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及其神经基础。
【摘要】 外显和内隐认知功能区别的关键是有无意识觉察的出现,脑损伤神经心理障碍为探讨内隐/外显加工的“纯净”分离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典型的视知觉神经障碍中的盲视、认识不能、单侧忽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实验证据及其神经基础的探讨,证明了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加工完好和外显加工损伤之间的分离,说明内隐和外显加工有着不同的神经基础,但这种分离的神经基础是什么以及这种分离的本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外显加工的反向损伤是没有进行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 外显,内隐,分离,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脑损伤。
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the neuropsychological disorders)通常是指由于脑损伤而导致的相应区域的某种视知觉障碍,其描述通常集中在与某种视知觉障碍相联系的外显损伤[1]。然而研究表明,许多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某些相应的损伤不是绝对的,如果检测恰当,也能证实在损伤区域进行了一些与意识觉察无关的内隐信息加工[1]。这就是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外显和内隐信息加工之间的分离。
内隐和外显认知加工分离的关键要素是意识的存在与否。由于正常被试的内隐和外显加工通常是伴随而进行的,很难进行纯净的区分。因此,脑损伤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及其神经基础的研究对探讨内隐和外显加工的分离的本质就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本文将有选择性地列举关于盲视、认识不能、单侧忽视这三种典型的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及其神经基础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并探讨其对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意义。
1 盲视(Blindsight)
“盲视”是指,视觉纹状皮层(the visual striate cortex)损伤后,导致了视野的相应部分的外显视力损伤(没有视觉的外显觉察或意识体验),但对呈现在视野“盲”区的视觉信息的内隐加工仍然完好的神经心理现象[1]。
1.1 盲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实验证据
研究证实,盲视病人对“盲”区刺激的定位辨认能力和物体形状、大小的区分能力仍保持完好。Weiskrantz, Warrington, Sanders, Marshall(1974)对一个右枕叶(the right occipital lobe)摘除后左侧偏盲(hemianopia)的病人(DB)进行研究,当要求DB指出盲区内刺激的位置时,他能比随机概率更精确地完成,能对垂直与水平直线、圆圈与十字做出精确的区分。然而,他却坚持没有有意识地看到盲区里的任何东西[1]。Marcel(1998)发现,两个几乎完全右侧偏盲的病人,能对以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方位呈现在他们盲区的不同大小的圆球和圆柱物体做出恰当的抓握动作,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维度的测验成绩高于随机水平,尽管他们坚持在整个测验中他们的反应纯粹是猜测[2]。
研究发现,呈现在“盲”视野里的刺激能对呈现在完好视野里刺激的判断产生影响,呈现在完好视野的刺激能影响盲视病人对盲区的目标刺激的“注意”方向。Marcel(1998)[2]给两个盲视病人的盲区呈现单词,要求他们说出随后在完好视野里呈现的多义词(如,PALM)的含义,呈现在盲区的单词与目标单词的两个含义中的一个相关(如,TREE or HAND)。结果表明,两个病人给出呈现在完好视野里的多义词的含义偏向于盲区呈现的相关单词,且高于随机水平。这些发现说明对呈现在盲区里的刺激能进行“深”水平的内隐加工(语义加工),但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外显加工。Kentridge、Heywood和Weiskrantz(1999)[3]给一个盲视病人的完好视野呈现符号线索(箭头符号),测量其对盲区呈现刺激的按键反应时。结果表明,当完好视野里的线索指向盲区里的目标刺激的位置时,其反应时显著地低于当完好视野的线索没有指向盲区里的目标刺激的位置时的反应时;无论这些线索是否表明目标将出现在与线索相同或不同的位置,也无论在盲区里的线索是否引起了被试的视觉意识,盲区里的线索都能有效地减少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时。
Marcel(1998)[2]证实了盲视病人在盲区也能诱发形状的意识觉察。偏盲病人在他们退化的一半视野能感知到错觉轮廓(illusory contours)。错觉轮廓是由Kanizsa图形产生的。两个被试都报告在视野的中线看到了明亮的三角形:在Kanizsa 图形能形成三角形的实验中看到了70% ~ 85%,在不能形成三角形的实验中,仅仅只有10% ~ 25%。然而,两个被试都不能有意识地区别在盲区中的主观轮廓。这些结果表明被试实际上对在盲区的空间连续刺激产生了内隐知觉。
视觉系统的内隐瞳孔反射(pupillary reflexes)也可以在盲视病人身上得到证实。Weiskrantz、Cowey和Barbur(1999)[4]对纹状皮层完全损伤而导致的盲视病人进行研究,探讨盲区刺激的瞳孔反射是在意识觉察的基础上产生,还是在一定条件下,缺乏事件发生的意识,瞳孔反射也能产生。在实验中,当不连贯地呈现刺激(亮栅栏或颜色块)时,被试报告觉察到了刺激,可观察到瞳孔收缩;当连贯地呈现刺激时,盲视病人报告没有觉察到这些刺激(在这些情景下他的“觉察”报告类似于没有刺激呈现的情景),然而他仍然表现出了瞳孔反射。研究者[4]认为瞳孔测量法(pupillometry)或许能揭示出在条纹皮层损伤后内隐视觉“通道”(implicit visual "channels")仍保持完好,因为这种方法不依赖于病人的外显或“意志”行为。
1.2 盲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
在视觉神经传导通路中,视交叉后的上行神经,一部分占优势地位的视觉神经通过背部外侧膝状神经核(dLGN)投射到枕叶(the occipital lobes),其中有大约90%投射到纹状皮层,少量的投射到视觉皮层的纹外区(extrastriate regions);另外一部分的视神经纤维则分支到大脑的其他非皮层区域(non-cortical regions),包括上丘(the superior colliculus)、枕核(pulvinar)、顶叶(pretectum)和腹外侧膝状神经核(ventral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5]。而表现出“盲视”病人的脑损伤典型地发生在dLGN和初级视觉皮层(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之间[1]。因此, 盲视病人没有损伤的非纹状皮层通路就是在这些病人身上观察到的内隐视觉加工的神经基础。但是,不清楚的是这些非纹状皮层通路主要是皮层的纹外区还是非皮层区域。
2 单侧忽视(hemi-neglect)
