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克日记12】欧洲四城游记
第一天 华沙
再次上车行驶方向华沙!波兰首都华沙!一路上领队都在介绍这座首都城市,可是对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说竟然像是最好的催眠曲,每个人都睡得四肢舒畅,心情极好。下车跟上当地导游的时候时间已经一点半了。
当地导游很有一种职业精神,穿着皮草戴着皮手套,和当地零下八度积雪一片的环境相得益彰。说实话这样的雪和寒冷和家乡很像,看着这厚厚的雪,我开始想家。
导游带去的地方我都不能确定名字,只知道每一个建筑都很美。通天气派的天主教教堂,修复过的好看的彩色建筑。各放异彩,个性十足。华沙人好像从来不吝啬用建筑的颜色搭配来传达心情,大胆新颖,赏心悦目。赵丙说,这才是欧洲的感觉!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导游带的地方是旅游区所以才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走了整个波兰最长的小巷,不同风格的彩色建筑渐入眼帘。穿梭前进,不一而足。我们进的教堂可能是波兰最好的,地位很重要,但是被战火毁灭,无论如何都不能恢复原样。教堂并不是特别大,至少不是我见过最大的。两边真的有不止一个电影里看见过的那种小房子,人们每逢宗教节日就过来忏悔罪孽,然后焕然一新重新面对上帝。当时导游还说,来忏悔的百分之七十五都是男人。
我们还去了修复过的古堡,没见过这种风格,看起来也很好玩。还有重要的广场,四面高楼各有风格,在那里买了明信片,都是今天看到的地方,也算是留个念想。今天除了特别冷,跟着走路特别艰难以外,心情很好。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也听懂了一些小知识,看见了很多建筑物。
说起为什么城市叫华沙,这还有一个典故在。据说以前有个美人鱼叫做沙瓦,一直默默地保护着城里的人民,有一天她看见了一个叫维拉的年轻人,一见钟情,为了他忍受疼痛人立行走。后来他们的爱情修成正果,相爱到老。这座城市是他们的子孙兴建的,取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叫做“维拉沙瓦”,也就是我们翻译的“华沙”。
这华美也带给我了反思,华沙被战火毁灭严重,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这些美好,几乎全是灾后重建,甚至有点搏求旅客之闲。这样看来,除了看到华沙风格的建筑以外,其实我们并没有其他更多的触动。
第二天 柏林
现在正在离开柏林的路上,时间是当地14:16。基本上到柏林的时候是不到十一点,所以大约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在柏林。柏林下着鹅毛大雪,这样的大雪跟家里没有区别,甚至雪融后道路上雪泥交融,这种难以行进都与家里别无二致。唯一不同的是,柏林现在很暖,拍照一直没带手套,竟然没冷,比华沙温高。我想,两个小时其实并不能感受什么,看见什么,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下着鹅毛大雪的柏林,还有在路上听见的德语“但卡”,就像唯一看过的德剧《屌丝女士》一样,影视剧真是反应生活的好媒体。
对德国的印象基本上都是在大巴里的,从边缘充满特色的小房子,和华沙一样充满想象力个性却又更加才华横溢一样。与华沙的彩色不同,这里的建筑并没有太多鲜艳的颜色,但是几何图形的使用则更加大胆充分,隐约感到德国的严谨,但却是不失创造力的严谨。在一处教堂下了车,导游在喋喋不休的讲解,可惜的是,十分钟的讲解非常肤浅,我已经不记得什么了。然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另一处教堂,听导游说也是后来修复的,并没有进去。“五分钟”的自由照相让我对这座建筑膜拜得彻底,这应该是我目前为止见过的最大的,最精美,却又不失庄严的教堂了。与华沙的哥特式天主教堂不同,这座教堂是巴洛克,如此对称庄严,处处都是权力天与的象征。我沉醉其中,忘乎所以。
后来在车上听导游介绍了其他建筑,里面有可口可乐公司,整个大楼都是可乐红色。还有奔驰大楼,一楼落地展窗里面陈列着奔驰出品的汽车,其实还是白色的好看。
其他的很多东西都不记得了,其实以前从来没有选择过旅行团,这是多么正确的行为,像我这种适合“漫游”的人,真的不能这样浮光掠影地走。以后也还是自己出行吧。
后来我们去了国会。国会检查严格,简直像是在法兰克福乘坐飞机时一样。步步程序之后,我们跟着工作人员,大概走了一圈。国会是一座古典建筑,但内部设置非常现代化,跟着电梯上到四层,现代化地由玻璃和镜子组成的展厅出现在眼前,讲德语的导游在圆形历史图片展边边走边讲,很多人排队跟着看。遗憾的是国会里最值得参观的部分今天并没有打开,虽然领队说这部分费用不计算在内了,可是还是有遗憾,宁愿能看看人家有什么好看的部分。
第三、四天 巴黎
1
昨天晚上到了宾馆已经是晚上一点多,我睡得迷迷糊糊完全失去了感知,要不是赵丙把我叫醒,我连领队在麦克中说下车都听不见。
