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氛、光、晕
灵晕(aura)是本雅明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和对其他哲学概念的翻译一样,对aura的翻译也充满了混乱和争议,有人把它译为灵晕,还有灵光、灵氛、光晕 等等。这对阅读本雅明可能还无太大的障碍,但若我们想把本雅明这一充满表现力的概念用于自己的写作的时候,就会有些困惑,比如面对废墟我们会说 “在灵光消逝的瞬间”,这对一般读者而言并无太大理解的困难。但如果我们说“灵氛”或“灵晕”,读者就会有点晕了。
也许灵晕是个更好的翻译,它的陌生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本雅明的著作,但这种学究气的翻译却可能妨碍我们自己和广大读者们去使用这一概念,概念被创造出来当然是活在使用中的。这个时候我们会迁就“灵光”,这是一个本来就存在于我们日常语言中的词汇,“嘿,你的脑子也太不灵光了。”类似的纠结还有柏拉图的“理念”,我能够理解“理形”是个更好的翻译,但在说话的时候,我还是喜欢说“理念”。“我的理念就是这样的。”
在理解一个概念的时候,需要陌生化的处理,我们天天讲“科学”,讲“理性”,其实这些概念都是很难理解的,同样“灵魂”、“神秘”、“偶然”……又有哪一个好理解?当然还有灵晕(aura)。为了理解概念,我一般是这样做的。首先查字典,如果是英文就查厚点的,比如我会用Webster词典,好处是释义全面,多少会给出些词源的线索;如果是中文就查古汉语字典,比如王力编的古汉语字典,好处仍然是词源。查完字典后,就是总结用法,把阅读或日常语言中所有碰到这个概念的句子都找出来,分门别类,这就是一个小型的语料库,意思就在用法中。
还有第三步,就是在自己思考问题, 与人谈话或写作的时候尽量使用这个概念,当然这个使用不是僵硬的,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词,“灵光”、“灵晕”看情形都可以用嘛。我们还可适当地歪曲, 歪曲是为了更好地挖掘概念的潜力,又不是本雅明注册了“aura”,我们当然可以不按本雅明的用法来用这个词了,关键是这个词能表达我们的意思,听者能听懂就行。实际上本雅明也不是第一个讲“aura”的。
从词源的角度,“aura”源自拉丁语,而拉丁语中的“aura”又是源自希腊语, 意思是微风、空气,引申是呼吸,这就和生命现象有关了。想想看,一个人轻轻地呵出一口气,是微风,同时也是活着的象征,他还有气儿。人为什么有生命?现代人把生命现象理解为特定结构的功能,一种和谐有序运转正常的状态,说白了就是把人说成是一架机器,虽然复杂但还是机器。这个想法足够大胆,但并不陌生,比如古希腊人会把生命比喻成一架能够弹出“美妙乐曲”的琴,但这种观点在古代并不是流行的观点,这一点和今天不同。
古人是用灵魂来解释生命的,灵魂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她很轻,很细小,她向上,她自由,当灵魂与肉身结合我们就是活人,当她像轻风一样离开肉身我们就死了。这样“aura”就跟 “灵”挂上了钩,她是属灵的,精神的。这种对灵魂的解说,很容易让人想起“万物有灵”的说法。其实“万物有灵”一点也不神秘,这可从小孩的身上看出,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当孩子拥有了一个新玩具的时候,他会立刻给他的玩具起个名字,比如“XXX”,然后呼唤它,仿佛它能够听懂,能够与他一起游戏。
我们很难进入孩子的世界,但想像一下的话,孩子的世界应该是个特别有意义的世界,“啼哭”就是绝对的律令,能够立刻招来奶瓶和温水。在这个世界里,只要你呼唤某物,某物就是活的,就能得到它的伺候,这与小孩如何感受这个世界,世界又如何与之互动有关。在这个世界里,万物都睁着眼睛看着他,关照着他,直到有 “危险”、有“恶”闯入。危险意识其实就是注意到有个“恶”的灵魂在关注着他,比如很多小孩都害怕独自一人上厕所,因为他怀疑在马桶黑洞洞的“冲水口”里隐藏着一个邪恶的怪物,随时准备跳出来咬他。而这种心理可能会伴随一个人很久,直到他成人。
本雅明说:“如果当一个夏日的午后,你歇息时眺望地平线上的山脉或注视那在你身上投下阴影的树枝,你便能体会到那山脉或树枝的灵晕。”这是一个很舒服的意向,在我的想象里,这就是人在瞬间重新回到了摇篮的时代,万物都温情地呵护着我,山脉和树枝关爱地注视着我。这种美好的感觉是很难记录的,我们可以拍照,但山脉和树枝一旦进入到照片里就削弱了这种感觉。这意味着某种“独一无二”性,我们必须把夏日的某个午后交付给山脉和树枝才能获得这种感觉,否则山脉和树枝轻轻的呵气,那生命和自然美妙的气息是无法 进入到数码相机的像素里的。
作为一个成人,我承认马桶里隐藏的怪兽和温情脉脉的山脉和树枝都是我想象的产物。但我关心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象?是因为童年的记忆?如果是的话,那是有点值得怀疑的,因为这种记忆部分地是被父母和环境塑造或灌输的。另外我会好奇,这种想象对我意味着什么,它会如何塑造和改变我。最后,我可以利用这种想象能力吗?像一个工程师那样,去设计改造;或像一个教育家那样,去教化养成。
