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
上周讲《水浒》,于“匪魂”一节,尤为着力。叹梁山泊上,鲁达之外,无一个有悲悯心的好汉。
然亦怪它不得,中国的历史,本来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翻开来都写着“吃人”二字。偶然有一个吃惊的,便要让你也尝尝人肉的味道。鲁达不吃人,也不滥杀,可是并不妨碍他任由十字坡的人肉馒头生意兴隆。
所以,佛也好,善也罢,鲁达在水浒的世界里,仍只是一个偶然。
好汉们常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只是,太多时候,前后互为因果,则令书生如我辈胆寒。
今天亦偶然读到一则短文,虽初衷不同,实亦论及杀和救。引于右,以见此人性之微光,实历代有之,只是声音微弱罢了:
张巡、许远之守睢阳,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城破,遗民只四百而已。【水浒亦然,号称锄强扶弱,其实是恃强凌弱,你看他们救了几个女子,又杀死多少妇人老弱!】每读至此,未尝不壮其志,怜其忠义,而复为睢阳之民叹其无辜也。【此处婉转,而锋芒所指,读者当意会】……巡、远虽忠义,乃能以三万口而博一城之终不可守,其得为仁乎?【问得好。仁者爱人,张巡、许远辈,其所爱者,一身之令名也。】当时议者,已谓巡、远守睢阳众六万,不持满按对,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问得好:哀哉人食人。】于是张澹、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柳冕、李巨川、李翰成,谓巡遮蔽江淮沮贼势,天下之不亡,其功也。【谁是贼?谁是官?对于睢阳的百姓来说,官不如贼。又,看看这一大串名单,也都是史上名流。】而韩愈亦云云。【指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一言不及此,此刘叉所以讥其“谀墓”而公然取其金而去也。又韩愈有《元和圣德诗》写处死叛将刘辟,说起分割叛将之肉,亦是口津津地流涎:挥刀纷纭,争刌(音忖,割也)脍脯。】信如此,则虽失三万口而不亡天下,盖以利害言,以功偿过也。【一人之功,而千万人之命也。被杀者可是从容就死?予意盖谋杀也。】巡尝出爱妾曰:“诸公经年不食,而志义不少衰,吾恨不割己肉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观士饥。”【张巡信残忍之人,诸公志义敢衰乎?奈何不割己肉,而凌无力之妇人。弱肉强食,叹叹。】乃杀以大饗,生者皆泣,巡强令食之。【据某看,此泣良可玩味,未必是感动耳。一旦失去战斗力,宁不与此妾同命!食人者人皆食之。如巡之强梁辈,一时亦不能太多。且斗亦死,投降宁有活路耶?韦庄《秦妇吟》说到黄巢起义: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黄巢机上刲人肉。官和贼都是吃人肉的,只是吃和被吃的角色换了。】远亦杀僮双口哺卒吏。【宁吃得下。卒吏宁不效杀张飞之范疆、张达乎!家国之名,不但可杀人,亦可护身。】巡不惜爱妾,而何有于三万口?【爱妾不恤,宁恤国家。所徇者,空名也。中国古代的忠义之士,往往假仁假义。】故至今无异论。……然则为巡、远计者,将全三万口不陷睢阳,则将奈何?曰:睢阳不可全也。睢阳不可全,孰若焚积聚,与士卒老弱俱奔,而遗以空城,贼虽得之,势必不能守。【此诚良策,然张巡、许远必不能用也。弃城而逃,于其名自有损。为成全其名节计,自不得不以牺牲三万人为计。】贼虽难去,而裒合遗卒,可以复奋,则是梗其归路也。贼不亡何时?【此亦书生之论,其实难为。当时情势,诚学项羽背水一战,一旦城弃,宁有不奔活路者。纵有志士数人,而气已沮矣。】不然,则城终不可全,而吾民先尽矣。【民先尽矣,而张巡、许远辈名亦成矣。】此吾所以重为民命,惜其无辜也。【此吾所以特为标出也。】(陈善《扪虱新话》卷四)