洗澡完毕睡觉,躺下基本上已经是欧洲时间两点半。床非常软,当天乘坐大巴超过十多个小时的我腰部难受。早上不到八点就起床了,下去吃早餐的时候两个前台的工作人员都说了“Bonjour”,我才意识到这其实已经到了法国了。法式面包好硬,连喝了两杯咖啡,算是醒脑,窗外绿意盎然,并不像国内难得的绿上也带着风尘灰色,这的绿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心意。
离开这座城市,我们往巴黎行进,十点钟出发,现在是十一点四十五分,预计下午两点抵达。可能是昨天在车上睡得有些多,也可能是早上两杯咖啡起了作用,然而更可能是对巴黎的渴望,让我一路上清醒异常。看着两边翠然实在的绿意,刚出城时各处个性的小房子,也许是俄罗斯人文化中郊外别墅的类似产物,但一看就比俄式别墅环境优雅,条件优越。
即使出了落脚的小城,大巴在郊区行驶,两边时而小树时而绿草的搭配也还是心情昂扬。与家乡的郊外感觉不同,这里路况极好,时而环道,时而高铁,甚至还路过了地铁站,到处是高大的风力发电风车,路上各种运货车鳞次栉比,但并不拥堵,同样绿草上一丝垃圾也无。
领队照例在路上播放该地的宣传介绍片,数不胜数的名胜,无数的标志性地方让人目不暇接,有时候一个错愕会感觉欧洲绝大多数的文明产物都在法国了,难怪当时的贵族会争相模仿法国生活。
在巴黎有两天半的时间,最后一天有很多的自由时间。其实期待蛮多,心情也跟着雀跃。
2
感受着这个城市的气息,乘坐游船观看塞纳河两岸。心里的震撼一波接着一波过来,两岸繁复华丽的建筑,怪不得人家说巴黎是浪漫之都,虽然塞纳河一点都不清灵,河水里是大都市惯有的肮脏,游船在上面感受不到任何清风吹拂水波的感觉,只有寒冷和波涛,水波其实很湍急。整个航行持续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船上可以用讲解装备倾听几种语言的讲解。遗憾的是有韩语和日语,但是没有中文。我最喜欢一个城堡式的建筑,就像小时候看的动画,王子公主住的地方,有圆柱状的装饰。每次经过那里,心情都很好。塞纳河上的桥也很美,每一座都有精美的装饰,桥墩处各不相同,也都有自己的特点。游轮穿过每一座桥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感受。好多石雕都是大理石的女神形象,有的执剑,有的凝望。看多了才觉得美国的自由女神不愧是源于法国,法国果然是艺术和浪漫之都。对比华沙那种微微小清新的色彩感,乍一面对巴黎这样名副其实的“繁华景象”,心中还是缺乏一点活在当下身临其境的存在感的。貌似巴黎对色彩没有太多的偏执,乳白和淡黄衬托了城市的节奏,但却更显华贵和安然,一副黄天贵胄的理所应当。游船结结实实的航行了一个小时,我们站在甲板上可以感受到清冷的河风,行过埃菲尔铁塔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虽然晚上效果不好,但是各国游客拍照留影乐此不疲。
白天大巴游览的时候,曾经到过埃菲尔铁塔。当时确实也感叹设计者独具匠心底座沉稳的踏实感觉,但因为铁塔实在被太多人称赞感叹,亲临的时候并没感觉到高大。白天看见的铁塔,在现在的眼光看来,是属于塔形优美,身呈好看的铁灰色杰作,敦实的三角底座,再加上优美的向上线条。可以看见分了几层,隐约感到塔上有人上去。真的心情很好。
晚上看到的感觉却又不同,船行簌簌,夜色黑沉,塔身骤然显高许多,也不像白天看见的时候觉得底座浑厚。正在我仔细观察铁塔的时候,突然间塔身亮了起来,闪着黄色亮光的铁塔,猛然辉煌了许多,在夜色和两岸的建筑节奏中显得优美独立,遗世灿烂。正在人们惊呆于它的美艳,它立刻又变换了姿态,塔身的颜色开始闪烁,这巴黎地标性的建筑被衬托地独一无二,任谁都不能忽视。塔身的闪烁只持续五分钟。我觉得自己万分幸运,从它亮起光开始,到它闪烁着的五分钟,到最后闪烁停止,我全部收在眼底,一点遗憾都没有。
这天和埃菲尔铁塔的缘分还没结束,当晚我们开始登上了塔身。虽然只上了二层,但是在上面看到了万家灯火的巴黎。塔身上的望远镜投币之后可以看得很仔细,连某条街上的某辆车都看得清清楚楚。只是风吹着很冷,还下着时断时续的雨。当时在塔身上向下望,看见了对称的宫城,不知道是什么建筑,俨然就像是在景山公园看紫禁城一样。是不是大家都觉得对称是一种如此庄严的美,所以王室和贵族都喜欢对称的屋宇。只不过法国人对黄金的偏爱更胜一筹,一如在巴黎的第二天看的凡尔赛宫。
这天晚上的最后一项活动:我们登上了一座小山丘,参观了一座不知名的教堂,看了一下山上教堂周围的小城镇,导游说这个地方有很多有钱人,是完全与巴黎城里迥然不同的感觉。确实如此。其实很难用同一种标准去评判哪个城市好、哪个城市不好,大家不过是各有特色。只不过文化深厚与否,历史悠久与否,民风善良与否,都体现在细微末节里面。
第二天去了凡尔赛宫和卢浮宫。以前一直觉得凡尔赛宫和巴黎是密不可分的,毕竟是王家的地方。可是听了导游的解释才知道原来凡尔赛不是巴黎的,它是巴黎周围一个小城市的。小城市的风光与巴黎自然不同,没那么华丽却不失秀雅俏皮。
凡尔赛宫非常大,第一眼就觉得金黄黄亮灿灿的。我很喜欢法国名胜的这一点,历史建筑,无论年代多久远,都一直在修复,这样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当年人们看到它们时的感受,我想这也是心灵上的一种享受。或者国内的一些名胜建筑也应该这么做呢?而不是任凭断壁残垣林立,一条锁链把游客拦在外面?