无论如何,“灵”或 “精神”是属于人的一项能力,它借最轻微的呵气向我们显身,与物相比,它纤弱、微妙、不易觉察,气若游丝,但它仍是一项能力,它辨是非,收集并处理我们的记忆。如果是气的话,它就可能会有味道,能刺激我们的感官,比如香氛。我们喜欢某家咖啡馆,我们会说我们喜欢那里的味道,那种味道会激发出某种状态,也许还有往事,有奇遇,全混合在这味道里。
味道越独特,越具有“唯一性”,就越能刺激我们的感官,比如香氛,有品位的女士肯定不会用太流行的 香氛,她们往往追求一种“独特性”,某种特别的香水涂抹在自己的身上,与自己独特的身体发生“化学反应”散发出独特的香氛。闭上眼睛,让独特的香氛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用自己的想象构造出美丽的容貌,迷人的举止,浪漫的相遇。这是不是很有意思?独特的香氛会加强女士的魅力,并赋予其独一无二性,使我们为之着迷。
香氛的萦绕下,是赤裸裸的美丽,在与肉体相遇前,我们先被香氛控制迷惑。小报的专栏作家们会这样劝说现代社会的女士们,保持神秘感会维持婚姻的稳定。赤裸裸的美丽还是美丽吗?本雅明这样评价波德莱尔的诗:灵晕(aura)在震惊经验中分崩离析。他(波德莱尔)为赞叹它的消散而付出 了高价——但这是他的诗的法则。他的诗在第二帝国的天空上闪耀,像“一颗没有氛(atmosphere)的星”。“一颗没有氛的星”是尼采说的,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本雅明说的,因为本雅明在这里的引用已经刷新了我们的感知。本雅明很直观,语言华丽富有动感,擅于使用寓言和比喻而非严密的逻辑帮助我们空降到思想的蛮荒领域。
比喻是世界浑然一体得以诗意地呈现的途径。行星可以有大气层,比如地球,火星都有。“星”和“氛”的关系相当于“本体” 和“附属物”的关系,美丽的“女人”是“本体”而迷人的“香氛”是“附属物”。“附属物”当然不能脱离“本体”而独存,但相反则未必,比如地球存在的早期就是没有大气层的。本雅明说:“忧郁的人惊恐地看到地球回复到原本的自然状态。没有史前史的呼吸包围着它;压根儿就没有灵晕(aura)。”这里的 “aura”其实就是翻译成“氛”更好,即“一颗没有氛的星”。
本雅明关于灵晕的一个定义是“非意愿回忆之中自然地围绕起感知对象的联想”。在普鲁斯特那里,非意愿记忆与意愿记忆相对立,后者是为理智服务的。意愿记忆提供关于过去的信息,并不能使我们回到过去,但一种香氛的气味可能会带我们重新回到过去,而在此之前任凭你在头脑里搜刮都无能为力。普鲁斯特说:“我们理智的努力真是枉费心机……过去是在某个理智所不能企及的地方,并且是丝毫不差地在一些物体中(或在这些物体引起的感觉中)显现出来的,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是哪一些物体。而我们能否在有生之年遇上它们全仗一种机会。”
如此,氛(aura)就是联想了,它围绕本体展开,是人精神的活动,它属灵,当然就是“灵氛”了。“氛”强调是附属,是围绕,而这种附属和围绕是精神的一种能力,是围绕本体展开的联想。本雅明的思想有历史唯物主义倾向,他对这种精神的能力是持批评和否定态度的。他赞赏“一颗没有氛的星”。本雅明对星相学感兴 趣,当然这里的星相学不是与科学相对的迷信,而是一种提供直观思维的凭借,或者我们暂时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比喻,即用天文现象来类比和投射事物隐藏的道理。
灵晕(aura)也可通过某种天文现象来理解,“aurora”是源于“aura”的一个词,在拉丁语中“aurora”是曙光女神的意思,引申为破晓。破晓意味着光明重现,这代表一种乐观的情绪。表面看来,“破晓”和“黄昏”是一样的,区别是对趋势的判断,“黄昏”是太阳隐退而“破晓”是太阳重现。前者对应悲观,而后者则是乐观。古人发现,每当破晓时分,人们都能在东方看到一颗星,随着太阳逐渐显现,这颗星将淹没在太阳的光芒万丈中,这就是所谓启明星;傍晚时分,我们则会看到长庚星出现在西方,它预示着黑暗的来临。但后来人们发现,启明星就是长庚星,即金星,这真是有趣。
极度悲观和极度乐观的根据可以是一个,曙光女神原来就是黑暗魔女,吉兆和凶兆是一样的,极度悲观的下一个时刻就是极度的乐观,彻底的救赎。这些看起来混乱的胡言乱语全来自这一星相的启示。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借助另一种星相,即“晕”或“光环”。在宗教题材的绘画中,人们经常在佛陀、基督或圣母的身后画上一个“光 环”,以表示他们异于常人,是崇拜的对象。如果你相信,佛陀、基督和圣母其实都作为凡人在世上走过一遭,他们真有光环?当然没有,光环只是一种符号化的表现手法,但这种手法是必须的,否则他们就无异于常人了。
晕在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就是光圈,日月周围形成的光圈。这种现象在日蚀或月蚀中表现得最显著。比如在日全蚀中,当太阳完全被遮蔽的时候,太阳就会展现出其光彩绝伦的光晕。可以想象,古人在此最黑暗的时刻,却可用肉眼直视太阳,得见太阳的光环,这是何等壮观啊。当我们专心注视太阳的时候,太阳也在专心地注视着我们,它是那么的慈爱,大地、生命、爱情全都有赖于太阳对我们的看顾。当本体完全被遮蔽的时候,“晕”就会彻底显现出来,但只有这一瞬,紧接着太阳会逐渐露头,美丽的光晕将在瞬间消逝。
