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本质
找一片空间记录,想来想去,还是豆瓣吧。和过去的博客告别,也不至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在这里,和那么多美好的、喜爱的东西在一起,旅程也不会寂寞。
这两天窝在家里看书。很多启发性的观点,当下,有醍醐灌顶的认可,却因为一下子太多的突然点拨而浑沌。我先试着整理一些(其实是我的强迫症,必须理顺逻辑才行),也为了方便和亲密的朋友分享。
下午看了遥推荐的《少有人走的路》。从第二章节《爱》看起,是因为这是我近来最为深陷折磨、问题集中爆发到几乎不可控制的环节。和遥说过,有时候我不是没有能力去控制,只是还不“心甘情愿”而已。太长的时间,我总是躲在自己过去的执着里,觉得那是天真的、理想主义的、与众不同的、有灵性的、不随波逐流的,是“不那么坏”的;我自觉改变就是丢弃这些,改变会让我觉得“我不是我”而失落,甚至失去存在感。可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尤其是与另一个人亲密相处、问题层出不穷后,当潜意识里真正开始为自己的这种“固执”在未来的生活里将更加无法适应、将更加伤人伤己而担忧,甚至意识到这样下去我将无法接受必将到来的“变化”和“生命的终结”时,我觉得,真的应该从意愿上开始扭转,低下头来有意识的改变。我必须给自己开药方,解救自己,帮助自己。
《爱》从定义和本质上说起。我整理下逻辑,这样归纳:1、真正的爱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促进对方的心智成熟/自我完善,并借此(与此同时)达到自己的心智成熟/自我完善(我想那是因为:一旦进入爱的关系,与对方相处,自己本身的缺陷就会格外明显的表露,才会更明显的看到自己的限制和不足,所以从本质上,爱是完善自己的最好的途径);2、爱是一种行为。对于第一点,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丈夫/妻子的意义和价值,是尽可能满足他/她自己的需要,尽可能使他/她的心智获得成熟,这对他/她有好处,也(必然)对我有好处。这样的思路非常有用,可以为神秘又抽象的“爱”找到存在形式、途径和目的——双方各自的心智成熟。对于第二点,强调“行为”,我觉得是为了和“坠入情网的感觉”区分。
坠入情网的激情(即某段时间的精神贯注)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瓦解,它不需要力气,得到阶段性的自我缺陷的某种弥补(说到底唯一好处就是“消除寂寞”,这些受很多当下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某段时间“迷恋”某个后来觉得什么也不是的人,其实只是为了抒发当下自己的某种情绪或者解决自己的某个问题而已,与对象并无直接关系,都脆弱不堪一击,而这些都不应该是“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那种对过去念念不忘和婚外恋的出现只会在当下双方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时,才会产生的错误投射,只要双方有爱,那些都不可能存在)。“坠入情网”是非常美妙的感受,但也危险重重:最初的新鲜感会结束,幻想会破灭,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感受到的只有“失落”(反思我自己的经历确实如此),而心灵并无成长(甚至会倒退吧我觉得)。——不过意识到这些让我非常失落,似乎作者一下子否定了从小认定的“the one"的存在、那种对特殊个体才会升起的爱。似乎照此思路,一下子爱情上就没了激情,没了乐趣,也就没有那样吸引人了。而我是坚决不愿意就此放弃我从小对爱情的那种理想,因此如何把这个十足冷静的观点和我从小对爱情的理想融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理顺关系。作者提出 “坠入情网不是爱,确是爱伟大神奇布局的一部分”。借此,在保留我对爱情理想的基础上,我这样更改:1、坠入情网是爱的唯一前提;2、越是与那个让你强烈感觉“对”的、”契合”、欣赏的、让你充满“爱意”的人在一起,双方的心智成熟之旅才越可能实现,爱才越容易成就,爱成就的滋味也越美妙。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去寻找/选择那个最“对的感觉”的人。于是,我想,“the one"是存在的,但不是偶然的不劳而获,是一种结果——和那个最强烈感觉“对”的人一起实现“爱”,那个人就是"the one"。恩~~~这样想,一下子好接受很多。没错,就是这样的!因此,一定要把控好一开始的“坠入情网”,不夸大它,不深陷它,更不能坐等它的消亡,而要有节奏的把它的生命延长,通过“行为”(即帮助对方心智成熟),变成“爱”。
说“行为”,最简单的,要永远有意识的提醒自己,所有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对方心智成熟和完善”就对了。具体的话:
1、破除依赖性。这种依赖是指“把所有精力集中在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不能突破自我界限,把人生价值依赖在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中。反观自己,有时甚至为此忽律了对象,只要有别人的关注和喜爱,就以为万事大吉,而一旦达不到这种目的,就失望沮丧责怪,觉得是对方没有尽心尽力,就犹豫甚至不会为对方做任何事情。(这种心理的产生,可能是童年的孤独和空虚)一定要明白,只强调获取而不愿付出,包括感情上非常保守(这里与某人共勉),必须在自认为安全后才愿意付出,都会对人生构成束缚,心智永远停留在婴儿时期,只会对关系造成破坏,不会使情感走向完满。所以,爱要有勇气,要有意识的让自己多付出、更主动的为对方去做事。
2、关注。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我意识、摒弃惰性的行为,而不是一时的兴起。而关注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用心倾听”,这种倾听需要站在对方角度全神贯注去理解对方的需要,这是婚姻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可以考虑特意安排时间倾听交谈,而不是随意的)
3、改变,克服懒惰。爱是一种特殊的“工作”,“非爱”的本质就是“懒惰”,懒于改变,懒于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而调整自己、改变自己。
4、自尊自爱,独立。保持相互的独立性不代表安全感会少一丝一毫(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也不会增加风险。真正爱别人就要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这样就不会用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才能在出现矛盾时,首先自省,而不是责怪对方。
5、自律。确定爱的对象后,时刻考虑义务和责任,把爱与自律结合起来,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的极致。其他形式的快乐都只有有限的生命,也不会让人心智成熟。
写了这么多抽象的,自觉逻辑有点散了。还是来个总结吧:不管怎样,在爱面前软弱、犹豫不决、产生矛盾时候,都要记住:爱的本质是帮助对方心智成熟。要实现爱,就要为对方的成长努力。双方同时得到滋养,两个心灵共同成长,爱才产生,你选择的对方也才会成为“the one",你的爱情理想也才会真正实现。
这两天窝在家里看书。很多启发性的观点,当下,有醍醐灌顶的认可,却因为一下子太多的突然点拨而浑沌。我先试着整理一些(其实是我的强迫症,必须理顺逻辑才行),也为了方便和亲密的朋友分享。
下午看了遥推荐的《少有人走的路》。从第二章节《爱》看起,是因为这是我近来最为深陷折磨、问题集中爆发到几乎不可控制的环节。和遥说过,有时候我不是没有能力去控制,只是还不“心甘情愿”而已。太长的时间,我总是躲在自己过去的执着里,觉得那是天真的、理想主义的、与众不同的、有灵性的、不随波逐流的,是“不那么坏”的;我自觉改变就是丢弃这些,改变会让我觉得“我不是我”而失落,甚至失去存在感。可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尤其是与另一个人亲密相处、问题层出不穷后,当潜意识里真正开始为自己的这种“固执”在未来的生活里将更加无法适应、将更加伤人伤己而担忧,甚至意识到这样下去我将无法接受必将到来的“变化”和“生命的终结”时,我觉得,真的应该从意愿上开始扭转,低下头来有意识的改变。我必须给自己开药方,解救自己,帮助自己。
《爱》从定义和本质上说起。我整理下逻辑,这样归纳:1、真正的爱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促进对方的心智成熟/自我完善,并借此(与此同时)达到自己的心智成熟/自我完善(我想那是因为:一旦进入爱的关系,与对方相处,自己本身的缺陷就会格外明显的表露,才会更明显的看到自己的限制和不足,所以从本质上,爱是完善自己的最好的途径);2、爱是一种行为。对于第一点,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丈夫/妻子的意义和价值,是尽可能满足他/她自己的需要,尽可能使他/她的心智获得成熟,这对他/她有好处,也(必然)对我有好处。这样的思路非常有用,可以为神秘又抽象的“爱”找到存在形式、途径和目的——双方各自的心智成熟。对于第二点,强调“行为”,我觉得是为了和“坠入情网的感觉”区分。