金色太容易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这华丽优美处处衬金的凡尔赛宫,大的不可思议,宫后还有一大片园林,园林两边种树,景色盎然充满春天的绿意,不时出现一两个清澈见底的池子,池周都有神话中的形象守护装饰,我在最后一个池塘里投了硬币,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感而且到现在还富丽豪华的地方扔硬币,让我觉得很激动。不仅仅是室外,那天在室内的感受也很突出。其实历史发展到一定境界,都是相似的,我们的皇族极尽繁华于身,法国的也一样。什么“起床礼”,什么“观餐礼”,等级制度在每日这样重复着进行之中早已深深刻入每个人的骨髓血脉。看着不同房间的功能,各种奢侈的装饰,考究的布置,各种皇权的象征。还记得高中学历史的时候,上面说,法国人民冲入凡尔赛宫,推翻王权。那一瞬间我竟然有这样的想法:皇权已经奢侈到了这个地步,法国人民不推翻就奇了怪了。
然后去了卢浮宫。由于有中国导游的缘故,所以对卢浮宫的印象也比较深刻。卢浮宫非常大,导游由于有任务在身,所以非常快速地挑重点讲解。艺术到底可以做成一个什么样子,对于我这种没有艺术天份的人来说,果然是需要讲解剖析的,不然估计要是我自己,我可说不出来到底哪里好。维纳斯其实在身后有着断石相接的缺憾,而蒙娜丽莎果然是重点保护,人群层层叠叠的,走近实在是困难。
那天晚上和团里的一些人漫步街头,走进小店里随意观看。天气温度好,心情也好,大家闹了不少笑话。我操着多年不用基本上遗忘的英文跟店家交流,时不时还蹦出几个俄文单词。而对方也用带着浓重法语口音的英文半生不熟地回复我,两人都绞尽脑汁,真好笑。
第五天 还是巴黎
二十一点二十一分,大巴持续行驶着,外面已经漆黑一片,只有行过的车辆带来一闪而过的亮光。
下一站布拉格,就这样离开了巴黎,心情说不上好或不好,更多的是脚穿一双磨脚的鞋子步行一天的疲累。前两天还觉得离开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委屈的想哭,却原来现实来得更残酷一点,文艺小清新其实还是没抵得过吃喝穿戴。
今天早上九点多集合,整合好了以后发车到达巴黎圣母院。对这座著名教堂的印象源自于第一天来巴黎时车上的粗略观光。当时只是快速一撇,离得远,车行得也快,对这个跟其他华丽建筑比起来“窄小古朴”的建筑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再来的时候着实震撼了我。饶是对导游的讲解一知半解,也还是被眼前的尤物吸引着目不暇接。教堂格局大概分了三部分,左中右各自一部分,上中下又是另外三部分。巴黎的建筑时刻都在维修,所以大多数名胜其实并不斑驳,看起来还是勃勃生机,光鲜如初。
圣母院也是如此,第一层以三个大门自然分开成三部分。中间的大门比较大,两边次之。每扇门上面都有几层拱状修饰。每一层都紧密地刻画着许多的人物,想来不是取自经典,就是教中重要的圣徒。这几层拱状修饰往上,还有更大的圣徒刻像,也是一个挨着一个。第二层中间是圆形的类钟形状,也有三个圣徒,从远处看起来像太阳,也许真的象征光明吧。两边各有两个短长落地窗。再往上,便是著名的雨果作品中敲钟人敲钟的钟楼。钟楼现在的样子是对称的,不过教堂里的历史图片显示以前并不是这样。这座著名的教堂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不断地添砖加瓦才成了现在的模样。
后来我们看到了圣母院侧面的样子。从侧面看起来,它哥特式风格的特点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同样细致的手法,连立柱和顶纹都丝毫不放过,条条林立,尽显身长。如此精细,任何细节都不肯放过,真是奢华。
从右边的入口进去,好几国文字都写着“静默”,其中包括中文。内部非常之大,按照外部看到的左中右也分三个部分,我们沿着右边走过,右手边有很多小厅室供奉着我不认识的神像,有的是雕塑,有的是历史介绍类的展屏。每一个小厅室外面都有类似中国佛寺偏厅里。
也有类似寺庙里跪拜的地方,但是我想,可能他们未必是跪的。正想着,便看见一位虔诚的信徒五体投地地跪拜。其实人们心里对信仰中的神的那种憧憬和崇敬,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吧。有2欧一个的蜡烛,自己投币自己拿取,全凭良心和信仰。
窗户上的马赛克非常漂亮,配合着精美的雕梁,组合成美轮美奂的组合,巧夺天工。中间遇到了大玻璃盒子,里面有很多人把写的字放进去,其实人家也许是留言箱呢,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把它当成了许愿箱,每个人都认认真真地写下了心愿。我给自己写了,还给李乙也写了。说实话我有点自嘲,情商低的我,不知道能把这份情谊保存到何时,也许就像之前一次又一次一样呢。不管了,以我现有的能力,做到最好,其他的事,实非我现在考虑的,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一边才堪堪走完,导游就招呼我们出去。她再次带着我们转悠了塞纳河旁边的一众景观。我们在一座桥上看见了很多的锁头,亦是表达情意的意思,当年在伊尔库也看到过。不禁有点情景重叠了的意思。
