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在这里长大
阴雨绵绵的日子,和爸爸一起去老屋。
老屋许久无人住了,院墙上藤蔓疯长,雨水一滴一滴从屋檐上落下,落的墙根下一片青湿。
木门半掩着,门上贴着的秦叔宝和尉迟恭像早已不辨形迹。门环生锈了,松松落落的。屋里只有杂乱堆积的旧物和灰尘。
爸爸说,这屋子要一直留着,这是我们的祖宅。
最先来到这里的,是爷爷的父亲。从前他住在长江边,经营商船。那年日军占领武汉,毁了他的家业,他带着儿子避难乡下,遂买下了这片土地,盖起了在当时的村里人看来非常体面的一所宅子。爷爷三岁那年,生母过世,据说是被日本兵迫害,命丧江中,我隐约记得小时候听爸妈说起过这段惨案。
我问爸爸,你们恨日本人吗?爸爸不回答,只说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当年若是没有日军的枪炮,也许不至于家败人亡,但解放以后“划成分”时,还是要被“打倒”的。
爸爸五岁入小学,因为觉得课程太简单,不久又跳了一级,比同年级的孩子小两岁,成绩依然是最好的。那时,爸爸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红卫兵,最羡慕的就是村里的红卫兵哥哥姐姐,“可以保卫毛主席”。总算有一天,爸爸被批准加入红小兵了,觉得无与伦比的光荣。我不屑道:“这有什么可自豪的?”爸爸哂笑:“丫头,当年你上一年级,最先加入少先队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爷爷和奶奶每天早出晚归挣工分,爷爷去学校里教书,奶奶跟着生产队种地。爸爸是长子,小小年纪就要为家里烧火、做饭。那时的村子里,所有人家一样穷,夜不闭户,白天孩子们玩躲猫猫,从这家蹿到那家,一不小心把自己反锁在别人家里,要等到那家的大人从田里收工回家后才能被放出来。
村子外是一条小河,河水很清很清。爸爸的小学在河对岸,每天上学都要过河。夏天的时候不穿鞋,最怕的是走河边的沙滩,沙子被太阳晒的烫脚,爸爸卯足了劲儿冲刺,以最快的速度奔到河里,长舒一口气,河水是那般清凉。
有一年,河上终于要架桥了,经过了周密的测量,领导们认定这里可以建成世界上最长的单孔桥,为此村里人一度欢天喜地锣鼓喧天。眼看着一侧的桥墩已经建起来了,忽而全国上下兴起了修建水坝的热潮,领导们转念一想,原定建桥的地方不是正好可以建一座水坝吗?于是这座“最长的单孔桥”只有被迫中途流产,而不知是何原因,水坝却一直在修建中,一年又一年,最后也无疾而终了。
一次我和爸爸去那里散步。废弃的桥墩和水坝边荒草丛生,一片芜杂。当年曾作为引桥的一部分的那堵墙,在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后,依然可见墙上醒目的红漆大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不知是当年哪位领导人提出的口号。
我们站在泄洪闸边缘,河中的水近乎静止,水色浑黄,不知沉积了多少泥沙。我向爸爸抱怨,既然这水坝无用,为什么不拆掉,堵得这河水多脏啊。爸爸笑我天真,你以为没用的东西还会有人去管它吗?
爸爸上初中时,有一次过河去看电影。电影讲的是画皮的故事,散场后,天全黑了,爸爸一个人走回家。夜黑风高,刚刚看完恐怖片的爸爸心惊胆战,一边唱着歌儿壮胆一边走,竟然是沿着泄洪闸走到对岸去的。我望着泄洪闸上窄窄的那条路,惊叹不止,就是在大白天,我也不敢往上走呀!而当年,连路灯都没有,爸爸竟然就在看过恐怖片之后的夜里,一个人,借着点点星光平平安安过了河!