单侧忽视是指患者倾向于表现为脑损伤位置的对侧的半侧视野空间的外显加工受到损伤(如左侧忽视的病人将不能给左边身体穿衣、吃盘子左边的食物、注意左边的物体、阅读书页左边的单词、甚至是一个单词的左半边),但对在忽视视野的视觉信息的内隐加工却保持完好的现象[1]。
2.1 单侧忽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实验证据
2.1.1 单侧忽视的知觉判断任务研究
Riddoch和Humphreys(1983)研究了水平线段对分任务(the line bisection task)中提示的效果,结果表明,如果提示(如阿拉伯数字)呈现在线段的左手边,当要求被试把水平线段对分时,估计的中间点倾向于靠近他们脑损伤的那一边,因为他们忽视了脑损伤的对侧空间 [6]。Volpe、LeDoux和Gazzaniga (1979)[7]先给4个左单侧忽视被试的左、右视野同时呈现图片(被试注视中央),要求被试判断左/右刺激是否相同,然后再次双侧呈现图片,要求被试给图片命名。结果表明所有被试的相同/不同判断成绩都高于随机水平(80%~100%的正确率)。然而,当左右配对呈现刺激不同时,左边呈现图片的命名受到严重的损伤,2个被试在实验中不能对左边呈现的任何刺激进行命名(事实上,否认呈现了任何刺激),另2个被试能准确地对实验中23%~48%的图片进行命名(在相同/不同判断测验中这些被试的准确率分别为90%和95%)。这种在相同/不同判断(迫选任务)与图片命名成绩之间的差异也许就说明了忽视病人的内隐和外显加工的分离。
或许最著名的宣称证实了忽视的外显和内隐加工分离的研究是Marshall和Halligan(1988)[8]的实验。给忽视被试呈现几乎完全相同的两间房屋的图片(其中一间的左边着火),被试的外显判断房屋是完全相同。然而,当问被试更愿意选择哪个房屋居住时,在21次选择中被试17次选择了没有着火的房屋(远远超过了随机水平)。因此研究者认为忽视病人尽管对房屋左边的火焰没有明确的、外显的意识,但对其进行了内隐加工,证实了忽视病人的外显与内隐加工之间的分离。
然而,Doricchi和Galati(2000)[9]认为在Marshall和Halligan(1988)的研究中,被试是因为对火焰的内隐语义理解还是对对称刺激的内隐偏爱而选择了没有燃烧的房屋是不清楚的。为此,Doricchi和Galati的研究首先用“损坏”形式不对称(损坏在物体的左边)但房屋对称的图片重复了Marshall和Halligan(1988)的实验结果,当呈现一个物体的两幅图片,一幅是损坏的,一幅是完好的,忽视病人表现出清楚的对没有损坏的、对称房屋的偏爱。然后以“损坏”情形对称但房屋不对称物体的图片为实验材料,结果表明尽管病人对图片的外显判断都是相同的,但在18次选择中有17次却再次选择了没有损坏的为更愿意居住的房屋。因此,Doricchi和Galati认为忽视病人对“非破坏”房屋的偏爱不能看成是对对称的内隐偏爱,而是对图片左半部分进行了内隐语义加工的结果。
2.1.2 单侧忽视的反应时任务研究
Audet、Bub和Lecours(1991)[10]发现,当在忽视视野呈现与中央位置相同的字母时,单侧忽视病人对中央位置的字母的反应时比在忽视视野呈现与中央位置不同的字母的反应更快。McGlinchey-Berroth等(1993)[11]使用语义启动任务也发现了在忽视视野呈现视觉刺激的内隐加工的证据。实验1,给4个左单侧忽视病人和10个正常被试,随机在左右视野呈现启动图片(眼睛注视中央),启动图片与目标字母串或语义相关,或无语义相关。无规则图片(a jumbled picture)配对呈现在启动图片的另一侧视野,同时作为启动,避免实验中被试的注意分配偏向。随后要求被试判断在中央视野呈现的目标字母串是词还是非词。结果表明实验组获得了与对照组相同模式的实验结果:事先受到相关启动的目标词的反应时比事先受到无关启动的目标词的反应时快。更重要的是,启动呈现左(忽视)视野与右视野所观察到的忽视病人的启动效应之间没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在忽视视野呈现的视觉信息是能使用的,而且能在意义水平上进行内隐加工。实验2的目的是确定在实验1中被试对启动图片是否具有外显意识。先随机在左右视野呈现一个启动图片,同时在另一相对视野配对呈现一个无规则图片,被试注视中央。随后,在视觉中央上、下呈现2个目标图片(启动图片和非启动图片),要求被试指出哪个目标刺激是已经见过的。正常被试的判断非常准确,然而,忽视病人对出现在他们左侧(忽视)视野的启动的判断成绩表现为随机水平,对呈现在他们右视野的启动的判断成绩高于随机水平(74%的正确率)。两个实验说明,对在忽视视野呈现的视觉信息的外显加工受到损伤而内隐加工保持完好。
2.1.3 单侧忽视的阅读任务研究
对忽视病人阅读的研究获得了与上述相似的结果。Berti, Frassinetti和Umilta(1994)[12] 用改进的Stroop测验测验了表现为阅读困难的左单侧忽视的病人(倾向于疏忽单词左边的字母)的“无意识阅读”。词或词首字母以单词拼写的颜色与所写墨水的颜色是否一致分别表示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形。在仅仅呈现单词的词首字母的情形下,剩余的字母以“X”表示。被试的任务是命名墨水的颜色(与常规Stroop任务的指导语相反)。当要求仅仅阅读单词时,被试对每个单词的左半部分字母几乎不能阅读。然而,他的Stroop任务的成绩表明对单词进行了加工,因为,颜色与词义不一致的词和局部词比一致的颜色命名时间要慢得多。这些结果表明,忽视病人对词和局部词进行了内隐语义加工,证实了忽视病人的内隐加工与外显加工的分离[9]。
2.2 单侧忽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
关于单侧忽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还没有广泛地进行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右顶叶(the right parietal lobe)损伤的大多数病人都表现出左单侧忽视;额叶(the frontal lobes)、扣带回(cingulate gyrus)、纹状体(striatum)和丘脑(thalamus)受损将产生右单侧忽视 [13]。研究中占支配地位的观点认为,空间注意的神经基础是由上述这些脑区所形成的多元神经回路(the multi-component neural circuitry)[13]。因此,研究者推测,单侧忽视可能是通过没有损伤的对侧脑半球(the contralateral cerebral hemisphere)来调节,和/或被Mesulam(1999)认为是调节空间注意表征的多元神经回路中没有损伤的部分来调节[1]。
3 认识不能(Agnosia)
认识不能是指在没有基本的视觉感官损伤如完全的或部分的失明的情况下,通过眼睛不能识别熟悉的物体。然而,通过其他的感官形式,如通过触觉或听觉,能很好地识别物体[1]。
3.1 认识不能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实验证据
Goodale、Milner、Jakobson和Carey(1991)的研究[14]表明认识不能病人(DF)能对物体方位进行内隐视觉加工。当要求DF外显地指出狭槽的方位时,她几乎不能。然而,当要求做出穿过狭槽的“投递卡片”的动作时,她的表现几乎是准确的。用尺寸评价任务(a size-estimation task)在DF身上观察到了第二个内隐和外显加工的分离:当要求DF外显地指出物体的宽度,她的表现为随机水平,然而,当要求她做出伸手捡起物体的动作时,DF的行为与控制组相似。