然后便是自由活动的时间,约定七点钟在卢浮宫旁边的喷泉见,我和赵丙便开始拿着地图,以香榭丽舍大街为中轴,以凯旋门为终点,小范围辐射发散开始游走。从卢浮宫出来看到一个长方形的广场,广场上散步的人很多,亦有很多的游人。当地人会在一方池塘边上落座,水池清澈,鸟儿嶙峋。如果运气不好,你面前的凳子上很可能有无数的鸟屎。飞禽中除了各种会飞的鸽子,还有水里游的各种鸭子。它们已经跟人很亲近,完全没有惧怕的意思。广场尽头就是香街,还有摩天轮。这里的角度非常好,连拍了很多摩天轮的照片。
香街其实并没有我心目中被大家撑高烘托出来的香街那么好,在我看来与普通街道也并没有什么不同。据说如果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周围繁花阵阵会更加引人入胜,但可惜我们此刻还处在巴黎的冬天,虽然温暖如春,可是万树也都凋谢。逛了逛巴黎的各种店面,我很没出息地逛了阿迪,而且一直在伺机寻找耐克。逛了逛迪士尼店,各种纪念品,可惜我对迪士尼的动画并不熟稔,如果这是陪我度过童年的角色们,我一定不惜血本买点回来的。看见了疑似LV总店的地方,借助街角之势,以大楼的中心为轴,折向两边。
在一个小店吃了所谓的“三明治”,喝了一杯卡布奇诺略作休息,然后继续朝向凯旋门。渐渐近了,于是发现那么多人都是目标凯旋门的。跟其它历史建筑比起来,凯旋门并不宏伟。但是走近了我就很激动,总觉着跟历史联系起来的东西都这么让人热血沸腾。我一遍一遍围着凯旋门走转,脑海里想象着胜利大军凯旋而归的样子。好像我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辉煌。拿破仑啊!战无不胜的拿破仑!还有里面无名战士墓,显然是世界大战后的作品,但是看着火焰一直在燃烧,其实让我非常想哭。
然后从另一条街道回卢浮宫。一直都在行走,其实对体力也是一种考验。后来我俩尝试着坐了地铁,第一次坐的地铁比较老,速度也比不上北京地铁。倒车了之后就是新地铁了,报站也是多国语言,听到汉语我俩还一阵激动。这新地铁速度很快,而且是两边对开,感觉到站的时间都基本一致,像是电脑操控一般。
在巴黎的最后一顿晚饭,还是去了那个之前去过的小小中餐馆。说起来今天是大年三十,晚上竟然要在大巴上度过了。跟老板拜了年,点了饺子和吃食,和老板聊了聊天。老板是香港人,一家四十年前来这里,店里挂着成龙、邓丽君甚至碧昂丝的签名照,很宝贝的样子,见人都会说一说。老板还送了我们小挂件作为新年礼物。其实在异乡能看到同胞,真的是一件很慰藉的事情,尤其是在大年三十。
第六天 布拉格
这最后一天就是在布拉格了。其实感受过巴黎的繁华雄壮,我已然对别的城市没有太多的期望了。可是慢慢想法就会改观。巴黎那种奢华浪漫诚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拥有的,但是,布拉格也有自己完全不同的风味。小城娟秀,适合步行。就好像帝都京城和江南水乡,各有各的念念不忘。貌似这的人都能懂一点俄语,所以交流起来也还好。刚下大巴就和守卫的帅气士兵合了影。士兵应该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事情,我感觉合影的时候他的嘴角在抽动。就这样跟着导游一直漫步。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座建了六百年的教堂。雄伟高大,深红的砖色。后来补全的这部分是免费的,所有人都能自由参观,但更里面的部分属于最早着手建造教堂的大师,那里便开始收费,鉴于时间原因,导游很快带我们出来了。其实我觉得这个建筑和巴黎圣母院及其神似,尤其是格局构造,但是像巴黎圣母院那样精细的作品,估计世间也就那一座了。
走走转转,其实心情真的会很好。转到一座据说是小偷很多的桥上,人来人往。桥上行人众多,桥两边装饰亦多,大多是宗教元素。其实宗教这东西,无论人民信与不信,它都早已文化风俗的形式融入了血液,每个人、每种文化,其实都是宗教的产物。基督教之于西方人,就好像孔夫子、道德、轮回转世之于中国人一样,可以不信可以质疑,但是息息相关,融入言行。
对于不了解基督教的我,只能不清不楚的观察这些艺术作品,对于其更深刻的震撼,却是不能感觉得到了。
下一项活动是游船吃饭。自助的形式,两个小时。第一个小时的时候大家都又冷又饿,完全没心情欣赏风景,等到吃饱喝足以后,导游也开始讲解,游轮也有了越来越合适的速度,看到外面风格独特的建筑慢慢过去,心情就格外惬意起来。等游轮到了白天和导游一起经过的名桥,成群的鸽子一批一批过来,游轮像是驾轻就熟一般,在这片区域不断地旋转,水手扔出吃的引来更多的鸽子,感觉就像是鸽子在跟着游船成群飞翔而来。这样的美景,难怪众多电影都在这里拍摄呢。
这样的情景,真的跟电影中一模一样。
还有关于布拉格广场的问题,我这一代人,很多人都听过蔡依林的《布拉格广场》,每个人到这来都哼着歌。歌词其实很有歧义,到底是布拉格的广场,还是有个广场叫做“布拉格广场”。经过导游证实,布拉格没有任何一个广场叫做“布拉格广场”,所以一直误解了这么多年的赵丙表示有种被欺骗很多年的感觉。说起来,如果每个广场都是布拉格的广场,那么许愿池指的是哪个呢?
