“三喝四喝后作么生?”僧无语。睦州便打,说:“这掠虚汉!”
临济喝,天下禅林无人不晓。喝之体乃是自我,真我之体的显现,可以有众多妙用,如临济所言 “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利剑斩断邪念;“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真我的显示,或是对方的示威,或是向对方的启迪;“有时一喝如探罕影草”,一个试探,或抛砖引玉,或卖破绽,入虎穴,也是一个随意,凭的是艺高人胆大;“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一喝只是一喝,不过缘情生景,随性而发......只这一喝,有变化万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北宋时,净因继成与圆悟,法真等十大法师以及禅教诸僧,在太尉陈良弼家府赴斋。其中有善华严者,质疑禅家所谓“一喝能转凡成圣”的说法,问难在场禅僧,要其析解一喝能否入其华严宗的五教。净因继成挺身而出,作一喝,然后在问答间一一演示了这一喝是如何具“有义”,具“空义”,具“不有不空义”,具“即空即有义”,具“非真空(不有而有,不空而空)义”,从而次第契入华严宗所谓的五教:小乘教,大乘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又谓 “非唯一喝为然。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従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遍无余,参而不杂,混而不一。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善华严者拜服。闻者靡不叹仰。当时徽宗也私幸在场,回头去,语与近臣:“禅宗玄妙深极如此,净因才辩亦罕有也。”禅宗之玄妙于这一喝上显现,也需有净因的彻悟妙用,令人叹服。不知道在睦州面前两喝之后便不知“做么生”的“掠虚汉”穿越到现场,听闻净因这一番“喝语”,该是如何心情。
又有一僧人问药山:“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主?”药山说:“看箭!”僧人放身便倒。却听药山说:“侍者,拖出这死汉。”僧人便走。药山说:“弄泥团汉有甚么用?”
且循其本,回看这僧人最初一句,他问的射麈,是行动的, 本不在言语中呱噪, 且射取麈中主更是需要到得一个境界里,亦更非语言能作答。委实不是好酬对。难为药山了,但他还是回答了,“看箭!”那么便是回到行动中去。虽然是不得已的回答,却又是极本分又极好的回答。可惜这僧人非但不领会这点拨,错过且错过,兀自不知,尚且扬眉瞬目,张致做作,听得药山说看箭,他便应身而倒——他这生生当一场戏来演呢。或许他还以为自己很机灵,以为能比得百丈与黄檗的“人虎戏”,只是人家那是两大自在身敷演的一场好戏,他这是独个演就的一场假戏,人家那是牛,他这是装 。
如“掠虚汉”,如“弄泥团汉”这般非悟的人,既不识自我之大体,亦无自信之心,遑论驱之本体,以之妙用。不过是学别人一招半式,一点皮毛,虚张声势, 张致做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睦州面前那个“掠虚汉”可以一喝,可以两喝,三喝四喝之后呢?一喝的意,他尚且不懂,何论之后。睦州一问,他便只能哑口,合该被打——睦州这打应是罚打,不对,不是应,是必须。那个“弄泥团汉”,也叫左右侍者拖出这佛堂才是正经事——不过那人倒老实,不待拖,也不分辨,自个儿就出去了。算他识趣。
灵光乍现间,世界遽然发生了变化,天地一新。
悟的人见得乾坤郎朗,山河大地一片通透。世界的秘密瞬间显现,整个世界得以照亮:亮堂的天地, 明明如日月之照耀金银台 。
到这般境地, 直是一个云垂海立。
便一时不可思议起来。
水潦和尚问马祖“西来的的意”,被一跤撂倒在地。然而,他起身,喟叹着:太奇怪了啊,太奇怪了。因为这一跌教他顿然便识得了百千三昧的无量妙义。叫他怎么不奇怪?这一时明了心,见了自己。原本的自己是谁?是佛。由凡转圣,这转化, 如此的玄妙;但此时刻又说什么转不转,说什么凡圣,本就如一,本就如此的平常,“师姑原是女人作”,可不是么?——但这一并置,到底还是一个不可思议。叫他怎不一时惊乍起来。