Tranel和Damasio(1985)[15]在2个面孔认识不能的病人身上获得了外显和内隐面孔加工之间分离的证据。要求被试估价由熟人、名人和陌生人组成的面孔的熟悉性,同时测试皮肤电反应(SCRs)。结果是,1个被试对任何熟人的或名人的面孔都不能识别,但有较长的SCRs,对陌生人的面孔则没有。另1个被试能有意识地识别她疾病发作之前所认识的人的面孔,但熟人面孔的SCRs比陌生人的要长得多。用由她发病之后“认识”的人的面孔对这个病人进行测验,尽管她在意识水平上不能识别这些面孔,但是她对这些熟人面孔产生了比陌生人长的SCRs。Tranel和Damasio(1988)[16]对他们1985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重复验证,并认为:内隐和外显识别的分离是面孔“档案”(face "records")和与表征面孔的身份档案(identity records)之间的联接神经分离的结果;面孔“档案”能自动地被熟悉面孔激活,即使在认识不能的情况下也能如此;而身份档案是表征该面孔的身份的意识性信息;通过身份档案的意识觉察,面孔能被识别,而当身份档案不能达到意识觉察层面时,面孔不能被识别为熟悉的,随后也不能被识别,但此时独自激活的面孔档案却足够在无意识水平引发自动的SCR。
除这种间接的内隐面孔加工的电生理学证据外,用行为测验(behavioural tests)也观察到了面孔的内隐识别。De Haan、Young和Newcomb(1987)[17]要求面孔识别不能病人(PH)判断成对的面孔是否是相同的人。结果是,对熟悉面孔的判断,正常被试的反应时比PH的反应时要快得多。但是,PH与正常被试的反应模式一样:对熟悉面孔的反应时比不熟悉面孔的反应时短得多。在另一个任务中,要求被试对伴随着面孔呈现的名人的名字按演员/政客进行职业分类。结果是,当名字呈现伴随无关面孔、伴随本人的面孔以及伴随同类(演员或政客)面孔时,PH的反应时都要比正常被试慢,但PH的反应模式却与正常被试相似,即PH对伴随无关面孔、伴随本人面孔、伴随同类面孔呈现的名字识别的反应时是不同的,PH对伴随无关人物面孔呈现的名字的反应时比伴随本人面孔的反应时要显著慢得多。在另一个行为任务中,与杜撰的职业相比,PH更能学会把名人面孔与其真实职业相联系,然而,PH却不能外显地识别用于实验的任何熟悉的面孔。De Haan 等得出结论,PH的面孔身份识别发生在无意识水平,但是这种识别不能达到意识觉察层面[17]。
3.2 认识不能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
在神经心理学研究中只有很少的关于认识不能神经基础的研究。Goodale、Milner、Jakobson和Carey(1991)[14]提出,“自动”指导视觉眼肌运动的熟练动作(visuomotor skilled actions)的神经基质(the neural substrates)很可能与那些产生物体的意识知觉的神经基质是相分离的。也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分离的神经基础可能是通过皮层和可能的皮层下(在SCR情况下)机制联合进行调节的。[1]
4 小结及研究展望
4.1 关于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
内隐和外显认知的分离在健康被试身上得到了多种形式的证实。如Jacoby等(1993)在视觉启动控制的研究中证实了健康被试内隐和外显记忆之间的分离[18],Schacter等在要求进行白噪音掩蔽下的单词识别的实验中也观察到了健康被试听觉信息的内隐加工[19]。Haffenden和Goodale(1998)[20]在健康被试个体身上也发现了类似于Goodale等(1991)在脑损伤认识不能上发现的感知与行为之间的分离:当要求控制组被试对铁钦纳圆圈对比错觉(Titchener Circles Illusion)的三维变式(three-dimensional version)的中心圆盘的大小进行判断时,他们犯了与错觉相一致的错误,但是,尽管存在着视错觉,当要求伸出手捡起中心圆盘时,被试的抓握缝隙正好符合圆盘的大小。Flanagan和Beltzner(2000)[21]用“大小-重量”错觉(the "size-weight" illusion)在健康被试身上得到一个相似的分离:当要求被试举起相等重量,但是不同大小的物体时,较小的物体判断为更重。然而,当要求被试反复地举起这些重物时,“大小-重量”错觉持续,但是他们衡量的指尖力量与物体的真实重量相符合。从这些发现中,研究者[21]认为有独立的神经通道导向了抓握和知觉。
因此,健康与脑损伤被试之间相似的外显和内隐加工分离研究,其意味着,内隐和外显加工有截然不同的神经基础。
那么这种分离的可能神经基础是什么呢?临床行为神经学者常常研究在皮层脑损伤后是否有更原始的、皮层下-调节反射(subcortically-mediated reflexes)出现,研究是否有脑损伤后的出现内隐认知加工的相似的机制。然而这仍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虽然,有证据表明,盲视的完好内隐加工是通过非皮层通道(如已经获得证实的纹外皮层)来调节的[5];忽视的完好内隐加工也是通过皮层“注意”网络的代偿成分来调节;其他认知能力(诸如,语言或记忆)也有通过皮层代偿-调节机制调节内隐加工的证据[1]。然而,在认识不能和面孔认识不能研究领域,目前,看起来却只有很少的清楚地报告内隐现象的皮层或皮层下调节的证据,而且关于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本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因此,这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2 关于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本质
从前面关于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各种维度的研究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有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内隐加工与外显加工的分离。但是,这种分离是反映了内隐和外显加工是质量上的差异还仅仅是数量上的不同?即内隐与外显加工是简单地“二分”,还是在皮层脑损伤后发生内隐认知加工的一些重组,外显和内隐加工实际是一个功能的连续体?尽管目前有大量的神经心理学的实验证据表明内隐和外显加工有着独立的神经系统,但是也有研究者提出疑义。如Bisiach和Geminiani(1991)[22]指出脑损伤病人的行为与言语意识报告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右半脑损伤后左侧偏瘫的病人(left-sided paralysis)可能苦苦地抱怨关于他或她的问题的痛苦,但是仍试图起床行走,反之,另一个病人可能在言语上否认有任何缺陷,但却没有做任何尝试起床。Faulkner和Foster(2002)[1]也提出Marshall和Halligan(1988)实验的还有一个双重分离可能是,如果有其他的病人报告他能描述其中一个房子的一端出现的火焰,但是表现出了对没有火焰房子的内隐偏爱。这本身就可以揭示出更多的关于人的审美偏爱而非外显加工的损伤。
因此,关于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本质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许尤其是应集中在,与控制组相比,病人身上是否有绝对的(absolute)(而不简单地是相对的)内隐加工。
4.3 视知觉心理障碍的内隐/外显加工的反向损伤还没有进行研究