在我们和领队约定见面的广场上,我们看到了两组自弹自唱演出的人。第一组是四个老爷爷,很被他们的热情和执着感动。第二组是两个印第安人打扮的美国人,据我们领队说他们非常出名,马上要来明斯克演出了。这样的“演出现场”,我其实很感动。
PS后记:回来已经这么多天了,才把游记补上,真的应该常常复习一下当初的情景,要不然那个时候那么深刻的震撼和感动,很容易就被琐碎的生活工作磨得一丝不剩。慢慢会觉得也没什么,就是这么回事吧。但其实我当初的感受并不是这样的。当初是那么强烈的震撼和感动,那么期盼着能够再来一次。我暗暗发誓,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不是现在的我,我一定要所有我能读到的材料都读明白掌握清楚,不要像现在这样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浅淡地粗看一遍。
一定要再去一次。
再次上车行驶方向华沙!波兰首都华沙!一路上领队都在介绍这座首都城市,可是对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说竟然像是最好的催眠曲,每个人都睡得四肢舒畅,心情极好。下车跟上当地导游的时候时间已经一点半了。
当地导游很有一种职业精神,穿着皮草戴着皮手套,和当地零下八度积雪一片的环境相得益彰。说实话这样的雪和寒冷和家乡很像,看着这厚厚的雪,我开始想家。
导游带去的地方我都不能确定名字,只知道每一个建筑都很美。通天气派的天主教教堂,修复过的好看的彩色建筑。各放异彩,个性十足。华沙人好像从来不吝啬用建筑的颜色搭配来传达心情,大胆新颖,赏心悦目。赵丙说,这才是欧洲的感觉!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导游带的地方是旅游区所以才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走了整个波兰最长的小巷,不同风格的彩色建筑渐入眼帘。穿梭前进,不一而足。我们进的教堂可能是波兰最好的,地位很重要,但是被战火毁灭,无论如何都不能恢复原样。教堂并不是特别大,至少不是我见过最大的。两边真的有不止一个电影里看见过的那种小房子,人们每逢宗教节日就过来忏悔罪孽,然后焕然一新重新面对上帝。当时导游还说,来忏悔的百分之七十五都是男人。
我们还去了修复过的古堡,没见过这种风格,看起来也很好玩。还有重要的广场,四面高楼各有风格,在那里买了明信片,都是今天看到的地方,也算是留个念想。今天除了特别冷,跟着走路特别艰难以外,心情很好。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也听懂了一些小知识,看见了很多建筑物。
说起为什么城市叫华沙,这还有一个典故在。据说以前有个美人鱼叫做沙瓦,一直默默地保护着城里的人民,有一天她看见了一个叫维拉的年轻人,一见钟情,为了他忍受疼痛人立行走。后来他们的爱情修成正果,相爱到老。这座城市是他们的子孙兴建的,取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叫做“维拉沙瓦”,也就是我们翻译的“华沙”。
这华美也带给我了反思,华沙被战火毁灭严重,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这些美好,几乎全是灾后重建,甚至有点搏求旅客之闲。这样看来,除了看到华沙风格的建筑以外,其实我们并没有其他更多的触动。
第二天 柏林
现在正在离开柏林的路上,时间是当地14:16。基本上到柏林的时候是不到十一点,所以大约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在柏林。柏林下着鹅毛大雪,这样的大雪跟家里没有区别,甚至雪融后道路上雪泥交融,这种难以行进都与家里别无二致。唯一不同的是,柏林现在很暖,拍照一直没带手套,竟然没冷,比华沙温高。我想,两个小时其实并不能感受什么,看见什么,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下着鹅毛大雪的柏林,还有在路上听见的德语“但卡”,就像唯一看过的德剧《屌丝女士》一样,影视剧真是反应生活的好媒体。
对德国的印象基本上都是在大巴里的,从边缘充满特色的小房子,和华沙一样充满想象力个性却又更加才华横溢一样。与华沙的彩色不同,这里的建筑并没有太多鲜艳的颜色,但是几何图形的使用则更加大胆充分,隐约感到德国的严谨,但却是不失创造力的严谨。在一处教堂下了车,导游在喋喋不休的讲解,可惜的是,十分钟的讲解非常肤浅,我已经不记得什么了。然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另一处教堂,听导游说也是后来修复的,并没有进去。“五分钟”的自由照相让我对这座建筑膜拜得彻底,这应该是我目前为止见过的最大的,最精美,却又不失庄严的教堂了。与华沙的哥特式天主教堂不同,这座教堂是巴洛克,如此对称庄严,处处都是权力天与的象征。我沉醉其中,忘乎所以。
后来在车上听导游介绍了其他建筑,里面有可口可乐公司,整个大楼都是可乐红色。还有奔驰大楼,一楼落地展窗里面陈列着奔驰出品的汽车,其实还是白色的好看。
其他的很多东西都不记得了,其实以前从来没有选择过旅行团,这是多么正确的行为,像我这种适合“漫游”的人,真的不能这样浮光掠影地走。以后也还是自己出行吧。
后来我们去了国会。国会检查严格,简直像是在法兰克福乘坐飞机时一样。步步程序之后,我们跟着工作人员,大概走了一圈。国会是一座古典建筑,但内部设置非常现代化,跟着电梯上到四层,现代化地由玻璃和镜子组成的展厅出现在眼前,讲德语的导游在圆形历史图片展边边走边讲,很多人排队跟着看。遗憾的是国会里最值得参观的部分今天并没有打开,虽然领队说这部分费用不计算在内了,可是还是有遗憾,宁愿能看看人家有什么好看的部分。
