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大古典戏剧:狂言、能剧、歌舞伎、人形净琉璃
日本的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这类剧主要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在表演形式上辅以面具、服装、道具和舞蹈组成。
能剧和狂言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类型形态。“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则是以滑稽的对白、类似相声剧一样的形式来表演。无论是能剧还是狂言,剧本所采用的语言均为中世纪时的口语。能剧及狂言在今天的社会中,遇到的最大威胁,就是青年人对古老戏剧失去了兴趣。 就其广义而言,能戏 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 虽然能戏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对于能剧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表演时戴上的面具。能剧面具对于能剧表演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商家的招牌是圣物,挂上去绝对不能再碰地下一样。能剧演员尊面具为圣。他们表演时穿的衣服、袜子等都可以给人看,唯独是面具,像珍宝一样放在铺上锦布的木盒中,别人不可以随随便便看。
能剧即将上演的时候,由于表演时穿的衣服十分宽大,需要别人帮忙穿,假发也需要别人帮忙戴好并系好,但是,面具绝对要自己戴上。他们相信,一个面具,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角色的灵魂,不能让别人侵犯。而能剧的面具,大致可以分为男、女、老、幼、灵、鬼六大类,表演能剧而戴错面具,是十分失礼的。
戴面具的时候,表演者会小心翼翼地从木盒中取出面具,两手捏着面具的两侧,把面具的正面对着自己的脸,说:“我要演你了。”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每个能剧表演者表演前都会这样做。说完,就小心翼翼地把面具反过来戴好。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更可能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者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基于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jo-ha-kyu,序言-解释-结尾),单剧则通常只有一个序,三部分破,加上一个急部分。能剧的保留剧目,由《翁》和现存的分为五组的240个剧本组成。《翁》更多地是一种仪式而非演出。五个组的能剧,第一组为神剧(“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现,再以神明形式出现。这些剧动作缓慢,今天已经很少表演。第二组为战士剧(修罗物)。多数表演当中有这样的场景:在平源战争中战败一方的战士请求祭司为他的灵魂祈祷。
日本能剧发展
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其他两种喜剧形式是歌舞伎和木偶。就其广义而言,能戏 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 虽然能戏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能乐的历史
14世纪早期,秉承数个世纪舞台传统的各种各样的表演剧团巡回地在寺庙、神社和节庆场合演出。他们一般都有贵族的赞助。“猿乐”就是这诸多流派之一。出色的戏剧作家兼演员观阿弥 (1333–1384) 及其子世阿弥(1363–1443)将猿乐改革成为能乐,他们创设的表演形式基本上被沿袭至今。观阿弥(1333–1384)将大众娱乐“救世舞”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引入猿乐,它的行动吸引了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仪满 (1358–1408)的注意并且得到了后者赞助。
观阿弥死后,世阿弥成为观世剧团的头目。仪满继续赞助剧团,这使得它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提炼能乐的审美原则,包括物真似亦即模仿事物,以及戏剧的语言yugen,受禅宗影响的一种美学理想,强调对于神秘深邃的追求。除了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能乐剧作之外,世阿弥还撰写了很多论文,对后来几个世纪内能的表演起到了规范作用。
室町幕府倒台之后,能乐得到军事领袖丰臣秀吉的赞助;17世纪,能乐成为德川庆喜的官方财产。在这些年里,表演比世阿弥时代变得更为缓慢凝重。
随着幕府制度结束,明治时代(1868–1912)的能乐由于梅若实 I Umewaka Minoru I (1828–1909)这样的表演者的执著以及贵族的赞助,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二战之后,能乐必须完全仰赖公众的支持方能生存。今天,人数不多但是非常热忱的观众继续支持能乐,相当数量的业余爱好者通过缴纳歌舞学费在继续支持能乐。最近几年,围绕火光的室外能乐表演越来越流行,夏季在寺庙和神社和公园举办这样的表演为数不少。
能乐表演的要素
舞台
能乐的舞台,本来是在室外,现在一般都在大建筑物里面,能乐舞台本身就是艺术品。
主台长宽各六米,用磨光的日本柏树建成,上面覆盖神道风格的屋顶,另外建有一座通往舞台的桥(“桥悬”)。在主台的右边和后面是乐师和合唱团所在的地方。后墙上面绘有松树,这是所有节目所使用唯一的背景,布景由演员的词汇和合唱来创造。
舞台后面有三四个乐师(杂子方hayashikata),吹笛,打小手鼓和大手鼓,当剧情需要时则打大鼓。合唱(“纵队”jiutai)坐在舞台的右边,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歌唱出主角的话语和思想。
面具、角色、服装和道具
