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犹豫是否要献身学术”者的回信
原信
老师您好。
看到您在豆瓣上写的日志,颇有启发。窃认为您也可算做中文系最佳“学生之友”(没有之一)~因此冒昧向您请教两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够指点迷津。拜谢!
说实话,我是一个热爱文学,并且有一定学术理想的中文系学生。可是,我也比较犹豫是否要献身学术。主要出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外部的,一个是内部的。
学术外部的,就是当下的学术环境。我的家庭是小城市工薪阶层,供养我将来读博买房是个不小的负担。到了三十岁才能做一个小小讲师,自己绝无靠如此收入养家买房的可能。另外也听说很多关于学术路的吐槽,人穷志短,只怕将来难有大的作为,甚至可能为生计发愁。另外,学术环境本身的腐败,也是让我犹豫的很大的原因。如果学术只是争权夺利的硝烟战场,倒不如在商界拼杀呢。这是其一。
至于学术内部的,则是我更大的疑惑。小子只是区区本科生,对于学术本身没有太多实践或者体悟。但是就我本身的一些接触而言,我一直弄不明白一个问题,就是:学问何为?从来都说,学问乃天下公器。只是凭我这点粗浅阅历,还很难体会其中的涵义。开始的时候我单纯地热衷学术,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术的内在信仰与动力慢慢转化为怀疑。不知您是为何走上学术这条路的?学术又给您带来了什么?
谢谢老师百忙之中能抽空阅读我的这封不甚成熟的问题邮件~~如能解答,小子不甚感激。拜谢~
回信
不认识的同学,
谢谢来信。我愿意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同学的“学生之友”。谢谢鼓励。春节休假,家事为上,迟复为歉。
我来试着回答你这个“热爱文学”、“有一定学术理想的中文系学生”的学术“外部”和“内部”两个问题。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我常被问到。提问者都说,热爱文学,有学术理想——但临到该“献身”学术时,就开始“外部”和“内部”了。
你首先说到的这个“外部”问题,也真够丢中国,和丢中国学界的面子。听起来真是糟透了。具体情况到底怎样,是每个人内心自己的判断,并不一定都示于人,但显然公开于网络和媒体上的种种吐槽,确实容易让年轻人知难而退。但,世间频率很高的一种情况是——“比这更糟的还有的是”。我听过一首牙买加说唱,里面两个人对话,一个不停地吐槽,什么飓风把房子刮走了,老婆跟别人跑了,等等。另一个人不干别的,只是在头一个人的每一段唱词的末尾,加上一句:“could be worse”。——还可以更糟。
很抱歉,你那么年轻,我却不送出两碗心灵“鸡汤”喝喝。但鸡汤到处都有,不必来我这儿。~“商界拼杀”^_^?谈何容易?——需要时代赋予的机遇,和职业的时代性niubility发生契合,刚好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这个振奋的效果。90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高校教师穷得叮当响。妈妈说,你看那读研究生的连女朋友都弄不到。对于正处于小伙子阶段的我来说,那个下场可不是我所愿意的,所以就去混社会了。与此同时,我们P大,比中文系更不好找工作的哲学系和历史系等毕业生,有200个外地男生,很不情愿的、骂骂咧咧地去了北京市各城区政府去工作。他们都是外地男生,在当时所谓“留京名额”之外的。当时可以说是无人愿意当公务员,也没有公务员考试。北京各城区提供额外的户口指标,这帮文史哲的毕业生还骂骂咧咧,“苦闷”,没两三年就辞职了一大半儿……20年后的今天,你听起来,都如同笑话了,但都是真事。——当时不知道大学会扩招和产业化,“牛B”起来,也不知道公务员会“牛B”起来。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说中国变化最无规律,让人目瞪口呆,所以不要想太多。想太多也没用。况且,哪一个“界”,都不是容易混的。学界至少不用坐班,还有寒暑假,将来可以帮着在家带孩子,也很实惠的。^_^每个人的职业规划,都是个高精尖艰深课题,别人不能代劳。我个人觉得,兴趣很重要。人性是好逸恶劳的,若从事不喜欢的职业,就是百分百的折磨了。若与自己兴趣相投,则在战胜自己“内部”的懒惰、“外部”的官僚体制、繁文缛节与乏味之余,仍然能够享受几分乐趣。这已经是人生奢侈了。
再看你第二个“内部”问题:“我一直弄不明白一个问题,就是:学问何为?从来都说,学问乃天下公器。”面对这样一本正经的正版回答,我要忍不住对苦闷的你说:——离大尾巴狼远点儿,没亏吃^_^,学问从来是为了自己的好奇心,和给生活照镜子。也许你会进一步问:人为了自己好奇心而干的事有很多,为什么有的被称为学问,有的就不行?——好吧,那我回答,一切都在变化。现在无需想这些。学问的本质,和学问的外壳是两码事。我说的是本质,不是外壳。
这些话,归成一句:跟着感觉走,就对啦。如果一个东西真喜欢,诱惑力足够,你就会自己给自己编出非此不可的理由的。
dw
老师您好。
看到您在豆瓣上写的日志,颇有启发。窃认为您也可算做中文系最佳“学生之友”(没有之一)~因此冒昧向您请教两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够指点迷津。拜谢!