第三、四天 巴黎
1
昨天晚上到了宾馆已经是晚上一点多,我睡得迷迷糊糊完全失去了感知,要不是赵丙把我叫醒,我连领队在麦克中说下车都听不见。
洗澡完毕睡觉,躺下基本上已经是欧洲时间两点半。床非常软,当天乘坐大巴超过十多个小时的我腰部难受。早上不到八点就起床了,下去吃早餐的时候两个前台的工作人员都说了“Bonjour”,我才意识到这其实已经到了法国了。法式面包好硬,连喝了两杯咖啡,算是醒脑,窗外绿意盎然,并不像国内难得的绿上也带着风尘灰色,这的绿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心意。
离开这座城市,我们往巴黎行进,十点钟出发,现在是十一点四十五分,预计下午两点抵达。可能是昨天在车上睡得有些多,也可能是早上两杯咖啡起了作用,然而更可能是对巴黎的渴望,让我一路上清醒异常。看着两边翠然实在的绿意,刚出城时各处个性的小房子,也许是俄罗斯人文化中郊外别墅的类似产物,但一看就比俄式别墅环境优雅,条件优越。
即使出了落脚的小城,大巴在郊区行驶,两边时而小树时而绿草的搭配也还是心情昂扬。与家乡的郊外感觉不同,这里路况极好,时而环道,时而高铁,甚至还路过了地铁站,到处是高大的风力发电风车,路上各种运货车鳞次栉比,但并不拥堵,同样绿草上一丝垃圾也无。
领队照例在路上播放该地的宣传介绍片,数不胜数的名胜,无数的标志性地方让人目不暇接,有时候一个错愕会感觉欧洲绝大多数的文明产物都在法国了,难怪当时的贵族会争相模仿法国生活。
在巴黎有两天半的时间,最后一天有很多的自由时间。其实期待蛮多,心情也跟着雀跃。
2
感受着这个城市的气息,乘坐游船观看塞纳河两岸。心里的震撼一波接着一波过来,两岸繁复华丽的建筑,怪不得人家说巴黎是浪漫之都,虽然塞纳河一点都不清灵,河水里是大都市惯有的肮脏,游船在上面感受不到任何清风吹拂水波的感觉,只有寒冷和波涛,水波其实很湍急。整个航行持续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船上可以用讲解装备倾听几种语言的讲解。遗憾的是有韩语和日语,但是没有中文。我最喜欢一个城堡式的建筑,就像小时候看的动画,王子公主住的地方,有圆柱状的装饰。每次经过那里,心情都很好。塞纳河上的桥也很美,每一座都有精美的装饰,桥墩处各不相同,也都有自己的特点。游轮穿过每一座桥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感受。好多石雕都是大理石的女神形象,有的执剑,有的凝望。看多了才觉得美国的自由女神不愧是源于法国,法国果然是艺术和浪漫之都。对比华沙那种微微小清新的色彩感,乍一面对巴黎这样名副其实的“繁华景象”,心中还是缺乏一点活在当下身临其境的存在感的。貌似巴黎对色彩没有太多的偏执,乳白和淡黄衬托了城市的节奏,但却更显华贵和安然,一副黄天贵胄的理所应当。游船结结实实的航行了一个小时,我们站在甲板上可以感受到清冷的河风,行过埃菲尔铁塔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虽然晚上效果不好,但是各国游客拍照留影乐此不疲。
白天大巴游览的时候,曾经到过埃菲尔铁塔。当时确实也感叹设计者独具匠心底座沉稳的踏实感觉,但因为铁塔实在被太多人称赞感叹,亲临的时候并没感觉到高大。白天看见的铁塔,在现在的眼光看来,是属于塔形优美,身呈好看的铁灰色杰作,敦实的三角底座,再加上优美的向上线条。可以看见分了几层,隐约感到塔上有人上去。真的心情很好。
晚上看到的感觉却又不同,船行簌簌,夜色黑沉,塔身骤然显高许多,也不像白天看见的时候觉得底座浑厚。正在我仔细观察铁塔的时候,突然间塔身亮了起来,闪着黄色亮光的铁塔,猛然辉煌了许多,在夜色和两岸的建筑节奏中显得优美独立,遗世灿烂。正在人们惊呆于它的美艳,它立刻又变换了姿态,塔身的颜色开始闪烁,这巴黎地标性的建筑被衬托地独一无二,任谁都不能忽视。塔身的闪烁只持续五分钟。我觉得自己万分幸运,从它亮起光开始,到它闪烁着的五分钟,到最后闪烁停止,我全部收在眼底,一点遗憾都没有。
这天和埃菲尔铁塔的缘分还没结束,当晚我们开始登上了塔身。虽然只上了二层,但是在上面看到了万家灯火的巴黎。塔身上的望远镜投币之后可以看得很仔细,连某条街上的某辆车都看得清清楚楚。只是风吹着很冷,还下着时断时续的雨。当时在塔身上向下望,看见了对称的宫城,不知道是什么建筑,俨然就像是在景山公园看紫禁城一样。是不是大家都觉得对称是一种如此庄严的美,所以王室和贵族都喜欢对称的屋宇。只不过法国人对黄金的偏爱更胜一筹,一如在巴黎的第二天看的凡尔赛宫。
这天晚上的最后一项活动:我们登上了一座小山丘,参观了一座不知名的教堂,看了一下山上教堂周围的小城镇,导游说这个地方有很多有钱人,是完全与巴黎城里迥然不同的感觉。确实如此。其实很难用同一种标准去评判哪个城市好、哪个城市不好,大家不过是各有特色。只不过文化深厚与否,历史悠久与否,民风善良与否,都体现在细微末节里面。
第二天去了凡尔赛宫和卢浮宫。以前一直觉得凡尔赛宫和巴黎是密不可分的,毕竟是王家的地方。可是听了导游的解释才知道原来凡尔赛不是巴黎的,它是巴黎周围一个小城市的。小城市的风光与巴黎自然不同,没那么华丽却不失秀雅俏皮。
凡尔赛宫非常大,第一眼就觉得金黄黄亮灿灿的。我很喜欢法国名胜的这一点,历史建筑,无论年代多久远,都一直在修复,这样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当年人们看到它们时的感受,我想这也是心灵上的一种享受。或者国内的一些名胜建筑也应该这么做呢?而不是任凭断壁残垣林立,一条锁链把游客拦在外面?