金星同时是启明星和长庚星, 而光晕同时是死亡和新生的象征,光晕的加强意味着死亡的临近,光晕最强恰恰在彻底死亡的一瞬,而光晕的消褪则意味着新生的来临,极度的乐观在极度的悲观之后来临,这意味着新生和得救。关于此,虔敬的古人在日全蚀之后应当最有心得。本雅明说:“我们不妨把被排挤掉的因素放在‘灵晕’这个术语里,并进而说: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萎的东西正是艺术作品的灵晕。”本雅明强调的是凋萎,他要促进的也是凋萎,这里我们确实能读出他著名的乐观。
新时代即将来临了,这将是一个大众的时代。本雅明说:“这个意向让人能够很容易地理解灵晕在当前衰败下去的社会根基……它们都与当代生活中日益增长的大众影响有关。这种影响指的是,当代大众有一种欲望,想使事物在空间和人情味儿上同自己更‘近’……这种通过持有它的逼肖物,它的复制品而得以在极为贴近的范围里占有对象的渴望正在与日俱增。”灵晕的凋萎是人类感知方式的改变导致的,而人类感知方式的改变则是源于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
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源于技术,它给我们同时带来了危险和希望,基因重组技术可以使人变成蜘蛛侠,也可以使人变成蜥蜴人。在这个技术的时代,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灵晕的消亡,本雅明的灵晕概念与海德格尔的“家园”很相似。第一次看到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对海德格尔有很大的刺激,我们生活的世界成为了图像,这是灵晕最大程度的消亡。 从这张照片中更直接的联想是人类的灭亡,拍摄与瞄准是同样的技术。灵晕的概念与人相关,在本雅明生活的时代他直接面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种族的灭绝。
本雅明的灵晕在消亡的时候必定也是在增长的,这么去读灵晕的定义比较有意思。技术的发展迫使人放弃传统,代价是人命。本雅明对退这一步的预言是乐观的,放弃传统换来一种普遍的觉醒——大众对政治权利的诉求而不止是表达。
本雅明说:“帝国主义战争是一场技术的造反,它聚集起‘人力材料’,向社会要求其拒绝提供给技术的自然材料。社会不去排干河流,反倒把一只人的洪流引入战壕;它不用飞机播种,而是用它在城市的上空投下炸弹;毒气战争更以一种新的方式消灭了灵晕。”
我们已经遗忘了曾经的毒气战争和嗜血铁骑,但时间仍在以急迫的方式推着我们向前进,我们是那么的无力。我曾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走过安河桥北地铁站,走出地铁站河边的铁栅上到处刷着这样的标语“早拆早受益 、早拆早主动、早拆早发展!”
===附===
“灵晕”(aura)是本雅明在其名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为理解这一概念,我将全部涉及aura的上下文摘抄出来,并试图总结出本雅明对灵晕的各种用法。
==
Aura(Webster词典)
1a:a subtle sensory stimulus (as an auroma);微妙的感官刺激,如香氛。
1b:a distinctive atmosphere surrounding a given source <the place had an aura of mystery>;萦绕着源散发出的特殊气体。
2:a luminous radiation: NIMBUS;发光体,辐射,圣像头上的光环。
3:a subjective sensation (as of lights) experienced before an attack of some nervous disorders;神经错乱前体验到的一种主观感觉。
==
晕(古汉语常用字典)
1.日月周围形成光圈。引:光影模糊的部分。
2.昏眩,眼花。
==
1.灵晕与本真性、独一无二有关,灵晕的消褪即本真性的消失。
2.灵晕与时间、空间中的距离有关,灵晕的消褪即距离的消失。
3.灵晕与精英文化有关,灵晕的消褪即大众影响的日益增长。
4.灵晕与崇拜和仪式有关,灵晕的消褪即加强艺术品的展览价值,削弱其崇拜价值。
5.灵晕与人的面容有关,灵晕的消褪即人从影像中消失。
6.灵晕与舞台有关,灵晕的消褪即摄影机取代了观众。
7.灵晕与创造性、天才、永恒价值和神秘有关,灵晕的消褪即达达主义者。
8.灵晕与正义有关,灵晕的消褪即毒气战争。
本雅明认为他针对“技术复制时代”艺术理论所引入的诸概念(灵晕及其消褪)与传统更为人熟知的概念不同,它们对法西斯主义的意图(将政治艺术化)是完全无用的,但有助于被压迫阶级将艺术政治化以阐明他们革命的要求。
==
Sec II
One might subsume the eliminated element in the term “aura” and go on to say: that which withers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s the aura of the work of art.