玄奘师徒四人终于抵达天竺,在南无宝幢光王佛的接引下过凌云仙渡,忽然见水上头泱下一个死尸。玄奘一时便心下大惊——这样的惊乍果然连玄奘也不免。
玄奘惊异的那死尸正是从前的旧身,所谓脱体道成。
怎么样一个脱体成道:有人问云门,叶落树凋时如何?云门说,体露金风。云门的这个机缘问答将“脱体道成”解的切,而又形象。其境界又如何?药山于石头处请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指示,石头一句“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做么生?”药山惘措,复又去马祖处同此一问,马祖一句“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做么生?”药山契悟。虽说直接在马祖下获得自己的转语,但实在也有石头的功劳, 如同仰山之悟的感谢词 “耽源处得其体,沩山处得其用”, 药山的悟是“石头处得其体,马祖处得其用” ,药山可谓得两大高僧的加持而悟,非同小可。由此获马祖印可,又精修猛进三年。马祖问其境界,回说“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马祖赞叹其所得是“协于心体,布于四肢”,天下随处皆可以住山,作一方主持。
尽管如此,有这一惊的雀起,才有这一喜的鹘落。玄奘自己自然是欢喜。不惟他,众徒弟也拍手欢喜,撑船的接引佛也打着号子贺喜,为他得了解脱。五祖法演在印证了昭觉克勤的顿悟后,也说“吾助汝喜”, 同是接引佛的道贺。
一惊一喜的兔起鹘落之外,又有别的做作。
百丈因为与马祖谈论“野鸭子飞去”一语,被扭痛鼻孔,而有醒悟。回归僚室,哀哀大哭,同事不解,询问马祖,马祖说这是因为他懂得了,内中缘由你不如问取他自己。同事返回再问,百丈却呵呵大笑。同事不解,刚才分明在哭,此刻却又在笑。百丈说,刚才正是在哭,现在也正是在笑。百丈刚才在哭, 这是他大事已明,这不是一般的欢喜,唯有以哭不足以抒发,所以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因为是要奋发;大事已明,也是如丧考妣,是欢喜,但非一般容易轻浮的欢喜,是骤然在新的世界,因而自生的一种郑重的欢喜,郑重到一种悲哀而显出哭相来。
未悟以前,总是心中惶惶,如丧家之犬, 千百度的寻觅着,伴随的是拣择,拣尽寒枝,万般犹疑。如二祖慧可祈问达磨:“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而一旦得悟,这颗心便安了,便宁了,对这世间的事便再无虚浮不定,自然就不再唯唯诺诺。
这时候悟的人是灵光独耀,迥脱尘根, 刹那便一个佛横空出世。则是一个“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便是信心,且再无比这个更大的自信了。
未悟以前,为生死流转, 为境所迷,为物所拘束,身不由己逐物而去。悟后,则跳脱生死,能离一切相,能透脱一切声色;不住有无,不为境所幻,不为物所拘, 于第一义而不动。如此,纵横出入。这便是自由,且再无比这个更大的自由。
德山在烛火明灭间心悟后,翻身礼拜。龙潭因说,见个什么?德山说,从今向后,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师父问他究竟悟到什么,他也不答,倒是说再不疑老和尚说的话。老和尚说什么话了?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从前,他为这个而生气。生气是因为他怀疑,不信。才有他挑一担《青龙钞》,汹汹出蜀,杀向南方。但这一回他是信了, 是彻信 ,说的斩钉截铁 。你看他说的话,“从今向后”“更不”“天下”,字字句句,郑重如斯。
灵云这样的一个“三十年来寻剑客”,叶落抽指,依然空茫,却骤见桃花而悟,他说:“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这个“更不疑” 说的也正是这个悟后的大自信。
百丈悟后,隔日,马祖上堂集众,尚未宣讲说法,百丈就卷席而去。
又有一个襄禅师的,隔江见德山摇扇,就悟了。则横越而去,更不回头。
这“卷席而去”,这 “更不回头” 皆为一种大自信。
因这身心的自由兼自信,悟的人便有一种新气象: 悟了的人还是从前的人,见的世界还是从前的世界————却又是不一样了,是天上人间。这之别乃可见于气色的。
真的。你看,