金色太容易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这华丽优美处处衬金的凡尔赛宫,大的不可思议,宫后还有一大片园林,园林两边种树,景色盎然充满春天的绿意,不时出现一两个清澈见底的池子,池周都有神话中的形象守护装饰,我在最后一个池塘里投了硬币,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感而且到现在还富丽豪华的地方扔硬币,让我觉得很激动。不仅仅是室外,那天在室内的感受也很突出。其实历史发展到一定境界,都是相似的,我们的皇族极尽繁华于身,法国的也一样。什么“起床礼”,什么“观餐礼”,等级制度在每日这样重复着进行之中早已深深刻入每个人的骨髓血脉。看着不同房间的功能,各种奢侈的装饰,考究的布置,各种皇权的象征。还记得高中学历史的时候,上面说,法国人民冲入凡尔赛宫,推翻王权。那一瞬间我竟然有这样的想法:皇权已经奢侈到了这个地步,法国人民不推翻就奇了怪了。
然后去了卢浮宫。由于有中国导游的缘故,所以对卢浮宫的印象也比较深刻。卢浮宫非常大,导游由于有任务在身,所以非常快速地挑重点讲解。艺术到底可以做成一个什么样子,对于我这种没有艺术天份的人来说,果然是需要讲解剖析的,不然估计要是我自己,我可说不出来到底哪里好。维纳斯其实在身后有着断石相接的缺憾,而蒙娜丽莎果然是重点保护,人群层层叠叠的,走近实在是困难。
那天晚上和团里的一些人漫步街头,走进小店里随意观看。天气温度好,心情也好,大家闹了不少笑话。我操着多年不用基本上遗忘的英文跟店家交流,时不时还蹦出几个俄文单词。而对方也用带着浓重法语口音的英文半生不熟地回复我,两人都绞尽脑汁,真好笑。
第五天 还是巴黎
二十一点二十一分,大巴持续行驶着,外面已经漆黑一片,只有行过的车辆带来一闪而过的亮光。
下一站布拉格,就这样离开了巴黎,心情说不上好或不好,更多的是脚穿一双磨脚的鞋子步行一天的疲累。前两天还觉得离开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委屈的想哭,却原来现实来得更残酷一点,文艺小清新其实还是没抵得过吃喝穿戴。
今天早上九点多集合,整合好了以后发车到达巴黎圣母院。对这座著名教堂的印象源自于第一天来巴黎时车上的粗略观光。当时只是快速一撇,离得远,车行得也快,对这个跟其他华丽建筑比起来“窄小古朴”的建筑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再来的时候着实震撼了我。饶是对导游的讲解一知半解,也还是被眼前的尤物吸引着目不暇接。教堂格局大概分了三部分,左中右各自一部分,上中下又是另外三部分。巴黎的建筑时刻都在维修,所以大多数名胜其实并不斑驳,看起来还是勃勃生机,光鲜如初。
圣母院也是如此,第一层以三个大门自然分开成三部分。中间的大门比较大,两边次之。每扇门上面都有几层拱状修饰。每一层都紧密地刻画着许多的人物,想来不是取自经典,就是教中重要的圣徒。这几层拱状修饰往上,还有更大的圣徒刻像,也是一个挨着一个。第二层中间是圆形的类钟形状,也有三个圣徒,从远处看起来像太阳,也许真的象征光明吧。两边各有两个短长落地窗。再往上,便是著名的雨果作品中敲钟人敲钟的钟楼。钟楼现在的样子是对称的,不过教堂里的历史图片显示以前并不是这样。这座著名的教堂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不断地添砖加瓦才成了现在的模样。
后来我们看到了圣母院侧面的样子。从侧面看起来,它哥特式风格的特点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同样细致的手法,连立柱和顶纹都丝毫不放过,条条林立,尽显身长。如此精细,任何细节都不肯放过,真是奢华。
从右边的入口进去,好几国文字都写着“静默”,其中包括中文。内部非常之大,按照外部看到的左中右也分三个部分,我们沿着右边走过,右手边有很多小厅室供奉着我不认识的神像,有的是雕塑,有的是历史介绍类的展屏。每一个小厅室外面都有类似中国佛寺偏厅里。
也有类似寺庙里跪拜的地方,但是我想,可能他们未必是跪的。正想着,便看见一位虔诚的信徒五体投地地跪拜。其实人们心里对信仰中的神的那种憧憬和崇敬,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吧。有2欧一个的蜡烛,自己投币自己拿取,全凭良心和信仰。
窗户上的马赛克非常漂亮,配合着精美的雕梁,组合成美轮美奂的组合,巧夺天工。中间遇到了大玻璃盒子,里面有很多人把写的字放进去,其实人家也许是留言箱呢,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把它当成了许愿箱,每个人都认认真真地写下了心愿。我给自己写了,还给李乙也写了。说实话我有点自嘲,情商低的我,不知道能把这份情谊保存到何时,也许就像之前一次又一次一样呢。不管了,以我现有的能力,做到最好,其他的事,实非我现在考虑的,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一边才堪堪走完,导游就招呼我们出去。她再次带着我们转悠了塞纳河旁边的一众景观。我们在一座桥上看见了很多的锁头,亦是表达情意的意思,当年在伊尔库也看到过。不禁有点情景重叠了的意思。
然后便是自由活动的时间,约定七点钟在卢浮宫旁边的喷泉见,我和赵丙便开始拿着地图,以香榭丽舍大街为中轴,以凯旋门为终点,小范围辐射发散开始游走。从卢浮宫出来看到一个长方形的广场,广场上散步的人很多,亦有很多的游人。当地人会在一方池塘边上落座,水池清澈,鸟儿嶙峋。如果运气不好,你面前的凳子上很可能有无数的鸟屎。飞禽中除了各种会飞的鸽子,还有水里游的各种鸭子。它们已经跟人很亲近,完全没有惧怕的意思。广场尽头就是香街,还有摩天轮。这里的角度非常好,连拍了很多摩天轮的照片。
