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威罗伊:柏拉图抑或亚里士多德?
阿威罗伊,是个对我们过于陌生的哲人。于是,我们也只能对他说过于陌生的话。
阿威罗伊论《王制》,是一位陌生的哲人向“我们”概述一本熟悉的哲学著作。在这个多重翻译的过程,熟悉染上陌生的本性,陌生戴上熟悉的面具。
开篇第一句话就让我们奇怪:“这一论的目的是概括柏拉图《王制》中的学问论证(scientific arguments),剔除其中的辩证论证(dialectical arguments)。”这种说法很有亚里士多德的味道。可疑的是英译者加了个注释,说阿威罗伊在概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学》(即《物理学》)时也用了类似的方式。我们能否推断,阿威罗伊在《自然学》中看到了柏拉图式的辩证论证?为什么阿威罗伊要驱逐柏拉图式的辩证论证,保留亚里士多德式的学问论证?
柏拉图的《王制》,在现代似乎越来越有争议。阿威罗伊笔下的柏拉图对待城邦中的有缺陷者,认为没有必要治疗任何不可能真正获得所有德性的人。就像医生必须截掉已经腐烂的肢体,城邦也必须放弃、惩罚、流放乃至消灭灵魂被败坏的人。哲人就是拥有医术般的判断技艺的唯一人选。为了真正管治好城邦,必须在总纲性的立法上下功夫。头痛医头是无用功,最后是滥用医术导致身体愈加糟糕。可是,对于身处伊斯兰教环境下的阿威罗伊来说,哲人能否超越先知来立法是个大问题。如果先知的律法绝对高于哲人的法律,概述《王制》这个行为就是危险而无意义的。
第一论讨论的内容比较接近实践,尤其关注战争。柏拉图的著名观点是,希腊人内部的战争不能称为战争,顶多叫做内战。这种内战是错误的,用阿威罗伊的话来说,发动内战的人不是“不信者”,而是“迷路者”。至于柏拉图支持对外有根据地开战,阿威罗伊本人的立场微妙。英译者提到他在注疏《尼各马可伦理学》说过:“穆斯林大众把这条战争命令看成普遍有效的,而不顾其实不可能彻底消灭敌人,他们因为不懂立法者(主赐福给他)的意图,已经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应该说有时候和平比战争好。”作为一神论的伊斯兰教,对外部的异教徒是有宗教义务发动战争的。阿威罗伊提出的理由并不强大(灭绝战争最终不可能彻底灭绝敌人),要紧的是,他的这个观点是在注疏亚里士多德的时候提出,《伦理学》是政治学说的第一部分,《王制》只是其第二部分。
第二论讨论哲人的教育和王制的安排。我只打算引用其中一段比较有趣的长篇论述:
“因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他的存在必有其目的。因为如自然学解释,每一种自然存在都有一个目的,存在物中最高贵的人更该如此。因为城邦对于人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他只有作为城邦的一部分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显然,因为这个目的关涉的只是一种存在物,所以必然是一个目的。要么从种类方面看它为一:就数而言,它属于每一个人,我们看做目的的东西,不管它充不充分,在数字上为一;要么从关系方面来看它为一:也就是说,如果很多种完善都是为了一种完善,其中一些是为了另外一些,那么这就相当于很多东西因为这一目的而合而为一。如果人不只一种,如果人的完善性在存在的维度上是多面的,如果所有的人都能获得所有的完善性,那么显然每个人都能只为了自己而存在。相应的,一个城邦中必然只有一种人。也许这是不可能的。”(中译本页82)
这段话刚好位于这本书的正中间。这个亚里士多德式的论证对于阿威罗伊的柏拉图似乎是关键性的。我读不太懂,只好提提自己的猜测。只有一个目的,推出只有一种存在物(人)。可以有两种理解:数目上为一,即每个人虽然不同,但都追求同一个目的;关系上为一,即每个人虽然追求的目的不同,但这些目的最终可以汇总为同一个目的的不同部分。阿威罗伊加以推进:如果每个人都能获得所有的完善性(即成为哲人),城邦就只有一种人,不再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二分。这种结论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首要的是哲学不可普及化。如果哲学坚持自己是获得所有的完善性(即不把自己下降为一门学科和技术性的推理本领),那么这种人只能是极少数的,同时也是非政治的。阿威罗伊很可能倾向关系上为一的理解,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目的,最后在哲人的带领下走向统一。而数目为一这种理解,其实就是伊斯兰信仰。无论哪种,我们现代人终将感到陌生。
第三论讲的是王制的败坏过程。阿威罗伊笔下的柏拉图对政制的著名划分:德性政制(可分为君王统治和善者统治)、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治。好的政制怎样逐步下降为坏的政制,这在柏拉图的原著是极为有趣的部分。这个触目惊心的过程主要涉及快感与欲望,或许还有男人与女人的心性差异。我想,现代人解读《王制》必然会在这部分争论不休。耐人寻味的是,柏拉图本人对倒数第二的民主制有着暧昧的同情。
阿威罗伊明摆着不谈《王制》的最后一卷(卷十),也不讨论第一卷。除了它们过于辩证和神秘,多少因为灵魂不朽这个话题跟伊斯兰教义相冲突。对政教一体的伊斯兰和哲人阿威罗伊来说,柏拉图的神话是多余的。总之,阿威罗伊这部现实感很强的概述相当节制。第二论太超脱,第三论太尖锐,所以在篇幅上不及相对中立的第一论。英译者说,阿威罗伊是柏拉图的忠实朋友,我对此有所保留。概论这种教科书式的哲学写作总已危害到柏拉图哲学本身,尽管它很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口味。
阿威罗伊论《王制》,是一位陌生的哲人向“我们”概述一本熟悉的哲学著作。在这个多重翻译的过程,熟悉染上陌生的本性,陌生戴上熟悉的面具。
开篇第一句话就让我们奇怪:“这一论的目的是概括柏拉图《王制》中的学问论证(scientific arguments),剔除其中的辩证论证(dialectical arguments)。”这种说法很有亚里士多德的味道。可疑的是英译者加了个注释,说阿威罗伊在概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学》(即《物理学》)时也用了类似的方式。我们能否推断,阿威罗伊在《自然学》中看到了柏拉图式的辩证论证?为什么阿威罗伊要驱逐柏拉图式的辩证论证,保留亚里士多德式的学问论证?