德山未悟以前,被山下一个婆子一问就问住;被龙潭一句便擒下了。而后来,在灯烛的明灭间开悟。然后你再瞧瞧他那般行径:一担的《青龙钞》一把火焚尽,礼辞了龙潭,便直奔沩山。到了,便直上法堂,従西过东,従东过西,回头,直道:“有么?有么?” 睥睨天下。直是要把整个世界都扫荡了的。那沩山是另一番气象,只是自坐,殊不顾盼----这里且不说沩山的泰然,但说德山营造的这黑云压城,风雨欲来的气势。德山又言:“无!无!”目空了一切,果然便扫荡了。他便出去。这是鸣金收兵。但到了门首。却又言:“虽然如此,也不得草草。”遂具威仪,再入相见。才跨门,提起坐具口称:“和尚!”这却是要觑面相逢。于是沩山也是“明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就准备提起拂子。说时迟,那时快,德山便大喝。然后,拂袖而出。
话说他何以来沩山?“路逢剑客须呈呈剑,不是诗人莫谈诗”。这一次出山亮剑自然是找一个棋逢对手的。沩山自然担的起这个对手—— 他沩山直承百丈,是马祖的玄孙,是禅史上“五家七宗”之第一宗“沩仰宗”的开山者,且也是此时禅林第一有名望的禅者。
但如今的德山亦实非昔日之吴下阿蒙。两强相遇,沩山一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德山却是“ 山雨欲来风满楼”。德山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真是目中无人。然而沩山眼里可容山河,气势的比量,不相上下。胜负难分。所以德山收剑。就走了。但到底这么一走,气势似乎弱了。所以德山至门口,却再返回,这一次,他提起坐具—— 提起坐具,便是要再佛法上作商量的意思。所以沩山终于迅速出招,准备取拂子,却不知道这是德山故意卖的一个破绽。所以,说时迟那时快,德山早已大喝一声。然后,德山拂袖而去——这实在有疱丁“提刀而立,踌躇满志”的风范。这一去与方才那一去,一强一弱。是胜负已分 —— 又不分胜负。 晚间,德山便问首座这新僧人何处。首座说其人已去。沩山便预言,这人日后必然可以孤峰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沩山就佛法上不见德山有只言片语的呈示,但有如此的肯定,必然是从这一番相见中,从对方的身手中观得其势,察觉其非同一般的气象——是啊,“云生龙,风生虎”,德山那风雨而来,呼啸而去之气势何止沩山见得,连千古之下隔着纸张也历历分明。
这气象又有别的用处。
禅门对悟的印证,除却见偈语,但更常常要当面勘查过才肯许可。想必也与悟前悟后气色上绝然产生的这个风云变化有关,乃至成为勘查的凭信。
且还来举如德山的印证为例。德山当时悟了,却并无半句偈语。龙潭只一问,他且不曾直答。但龙潭信了,且断定其后必然可以在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开门立户,传他法脉。 龙潭也定然感受到德山身上这非同一般的气象变化,才许他的。
灵云悟后是作过偈子的,这偈子沩山看了,意思还是不错的,却还要当面一一诘问了,这才肯定,嘱咐其善自护持。玄沙后来也见过,仍然是有些疑,只是他不曾面见。所以那疑问于他便只能是悬搁着。
香严因为偶抛瓦砾,击竹作声而悟,作偈:“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晨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听闻赞许,但仰山依然不肯,说这亦可以是心机意识,著述而得。必须得亲自面见勘查才是。见面后,香严复诵此偈,仰山不肯,要其另说。香严又颂:“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仍是半肯半不肯。于是香严再颂:“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香严被仰山如此逼拶,最后一颂里逼拶出了自己的一机,它瞬目视伊,不但与伊相对,也与此刻的仰山也相对,相见。这下仰山可以清楚细看。 仰山之前半肯,肯其会如来禅,半不肯,不肯其会祖师禅。如今终于肯他会得祖师禅。
真悟的人,如云门大师说的“真实到不疑之地者,如混钢打就,生铁铸成也。”自然经得起勘探试查。而那些未曾真悟的做作汉却总逃不过勘探。
——睦州陈尊宿问僧:“从哪里来?”僧便喝。睦州说:“老僧被你一喝。”僧又喝。睦州说:“三喝四喝后作么生?”僧无语。睦州便打,说:“这掠虚汉!”