视知觉心理障碍的内隐/外显加工的反向损伤是指,与传统的外显加工损伤而内隐加工完好的情况相反,内隐加工损伤而外显加工完好的情况。如,在单侧忽视研究中,如关于Volpe, LeDoux和Gazzaniga(1979)进行的研究[7],可能存在不能做相同/不同刺激判断但却能对出现刺激做有意识命名的表现出选择性损伤的病人(或许归因于一些微妙的对匹配刺激的视觉损伤,但没有显著地损伤刺激命名)。但是在神经心理学研究中这样的病人几乎还没有报道过。此外,一些忽视案例常常伴随疾病失认(anosognosia),即否认和/或缺乏对疾病或损伤的觉察,不能知道他是丧失能力的,至少没有有意识地觉察到他的疾病的一些成分[1]。这就意味着,由对外显损伤否认和内隐视觉加工相对完好的结合将表现出大量复杂的忽视临床征兆和症状,对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的理论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再如,在通常的认识不能领域,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面孔认识不能,而皮层脑损伤后物体内隐加工损伤而外显加工完好的研究相对薄弱,就我们所知道的,还没有关于面孔的外显识别完好而对相同材料的内隐识别损伤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 Faulkner D, Foster J K. The decoupling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processing in neuro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sights into the neural basis of consciousness? Psyche, 2002, 8(2): 1~28
[2] Marcel A J. Blindsight and shape perception: deficit of visual consciousness or visual function? Brain, 1998, 121: 1563~88
[3] Kentridge R W, Heywood C A, Weiskrantz L. Attention without awareness in blindsight.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1999, 266: 1805~11
[4] Weiskrantz L, Cowey A, Barbur J L. Differential pupillary constriction and awareness in the absence of striate cortex. Brain, 1999, 122: 1533~1538
[5] Cowey A, Stoerig P. The neurobiology of blindsight. Trends in Neuroscience, 1991, 14: 140~45
[6] Riddoch M J, Humphreys G W. The effect of cueing on unilateral neglect. Neuropsychologia, 1983, 21: 589~599
[7] Volpe B T, Ledoux J E, Gazzaniga M 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visual stimuli in an "extinguished" field. Nature, 1979, 282, 722~724
[8] Marshall J C, Halligan P W. Blindsight and insight in visuo-spatial neglect. Nature, 1988, 336: 766~767
[9] Doricchi F, Galati G. Implicit semantic evaluation of object symmetry and contralesional visual denial in a case of left unilateral neglect with damage of the dorsal para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Cortex, 2000, 36: 337~350
[10] Audet T, Bub D, Lecours A R. Visual neglect and left-sided context effects. Brain and Cognition, 1991, 16: 1611~28
[11] McGlinchey-Berroth R, Milberg W P, Verfaellie M, Alexander M, Kilduff P T. Semantic processing in the neglected visual field: Evidence from a lexical decision task.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1993, 10: 79~108
[12] Berti A, Frassinetti F, Umilta C. Nonconscious reading? Evidence from neglect dyslexia. Cortex, 1994, 30: 181~197
[13] Mesulam M M. Spatial attention and neglect: Parietal, frontal and cingulate contributions to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and attentional targeting of salient extrapersonal event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1999, 354: 1325~1346
[14] Goodale M A, Milner A D, Jakobson L S, Carey D P. A neurological dissociation between perceiving objects and grasping them. Nature, 1991, 349: 154~156
[15] Tranel D, Damasio A R. Knowledge without awareness: An autonomic index of facial recognition in prosopagnosics. Science, 1988, 228: 1453~1464
[16] Tranel D, Damasio A R. Non-conscious face recognition in patients with face agnosia.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988, 30: 235~249
[17] De Haan, Young A, Newcombe F. Face recognition without awarenes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1987, 4: 385~415
[18] Jacoby L L, Toth J P, Yonelinas A P. Separating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influences of memory: Measuring recolle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3,122: 139~154
[19] Schacter D L, McGlynn S M, Milberg W P, Church B A. Spared priming despite impaired comprehension: Implicit memory in a case of word-meaning deafness. Neuropsychology, 1993,7: 107~118
[20] Haffenden A M, Goodale M A. The effect of pictorial illusion on prehension and percep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98, 10: 122~136
[21] Flanagan J R, Beltzner M A. Independence of perceptual and sensorimotor predictions in the size-weight illusion. Nature Neuroscience, 2000, 3: 737~741