说实话,我是一个热爱文学,并且有一定学术理想的中文系学生。可是,我也比较犹豫是否要献身学术。主要出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外部的,一个是内部的。
学术外部的,就是当下的学术环境。我的家庭是小城市工薪阶层,供养我将来读博买房是个不小的负担。到了三十岁才能做一个小小讲师,自己绝无靠如此收入养家买房的可能。另外也听说很多关于学术路的吐槽,人穷志短,只怕将来难有大的作为,甚至可能为生计发愁。另外,学术环境本身的腐败,也是让我犹豫的很大的原因。如果学术只是争权夺利的硝烟战场,倒不如在商界拼杀呢。这是其一。
至于学术内部的,则是我更大的疑惑。小子只是区区本科生,对于学术本身没有太多实践或者体悟。但是就我本身的一些接触而言,我一直弄不明白一个问题,就是:学问何为?从来都说,学问乃天下公器。只是凭我这点粗浅阅历,还很难体会其中的涵义。开始的时候我单纯地热衷学术,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术的内在信仰与动力慢慢转化为怀疑。不知您是为何走上学术这条路的?学术又给您带来了什么?
谢谢老师百忙之中能抽空阅读我的这封不甚成熟的问题邮件~~如能解答,小子不甚感激。拜谢~
回信
不认识的同学,
谢谢来信。我愿意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同学的“学生之友”。谢谢鼓励。春节休假,家事为上,迟复为歉。
我来试着回答你这个“热爱文学”、“有一定学术理想的中文系学生”的学术“外部”和“内部”两个问题。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我常被问到。提问者都说,热爱文学,有学术理想——但临到该“献身”学术时,就开始“外部”和“内部”了。
你首先说到的这个“外部”问题,也真够丢中国,和丢中国学界的面子。听起来真是糟透了。具体情况到底怎样,是每个人内心自己的判断,并不一定都示于人,但显然公开于网络和媒体上的种种吐槽,确实容易让年轻人知难而退。但,世间频率很高的一种情况是——“比这更糟的还有的是”。我听过一首牙买加说唱,里面两个人对话,一个不停地吐槽,什么飓风把房子刮走了,老婆跟别人跑了,等等。另一个人不干别的,只是在头一个人的每一段唱词的末尾,加上一句:“could be worse”。——还可以更糟。
很抱歉,你那么年轻,我却不送出两碗心灵“鸡汤”喝喝。但鸡汤到处都有,不必来我这儿。~“商界拼杀”^_^?谈何容易?——需要时代赋予的机遇,和职业的时代性niubility发生契合,刚好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这个振奋的效果。90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高校教师穷得叮当响。妈妈说,你看那读研究生的连女朋友都弄不到。对于正处于小伙子阶段的我来说,那个下场可不是我所愿意的,所以就去混社会了。与此同时,我们P大,比中文系更不好找工作的哲学系和历史系等毕业生,有200个外地男生,很不情愿的、骂骂咧咧地去了北京市各城区政府去工作。他们都是外地男生,在当时所谓“留京名额”之外的。当时可以说是无人愿意当公务员,也没有公务员考试。北京各城区提供额外的户口指标,这帮文史哲的毕业生还骂骂咧咧,“苦闷”,没两三年就辞职了一大半儿……20年后的今天,你听起来,都如同笑话了,但都是真事。——当时不知道大学会扩招和产业化,“牛B”起来,也不知道公务员会“牛B”起来。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说中国变化最无规律,让人目瞪口呆,所以不要想太多。想太多也没用。况且,哪一个“界”,都不是容易混的。学界至少不用坐班,还有寒暑假,将来可以帮着在家带孩子,也很实惠的。^_^每个人的职业规划,都是个高精尖艰深课题,别人不能代劳。我个人觉得,兴趣很重要。人性是好逸恶劳的,若从事不喜欢的职业,就是百分百的折磨了。若与自己兴趣相投,则在战胜自己“内部”的懒惰、“外部”的官僚体制、繁文缛节与乏味之余,仍然能够享受几分乐趣。这已经是人生奢侈了。
再看你第二个“内部”问题:“我一直弄不明白一个问题,就是:学问何为?从来都说,学问乃天下公器。”面对这样一本正经的正版回答,我要忍不住对苦闷的你说:——离大尾巴狼远点儿,没亏吃^_^,学问从来是为了自己的好奇心,和给生活照镜子。也许你会进一步问:人为了自己好奇心而干的事有很多,为什么有的被称为学问,有的就不行?——好吧,那我回答,一切都在变化。现在无需想这些。学问的本质,和学问的外壳是两码事。我说的是本质,不是外壳。
这些话,归成一句:跟着感觉走,就对啦。如果一个东西真喜欢,诱惑力足够,你就会自己给自己编出非此不可的理由的。
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