我们不妨把被排挤掉的因素放在“灵晕”这个术语里,并进而说: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萎的东西正是艺术作品的灵晕。
Sec III
The concept of aura which was proposed above with reference to historical objects may usefully be illustra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aura of natural ones. We define the aura of the latter as the unique phenomenon of a distance, however close it may be.
在说到历史对象时提出的灵晕概念不妨由自然对象的灵晕加以有益的说明。我们把后者的灵晕定义为一种距离的独特对象,不管这距离是多么近。
If, while resting on a summer afternoon, you follow with your eyes a mountain range on the horizon or a branch which casts its shadow over you, you experience the aura of those mountains, of that branch.
如果当一个夏日的午后,你歇息时眺望地平线上的山脉或注视那在你身上投下阴影的树枝,你便能体会到那山脉或树枝的灵晕。
This image makes it easy to comprehend the social bases of the contemporary decay of the aura.
这个意向让人能够很容易地理解灵晕在当前衰败下去的社会根基。(这建立在两种情形之上,它们都与当代生活中日益增长的大众影响有关。这种影响指的是,当代大众有一种欲望,想使事物在空间和人情味儿上同自己更“近”;)
To pry an object from its shell, to destroy its aura, is the mark of a perception whose “sense of the universal equality of things” has increased to such a degree that it extracts it even from a unique object by means of reproduction.
把一样物体从它的外壳中剥离出来,毁灭掉它的灵晕是这样一种知觉的标记,它的“事情的普遍平等感”增强到如此地步,以致它甚至通过复制来从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中榨取这种感觉。
Sec IV
An ancient statue of Venus, for example, stood in a different traditional context with the Greeks, who made it an object of veneration, than with the clerics of the Middle Ages, who viewed it as an ominous idol. Both of them, however, were equally confronted with its uniqueness, that is, its aura.
比方说,一尊维纳斯的古代雕像就置身于不同的传统的环境之中,希腊人把它变成了一个崇拜的对象。而后,中世纪的牧师们却把它视为一个邪恶的偶像。然而这两种传统同样都得面对它的独一无二性,就是说,与它的灵晕相遇。
It is significant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work of art with reference to its aura is never entirely separated from its ritual function.
重要的是,同它的灵晕相关的艺术作品的存在从来也不能完全与它的仪式功能分开。
Sec VI
For the last time the aura emanates from the early photographs in the fleeting expression of a human face. This is what constitutes their melancholy, incomparable beauty.
从一张瞬间表现了人的面容的旧时照片里,灵晕最后一次散发出它的芬芳。这便是构成它忧郁的、无可比拟的美的东西。
Sec IX
for the first time – and this is the effect of the film – man has to operate with his whole living person, yet forgoing its aura. For aura is tied to his presence; there can be no replica of it. The aura which, on the stage, emanates from Macbeth, cannot be separated for the spectators from that of the actor. However, the singularity of the shot in the studio is that the camera is substituted for the public. Consequently, the aura that envelops the actor vanishes, and with it the aura of the figure he portrays.
人第一次——而这是电影的结果——必须开动起他整个活生生的身体,但却不得不放弃灵晕。因为灵晕与他的在场联接在一起;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舞台上麦克白散发出的灵晕对于观众来说不能同演员割开来。然而,拍摄的单一性却在于摄影机替代了公众。结果是,环绕着演员的灵晕消失了,随机,他所扮演的形象的灵晕也四散殆尽。
Sec X
The film responds to the shriveling of the aura with an artificial build-up of the “personality” outside the studio. The cult of the movie star, fostered by the money of the film industry, preserves not the unique aura of the person but the “spell of the personality,” the phony spell of a commodity.
在摄影棚之外,电影用一种人工制造的“人格”,来呼应灵晕的凋谢。用电影工业的金钱培养出来的明星崇拜并不保护人的灵晕,而是保护那种“人格的外壳”,那商品的虚假外壳。
Sec XIV
The same is true of their paintings, on which they mounted buttons and tickets. What they intended and achieved was a relentless destruction of the aura of their creations, which they branded as reproductions with the very means of production.
他们(达达主义者)的绘画也同样如此,他们在画上拼贴上纽扣和车票。他们意欲并获得的是无情地摧毁他们创造的灵晕,在这种创造上面,他们通过完全是独创的方式打上了复制的烙印。
Epilogue
Imperialistic war is a rebellion of technology which collects, in the form of “human material,” the claims to which society has denied its natural materrial. Instead of draining rivers, society directs a human stream into a bed of trenches; instead of dropping seeds from airplanes, it drops incendiary bombs over cities; and through gas warfare the aura is abolished in a new way.