然而也是在这个地方,爸爸的干妹妹,为了搭救落水的孩子,奋不顾身跳入河中。被救的孩子活了,她却被洪流卷走了。这个舍命救人的女孩年仅11岁。爸爸说,当年村里人为她申请“见义勇为英雄少年”的荣誉,结果没有获批。
多年过后,爸爸的干妈又有了一个女儿,只比我大三岁,爸爸让我喊姑姑。姑姑长得挺俊秀,尤其一双眼睛又黑又亮。每次我看到她,总忍不住想象她姐姐的样子,想来也是漂亮的。
爸爸上小学六年级后,家里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奶奶自己在家做面窝和麻花,带着爸爸去集市上卖。面窝一分钱一个,麻花一分钱三根。
又过了几年,生产队解散了,爷爷奶奶也不再挣工分了,家里有了自己的田地。
爸爸13岁去孝感念高中,此后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16岁时,又去了更远的天津念大学。因为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奶奶从此在村里备受尊重和艳羡。我问爸爸,当年南开和武大的分数线差不多,为什么不报武大,要舍近求远呢?爸爸自嘲道,当时太年轻,只想着去远的地方好玩。
我想,如果爸爸能预见到后来发生的事,他断断不会选择去那么远的地方念书。
上大学第一个月,爷爷奶奶去信,问爸爸为什么钱花的这么快,爸爸便将一个月来的账目详详细细列出寄回家中。爷爷奶奶读着这份账单,不觉落下了泪,想不到儿子这么懂事,过得这么省吃俭用,却还是花了那么多钱。而爸爸得知此事后,心内便只存着一个信念,就是毕业后立即回武汉,挣钱养家。
我总替爸爸不值,如果当初爸爸没有那么草率的放弃进研究所的机会,也许他可以继续学他喜欢的化学,做他喜欢的研究。可是爸爸说,就算再让他回到当年,重新选择,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也还是会选择回武汉,找工作,为父母分担压力。也许这其中,总有我不明白的苦吧。
我不再追问,爸爸却笑道,当年要是我没回武汉,就不会遇上你妈,哪还能有你呢?
光阴荏苒,河上的渡船一天天往返,老屋也在一天天老去。在子女们的百般劝说下,奶奶搬离老屋,住进了河对岸的新家。
前几年,村里又传出了河上要架桥的消息,这次是真的。尽管并不是单孔桥,也不在当初规划的位置。
新桥落成,距离昔年闹得风风火火的建桥运动,约莫也有三十年了。
可是,对于我们,这座桥来的实在太晚了,太迟了。爸爸从来不说,但我知道他心里在怨。1997年,如果当时这河上有一座桥的话,爷爷不会那么早早的离开了我们。爷爷终于看到儿子有出息了,成家立业了,可是老人家才享了几年清福啊?为什么老天就是这样不公平呢?为什么偏偏是他坐的那条船会翻入河里呢?
我七岁那年暑假,爸爸骑车带我去汉江边。下过几场大雨后,江堤上长满苔藓。爸爸在不远处停自行车,我在斜斜的江堤上走,一个不留神,脚下一滑,跌入江中。我深深记得当时岸上坐着几个人,正闲谈着,在水中拼命挣扎的我清清楚楚的听到其中一个女人的声音:“天啊,这孩子完了。”我连喝了几口水,也觉得自己快要完了,却见到爸爸一个健步冲过来,跳进江里拦腰抱住我,把我救上了岸。
事后奶奶带我去爷爷的坟前磕头,求爷爷护佑我平安。
从此妈妈不敢再让我学游泳,理由是王家几条人命都落在水里,水是我们命里的劫。直到上了大学,我选上了游泳课,她才松口答应。
去年我去台湾,临走前奶奶打来电话,问我,台湾是不是在海边呀?我说是,她依然反复央求我,千万不可去玩水呀!