坠入情网的激情(即某段时间的精神贯注)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瓦解,它不需要力气,得到阶段性的自我缺陷的某种弥补(说到底唯一好处就是“消除寂寞”,这些受很多当下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某段时间“迷恋”某个后来觉得什么也不是的人,其实只是为了抒发当下自己的某种情绪或者解决自己的某个问题而已,与对象并无直接关系,都脆弱不堪一击,而这些都不应该是“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那种对过去念念不忘和婚外恋的出现只会在当下双方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时,才会产生的错误投射,只要双方有爱,那些都不可能存在)。“坠入情网”是非常美妙的感受,但也危险重重:最初的新鲜感会结束,幻想会破灭,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感受到的只有“失落”(反思我自己的经历确实如此),而心灵并无成长(甚至会倒退吧我觉得)。——不过意识到这些让我非常失落,似乎作者一下子否定了从小认定的“the one"的存在、那种对特殊个体才会升起的爱。似乎照此思路,一下子爱情上就没了激情,没了乐趣,也就没有那样吸引人了。而我是坚决不愿意就此放弃我从小对爱情的那种理想,因此如何把这个十足冷静的观点和我从小对爱情的理想融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理顺关系。作者提出 “坠入情网不是爱,确是爱伟大神奇布局的一部分”。借此,在保留我对爱情理想的基础上,我这样更改:1、坠入情网是爱的唯一前提;2、越是与那个让你强烈感觉“对”的、”契合”、欣赏的、让你充满“爱意”的人在一起,双方的心智成熟之旅才越可能实现,爱才越容易成就,爱成就的滋味也越美妙。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去寻找/选择那个最“对的感觉”的人。于是,我想,“the one"是存在的,但不是偶然的不劳而获,是一种结果——和那个最强烈感觉“对”的人一起实现“爱”,那个人就是"the one"。恩~~~这样想,一下子好接受很多。没错,就是这样的!因此,一定要把控好一开始的“坠入情网”,不夸大它,不深陷它,更不能坐等它的消亡,而要有节奏的把它的生命延长,通过“行为”(即帮助对方心智成熟),变成“爱”。
说“行为”,最简单的,要永远有意识的提醒自己,所有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对方心智成熟和完善”就对了。具体的话:
1、破除依赖性。这种依赖是指“把所有精力集中在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不能突破自我界限,把人生价值依赖在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中。反观自己,有时甚至为此忽律了对象,只要有别人的关注和喜爱,就以为万事大吉,而一旦达不到这种目的,就失望沮丧责怪,觉得是对方没有尽心尽力,就犹豫甚至不会为对方做任何事情。(这种心理的产生,可能是童年的孤独和空虚)一定要明白,只强调获取而不愿付出,包括感情上非常保守(这里与某人共勉),必须在自认为安全后才愿意付出,都会对人生构成束缚,心智永远停留在婴儿时期,只会对关系造成破坏,不会使情感走向完满。所以,爱要有勇气,要有意识的让自己多付出、更主动的为对方去做事。
2、关注。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我意识、摒弃惰性的行为,而不是一时的兴起。而关注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用心倾听”,这种倾听需要站在对方角度全神贯注去理解对方的需要,这是婚姻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可以考虑特意安排时间倾听交谈,而不是随意的)
3、改变,克服懒惰。爱是一种特殊的“工作”,“非爱”的本质就是“懒惰”,懒于改变,懒于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而调整自己、改变自己。
4、自尊自爱,独立。保持相互的独立性不代表安全感会少一丝一毫(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也不会增加风险。真正爱别人就要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这样就不会用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才能在出现矛盾时,首先自省,而不是责怪对方。
5、自律。确定爱的对象后,时刻考虑义务和责任,把爱与自律结合起来,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的极致。其他形式的快乐都只有有限的生命,也不会让人心智成熟。
写了这么多抽象的,自觉逻辑有点散了。还是来个总结吧:不管怎样,在爱面前软弱、犹豫不决、产生矛盾时候,都要记住:爱的本质是帮助对方心智成熟。要实现爱,就要为对方的成长努力。双方同时得到滋养,两个心灵共同成长,爱才产生,你选择的对方也才会成为“the one",你的爱情理想也才会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