然亦怪它不得,中国的历史,本来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翻开来都写着“吃人”二字。偶然有一个吃惊的,便要让你也尝尝人肉的味道。鲁达不吃人,也不滥杀,可是并不妨碍他任由十字坡的人肉馒头生意兴隆。
所以,佛也好,善也罢,鲁达在水浒的世界里,仍只是一个偶然。
好汉们常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只是,太多时候,前后互为因果,则令书生如我辈胆寒。
今天亦偶然读到一则短文,虽初衷不同,实亦论及杀和救。引于右,以见此人性之微光,实历代有之,只是声音微弱罢了:
张巡、许远之守睢阳,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城破,遗民只四百而已。【水浒亦然,号称锄强扶弱,其实是恃强凌弱,你看他们救了几个女子,又杀死多少妇人老弱!】每读至此,未尝不壮其志,怜其忠义,而复为睢阳之民叹其无辜也。【此处婉转,而锋芒所指,读者当意会】……巡、远虽忠义,乃能以三万口而博一城之终不可守,其得为仁乎?【问得好。仁者爱人,张巡、许远辈,其所爱者,一身之令名也。】当时议者,已谓巡、远守睢阳众六万,不持满按对,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问得好:哀哉人食人。】于是张澹、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柳冕、李巨川、李翰成,谓巡遮蔽江淮沮贼势,天下之不亡,其功也。【谁是贼?谁是官?对于睢阳的百姓来说,官不如贼。又,看看这一大串名单,也都是史上名流。】而韩愈亦云云。【指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一言不及此,此刘叉所以讥其“谀墓”而公然取其金而去也。又韩愈有《元和圣德诗》写处死叛将刘辟,说起分割叛将之肉,亦是口津津地流涎:挥刀纷纭,争刌(音忖,割也)脍脯。】信如此,则虽失三万口而不亡天下,盖以利害言,以功偿过也。【一人之功,而千万人之命也。被杀者可是从容就死?予意盖谋杀也。】巡尝出爱妾曰:“诸公经年不食,而志义不少衰,吾恨不割己肉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观士饥。”【张巡信残忍之人,诸公志义敢衰乎?奈何不割己肉,而凌无力之妇人。弱肉强食,叹叹。】乃杀以大饗,生者皆泣,巡强令食之。【据某看,此泣良可玩味,未必是感动耳。一旦失去战斗力,宁不与此妾同命!食人者人皆食之。如巡之强梁辈,一时亦不能太多。且斗亦死,投降宁有活路耶?韦庄《秦妇吟》说到黄巢起义: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黄巢机上刲人肉。官和贼都是吃人肉的,只是吃和被吃的角色换了。】远亦杀僮双口哺卒吏。【宁吃得下。卒吏宁不效杀张飞之范疆、张达乎!家国之名,不但可杀人,亦可护身。】巡不惜爱妾,而何有于三万口?【爱妾不恤,宁恤国家。所徇者,空名也。中国古代的忠义之士,往往假仁假义。】故至今无异论。……然则为巡、远计者,将全三万口不陷睢阳,则将奈何?曰:睢阳不可全也。睢阳不可全,孰若焚积聚,与士卒老弱俱奔,而遗以空城,贼虽得之,势必不能守。【此诚良策,然张巡、许远必不能用也。弃城而逃,于其名自有损。为成全其名节计,自不得不以牺牲三万人为计。】贼虽难去,而裒合遗卒,可以复奋,则是梗其归路也。贼不亡何时?【此亦书生之论,其实难为。当时情势,诚学项羽背水一战,一旦城弃,宁有不奔活路者。纵有志士数人,而气已沮矣。】不然,则城终不可全,而吾民先尽矣。【民先尽矣,而张巡、许远辈名亦成矣。】此吾所以重为民命,惜其无辜也。【此吾所以特为标出也。】(陈善《扪虱新话》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