临济喝,天下禅林无人不晓。喝之体乃是自我,真我之体的显现,可以有众多妙用,如临济所言 “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利剑斩断邪念;“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真我的显示,或是对方的示威,或是向对方的启迪;“有时一喝如探罕影草”,一个试探,或抛砖引玉,或卖破绽,入虎穴,也是一个随意,凭的是艺高人胆大;“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一喝只是一喝,不过缘情生景,随性而发......只这一喝,有变化万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北宋时,净因继成与圆悟,法真等十大法师以及禅教诸僧,在太尉陈良弼家府赴斋。其中有善华严者,质疑禅家所谓“一喝能转凡成圣”的说法,问难在场禅僧,要其析解一喝能否入其华严宗的五教。净因继成挺身而出,作一喝,然后在问答间一一演示了这一喝是如何具“有义”,具“空义”,具“不有不空义”,具“即空即有义”,具“非真空(不有而有,不空而空)义”,从而次第契入华严宗所谓的五教:小乘教,大乘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又谓 “非唯一喝为然。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従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遍无余,参而不杂,混而不一。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善华严者拜服。闻者靡不叹仰。当时徽宗也私幸在场,回头去,语与近臣:“禅宗玄妙深极如此,净因才辩亦罕有也。”禅宗之玄妙于这一喝上显现,也需有净因的彻悟妙用,令人叹服。不知道在睦州面前两喝之后便不知“做么生”的“掠虚汉”穿越到现场,听闻净因这一番“喝语”,该是如何心情。
又有一僧人问药山:“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主?”药山说:“看箭!”僧人放身便倒。却听药山说:“侍者,拖出这死汉。”僧人便走。药山说:“弄泥团汉有甚么用?”
且循其本,回看这僧人最初一句,他问的射麈,是行动的, 本不在言语中呱噪, 且射取麈中主更是需要到得一个境界里,亦更非语言能作答。委实不是好酬对。难为药山了,但他还是回答了,“看箭!”那么便是回到行动中去。虽然是不得已的回答,却又是极本分又极好的回答。可惜这僧人非但不领会这点拨,错过且错过,兀自不知,尚且扬眉瞬目,张致做作,听得药山说看箭,他便应身而倒——他这生生当一场戏来演呢。或许他还以为自己很机灵,以为能比得百丈与黄檗的“人虎戏”,只是人家那是两大自在身敷演的一场好戏,他这是独个演就的一场假戏,人家那是牛,他这是装 。
如“掠虚汉”,如“弄泥团汉”这般非悟的人,既不识自我之大体,亦无自信之心,遑论驱之本体,以之妙用。不过是学别人一招半式,一点皮毛,虚张声势, 张致做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睦州面前那个“掠虚汉”可以一喝,可以两喝,三喝四喝之后呢?一喝的意,他尚且不懂,何论之后。睦州一问,他便只能哑口,合该被打——睦州这打应是罚打,不对,不是应,是必须。那个“弄泥团汉”,也叫左右侍者拖出这佛堂才是正经事——不过那人倒老实,不待拖,也不分辨,自个儿就出去了。算他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