帝国主义战争是一场技术的造反,它聚集起“人力材料”,向社会要求其拒绝提供给技术的自然材料。社会不去排干河流,反倒把一只人的洪流引入战壕;它不用飞机播种,而是用它在城市的上空投下炸弹;毒气战争更以一种新的方式消灭了灵晕。
参考:
1.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2.张旭东 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也许灵晕是个更好的翻译,它的陌生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本雅明的著作,但这种学究气的翻译却可能妨碍我们自己和广大读者们去使用这一概念,概念被创造出来当然是活在使用中的。这个时候我们会迁就“灵光”,这是一个本来就存在于我们日常语言中的词汇,“嘿,你的脑子也太不灵光了。”类似的纠结还有柏拉图的“理念”,我能够理解“理形”是个更好的翻译,但在说话的时候,我还是喜欢说“理念”。“我的理念就是这样的。”
在理解一个概念的时候,需要陌生化的处理,我们天天讲“科学”,讲“理性”,其实这些概念都是很难理解的,同样“灵魂”、“神秘”、“偶然”……又有哪一个好理解?当然还有灵晕(aura)。为了理解概念,我一般是这样做的。首先查字典,如果是英文就查厚点的,比如我会用Webster词典,好处是释义全面,多少会给出些词源的线索;如果是中文就查古汉语字典,比如王力编的古汉语字典,好处仍然是词源。查完字典后,就是总结用法,把阅读或日常语言中所有碰到这个概念的句子都找出来,分门别类,这就是一个小型的语料库,意思就在用法中。
还有第三步,就是在自己思考问题, 与人谈话或写作的时候尽量使用这个概念,当然这个使用不是僵硬的,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词,“灵光”、“灵晕”看情形都可以用嘛。我们还可适当地歪曲, 歪曲是为了更好地挖掘概念的潜力,又不是本雅明注册了“aura”,我们当然可以不按本雅明的用法来用这个词了,关键是这个词能表达我们的意思,听者能听懂就行。实际上本雅明也不是第一个讲“aura”的。
从词源的角度,“aura”源自拉丁语,而拉丁语中的“aura”又是源自希腊语, 意思是微风、空气,引申是呼吸,这就和生命现象有关了。想想看,一个人轻轻地呵出一口气,是微风,同时也是活着的象征,他还有气儿。人为什么有生命?现代人把生命现象理解为特定结构的功能,一种和谐有序运转正常的状态,说白了就是把人说成是一架机器,虽然复杂但还是机器。这个想法足够大胆,但并不陌生,比如古希腊人会把生命比喻成一架能够弹出“美妙乐曲”的琴,但这种观点在古代并不是流行的观点,这一点和今天不同。
古人是用灵魂来解释生命的,灵魂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她很轻,很细小,她向上,她自由,当灵魂与肉身结合我们就是活人,当她像轻风一样离开肉身我们就死了。这样“aura”就跟 “灵”挂上了钩,她是属灵的,精神的。这种对灵魂的解说,很容易让人想起“万物有灵”的说法。其实“万物有灵”一点也不神秘,这可从小孩的身上看出,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当孩子拥有了一个新玩具的时候,他会立刻给他的玩具起个名字,比如“XXX”,然后呼唤它,仿佛它能够听懂,能够与他一起游戏。
我们很难进入孩子的世界,但想像一下的话,孩子的世界应该是个特别有意义的世界,“啼哭”就是绝对的律令,能够立刻招来奶瓶和温水。在这个世界里,只要你呼唤某物,某物就是活的,就能得到它的伺候,这与小孩如何感受这个世界,世界又如何与之互动有关。在这个世界里,万物都睁着眼睛看着他,关照着他,直到有 “危险”、有“恶”闯入。危险意识其实就是注意到有个“恶”的灵魂在关注着他,比如很多小孩都害怕独自一人上厕所,因为他怀疑在马桶黑洞洞的“冲水口”里隐藏着一个邪恶的怪物,随时准备跳出来咬他。而这种心理可能会伴随一个人很久,直到他成人。
本雅明说:“如果当一个夏日的午后,你歇息时眺望地平线上的山脉或注视那在你身上投下阴影的树枝,你便能体会到那山脉或树枝的灵晕。”这是一个很舒服的意向,在我的想象里,这就是人在瞬间重新回到了摇篮的时代,万物都温情地呵护着我,山脉和树枝关爱地注视着我。这种美好的感觉是很难记录的,我们可以拍照,但山脉和树枝一旦进入到照片里就削弱了这种感觉。这意味着某种“独一无二”性,我们必须把夏日的某个午后交付给山脉和树枝才能获得这种感觉,否则山脉和树枝轻轻的呵气,那生命和自然美妙的气息是无法 进入到数码相机的像素里的。
作为一个成人,我承认马桶里隐藏的怪兽和温情脉脉的山脉和树枝都是我想象的产物。但我关心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象?是因为童年的记忆?如果是的话,那是有点值得怀疑的,因为这种记忆部分地是被父母和环境塑造或灌输的。另外我会好奇,这种想象对我意味着什么,它会如何塑造和改变我。最后,我可以利用这种想象能力吗?像一个工程师那样,去设计改造;或像一个教育家那样,去教化养成。
