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文系
不知道为何,我总在怀念一种感觉,一种拼命想了解文学的感觉。大学的时候,因为偶然被选择了中文系,原本不太喜欢,更不曾预想的专业,我竟然去读了。当初有一万个不愿意,可如今却也奈何不了,反而有一种不舍和怀念。怀念那些大家的文学作品,处处透露着对生活的感知,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的探求。哲思、优雅、平静、爱与恨、悲与喜、所有的惆怅与愤懑,所有的遐思与情感,仿佛都寄托在那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灵动的文字上。在作家笔下,文字何其珍贵,它给予我们力量,给予我们知识,给予我们生活的希望。每每生活乏味时,它是良好的调味剂。文学,总在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更加丰满,更加有意义。
会想起大学里遇到的那些老师,曾冷笑道,虽然曾经我不想读中文系,可是,我是真正读了中文系的人。老师的课,课后的作业,看各种书籍,思考文艺,这些我都做了。只是自身浅薄,不是那种大文豪的范儿,写不出什么一二三四五来。语言学,文学,文艺理论,中文系的三驾马车。我喜欢语言学,尤其是关于方言和古音,一些诗词的格律,平仄,押韵,是郭老师让我认识到这些东西的可爱。我曾经以为中文系的东西不就是一些文学吗,天天读文章,天天分析人家作家的作品。而语言学让我认识到另一个空间,音韵学则是其中一个宽广且深不可测的空间。现代,应该很少人愿意去研究古音吧,可是,我想,如果真正爱好,真正钻研进去,那将是人生多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只恨音韵学的空间太大,而我智力浅薄,只能了解其中一二。可知,谁又能完全的掌握音韵呢,所涉及的南方各大方言,古代的韵书还有日韩语系,因为没有人能探到底,探个透,所以才更显得其“显学”。关于文学,那是中文系的主轴,是主体部分,语言的学习和文学理论的学习事实上最终都是为了文学,或创造文学,或审美文学。文学的世界何其宽广,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从雅到俗,从大家到民间,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文学。大学的时候,对于文学我更加敏感,尤其是古代文学。我知道了先秦时的两座高峰,《诗经》和《楚辞》,我更欣喜地了解到魏晋名士的各种风流,阮籍,刘伶,嵇康,山涛,各种充满个性的人类,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那个时代的思想活泼,自由,散淡,又颓废,充满多样,充满欢乐的一个年代。恶人张老师所讲的唐宋文学,虽严格,但他却是一位讲课很带劲的老师,把李白,杜甫,白居易讲得活灵活现,诗的美,诗的意境,诗的讲究,诗与人生,我们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感受着那一片皎洁的文学天空。李老师说,以后读书要读原著,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点我始终赞同,读原著,事实上就是在读经典,读原著,事实上就是在思考,沉溺其中,得一番读书之乐。而文艺理论,恐怕是中文系里最值得玩味的东西,哲学的味道,思考的精神,智者的无畏,此刻,我们不再被别人牵着走,而是多了一层自己的思考,渐渐地我们在吉老师带点谩骂,小愤青的姿态下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思考一个问题,他,教会了我们懂得思考。思考,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明辨事理,洞晓实情,因为这样,所以那些文艺美学的东西才让我们觉得此生无憾。张老师说以后一定要记得读书,读书让一个人的世界变宽广。还有有才的金老师,不愧是北大毕业的,其文采,其气势,其学识,令人惊叹,碰到这么好的老师是福。他的课从不点名,可是我们都愿意去听。只是他教的课程太少了。写作老师肖老师,将自己沉浸在书画艺术的世界里,一个很有思想,有深度的好老师,他,一直是我们佩服的人。这些老师,给了我一生用不完的财富,在中文系,或者更多的不是那几本冰凉的课本,而是有了老师的教导,带领我们走进宽广的中文系。