我们回乡下过年,依然要过河。只是不再乘渡船,而是驱车行驶在新建的大桥上。
曾经那清而浅的河水不在了,那铺着细沙的美丽河滩也不在了,曾经的快乐抑或伤痕似乎都已久久远去。爸爸每每与我讲起,总感叹日子过得真快。
我却知道,爸爸的童年依然在这里。那些往事永远伴随着他,从未曾离去。
老屋许久无人住了,院墙上藤蔓疯长,雨水一滴一滴从屋檐上落下,落的墙根下一片青湿。
木门半掩着,门上贴着的秦叔宝和尉迟恭像早已不辨形迹。门环生锈了,松松落落的。屋里只有杂乱堆积的旧物和灰尘。
爸爸说,这屋子要一直留着,这是我们的祖宅。
最先来到这里的,是爷爷的父亲。从前他住在长江边,经营商船。那年日军占领武汉,毁了他的家业,他带着儿子避难乡下,遂买下了这片土地,盖起了在当时的村里人看来非常体面的一所宅子。爷爷三岁那年,生母过世,据说是被日本兵迫害,命丧江中,我隐约记得小时候听爸妈说起过这段惨案。
我问爸爸,你们恨日本人吗?爸爸不回答,只说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当年若是没有日军的枪炮,也许不至于家败人亡,但解放以后“划成分”时,还是要被“打倒”的。
爸爸五岁入小学,因为觉得课程太简单,不久又跳了一级,比同年级的孩子小两岁,成绩依然是最好的。那时,爸爸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红卫兵,最羡慕的就是村里的红卫兵哥哥姐姐,“可以保卫毛主席”。总算有一天,爸爸被批准加入红小兵了,觉得无与伦比的光荣。我不屑道:“这有什么可自豪的?”爸爸哂笑:“丫头,当年你上一年级,最先加入少先队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爷爷和奶奶每天早出晚归挣工分,爷爷去学校里教书,奶奶跟着生产队种地。爸爸是长子,小小年纪就要为家里烧火、做饭。那时的村子里,所有人家一样穷,夜不闭户,白天孩子们玩躲猫猫,从这家蹿到那家,一不小心把自己反锁在别人家里,要等到那家的大人从田里收工回家后才能被放出来。
村子外是一条小河,河水很清很清。爸爸的小学在河对岸,每天上学都要过河。夏天的时候不穿鞋,最怕的是走河边的沙滩,沙子被太阳晒的烫脚,爸爸卯足了劲儿冲刺,以最快的速度奔到河里,长舒一口气,河水是那般清凉。
有一年,河上终于要架桥了,经过了周密的测量,领导们认定这里可以建成世界上最长的单孔桥,为此村里人一度欢天喜地锣鼓喧天。眼看着一侧的桥墩已经建起来了,忽而全国上下兴起了修建水坝的热潮,领导们转念一想,原定建桥的地方不是正好可以建一座水坝吗?于是这座“最长的单孔桥”只有被迫中途流产,而不知是何原因,水坝却一直在修建中,一年又一年,最后也无疾而终了。
一次我和爸爸去那里散步。废弃的桥墩和水坝边荒草丛生,一片芜杂。当年曾作为引桥的一部分的那堵墙,在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后,依然可见墙上醒目的红漆大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不知是当年哪位领导人提出的口号。
我们站在泄洪闸边缘,河中的水近乎静止,水色浑黄,不知沉积了多少泥沙。我向爸爸抱怨,既然这水坝无用,为什么不拆掉,堵得这河水多脏啊。爸爸笑我天真,你以为没用的东西还会有人去管它吗?
爸爸上初中时,有一次过河去看电影。电影讲的是画皮的故事,散场后,天全黑了,爸爸一个人走回家。夜黑风高,刚刚看完恐怖片的爸爸心惊胆战,一边唱着歌儿壮胆一边走,竟然是沿着泄洪闸走到对岸去的。我望着泄洪闸上窄窄的那条路,惊叹不止,就是在大白天,我也不敢往上走呀!而当年,连路灯都没有,爸爸竟然就在看过恐怖片之后的夜里,一个人,借着点点星光平平安安过了河!