无论如何,“灵”或 “精神”是属于人的一项能力,它借最轻微的呵气向我们显身,与物相比,它纤弱、微妙、不易觉察,气若游丝,但它仍是一项能力,它辨是非,收集并处理我们的记忆。如果是气的话,它就可能会有味道,能刺激我们的感官,比如香氛。我们喜欢某家咖啡馆,我们会说我们喜欢那里的味道,那种味道会激发出某种状态,也许还有往事,有奇遇,全混合在这味道里。
味道越独特,越具有“唯一性”,就越能刺激我们的感官,比如香氛,有品位的女士肯定不会用太流行的 香氛,她们往往追求一种“独特性”,某种特别的香水涂抹在自己的身上,与自己独特的身体发生“化学反应”散发出独特的香氛。闭上眼睛,让独特的香氛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用自己的想象构造出美丽的容貌,迷人的举止,浪漫的相遇。这是不是很有意思?独特的香氛会加强女士的魅力,并赋予其独一无二性,使我们为之着迷。
香氛的萦绕下,是赤裸裸的美丽,在与肉体相遇前,我们先被香氛控制迷惑。小报的专栏作家们会这样劝说现代社会的女士们,保持神秘感会维持婚姻的稳定。赤裸裸的美丽还是美丽吗?本雅明这样评价波德莱尔的诗:灵晕(aura)在震惊经验中分崩离析。他(波德莱尔)为赞叹它的消散而付出 了高价——但这是他的诗的法则。他的诗在第二帝国的天空上闪耀,像“一颗没有氛(atmosphere)的星”。“一颗没有氛的星”是尼采说的,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本雅明说的,因为本雅明在这里的引用已经刷新了我们的感知。本雅明很直观,语言华丽富有动感,擅于使用寓言和比喻而非严密的逻辑帮助我们空降到思想的蛮荒领域。
比喻是世界浑然一体得以诗意地呈现的途径。行星可以有大气层,比如地球,火星都有。“星”和“氛”的关系相当于“本体” 和“附属物”的关系,美丽的“女人”是“本体”而迷人的“香氛”是“附属物”。“附属物”当然不能脱离“本体”而独存,但相反则未必,比如地球存在的早期就是没有大气层的。本雅明说:“忧郁的人惊恐地看到地球回复到原本的自然状态。没有史前史的呼吸包围着它;压根儿就没有灵晕(aura)。”这里的 “aura”其实就是翻译成“氛”更好,即“一颗没有氛的星”。
本雅明关于灵晕的一个定义是“非意愿回忆之中自然地围绕起感知对象的联想”。在普鲁斯特那里,非意愿记忆与意愿记忆相对立,后者是为理智服务的。意愿记忆提供关于过去的信息,并不能使我们回到过去,但一种香氛的气味可能会带我们重新回到过去,而在此之前任凭你在头脑里搜刮都无能为力。普鲁斯特说:“我们理智的努力真是枉费心机……过去是在某个理智所不能企及的地方,并且是丝毫不差地在一些物体中(或在这些物体引起的感觉中)显现出来的,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是哪一些物体。而我们能否在有生之年遇上它们全仗一种机会。”
如此,氛(aura)就是联想了,它围绕本体展开,是人精神的活动,它属灵,当然就是“灵氛”了。“氛”强调是附属,是围绕,而这种附属和围绕是精神的一种能力,是围绕本体展开的联想。本雅明的思想有历史唯物主义倾向,他对这种精神的能力是持批评和否定态度的。他赞赏“一颗没有氛的星”。本雅明对星相学感兴 趣,当然这里的星相学不是与科学相对的迷信,而是一种提供直观思维的凭借,或者我们暂时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比喻,即用天文现象来类比和投射事物隐藏的道理。
灵晕(aura)也可通过某种天文现象来理解,“aurora”是源于“aura”的一个词,在拉丁语中“aurora”是曙光女神的意思,引申为破晓。破晓意味着光明重现,这代表一种乐观的情绪。表面看来,“破晓”和“黄昏”是一样的,区别是对趋势的判断,“黄昏”是太阳隐退而“破晓”是太阳重现。前者对应悲观,而后者则是乐观。古人发现,每当破晓时分,人们都能在东方看到一颗星,随着太阳逐渐显现,这颗星将淹没在太阳的光芒万丈中,这就是所谓启明星;傍晚时分,我们则会看到长庚星出现在西方,它预示着黑暗的来临。但后来人们发现,启明星就是长庚星,即金星,这真是有趣。
极度悲观和极度乐观的根据可以是一个,曙光女神原来就是黑暗魔女,吉兆和凶兆是一样的,极度悲观的下一个时刻就是极度的乐观,彻底的救赎。这些看起来混乱的胡言乱语全来自这一星相的启示。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借助另一种星相,即“晕”或“光环”。在宗教题材的绘画中,人们经常在佛陀、基督或圣母的身后画上一个“光 环”,以表示他们异于常人,是崇拜的对象。如果你相信,佛陀、基督和圣母其实都作为凡人在世上走过一遭,他们真有光环?当然没有,光环只是一种符号化的表现手法,但这种手法是必须的,否则他们就无异于常人了。
晕在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就是光圈,日月周围形成的光圈。这种现象在日蚀或月蚀中表现得最显著。比如在日全蚀中,当太阳完全被遮蔽的时候,太阳就会展现出其光彩绝伦的光晕。可以想象,古人在此最黑暗的时刻,却可用肉眼直视太阳,得见太阳的光环,这是何等壮观啊。当我们专心注视太阳的时候,太阳也在专心地注视着我们,它是那么的慈爱,大地、生命、爱情全都有赖于太阳对我们的看顾。当本体完全被遮蔽的时候,“晕”就会彻底显现出来,但只有这一瞬,紧接着太阳会逐渐露头,美丽的光晕将在瞬间消逝。