香街其实并没有我心目中被大家撑高烘托出来的香街那么好,在我看来与普通街道也并没有什么不同。据说如果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周围繁花阵阵会更加引人入胜,但可惜我们此刻还处在巴黎的冬天,虽然温暖如春,可是万树也都凋谢。逛了逛巴黎的各种店面,我很没出息地逛了阿迪,而且一直在伺机寻找耐克。逛了逛迪士尼店,各种纪念品,可惜我对迪士尼的动画并不熟稔,如果这是陪我度过童年的角色们,我一定不惜血本买点回来的。看见了疑似LV总店的地方,借助街角之势,以大楼的中心为轴,折向两边。
在一个小店吃了所谓的“三明治”,喝了一杯卡布奇诺略作休息,然后继续朝向凯旋门。渐渐近了,于是发现那么多人都是目标凯旋门的。跟其它历史建筑比起来,凯旋门并不宏伟。但是走近了我就很激动,总觉着跟历史联系起来的东西都这么让人热血沸腾。我一遍一遍围着凯旋门走转,脑海里想象着胜利大军凯旋而归的样子。好像我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辉煌。拿破仑啊!战无不胜的拿破仑!还有里面无名战士墓,显然是世界大战后的作品,但是看着火焰一直在燃烧,其实让我非常想哭。
然后从另一条街道回卢浮宫。一直都在行走,其实对体力也是一种考验。后来我俩尝试着坐了地铁,第一次坐的地铁比较老,速度也比不上北京地铁。倒车了之后就是新地铁了,报站也是多国语言,听到汉语我俩还一阵激动。这新地铁速度很快,而且是两边对开,感觉到站的时间都基本一致,像是电脑操控一般。
在巴黎的最后一顿晚饭,还是去了那个之前去过的小小中餐馆。说起来今天是大年三十,晚上竟然要在大巴上度过了。跟老板拜了年,点了饺子和吃食,和老板聊了聊天。老板是香港人,一家四十年前来这里,店里挂着成龙、邓丽君甚至碧昂丝的签名照,很宝贝的样子,见人都会说一说。老板还送了我们小挂件作为新年礼物。其实在异乡能看到同胞,真的是一件很慰藉的事情,尤其是在大年三十。
第六天 布拉格
这最后一天就是在布拉格了。其实感受过巴黎的繁华雄壮,我已然对别的城市没有太多的期望了。可是慢慢想法就会改观。巴黎那种奢华浪漫诚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拥有的,但是,布拉格也有自己完全不同的风味。小城娟秀,适合步行。就好像帝都京城和江南水乡,各有各的念念不忘。貌似这的人都能懂一点俄语,所以交流起来也还好。刚下大巴就和守卫的帅气士兵合了影。士兵应该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事情,我感觉合影的时候他的嘴角在抽动。就这样跟着导游一直漫步。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座建了六百年的教堂。雄伟高大,深红的砖色。后来补全的这部分是免费的,所有人都能自由参观,但更里面的部分属于最早着手建造教堂的大师,那里便开始收费,鉴于时间原因,导游很快带我们出来了。其实我觉得这个建筑和巴黎圣母院及其神似,尤其是格局构造,但是像巴黎圣母院那样精细的作品,估计世间也就那一座了。
走走转转,其实心情真的会很好。转到一座据说是小偷很多的桥上,人来人往。桥上行人众多,桥两边装饰亦多,大多是宗教元素。其实宗教这东西,无论人民信与不信,它都早已文化风俗的形式融入了血液,每个人、每种文化,其实都是宗教的产物。基督教之于西方人,就好像孔夫子、道德、轮回转世之于中国人一样,可以不信可以质疑,但是息息相关,融入言行。
对于不了解基督教的我,只能不清不楚的观察这些艺术作品,对于其更深刻的震撼,却是不能感觉得到了。
下一项活动是游船吃饭。自助的形式,两个小时。第一个小时的时候大家都又冷又饿,完全没心情欣赏风景,等到吃饱喝足以后,导游也开始讲解,游轮也有了越来越合适的速度,看到外面风格独特的建筑慢慢过去,心情就格外惬意起来。等游轮到了白天和导游一起经过的名桥,成群的鸽子一批一批过来,游轮像是驾轻就熟一般,在这片区域不断地旋转,水手扔出吃的引来更多的鸽子,感觉就像是鸽子在跟着游船成群飞翔而来。这样的美景,难怪众多电影都在这里拍摄呢。
这样的情景,真的跟电影中一模一样。
还有关于布拉格广场的问题,我这一代人,很多人都听过蔡依林的《布拉格广场》,每个人到这来都哼着歌。歌词其实很有歧义,到底是布拉格的广场,还是有个广场叫做“布拉格广场”。经过导游证实,布拉格没有任何一个广场叫做“布拉格广场”,所以一直误解了这么多年的赵丙表示有种被欺骗很多年的感觉。说起来,如果每个广场都是布拉格的广场,那么许愿池指的是哪个呢?
在我们和领队约定见面的广场上,我们看到了两组自弹自唱演出的人。第一组是四个老爷爷,很被他们的热情和执着感动。第二组是两个印第安人打扮的美国人,据我们领队说他们非常出名,马上要来明斯克演出了。这样的“演出现场”,我其实很感动。
PS后记:回来已经这么多天了,才把游记补上,真的应该常常复习一下当初的情景,要不然那个时候那么深刻的震撼和感动,很容易就被琐碎的生活工作磨得一丝不剩。慢慢会觉得也没什么,就是这么回事吧。但其实我当初的感受并不是这样的。当初是那么强烈的震撼和感动,那么期盼着能够再来一次。我暗暗发誓,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不是现在的我,我一定要所有我能读到的材料都读明白掌握清楚,不要像现在这样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浅淡地粗看一遍。
一定要再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