然而也是在这个地方,爸爸的干妹妹,为了搭救落水的孩子,奋不顾身跳入河中。被救的孩子活了,她却被洪流卷走了。这个舍命救人的女孩年仅11岁。爸爸说,当年村里人为她申请“见义勇为英雄少年”的荣誉,结果没有获批。
多年过后,爸爸的干妈又有了一个女儿,只比我大三岁,爸爸让我喊姑姑。姑姑长得挺俊秀,尤其一双眼睛又黑又亮。每次我看到她,总忍不住想象她姐姐的样子,想来也是漂亮的。
爸爸上小学六年级后,家里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奶奶自己在家做面窝和麻花,带着爸爸去集市上卖。面窝一分钱一个,麻花一分钱三根。
又过了几年,生产队解散了,爷爷奶奶也不再挣工分了,家里有了自己的田地。
爸爸13岁去孝感念高中,此后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16岁时,又去了更远的天津念大学。因为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奶奶从此在村里备受尊重和艳羡。我问爸爸,当年南开和武大的分数线差不多,为什么不报武大,要舍近求远呢?爸爸自嘲道,当时太年轻,只想着去远的地方好玩。
我想,如果爸爸能预见到后来发生的事,他断断不会选择去那么远的地方念书。
上大学第一个月,爷爷奶奶去信,问爸爸为什么钱花的这么快,爸爸便将一个月来的账目详详细细列出寄回家中。爷爷奶奶读着这份账单,不觉落下了泪,想不到儿子这么懂事,过得这么省吃俭用,却还是花了那么多钱。而爸爸得知此事后,心内便只存着一个信念,就是毕业后立即回武汉,挣钱养家。
我总替爸爸不值,如果当初爸爸没有那么草率的放弃进研究所的机会,也许他可以继续学他喜欢的化学,做他喜欢的研究。可是爸爸说,就算再让他回到当年,重新选择,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也还是会选择回武汉,找工作,为父母分担压力。也许这其中,总有我不明白的苦吧。
我不再追问,爸爸却笑道,当年要是我没回武汉,就不会遇上你妈,哪还能有你呢?
光阴荏苒,河上的渡船一天天往返,老屋也在一天天老去。在子女们的百般劝说下,奶奶搬离老屋,住进了河对岸的新家。
前几年,村里又传出了河上要架桥的消息,这次是真的。尽管并不是单孔桥,也不在当初规划的位置。
新桥落成,距离昔年闹得风风火火的建桥运动,约莫也有三十年了。
可是,对于我们,这座桥来的实在太晚了,太迟了。爸爸从来不说,但我知道他心里在怨。1997年,如果当时这河上有一座桥的话,爷爷不会那么早早的离开了我们。爷爷终于看到儿子有出息了,成家立业了,可是老人家才享了几年清福啊?为什么老天就是这样不公平呢?为什么偏偏是他坐的那条船会翻入河里呢?
我七岁那年暑假,爸爸骑车带我去汉江边。下过几场大雨后,江堤上长满苔藓。爸爸在不远处停自行车,我在斜斜的江堤上走,一个不留神,脚下一滑,跌入江中。我深深记得当时岸上坐着几个人,正闲谈着,在水中拼命挣扎的我清清楚楚的听到其中一个女人的声音:“天啊,这孩子完了。”我连喝了几口水,也觉得自己快要完了,却见到爸爸一个健步冲过来,跳进江里拦腰抱住我,把我救上了岸。
事后奶奶带我去爷爷的坟前磕头,求爷爷护佑我平安。
从此妈妈不敢再让我学游泳,理由是王家几条人命都落在水里,水是我们命里的劫。直到上了大学,我选上了游泳课,她才松口答应。
去年我去台湾,临走前奶奶打来电话,问我,台湾是不是在海边呀?我说是,她依然反复央求我,千万不可去玩水呀!
我们回乡下过年,依然要过河。只是不再乘渡船,而是驱车行驶在新建的大桥上。
曾经那清而浅的河水不在了,那铺着细沙的美丽河滩也不在了,曾经的快乐抑或伤痕似乎都已久久远去。爸爸每每与我讲起,总感叹日子过得真快。
我却知道,爸爸的童年依然在这里。那些往事永远伴随着他,从未曾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