金星同时是启明星和长庚星, 而光晕同时是死亡和新生的象征,光晕的加强意味着死亡的临近,光晕最强恰恰在彻底死亡的一瞬,而光晕的消褪则意味着新生的来临,极度的乐观在极度的悲观之后来临,这意味着新生和得救。关于此,虔敬的古人在日全蚀之后应当最有心得。本雅明说:“我们不妨把被排挤掉的因素放在‘灵晕’这个术语里,并进而说: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萎的东西正是艺术作品的灵晕。”本雅明强调的是凋萎,他要促进的也是凋萎,这里我们确实能读出他著名的乐观。
新时代即将来临了,这将是一个大众的时代。本雅明说:“这个意向让人能够很容易地理解灵晕在当前衰败下去的社会根基……它们都与当代生活中日益增长的大众影响有关。这种影响指的是,当代大众有一种欲望,想使事物在空间和人情味儿上同自己更‘近’……这种通过持有它的逼肖物,它的复制品而得以在极为贴近的范围里占有对象的渴望正在与日俱增。”灵晕的凋萎是人类感知方式的改变导致的,而人类感知方式的改变则是源于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
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源于技术,它给我们同时带来了危险和希望,基因重组技术可以使人变成蜘蛛侠,也可以使人变成蜥蜴人。在这个技术的时代,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灵晕的消亡,本雅明的灵晕概念与海德格尔的“家园”很相似。第一次看到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对海德格尔有很大的刺激,我们生活的世界成为了图像,这是灵晕最大程度的消亡。 从这张照片中更直接的联想是人类的灭亡,拍摄与瞄准是同样的技术。灵晕的概念与人相关,在本雅明生活的时代他直接面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种族的灭绝。
本雅明的灵晕在消亡的时候必定也是在增长的,这么去读灵晕的定义比较有意思。技术的发展迫使人放弃传统,代价是人命。本雅明对退这一步的预言是乐观的,放弃传统换来一种普遍的觉醒——大众对政治权利的诉求而不止是表达。
本雅明说:“帝国主义战争是一场技术的造反,它聚集起‘人力材料’,向社会要求其拒绝提供给技术的自然材料。社会不去排干河流,反倒把一只人的洪流引入战壕;它不用飞机播种,而是用它在城市的上空投下炸弹;毒气战争更以一种新的方式消灭了灵晕。”
我们已经遗忘了曾经的毒气战争和嗜血铁骑,但时间仍在以急迫的方式推着我们向前进,我们是那么的无力。我曾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走过安河桥北地铁站,走出地铁站河边的铁栅上到处刷着这样的标语“早拆早受益 、早拆早主动、早拆早发展!”
===附===
“灵晕”(aura)是本雅明在其名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为理解这一概念,我将全部涉及aura的上下文摘抄出来,并试图总结出本雅明对灵晕的各种用法。
==
Aura(Webster词典)
1a:a subtle sensory stimulus (as an auroma);微妙的感官刺激,如香氛。
1b:a distinctive atmosphere surrounding a given source <the place had an aura of mystery>;萦绕着源散发出的特殊气体。
2:a luminous radiation: NIMBUS;发光体,辐射,圣像头上的光环。
3:a subjective sensation (as of lights) experienced before an attack of some nervous disorders;神经错乱前体验到的一种主观感觉。
==
晕(古汉语常用字典)
1.日月周围形成光圈。引:光影模糊的部分。
2.昏眩,眼花。
==
1.灵晕与本真性、独一无二有关,灵晕的消褪即本真性的消失。
2.灵晕与时间、空间中的距离有关,灵晕的消褪即距离的消失。
3.灵晕与精英文化有关,灵晕的消褪即大众影响的日益增长。
4.灵晕与崇拜和仪式有关,灵晕的消褪即加强艺术品的展览价值,削弱其崇拜价值。
5.灵晕与人的面容有关,灵晕的消褪即人从影像中消失。
6.灵晕与舞台有关,灵晕的消褪即摄影机取代了观众。
7.灵晕与创造性、天才、永恒价值和神秘有关,灵晕的消褪即达达主义者。
8.灵晕与正义有关,灵晕的消褪即毒气战争。
本雅明认为他针对“技术复制时代”艺术理论所引入的诸概念(灵晕及其消褪)与传统更为人熟知的概念不同,它们对法西斯主义的意图(将政治艺术化)是完全无用的,但有助于被压迫阶级将艺术政治化以阐明他们革命的要求。
==
Sec II
One might subsume the eliminated element in the term “aura” and go on to say: that which withers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s the aura of the work of art.