我会一直爱看书,爱文学,尽管我成不了作家,也不是一个高尚的人。未来,中文系的因子已经注入到我的血液里。只是,当时过境迁,很怀念那一错过就永远无法回头的中文系时光。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每次都告诉自己要充满希望,那就充满希望吧,只是在忙碌奔波的日子里,偶尔会怀念大学里静静看书,与文学为伍,思考各种文艺现象,观看各种文艺电影的时光。那时候多好,多有时间,再美好的时光也经不起时间的摧残。所以,驻足向前,只希望有一刻我可以再次享受那清幽的时光,继续保持中文系所留下来的追梦赤子心。
会想起大学里遇到的那些老师,曾冷笑道,虽然曾经我不想读中文系,可是,我是真正读了中文系的人。老师的课,课后的作业,看各种书籍,思考文艺,这些我都做了。只是自身浅薄,不是那种大文豪的范儿,写不出什么一二三四五来。语言学,文学,文艺理论,中文系的三驾马车。我喜欢语言学,尤其是关于方言和古音,一些诗词的格律,平仄,押韵,是郭老师让我认识到这些东西的可爱。我曾经以为中文系的东西不就是一些文学吗,天天读文章,天天分析人家作家的作品。而语言学让我认识到另一个空间,音韵学则是其中一个宽广且深不可测的空间。现代,应该很少人愿意去研究古音吧,可是,我想,如果真正爱好,真正钻研进去,那将是人生多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只恨音韵学的空间太大,而我智力浅薄,只能了解其中一二。可知,谁又能完全的掌握音韵呢,所涉及的南方各大方言,古代的韵书还有日韩语系,因为没有人能探到底,探个透,所以才更显得其“显学”。关于文学,那是中文系的主轴,是主体部分,语言的学习和文学理论的学习事实上最终都是为了文学,或创造文学,或审美文学。文学的世界何其宽广,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从雅到俗,从大家到民间,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文学。大学的时候,对于文学我更加敏感,尤其是古代文学。我知道了先秦时的两座高峰,《诗经》和《楚辞》,我更欣喜地了解到魏晋名士的各种风流,阮籍,刘伶,嵇康,山涛,各种充满个性的人类,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那个时代的思想活泼,自由,散淡,又颓废,充满多样,充满欢乐的一个年代。恶人张老师所讲的唐宋文学,虽严格,但他却是一位讲课很带劲的老师,把李白,杜甫,白居易讲得活灵活现,诗的美,诗的意境,诗的讲究,诗与人生,我们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感受着那一片皎洁的文学天空。李老师说,以后读书要读原著,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点我始终赞同,读原著,事实上就是在读经典,读原著,事实上就是在思考,沉溺其中,得一番读书之乐。而文艺理论,恐怕是中文系里最值得玩味的东西,哲学的味道,思考的精神,智者的无畏,此刻,我们不再被别人牵着走,而是多了一层自己的思考,渐渐地我们在吉老师带点谩骂,小愤青的姿态下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思考一个问题,他,教会了我们懂得思考。思考,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明辨事理,洞晓实情,因为这样,所以那些文艺美学的东西才让我们觉得此生无憾。张老师说以后一定要记得读书,读书让一个人的世界变宽广。还有有才的金老师,不愧是北大毕业的,其文采,其气势,其学识,令人惊叹,碰到这么好的老师是福。他的课从不点名,可是我们都愿意去听。只是他教的课程太少了。写作老师肖老师,将自己沉浸在书画艺术的世界里,一个很有思想,有深度的好老师,他,一直是我们佩服的人。这些老师,给了我一生用不完的财富,在中文系,或者更多的不是那几本冰凉的课本,而是有了老师的教导,带领我们走进宽广的中文系。
我会一直爱看书,爱文学,尽管我成不了作家,也不是一个高尚的人。未来,中文系的因子已经注入到我的血液里。只是,当时过境迁,很怀念那一错过就永远无法回头的中文系时光。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每次都告诉自己要充满希望,那就充满希望吧,只是在忙碌奔波的日子里,偶尔会怀念大学里静静看书,与文学为伍,思考各种文艺现象,观看各种文艺电影的时光。那时候多好,多有时间,再美好的时光也经不起时间的摧残。所以,驻足向前,只希望有一刻我可以再次享受那清幽的时光,继续保持中文系所留下来的追梦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