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CI英文期刊之投稿
向SSCI,A-HCI索引期刊投稿的经历颇为艰辛,即使一篇成熟的文章的审稿稿过程也在半年到一年不等。相对于国内的顶级期刊如《建筑学报》等,审稿周期是后者的五倍到十倍时间。SSCI期刊之挑剔非亲历者所不能知。一篇一万英文单词的文章,很有可能收到一千词以上的评审意见,最多的评论打印了七页。最终这篇文章我大规模修改了三次,前后收到的评论大概就有三千词,第一次修改几乎改了70%以上的措辞与论述,第二次修改改了40%的措辞,最近一次也修改了10-20%。评论者对文章逐行阅读,对每一段落都有意见。任何主观的judgement,语言上的逻辑问题,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理论来源的经典程度,方法论上的瑕疵谬误,图片来源的版权问题等等,都会成为挑剔的对象。
版权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的,美国的版权法对于很多模糊地带的处理原则就是宁可不发也不能允许潜在的问题。仅仅处理版权,就会花去无数时间。
另外关于“方法论“,国内对于方法论有一些认识误区,即认为方法论必须要有套路,或者要有数据分析。这完全是错误的。方法论就是论述的逻辑性与所建立的理论基础的可靠性。即使有数据分析,逻辑混乱也完全不能称之为方法。方法论就是写文章的良好习惯。可惜,以汉语为母语的教育对此方面的重视几乎为零。
对于非母语研究者,英文写作再熟练也还是有语言问题,职业的文字编辑必不可少。但是杂志编辑绝对不会仅仅因为语言问题拒绝一篇文章。职业文字编辑只能改错,不可能解决结构问题的。多数时候首要的问题是理论框架上的漏洞。或者投了研究领域并不合适的杂志。
---------------------------------------------------------------------------------------------
大约从一年多前,开始将自己从事博士研究的一些论文chapter改造成research paper。早先在博士头三年萝卜干饭时所草就的小论文,一般根据committee的要求,语言文字上都必须到达“publishable”的水平。不过从publishable到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尚有一段漫长的路途。三年萝卜干饭,无非是让语言文字初略具备publishable的样貌。具体到论文本身的内容取舍,论题选择,行文方式,再对应杂志的品类、喜好、国别乃至意识形态,又必须详加审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建筑学的英文杂志品种寥寥,建筑师可以投稿的周边学科无非城市研究,地理学,城市史,环境研究,文化研究等等。相比于这些杂志,建筑学背景的撰稿人的“方法论”功底都不堪大用。所以缺乏方法论是建筑学学者的一大原罪。除了缺乏方法论,常常被审稿人诟病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条:
1. 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这几乎是一条包打天下的意见,建筑学之理论源出多头,往往理论框架决定了方法论,方法论决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决定了研究设计的具体方案,而结论都是预先设定的那几条。基本上稍稍看一下bibliography,就可以看出师出那个门派,师承何人。一般审稿人也能从行文方式中大概揣摩出作者的背景。在不够自信的情况下,如果求四平八稳,必然会理论混杂,如果单攻一路,又往往会不够comprehensive,此种平衡,难以把稳。
2. 不够批判,立意狭窄。这种意见,往往会针对那种偏重个案研究的论文。此种论文,案例选择是首要问题,案例如果嵌在知识体系的那棵树上又是一大问题。案例的选择,往往受客观条件限制,数据采集之难易,与研究对象与关键信息提供人的亲疏程度等等影响。而如果不幸写的是华语文化圈的事件与对象,则永远会遇到一个“why should I be interested in this”的问题。其实如果粗略的看一下那些英文期刊感兴趣的中文世界对象,往往都有一些固定的脸谱,多半与“猎奇”,“奇观”,“极权”,“成规陋俗”有关。
3. 不同的杂志的行文方式不同。建筑学既是人文,又是社科,而此两者之行文方式天差地别。比如人文类作者,一般不喜欢一二三四,不喜欢那种程序化的标题,但是社科类作者,则视此类文体为天经地义。我接触的英文学者中,城市规划学者的文体更易被中文母语的人士学习,因为相对比较“科学”,容易模仿。人文类作者,喜欢making argument,有时会用一些诗性语言,否则就立意不够高,而社科类作者,往往反感此类表述,严谨之余,对建筑学的那些微妙的空间感受没有同感。