[22] Bisiach E, Geminiani G. Anosognosia related to hemiplegia and hemianopia. In Prigatano G P, Schacter D L. (Eds) Awareness of deficit after brain injury: clinic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7~39
【关键词】 外显,内隐,分离,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脑损伤。
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the neuropsychological disorders)通常是指由于脑损伤而导致的相应区域的某种视知觉障碍,其描述通常集中在与某种视知觉障碍相联系的外显损伤[1]。然而研究表明,许多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某些相应的损伤不是绝对的,如果检测恰当,也能证实在损伤区域进行了一些与意识觉察无关的内隐信息加工[1]。这就是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外显和内隐信息加工之间的分离。
内隐和外显认知加工分离的关键要素是意识的存在与否。由于正常被试的内隐和外显加工通常是伴随而进行的,很难进行纯净的区分。因此,脑损伤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及其神经基础的研究对探讨内隐和外显加工的分离的本质就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本文将有选择性地列举关于盲视、认识不能、单侧忽视这三种典型的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及其神经基础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并探讨其对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意义。
1 盲视(Blindsight)
“盲视”是指,视觉纹状皮层(the visual striate cortex)损伤后,导致了视野的相应部分的外显视力损伤(没有视觉的外显觉察或意识体验),但对呈现在视野“盲”区的视觉信息的内隐加工仍然完好的神经心理现象[1]。
1.1 盲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实验证据
研究证实,盲视病人对“盲”区刺激的定位辨认能力和物体形状、大小的区分能力仍保持完好。Weiskrantz, Warrington, Sanders, Marshall(1974)对一个右枕叶(the right occipital lobe)摘除后左侧偏盲(hemianopia)的病人(DB)进行研究,当要求DB指出盲区内刺激的位置时,他能比随机概率更精确地完成,能对垂直与水平直线、圆圈与十字做出精确的区分。然而,他却坚持没有有意识地看到盲区里的任何东西[1]。Marcel(1998)发现,两个几乎完全右侧偏盲的病人,能对以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方位呈现在他们盲区的不同大小的圆球和圆柱物体做出恰当的抓握动作,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维度的测验成绩高于随机水平,尽管他们坚持在整个测验中他们的反应纯粹是猜测[2]。
研究发现,呈现在“盲”视野里的刺激能对呈现在完好视野里刺激的判断产生影响,呈现在完好视野的刺激能影响盲视病人对盲区的目标刺激的“注意”方向。Marcel(1998)[2]给两个盲视病人的盲区呈现单词,要求他们说出随后在完好视野里呈现的多义词(如,PALM)的含义,呈现在盲区的单词与目标单词的两个含义中的一个相关(如,TREE or HAND)。结果表明,两个病人给出呈现在完好视野里的多义词的含义偏向于盲区呈现的相关单词,且高于随机水平。这些发现说明对呈现在盲区里的刺激能进行“深”水平的内隐加工(语义加工),但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外显加工。Kentridge、Heywood和Weiskrantz(1999)[3]给一个盲视病人的完好视野呈现符号线索(箭头符号),测量其对盲区呈现刺激的按键反应时。结果表明,当完好视野里的线索指向盲区里的目标刺激的位置时,其反应时显著地低于当完好视野的线索没有指向盲区里的目标刺激的位置时的反应时;无论这些线索是否表明目标将出现在与线索相同或不同的位置,也无论在盲区里的线索是否引起了被试的视觉意识,盲区里的线索都能有效地减少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时。
Marcel(1998)[2]证实了盲视病人在盲区也能诱发形状的意识觉察。偏盲病人在他们退化的一半视野能感知到错觉轮廓(illusory contours)。错觉轮廓是由Kanizsa图形产生的。两个被试都报告在视野的中线看到了明亮的三角形:在Kanizsa 图形能形成三角形的实验中看到了70% ~ 85%,在不能形成三角形的实验中,仅仅只有10% ~ 25%。然而,两个被试都不能有意识地区别在盲区中的主观轮廓。这些结果表明被试实际上对在盲区的空间连续刺激产生了内隐知觉。
视觉系统的内隐瞳孔反射(pupillary reflexes)也可以在盲视病人身上得到证实。Weiskrantz、Cowey和Barbur(1999)[4]对纹状皮层完全损伤而导致的盲视病人进行研究,探讨盲区刺激的瞳孔反射是在意识觉察的基础上产生,还是在一定条件下,缺乏事件发生的意识,瞳孔反射也能产生。在实验中,当不连贯地呈现刺激(亮栅栏或颜色块)时,被试报告觉察到了刺激,可观察到瞳孔收缩;当连贯地呈现刺激时,盲视病人报告没有觉察到这些刺激(在这些情景下他的“觉察”报告类似于没有刺激呈现的情景),然而他仍然表现出了瞳孔反射。研究者[4]认为瞳孔测量法(pupillometry)或许能揭示出在条纹皮层损伤后内隐视觉“通道”(implicit visual "channels")仍保持完好,因为这种方法不依赖于病人的外显或“意志”行为。
1.2 盲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
在视觉神经传导通路中,视交叉后的上行神经,一部分占优势地位的视觉神经通过背部外侧膝状神经核(dLGN)投射到枕叶(the occipital lobes),其中有大约90%投射到纹状皮层,少量的投射到视觉皮层的纹外区(extrastriate regions);另外一部分的视神经纤维则分支到大脑的其他非皮层区域(non-cortical regions),包括上丘(the superior colliculus)、枕核(pulvinar)、顶叶(pretectum)和腹外侧膝状神经核(ventral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5]。而表现出“盲视”病人的脑损伤典型地发生在dLGN和初级视觉皮层(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之间[1]。因此, 盲视病人没有损伤的非纹状皮层通路就是在这些病人身上观察到的内隐视觉加工的神经基础。但是,不清楚的是这些非纹状皮层通路主要是皮层的纹外区还是非皮层区域。
2 单侧忽视(hemi-neglect)
单侧忽视是指患者倾向于表现为脑损伤位置的对侧的半侧视野空间的外显加工受到损伤(如左侧忽视的病人将不能给左边身体穿衣、吃盘子左边的食物、注意左边的物体、阅读书页左边的单词、甚至是一个单词的左半边),但对在忽视视野的视觉信息的内隐加工却保持完好的现象[1]。
2.1 单侧忽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实验证据
2.1.1 单侧忽视的知觉判断任务研究
