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影评界掐过的那些架-13:帕特里斯•勒孔特 vs 影评界 (1999)
原标题 —— 影评的大战:帕特里斯•勒孔特 vs 影评界 (Les grandes batailles de la critique: Patrice Leconte vs. Les critiques)
编纂 —— 布鲁诺•卡尔梅罗(Bruno Carmelo)
“…(仿佛)这些影评人是为了毁掉法国商业的、流行的、大众的电影而在搬弄着字句。”
——帕特里斯•勒孔特
1999年:帕特里斯•勒孔特向作者、导演和制片人协会(l’ARP,Société des Auteurs,Réalisateurs et Producteurs)发了一封信,说是被“影评的态度”吓倒了。以下是摘录:
“一些文章简直像是策划好的杀人一样,读得我脊背发冷,仿佛影评人是专为了毁掉法国商业的、流行的、大众的电影而在搬弄着字句。我不知道面对这么“严峻的评论局面“(译注:原文法语的critique一语双关,既有评论之意,也可以表示严峻),我们还能干什么。我这会儿倒有几个主意,但不知道行不行得通。很想同你们非正式地聊聊这个。可别让我独自生闷气而就此泄气啊,谢谢。”
在信似乎是意外被寄往日报《解放报》(Libération)的几个编辑之后,导演就被请去了谈谈他的看法。于是他直接把法国电影入场人数的骤降、从而维护了美国的行业霸权这一局面归咎于影评人,同时还建议评论应该变得“有用”,变成法国电影的一个“伙伴”。
许多导演和一些电影人都应邀来l’ARP与勒孔特座谈。会后,贝特杭·塔维涅(Bertrand Tavernier)、塞德里克·克拉皮什( Cédric Klapisch)、克洛德·米勒(Claude Miller)、吕克·贝松( Luc Besson)、克洛德·勒鲁许(Claude Lelouch)、达尼埃勒·道姆普森(Danièle Thompson)、尚 ·贝克( Jean Becker)、霍贝尔·给迪基扬( Robert Guédiguian)、尼高拉·菲力拜尔(Nicolas Philibert)、潘礼德(Rithy Panh)、雅克·浩谢(Jacques Rozier)、克洛德·索泰(Claude Sautet)、贝特杭·布里耶(Bertrand Blier)和其他法国电影的重要人物也加入了抗议。一份文件由此由80个人签署完成,要求评论界不要在电影上映前发表负面评论。与之相对的是,其他一些导演像霍曼·古皮勒(Romain Goupil)、安德烈·泰西内(André Téchiné)和马利克·西巴尼(Malik Chibane),再加上一些影评人自己,则对那封信的内容提出了反对,认为这种要求是种审查。
争论大概持续了三个多月,催生了三十多篇关于评论所扮演的角色的文章和专题文章,发表在1999年10月-2000年1月间的日报(译注:应是指《解放报》)上。事件最终不了了之。除了很少几个记者同意避免在一部电影上映前发表负面评论(像《正片》杂志Postif的N.T. Binh),评论活动没产生什么重要的改变。
编纂 —— 布鲁诺•卡尔梅罗(Bruno Carmelo)
![]() |
帕特里斯•勒孔特(Patrice Leconte ) |
“…(仿佛)这些影评人是为了毁掉法国商业的、流行的、大众的电影而在搬弄着字句。”
——帕特里斯•勒孔特
1999年:帕特里斯•勒孔特向作者、导演和制片人协会(l’ARP,Société des Auteurs,Réalisateurs et Producteurs)发了一封信,说是被“影评的态度”吓倒了。以下是摘录:
“一些文章简直像是策划好的杀人一样,读得我脊背发冷,仿佛影评人是专为了毁掉法国商业的、流行的、大众的电影而在搬弄着字句。我不知道面对这么“严峻的评论局面“(译注:原文法语的critique一语双关,既有评论之意,也可以表示严峻),我们还能干什么。我这会儿倒有几个主意,但不知道行不行得通。很想同你们非正式地聊聊这个。可别让我独自生闷气而就此泄气啊,谢谢。”
在信似乎是意外被寄往日报《解放报》(Libération)的几个编辑之后,导演就被请去了谈谈他的看法。于是他直接把法国电影入场人数的骤降、从而维护了美国的行业霸权这一局面归咎于影评人,同时还建议评论应该变得“有用”,变成法国电影的一个“伙伴”。
许多导演和一些电影人都应邀来l’ARP与勒孔特座谈。会后,贝特杭·塔维涅(Bertrand Tavernier)、塞德里克·克拉皮什( Cédric Klapisch)、克洛德·米勒(Claude Miller)、吕克·贝松( Luc Besson)、克洛德·勒鲁许(Claude Lelouch)、达尼埃勒·道姆普森(Danièle Thompson)、尚 ·贝克( Jean Becker)、霍贝尔·给迪基扬( Robert Guédiguian)、尼高拉·菲力拜尔(Nicolas Philibert)、潘礼德(Rithy Panh)、雅克·浩谢(Jacques Rozier)、克洛德·索泰(Claude Sautet)、贝特杭·布里耶(Bertrand Blier)和其他法国电影的重要人物也加入了抗议。一份文件由此由80个人签署完成,要求评论界不要在电影上映前发表负面评论。与之相对的是,其他一些导演像霍曼·古皮勒(Romain Goupil)、安德烈·泰西内(André Téchiné)和马利克·西巴尼(Malik Chibane),再加上一些影评人自己,则对那封信的内容提出了反对,认为这种要求是种审查。
争论大概持续了三个多月,催生了三十多篇关于评论所扮演的角色的文章和专题文章,发表在1999年10月-2000年1月间的日报(译注:应是指《解放报》)上。事件最终不了了之。除了很少几个记者同意避免在一部电影上映前发表负面评论(像《正片》杂志Postif的N.T. Binh),评论活动没产生什么重要的改变。
.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集采药到集采社会 (67人喜欢)
- 无差别暴力:“我”对“我们”的谋杀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