4. 背景信息太多或不够。我的经验是常常不够,这又是中文世界对象的独特问题,一般针对英文读者,需要非常多的背景信息介绍,才能描述完整哪怕一个最简单的对象。亚非拉任何一个国家,对于英文读者都是异域,能记住五个名人已经不错了,还要搞清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简直不可思议。一篇文章的内容有限,背景太多,则具体对象的论述不够;背景太少,则读者无法和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挂上钩。
除了这些问题,图表的选择,英文措辞与语法都是技术问题。大多数的英文编辑,只能大概的修饰语法问题,稍稍美化语言。如果要重新组织措辞,那需要对文章有根本理解。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编辑,只有本学科熟悉自己研究领域的师兄弟了。所以英文措辞,多数还需要自己推敲。Journal对图的要求相对magazine要低。图以说明问题为主,宜精不宜多。
一旦送出稿件,盲审必不可少,一般情况下,找到的审稿人往往和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交叉,但是两人又往往来自不同背景。如果意见相似,还是比较容易follow,如果意见部分相左,则又有一个修改如何取舍的问题。我的经验是,建筑学期刊的审稿最慢,规划地理学科的要快很多。大多数建筑学者的文章,都适合改成一本书的chapter,或是一篇杂志上的essay,而不是一篇research paper。chapter的读者要远远超过research paper,但是research paper的圈内credit,又胜过chapter。此时又需要权衡。AR,AA Files,AD,ARQ,Perspecta,Grey Room这些杂志,圈内影响力远胜Journal of Architecture,Journal of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这类Journal,但是若论文章质量,则JSAH等属上乘。一篇JSAH论文,大概两三万英文字数,而研究的内容,几乎就是一本书的scope。许多JSAH论文是从博士论文改出。
坊间有如何分辨一二三流学校的法子。按照那些评判标准,大多数亚太大学都是以量代质。因为知识体系是欧美定的,评价尺度也不是自己左右,同行之间评议又难免圈子的限制,唯有“外包”学术评价标准,以量取胜最实打实。如今亚太国家的大学多为工程师治校。杂志影响因子,引用率这些量化尺度对于建筑学的学术发展都是不公平的。这无非是逼迫建筑学学者去搞交叉,使得教学与研究进一步的精神分裂。
版权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的,美国的版权法对于很多模糊地带的处理原则就是宁可不发也不能允许潜在的问题。仅仅处理版权,就会花去无数时间。
另外关于“方法论“,国内对于方法论有一些认识误区,即认为方法论必须要有套路,或者要有数据分析。这完全是错误的。方法论就是论述的逻辑性与所建立的理论基础的可靠性。即使有数据分析,逻辑混乱也完全不能称之为方法。方法论就是写文章的良好习惯。可惜,以汉语为母语的教育对此方面的重视几乎为零。
对于非母语研究者,英文写作再熟练也还是有语言问题,职业的文字编辑必不可少。但是杂志编辑绝对不会仅仅因为语言问题拒绝一篇文章。职业文字编辑只能改错,不可能解决结构问题的。多数时候首要的问题是理论框架上的漏洞。或者投了研究领域并不合适的杂志。
---------------------------------------------------------------------------------------------
大约从一年多前,开始将自己从事博士研究的一些论文chapter改造成research paper。早先在博士头三年萝卜干饭时所草就的小论文,一般根据committee的要求,语言文字上都必须到达“publishable”的水平。不过从publishable到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尚有一段漫长的路途。三年萝卜干饭,无非是让语言文字初略具备publishable的样貌。具体到论文本身的内容取舍,论题选择,行文方式,再对应杂志的品类、喜好、国别乃至意识形态,又必须详加审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建筑学的英文杂志品种寥寥,建筑师可以投稿的周边学科无非城市研究,地理学,城市史,环境研究,文化研究等等。相比于这些杂志,建筑学背景的撰稿人的“方法论”功底都不堪大用。所以缺乏方法论是建筑学学者的一大原罪。除了缺乏方法论,常常被审稿人诟病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条:
1. 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这几乎是一条包打天下的意见,建筑学之理论源出多头,往往理论框架决定了方法论,方法论决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决定了研究设计的具体方案,而结论都是预先设定的那几条。基本上稍稍看一下bibliography,就可以看出师出那个门派,师承何人。一般审稿人也能从行文方式中大概揣摩出作者的背景。在不够自信的情况下,如果求四平八稳,必然会理论混杂,如果单攻一路,又往往会不够comprehensive,此种平衡,难以把稳。
2. 不够批判,立意狭窄。这种意见,往往会针对那种偏重个案研究的论文。此种论文,案例选择是首要问题,案例如果嵌在知识体系的那棵树上又是一大问题。案例的选择,往往受客观条件限制,数据采集之难易,与研究对象与关键信息提供人的亲疏程度等等影响。而如果不幸写的是华语文化圈的事件与对象,则永远会遇到一个“why should I be interested in this”的问题。其实如果粗略的看一下那些英文期刊感兴趣的中文世界对象,往往都有一些固定的脸谱,多半与“猎奇”,“奇观”,“极权”,“成规陋俗”有关。
3. 不同的杂志的行文方式不同。建筑学既是人文,又是社科,而此两者之行文方式天差地别。比如人文类作者,一般不喜欢一二三四,不喜欢那种程序化的标题,但是社科类作者,则视此类文体为天经地义。我接触的英文学者中,城市规划学者的文体更易被中文母语的人士学习,因为相对比较“科学”,容易模仿。人文类作者,喜欢making argument,有时会用一些诗性语言,否则就立意不够高,而社科类作者,往往反感此类表述,严谨之余,对建筑学的那些微妙的空间感受没有同感。
4. 背景信息太多或不够。我的经验是常常不够,这又是中文世界对象的独特问题,一般针对英文读者,需要非常多的背景信息介绍,才能描述完整哪怕一个最简单的对象。亚非拉任何一个国家,对于英文读者都是异域,能记住五个名人已经不错了,还要搞清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简直不可思议。一篇文章的内容有限,背景太多,则具体对象的论述不够;背景太少,则读者无法和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挂上钩。
除了这些问题,图表的选择,英文措辞与语法都是技术问题。大多数的英文编辑,只能大概的修饰语法问题,稍稍美化语言。如果要重新组织措辞,那需要对文章有根本理解。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编辑,只有本学科熟悉自己研究领域的师兄弟了。所以英文措辞,多数还需要自己推敲。Journal对图的要求相对magazine要低。图以说明问题为主,宜精不宜多。
一旦送出稿件,盲审必不可少,一般情况下,找到的审稿人往往和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交叉,但是两人又往往来自不同背景。如果意见相似,还是比较容易follow,如果意见部分相左,则又有一个修改如何取舍的问题。我的经验是,建筑学期刊的审稿最慢,规划地理学科的要快很多。大多数建筑学者的文章,都适合改成一本书的chapter,或是一篇杂志上的essay,而不是一篇research paper。chapter的读者要远远超过research paper,但是research paper的圈内credit,又胜过chapter。此时又需要权衡。AR,AA Files,AD,ARQ,Perspecta,Grey Room这些杂志,圈内影响力远胜Journal of Architecture,Journal of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这类Journal,但是若论文章质量,则JSAH等属上乘。一篇JSAH论文,大概两三万英文字数,而研究的内容,几乎就是一本书的scope。许多JSAH论文是从博士论文改出。
坊间有如何分辨一二三流学校的法子。按照那些评判标准,大多数亚太大学都是以量代质。因为知识体系是欧美定的,评价尺度也不是自己左右,同行之间评议又难免圈子的限制,唯有“外包”学术评价标准,以量取胜最实打实。如今亚太国家的大学多为工程师治校。杂志影响因子,引用率这些量化尺度对于建筑学的学术发展都是不公平的。这无非是逼迫建筑学学者去搞交叉,使得教学与研究进一步的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