Riddoch和Humphreys(1983)研究了水平线段对分任务(the line bisection task)中提示的效果,结果表明,如果提示(如阿拉伯数字)呈现在线段的左手边,当要求被试把水平线段对分时,估计的中间点倾向于靠近他们脑损伤的那一边,因为他们忽视了脑损伤的对侧空间 [6]。Volpe、LeDoux和Gazzaniga (1979)[7]先给4个左单侧忽视被试的左、右视野同时呈现图片(被试注视中央),要求被试判断左/右刺激是否相同,然后再次双侧呈现图片,要求被试给图片命名。结果表明所有被试的相同/不同判断成绩都高于随机水平(80%~100%的正确率)。然而,当左右配对呈现刺激不同时,左边呈现图片的命名受到严重的损伤,2个被试在实验中不能对左边呈现的任何刺激进行命名(事实上,否认呈现了任何刺激),另2个被试能准确地对实验中23%~48%的图片进行命名(在相同/不同判断测验中这些被试的准确率分别为90%和95%)。这种在相同/不同判断(迫选任务)与图片命名成绩之间的差异也许就说明了忽视病人的内隐和外显加工的分离。
或许最著名的宣称证实了忽视的外显和内隐加工分离的研究是Marshall和Halligan(1988)[8]的实验。给忽视被试呈现几乎完全相同的两间房屋的图片(其中一间的左边着火),被试的外显判断房屋是完全相同。然而,当问被试更愿意选择哪个房屋居住时,在21次选择中被试17次选择了没有着火的房屋(远远超过了随机水平)。因此研究者认为忽视病人尽管对房屋左边的火焰没有明确的、外显的意识,但对其进行了内隐加工,证实了忽视病人的外显与内隐加工之间的分离。
然而,Doricchi和Galati(2000)[9]认为在Marshall和Halligan(1988)的研究中,被试是因为对火焰的内隐语义理解还是对对称刺激的内隐偏爱而选择了没有燃烧的房屋是不清楚的。为此,Doricchi和Galati的研究首先用“损坏”形式不对称(损坏在物体的左边)但房屋对称的图片重复了Marshall和Halligan(1988)的实验结果,当呈现一个物体的两幅图片,一幅是损坏的,一幅是完好的,忽视病人表现出清楚的对没有损坏的、对称房屋的偏爱。然后以“损坏”情形对称但房屋不对称物体的图片为实验材料,结果表明尽管病人对图片的外显判断都是相同的,但在18次选择中有17次却再次选择了没有损坏的为更愿意居住的房屋。因此,Doricchi和Galati认为忽视病人对“非破坏”房屋的偏爱不能看成是对对称的内隐偏爱,而是对图片左半部分进行了内隐语义加工的结果。
2.1.2 单侧忽视的反应时任务研究
Audet、Bub和Lecours(1991)[10]发现,当在忽视视野呈现与中央位置相同的字母时,单侧忽视病人对中央位置的字母的反应时比在忽视视野呈现与中央位置不同的字母的反应更快。McGlinchey-Berroth等(1993)[11]使用语义启动任务也发现了在忽视视野呈现视觉刺激的内隐加工的证据。实验1,给4个左单侧忽视病人和10个正常被试,随机在左右视野呈现启动图片(眼睛注视中央),启动图片与目标字母串或语义相关,或无语义相关。无规则图片(a jumbled picture)配对呈现在启动图片的另一侧视野,同时作为启动,避免实验中被试的注意分配偏向。随后要求被试判断在中央视野呈现的目标字母串是词还是非词。结果表明实验组获得了与对照组相同模式的实验结果:事先受到相关启动的目标词的反应时比事先受到无关启动的目标词的反应时快。更重要的是,启动呈现左(忽视)视野与右视野所观察到的忽视病人的启动效应之间没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在忽视视野呈现的视觉信息是能使用的,而且能在意义水平上进行内隐加工。实验2的目的是确定在实验1中被试对启动图片是否具有外显意识。先随机在左右视野呈现一个启动图片,同时在另一相对视野配对呈现一个无规则图片,被试注视中央。随后,在视觉中央上、下呈现2个目标图片(启动图片和非启动图片),要求被试指出哪个目标刺激是已经见过的。正常被试的判断非常准确,然而,忽视病人对出现在他们左侧(忽视)视野的启动的判断成绩表现为随机水平,对呈现在他们右视野的启动的判断成绩高于随机水平(74%的正确率)。两个实验说明,对在忽视视野呈现的视觉信息的外显加工受到损伤而内隐加工保持完好。
2.1.3 单侧忽视的阅读任务研究
对忽视病人阅读的研究获得了与上述相似的结果。Berti, Frassinetti和Umilta(1994)[12] 用改进的Stroop测验测验了表现为阅读困难的左单侧忽视的病人(倾向于疏忽单词左边的字母)的“无意识阅读”。词或词首字母以单词拼写的颜色与所写墨水的颜色是否一致分别表示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形。在仅仅呈现单词的词首字母的情形下,剩余的字母以“X”表示。被试的任务是命名墨水的颜色(与常规Stroop任务的指导语相反)。当要求仅仅阅读单词时,被试对每个单词的左半部分字母几乎不能阅读。然而,他的Stroop任务的成绩表明对单词进行了加工,因为,颜色与词义不一致的词和局部词比一致的颜色命名时间要慢得多。这些结果表明,忽视病人对词和局部词进行了内隐语义加工,证实了忽视病人的内隐加工与外显加工的分离[9]。
2.2 单侧忽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
关于单侧忽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还没有广泛地进行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右顶叶(the right parietal lobe)损伤的大多数病人都表现出左单侧忽视;额叶(the frontal lobes)、扣带回(cingulate gyrus)、纹状体(striatum)和丘脑(thalamus)受损将产生右单侧忽视 [13]。研究中占支配地位的观点认为,空间注意的神经基础是由上述这些脑区所形成的多元神经回路(the multi-component neural circuitry)[13]。因此,研究者推测,单侧忽视可能是通过没有损伤的对侧脑半球(the contralateral cerebral hemisphere)来调节,和/或被Mesulam(1999)认为是调节空间注意表征的多元神经回路中没有损伤的部分来调节[1]。
3 认识不能(Agnosia)
认识不能是指在没有基本的视觉感官损伤如完全的或部分的失明的情况下,通过眼睛不能识别熟悉的物体。然而,通过其他的感官形式,如通过触觉或听觉,能很好地识别物体[1]。
3.1 认识不能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实验证据
Goodale、Milner、Jakobson和Carey(1991)的研究[14]表明认识不能病人(DF)能对物体方位进行内隐视觉加工。当要求DF外显地指出狭槽的方位时,她几乎不能。然而,当要求做出穿过狭槽的“投递卡片”的动作时,她的表现几乎是准确的。用尺寸评价任务(a size-estimation task)在DF身上观察到了第二个内隐和外显加工的分离:当要求DF外显地指出物体的宽度,她的表现为随机水平,然而,当要求她做出伸手捡起物体的动作时,DF的行为与控制组相似。
Tranel和Damasio(1985)[15]在2个面孔认识不能的病人身上获得了外显和内隐面孔加工之间分离的证据。要求被试估价由熟人、名人和陌生人组成的面孔的熟悉性,同时测试皮肤电反应(SCRs)。结果是,1个被试对任何熟人的或名人的面孔都不能识别,但有较长的SCRs,对陌生人的面孔则没有。另1个被试能有意识地识别她疾病发作之前所认识的人的面孔,但熟人面孔的SCRs比陌生人的要长得多。用由她发病之后“认识”的人的面孔对这个病人进行测验,尽管她在意识水平上不能识别这些面孔,但是她对这些熟人面孔产生了比陌生人长的SCRs。Tranel和Damasio(1988)[16]对他们1985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重复验证,并认为:内隐和外显识别的分离是面孔“档案”(face "records")和与表征面孔的身份档案(identity records)之间的联接神经分离的结果;面孔“档案”能自动地被熟悉面孔激活,即使在认识不能的情况下也能如此;而身份档案是表征该面孔的身份的意识性信息;通过身份档案的意识觉察,面孔能被识别,而当身份档案不能达到意识觉察层面时,面孔不能被识别为熟悉的,随后也不能被识别,但此时独自激活的面孔档案却足够在无意识水平引发自动的SCR。