柏拉图的《王制》,在现代似乎越来越有争议。阿威罗伊笔下的柏拉图对待城邦中的有缺陷者,认为没有必要治疗任何不可能真正获得所有德性的人。就像医生必须截掉已经腐烂的肢体,城邦也必须放弃、惩罚、流放乃至消灭灵魂被败坏的人。哲人就是拥有医术般的判断技艺的唯一人选。为了真正管治好城邦,必须在总纲性的立法上下功夫。头痛医头是无用功,最后是滥用医术导致身体愈加糟糕。可是,对于身处伊斯兰教环境下的阿威罗伊来说,哲人能否超越先知来立法是个大问题。如果先知的律法绝对高于哲人的法律,概述《王制》这个行为就是危险而无意义的。
第一论讨论的内容比较接近实践,尤其关注战争。柏拉图的著名观点是,希腊人内部的战争不能称为战争,顶多叫做内战。这种内战是错误的,用阿威罗伊的话来说,发动内战的人不是“不信者”,而是“迷路者”。至于柏拉图支持对外有根据地开战,阿威罗伊本人的立场微妙。英译者提到他在注疏《尼各马可伦理学》说过:“穆斯林大众把这条战争命令看成普遍有效的,而不顾其实不可能彻底消灭敌人,他们因为不懂立法者(主赐福给他)的意图,已经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应该说有时候和平比战争好。”作为一神论的伊斯兰教,对外部的异教徒是有宗教义务发动战争的。阿威罗伊提出的理由并不强大(灭绝战争最终不可能彻底灭绝敌人),要紧的是,他的这个观点是在注疏亚里士多德的时候提出,《伦理学》是政治学说的第一部分,《王制》只是其第二部分。
第二论讨论哲人的教育和王制的安排。我只打算引用其中一段比较有趣的长篇论述:
“因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他的存在必有其目的。因为如自然学解释,每一种自然存在都有一个目的,存在物中最高贵的人更该如此。因为城邦对于人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他只有作为城邦的一部分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显然,因为这个目的关涉的只是一种存在物,所以必然是一个目的。要么从种类方面看它为一:就数而言,它属于每一个人,我们看做目的的东西,不管它充不充分,在数字上为一;要么从关系方面来看它为一:也就是说,如果很多种完善都是为了一种完善,其中一些是为了另外一些,那么这就相当于很多东西因为这一目的而合而为一。如果人不只一种,如果人的完善性在存在的维度上是多面的,如果所有的人都能获得所有的完善性,那么显然每个人都能只为了自己而存在。相应的,一个城邦中必然只有一种人。也许这是不可能的。”(中译本页82)
这段话刚好位于这本书的正中间。这个亚里士多德式的论证对于阿威罗伊的柏拉图似乎是关键性的。我读不太懂,只好提提自己的猜测。只有一个目的,推出只有一种存在物(人)。可以有两种理解:数目上为一,即每个人虽然不同,但都追求同一个目的;关系上为一,即每个人虽然追求的目的不同,但这些目的最终可以汇总为同一个目的的不同部分。阿威罗伊加以推进:如果每个人都能获得所有的完善性(即成为哲人),城邦就只有一种人,不再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二分。这种结论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首要的是哲学不可普及化。如果哲学坚持自己是获得所有的完善性(即不把自己下降为一门学科和技术性的推理本领),那么这种人只能是极少数的,同时也是非政治的。阿威罗伊很可能倾向关系上为一的理解,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目的,最后在哲人的带领下走向统一。而数目为一这种理解,其实就是伊斯兰信仰。无论哪种,我们现代人终将感到陌生。
第三论讲的是王制的败坏过程。阿威罗伊笔下的柏拉图对政制的著名划分:德性政制(可分为君王统治和善者统治)、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治。好的政制怎样逐步下降为坏的政制,这在柏拉图的原著是极为有趣的部分。这个触目惊心的过程主要涉及快感与欲望,或许还有男人与女人的心性差异。我想,现代人解读《王制》必然会在这部分争论不休。耐人寻味的是,柏拉图本人对倒数第二的民主制有着暧昧的同情。
阿威罗伊明摆着不谈《王制》的最后一卷(卷十),也不讨论第一卷。除了它们过于辩证和神秘,多少因为灵魂不朽这个话题跟伊斯兰教义相冲突。对政教一体的伊斯兰和哲人阿威罗伊来说,柏拉图的神话是多余的。总之,阿威罗伊这部现实感很强的概述相当节制。第二论太超脱,第三论太尖锐,所以在篇幅上不及相对中立的第一论。英译者说,阿威罗伊是柏拉图的忠实朋友,我对此有所保留。概论这种教科书式的哲学写作总已危害到柏拉图哲学本身,尽管它很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