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馆子
刚从正午略显刺眼的阳光下迈进米粉店的时候,我只顾适应骤然昏暗下来的环境,并没有注意到左手边桌子上的那对父女,直到一筷子一筷子吃起来,我才发现有人坐在同样的位置说着同样的对白,好像,就是昨天那两位。
昨天可没这么好的机会做观察。热腾腾的哈气让对开的玻璃门只透见人影憧憧,推开才发现,呵,里边已经坐满了人,馆子不大,站着就有转不开身的窘境。我们决定在这里吃,便先点了牛腩粉和酸笋粉,刚好发现紧毗污腻收款台的一桌父女,已经快要离开。女儿大约刚上小学的年纪,还在努力吃着脸大的碗里的汤粉,爸爸是平庸的三十几岁男人,守着空碗面对女儿。并非有意催促,但在站着的人有鹤立鸡群的尴尬之外,坐着的大概也有头顶的压抑,女儿又吸溜了几口,抹了抹嘴,爸爸示意她过来,给她裹好帽子,系上了羽绒服的拉链。
我们坐了父女留下的小桌,很快另外两个座也被填满,不断有人进来,坐下或者坐不下,我埋头在汤碗里,已经习惯了完全被人遮挡的光线和视线。“老板,我的酸笋粉呢?”“马上马上,谁的卤蛋粉?”不断有人催菜,又不断有饭菜从后厨连珠价地端上来,夹杂有此起彼伏、铃声不同的两台订餐电话,不是“已经在送去的路上了”,就是“只有一个人哇,还没回来,麻烦再等一下喔”,一切都是无意义的重复,堂食者拿来咀嚼下饭。
昨天的情景还很鲜明,第二天像忽然换了台。我羞于说最近莫名酷爱米粉,白吃不厌,一个人又去。馆子里人稀稀落落的,阳光刚好从朝南的门脸中洒进来,落在背上。我吃得很慢,听得见每桌食客低声交谈。左边的父亲正叮嘱,“你别着急,慢慢吃”,又难免流露出闲极无聊的样子,巴望着女儿半满的碗和跟不上的动作,“今天的怎么样?明天你可以再试试卤肉的呀!”我心里一动,原来也有人跟我一样天天光顾,这一看才觉得这对父女有些眼熟。好奇心上来,思维就发散了,孩子他妈呢?不做饭么?让当爹的天天带着来吃没营养又不卫生的路边小馆子?……直到女儿吃完,又顺从地走到爸爸桌边,照例让他给戴好帽子,系上拉链,我才完全笃定就是昨天那对父女。
有意思,明天他们还会再来么?第三次碰见他们,总该有点故事了吧,我构想了一通,有点期待。
那个阶段我正处在写作的瓶颈期,因为失去对生活的敏锐而感到焦虑不安,却在出没一家最寻常的腌臜馆子时开始感官发达、文思泉涌。对我来说,观察是件闲来安静时才有兴致做的事情,留下深刻印象却是因为记忆里有似曾相识的东西,想起来,再拿出来两相比对,越比对越发掘和放大细节。我记忆里确实也有在小馆子里寄寓的天南地北的奇人奇事,有我们东峡镇上忽然掀面馆门帘鱼贯而入的喇嘛们,有最远处棉格勒乡里我们三个孤独的旅人喝着浓咸的砖茶,供在一个人的脑海里发酵。
这是我中意的小馆子的味道,在并不丰裕的物质之下的微黯和褶皱,却也因此藏着什么,抻得出味;时光也慢,好像穷汉佯装怒拍桌子,捻起那粒本来落在缝里的芝麻,咂在嘴里欣欣然的滋味。
昨天可没这么好的机会做观察。热腾腾的哈气让对开的玻璃门只透见人影憧憧,推开才发现,呵,里边已经坐满了人,馆子不大,站着就有转不开身的窘境。我们决定在这里吃,便先点了牛腩粉和酸笋粉,刚好发现紧毗污腻收款台的一桌父女,已经快要离开。女儿大约刚上小学的年纪,还在努力吃着脸大的碗里的汤粉,爸爸是平庸的三十几岁男人,守着空碗面对女儿。并非有意催促,但在站着的人有鹤立鸡群的尴尬之外,坐着的大概也有头顶的压抑,女儿又吸溜了几口,抹了抹嘴,爸爸示意她过来,给她裹好帽子,系上了羽绒服的拉链。
我们坐了父女留下的小桌,很快另外两个座也被填满,不断有人进来,坐下或者坐不下,我埋头在汤碗里,已经习惯了完全被人遮挡的光线和视线。“老板,我的酸笋粉呢?”“马上马上,谁的卤蛋粉?”不断有人催菜,又不断有饭菜从后厨连珠价地端上来,夹杂有此起彼伏、铃声不同的两台订餐电话,不是“已经在送去的路上了”,就是“只有一个人哇,还没回来,麻烦再等一下喔”,一切都是无意义的重复,堂食者拿来咀嚼下饭。
昨天的情景还很鲜明,第二天像忽然换了台。我羞于说最近莫名酷爱米粉,白吃不厌,一个人又去。馆子里人稀稀落落的,阳光刚好从朝南的门脸中洒进来,落在背上。我吃得很慢,听得见每桌食客低声交谈。左边的父亲正叮嘱,“你别着急,慢慢吃”,又难免流露出闲极无聊的样子,巴望着女儿半满的碗和跟不上的动作,“今天的怎么样?明天你可以再试试卤肉的呀!”我心里一动,原来也有人跟我一样天天光顾,这一看才觉得这对父女有些眼熟。好奇心上来,思维就发散了,孩子他妈呢?不做饭么?让当爹的天天带着来吃没营养又不卫生的路边小馆子?……直到女儿吃完,又顺从地走到爸爸桌边,照例让他给戴好帽子,系上拉链,我才完全笃定就是昨天那对父女。
有意思,明天他们还会再来么?第三次碰见他们,总该有点故事了吧,我构想了一通,有点期待。
那个阶段我正处在写作的瓶颈期,因为失去对生活的敏锐而感到焦虑不安,却在出没一家最寻常的腌臜馆子时开始感官发达、文思泉涌。对我来说,观察是件闲来安静时才有兴致做的事情,留下深刻印象却是因为记忆里有似曾相识的东西,想起来,再拿出来两相比对,越比对越发掘和放大细节。我记忆里确实也有在小馆子里寄寓的天南地北的奇人奇事,有我们东峡镇上忽然掀面馆门帘鱼贯而入的喇嘛们,有最远处棉格勒乡里我们三个孤独的旅人喝着浓咸的砖茶,供在一个人的脑海里发酵。
这是我中意的小馆子的味道,在并不丰裕的物质之下的微黯和褶皱,却也因此藏着什么,抻得出味;时光也慢,好像穷汉佯装怒拍桌子,捻起那粒本来落在缝里的芝麻,咂在嘴里欣欣然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