我们不妨把被排挤掉的因素放在“灵晕”这个术语里,并进而说: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萎的东西正是艺术作品的灵晕。
Sec III
The concept of aura which was proposed above with reference to historical objects may usefully be illustra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aura of natural ones. We define the aura of the latter as the unique phenomenon of a distance, however close it may be.
在说到历史对象时提出的灵晕概念不妨由自然对象的灵晕加以有益的说明。我们把后者的灵晕定义为一种距离的独特对象,不管这距离是多么近。
If, while resting on a summer afternoon, you follow with your eyes a mountain range on the horizon or a branch which casts its shadow over you, you experience the aura of those mountains, of that branch.
如果当一个夏日的午后,你歇息时眺望地平线上的山脉或注视那在你身上投下阴影的树枝,你便能体会到那山脉或树枝的灵晕。
This image makes it easy to comprehend the social bases of the contemporary decay of the aura.
这个意向让人能够很容易地理解灵晕在当前衰败下去的社会根基。(这建立在两种情形之上,它们都与当代生活中日益增长的大众影响有关。这种影响指的是,当代大众有一种欲望,想使事物在空间和人情味儿上同自己更“近”;)
To pry an object from its shell, to destroy its aura, is the mark of a perception whose “sense of the universal equality of things” has increased to such a degree that it extracts it even from a unique object by means of reproduction.
把一样物体从它的外壳中剥离出来,毁灭掉它的灵晕是这样一种知觉的标记,它的“事情的普遍平等感”增强到如此地步,以致它甚至通过复制来从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中榨取这种感觉。
Sec IV
An ancient statue of Venus, for example, stood in a different traditional context with the Greeks, who made it an object of veneration, than with the clerics of the Middle Ages, who viewed it as an ominous idol. Both of them, however, were equally confronted with its uniqueness, that is, its aura.
比方说,一尊维纳斯的古代雕像就置身于不同的传统的环境之中,希腊人把它变成了一个崇拜的对象。而后,中世纪的牧师们却把它视为一个邪恶的偶像。然而这两种传统同样都得面对它的独一无二性,就是说,与它的灵晕相遇。
It is significant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work of art with reference to its aura is never entirely separated from its ritual function.
重要的是,同它的灵晕相关的艺术作品的存在从来也不能完全与它的仪式功能分开。
Sec VI
For the last time the aura emanates from the early photographs in the fleeting expression of a human face. This is what constitutes their melancholy, incomparable beauty.
从一张瞬间表现了人的面容的旧时照片里,灵晕最后一次散发出它的芬芳。这便是构成它忧郁的、无可比拟的美的东西。
Sec IX
for the first time – and this is the effect of the film – man has to operate with his whole living person, yet forgoing its aura. For aura is tied to his presence; there can be no replica of it. The aura which, on the stage, emanates from Macbeth, cannot be separated for the spectators from that of the actor. However, the singularity of the shot in the studio is that the camera is substituted for the public. Consequently, the aura that envelops the actor vanishes, and with it the aura of the figure he portrays.
人第一次——而这是电影的结果——必须开动起他整个活生生的身体,但却不得不放弃灵晕。因为灵晕与他的在场联接在一起;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舞台上麦克白散发出的灵晕对于观众来说不能同演员割开来。然而,拍摄的单一性却在于摄影机替代了公众。结果是,环绕着演员的灵晕消失了,随机,他所扮演的形象的灵晕也四散殆尽。
Sec X
The film responds to the shriveling of the aura with an artificial build-up of the “personality” outside the studio. The cult of the movie star, fostered by the money of the film industry, preserves not the unique aura of the person but the “spell of the personality,” the phony spell of a commodity.
在摄影棚之外,电影用一种人工制造的“人格”,来呼应灵晕的凋谢。用电影工业的金钱培养出来的明星崇拜并不保护人的灵晕,而是保护那种“人格的外壳”,那商品的虚假外壳。
Sec XIV
The same is true of their paintings, on which they mounted buttons and tickets. What they intended and achieved was a relentless destruction of the aura of their creations, which they branded as reproductions with the very means of production.
他们(达达主义者)的绘画也同样如此,他们在画上拼贴上纽扣和车票。他们意欲并获得的是无情地摧毁他们创造的灵晕,在这种创造上面,他们通过完全是独创的方式打上了复制的烙印。
Epilogue
Imperialistic war is a rebellion of technology which collects, in the form of “human material,” the claims to which society has denied its natural materrial. Instead of draining rivers, society directs a human stream into a bed of trenches; instead of dropping seeds from airplanes, it drops incendiary bombs over cities; and through gas warfare the aura is abolished in a new way.
帝国主义战争是一场技术的造反,它聚集起“人力材料”,向社会要求其拒绝提供给技术的自然材料。社会不去排干河流,反倒把一只人的洪流引入战壕;它不用飞机播种,而是用它在城市的上空投下炸弹;毒气战争更以一种新的方式消灭了灵晕。
参考:
1.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2.张旭东 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