除这种间接的内隐面孔加工的电生理学证据外,用行为测验(behavioural tests)也观察到了面孔的内隐识别。De Haan、Young和Newcomb(1987)[17]要求面孔识别不能病人(PH)判断成对的面孔是否是相同的人。结果是,对熟悉面孔的判断,正常被试的反应时比PH的反应时要快得多。但是,PH与正常被试的反应模式一样:对熟悉面孔的反应时比不熟悉面孔的反应时短得多。在另一个任务中,要求被试对伴随着面孔呈现的名人的名字按演员/政客进行职业分类。结果是,当名字呈现伴随无关面孔、伴随本人的面孔以及伴随同类(演员或政客)面孔时,PH的反应时都要比正常被试慢,但PH的反应模式却与正常被试相似,即PH对伴随无关面孔、伴随本人面孔、伴随同类面孔呈现的名字识别的反应时是不同的,PH对伴随无关人物面孔呈现的名字的反应时比伴随本人面孔的反应时要显著慢得多。在另一个行为任务中,与杜撰的职业相比,PH更能学会把名人面孔与其真实职业相联系,然而,PH却不能外显地识别用于实验的任何熟悉的面孔。De Haan 等得出结论,PH的面孔身份识别发生在无意识水平,但是这种识别不能达到意识觉察层面[17]。
3.2 认识不能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
在神经心理学研究中只有很少的关于认识不能神经基础的研究。Goodale、Milner、Jakobson和Carey(1991)[14]提出,“自动”指导视觉眼肌运动的熟练动作(visuomotor skilled actions)的神经基质(the neural substrates)很可能与那些产生物体的意识知觉的神经基质是相分离的。也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分离的神经基础可能是通过皮层和可能的皮层下(在SCR情况下)机制联合进行调节的。[1]
4 小结及研究展望
4.1 关于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
内隐和外显认知的分离在健康被试身上得到了多种形式的证实。如Jacoby等(1993)在视觉启动控制的研究中证实了健康被试内隐和外显记忆之间的分离[18],Schacter等在要求进行白噪音掩蔽下的单词识别的实验中也观察到了健康被试听觉信息的内隐加工[19]。Haffenden和Goodale(1998)[20]在健康被试个体身上也发现了类似于Goodale等(1991)在脑损伤认识不能上发现的感知与行为之间的分离:当要求控制组被试对铁钦纳圆圈对比错觉(Titchener Circles Illusion)的三维变式(three-dimensional version)的中心圆盘的大小进行判断时,他们犯了与错觉相一致的错误,但是,尽管存在着视错觉,当要求伸出手捡起中心圆盘时,被试的抓握缝隙正好符合圆盘的大小。Flanagan和Beltzner(2000)[21]用“大小-重量”错觉(the "size-weight" illusion)在健康被试身上得到一个相似的分离:当要求被试举起相等重量,但是不同大小的物体时,较小的物体判断为更重。然而,当要求被试反复地举起这些重物时,“大小-重量”错觉持续,但是他们衡量的指尖力量与物体的真实重量相符合。从这些发现中,研究者[21]认为有独立的神经通道导向了抓握和知觉。
因此,健康与脑损伤被试之间相似的外显和内隐加工分离研究,其意味着,内隐和外显加工有截然不同的神经基础。
那么这种分离的可能神经基础是什么呢?临床行为神经学者常常研究在皮层脑损伤后是否有更原始的、皮层下-调节反射(subcortically-mediated reflexes)出现,研究是否有脑损伤后的出现内隐认知加工的相似的机制。然而这仍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虽然,有证据表明,盲视的完好内隐加工是通过非皮层通道(如已经获得证实的纹外皮层)来调节的[5];忽视的完好内隐加工也是通过皮层“注意”网络的代偿成分来调节;其他认知能力(诸如,语言或记忆)也有通过皮层代偿-调节机制调节内隐加工的证据[1]。然而,在认识不能和面孔认识不能研究领域,目前,看起来却只有很少的清楚地报告内隐现象的皮层或皮层下调节的证据,而且关于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本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因此,这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2 关于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本质
从前面关于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各种维度的研究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有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内隐加工与外显加工的分离。但是,这种分离是反映了内隐和外显加工是质量上的差异还仅仅是数量上的不同?即内隐与外显加工是简单地“二分”,还是在皮层脑损伤后发生内隐认知加工的一些重组,外显和内隐加工实际是一个功能的连续体?尽管目前有大量的神经心理学的实验证据表明内隐和外显加工有着独立的神经系统,但是也有研究者提出疑义。如Bisiach和Geminiani(1991)[22]指出脑损伤病人的行为与言语意识报告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右半脑损伤后左侧偏瘫的病人(left-sided paralysis)可能苦苦地抱怨关于他或她的问题的痛苦,但是仍试图起床行走,反之,另一个病人可能在言语上否认有任何缺陷,但却没有做任何尝试起床。Faulkner和Foster(2002)[1]也提出Marshall和Halligan(1988)实验的还有一个双重分离可能是,如果有其他的病人报告他能描述其中一个房子的一端出现的火焰,但是表现出了对没有火焰房子的内隐偏爱。这本身就可以揭示出更多的关于人的审美偏爱而非外显加工的损伤。
因此,关于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本质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许尤其是应集中在,与控制组相比,病人身上是否有绝对的(absolute)(而不简单地是相对的)内隐加工。
4.3 视知觉心理障碍的内隐/外显加工的反向损伤还没有进行研究
视知觉心理障碍的内隐/外显加工的反向损伤是指,与传统的外显加工损伤而内隐加工完好的情况相反,内隐加工损伤而外显加工完好的情况。如,在单侧忽视研究中,如关于Volpe, LeDoux和Gazzaniga(1979)进行的研究[7],可能存在不能做相同/不同刺激判断但却能对出现刺激做有意识命名的表现出选择性损伤的病人(或许归因于一些微妙的对匹配刺激的视觉损伤,但没有显著地损伤刺激命名)。但是在神经心理学研究中这样的病人几乎还没有报道过。此外,一些忽视案例常常伴随疾病失认(anosognosia),即否认和/或缺乏对疾病或损伤的觉察,不能知道他是丧失能力的,至少没有有意识地觉察到他的疾病的一些成分[1]。这就意味着,由对外显损伤否认和内隐视觉加工相对完好的结合将表现出大量复杂的忽视临床征兆和症状,对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神经基础的理论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再如,在通常的认识不能领域,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面孔认识不能,而皮层脑损伤后物体内隐加工损伤而外显加工完好的研究相对薄弱,就我们所知道的,还没有关于面孔的外显识别完好而对相同材料的内隐识别损伤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 Faulkner D, Foster J K. The decoupling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processing in neuro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sights into the neural basis of consciousness? Psyche, 2002, 8(2): 1~28
[2] Marcel A J. Blindsight and shape perception: deficit of visual consciousness or visual function? Brain, 1998, 121: 1563~88
[3] Kentridge R W, Heywood C A, Weiskrantz L. Attention without awareness in blindsight.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1999, 266: 1805~11
[4] Weiskrantz L, Cowey A, Barbur J L. Differential pupillary constriction and awareness in the absence of striate cortex. Brain, 1999, 122: 1533~1538
[5] Cowey A, Stoerig P. The neurobiology of blindsight. Trends in Neuroscience, 1991, 14: 140~45
[6] Riddoch M J, Humphreys G W. The effect of cueing on unilateral neglect. Neuropsychologia, 1983, 21: 589~599
[7] Volpe B T, Ledoux J E, Gazzaniga M 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visual stimuli in an "extinguished" field. Nature, 1979, 282, 722~724
[8] Marshall J C, Halligan P W. Blindsight and insight in visuo-spatial neglect. Nature, 1988, 336: 766~767
[9] Doricchi F, Galati G. Implicit semantic evaluation of object symmetry and contralesional visual denial in a case of left unilateral neglect with damage of the dorsal para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Cortex, 2000, 36: 337~350
[10] Audet T, Bub D, Lecours A R. Visual neglect and left-sided context effects. Brain and Cognition, 1991, 16: 1611~28
[11] McGlinchey-Berroth R, Milberg W P, Verfaellie M, Alexander M, Kilduff P T. Semantic processing in the neglected visual field: Evidence from a lexical decision task.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1993, 10: 79~108
[12] Berti A, Frassinetti F, Umilta C. Nonconscious reading? Evidence from neglect dyslexia. Cortex, 1994, 30: 181~197
[13] Mesulam M M. Spatial attention and neglect: Parietal, frontal and cingulate contributions to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and attentional targeting of salient extrapersonal event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1999, 354: 1325~1346
[14] Goodale M A, Milner A D, Jakobson L S, Carey D P. A neurological dissociation between perceiving objects and grasping them. Nature, 1991, 349: 154~156
[15] Tranel D, Damasio A R. Knowledge without awareness: An autonomic index of facial recognition in prosopagnosics. Science, 1988, 228: 1453~1464
[16] Tranel D, Damasio A R. Non-conscious face recognition in patients with face agnosia.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988, 30: 235~249
[17] De Haan, Young A, Newcombe F. Face recognition without awarenes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1987, 4: 385~415
[18] Jacoby L L, Toth J P, Yonelinas A P. Separating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influences of memory: Measuring recolle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3,122: 139~154
[19] Schacter D L, McGlynn S M, Milberg W P, Church B A. Spared priming despite impaired comprehension: Implicit memory in a case of word-meaning deafness. Neuropsychology, 1993,7: 107~118
[20] Haffenden A M, Goodale M A. The effect of pictorial illusion on prehension and percep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98, 10: 122~136
[21] Flanagan J R, Beltzner M A. Independence of perceptual and sensorimotor predictions in the size-weight illusion. Nature Neuroscience, 2000, 3: 737~741
[22] Bisiach E, Geminiani G. Anosognosia related to hemiplegia and hemianopia. In Prigatano G P, Schacter D L. (Eds) Awareness of deficit after brain injury: clinic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