许多没有直接接触过能乐的海内外人士首先通过著名的面具了解能乐,这些面具在博物馆和特别的展览会上可以见到。能乐的面具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例如青年女子、老人和恶魔;用于同一个角色的面具也还有不同等级,这影响到角色和戏剧将如何表演。欢乐和悲伤可以通过同一个面具来表现,而仅仅需要稍稍调整。
一般说来,只有主角(shite)带面具,但是在有些剧目中伴角(tsure)也带面具。但是配角(waki)、配角的伴角(wakizure)以及儿童角(kokata)均不戴面具。
如同面具一样,能乐中鲜艳奢华的服装也非常著名,这与能乐的光秃秃的舞台和拘谨的动作相比,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主角服装厚达五层,还有用锦缎制作的外套。演员穿上这套行头营造出威严伟岸的效果,在某些演出中还要加上红色或者白色的假发,效果非凡。
主角和配角可以用手势表达复杂的意思,通过使用道具这种手势语言的效果得到加强。最常见的道具就是折扇。扇子可以用来象征一个物品,例如匕首或者勺子,也可以用来表示动作,例如召唤或者赏月。
节目和表演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更可能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者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基于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jo-ha-kyu,序言-解释-结尾),单剧则通常只有一个序,三部分破,加上一个急部分。
能剧的保留剧目,由《翁》和现存的分为五组的240个剧本组成。《翁》更多地是一种仪式而非演出。五个组的能剧,第一组为神剧(“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现,再以神明形式出现。这些剧动作缓慢,今天已经很少表演。第二组为战士剧(修罗物)。多数表演当中有这样的场景:在平源战争中战败一方的战士请求祭司为他的灵魂祈祷。
第三组能剧是假发戏。通常,假发戏是关于平安时期(794–1185)的一个美丽女人的故事,这个女人陷入深深的爱情之中。第四组能戏是最大的一组,一般称为杂能(zatsu noh),因为这种剧目涉及到多样的主题。第五组能戏叫做恶魔能(鬼畜物kichiku-mono)。这种戏动作最快,主角经常首先以人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场,后来第二场中复以恶魔的身份出场。
一出能戏: 葵之上
能戏《葵之上》是经常上演的常备剧目。该剧的原作者不详,它是由世阿弥根据11世纪的一部由紫氏部撰写的小说《源氏物语》改编成。
一开始,宫廷官员(为“胁连”的角色)解释说葵是一个叫做源氏的宫廷贵族之妻,身怀六甲,女巫瑛日被招来,想搞清楚到底什么鬼魂附体。折叠的袍子放在舞台前面,代表葵。
女巫(“连方”的角色)将附体的鬼魂招来了。
鬼魂走来。主角戴着代表复仇女神的面具。她是源氏的失宠的情人六女。六女述说他自己的遭遇,她说,这个世界上幸福乃是昙花一现,它对容光焕发的源氏的妻子葵充满怨恨。在不久前的一次节日聚会上,葵的车将六女的车挤到一边,六女受到进一步的羞辱。
六女的灵魂用扇子殴打葵,然后就走入舞台后面。助手用袍子挡住观众视线,主角取下复仇女神面具,换上女魔鬼面具。
宫廷官员叫来信使,要他邀请山中的苦行僧过来驱逐魔鬼。
驱邪开始,主角回到舞台中央,现在戴上了恶魔的面具,手中挥舞魔杖。 他们激烈交战,六女的愤怒的灵魂被苦行僧的咒语打败了。佛法的胜利和葵的得救,这个结局与小说《源氏物语》大相径庭;在小说里面,葵在生产源氏之子时死去。
狂言的历史
有人认为狂言起源于八世纪或者更早的时候,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一种娱乐形式。这种来自中国的娱乐在以后几个世纪演变为猿乐。到14世纪的时候,在猿乐剧团中,表演严肃的能剧的剧团和表演诙谐的狂言的剧团有了明显的分别。作为能剧的一个部分,狂言得到军事贵族的支持,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明治维新以后,狂言由家族剧团维持下来,主要是出云和小仓流派。今天,专业的狂言表演者一方面独立表演,另外也跟能剧搭档演出。
表演和剧本
狂言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在两场能剧中穿插的独立的喜剧。但是这个词也指狂言的演出者在能剧中所扮演的角色 (又叫爱狂言aikyogen)。在能剧中的狂言角色,有些是能剧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狂言是通向两场能剧之间的过渡桥梁。在后面一种情况下,狂言表演者独自在舞台上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剧情。这种讲解 给能剧的主角足够时间换装,并且,对于封建时代那些未受过教育的观众来说,这样做也便于理解。
目前,大约有260种独立的狂言剧目。按照最普通的分类,可以将他们分为下面几个组。胁狂言(吉利剧), 大名 (封建地主) 剧,他罗剧(“他罗”是作为主角的仆人的名字),婿(女婿) 剧, 女 (女人) 剧, 鬼(魔鬼) 剧,山武神(山中苦行僧)剧,出家(佛教僧侣) 剧,盲 (盲人) 剧,舞(舞蹈)剧和杂(杂) 剧。除了杂剧之外,最大的类别属于他罗(仆人)剧。 仆人剧的主角是一个聪明的普通人,他从不试图逃避他作为仆人的命运,并且能够通过与主人善处而使得生活更为快乐。
狂言的服装比起能剧来就简单多了。服装大多是中世纪日本的日常服饰。多数狂言剧不使用假面,虽然有50个剧目使用,通常也是使用在非人类的角色,例如:动物、神灵和鬼魂。与能剧的表演者毫无表情比起来,狂言的表演者大量使用丰富的面部表情,以达到喜剧效果。
狂言是一种兴起于民间,穿插于能剧剧目之间表演的一种即兴简短的笑剧,是猿乐能与田乐能的派生物。狂言与能一样,同属于日本四大古典戏剧,因为它也可以算是能剧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和能剧放在一起合称“能乐”。因为狂言属于喜剧型科白剧,所以相对于典型的悲剧型歌舞剧----能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通过在现实世界中取材的人物或事件用幽默的方式给武士和其他贵族阶级以辛辣的讽刺。并且因为其作品都是从庶民的生活中取材,再以当时的口语演出,所以比起能剧更能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而成为一种最为典型的平民艺术形式。
【起源】
狂言与能剧几乎在同一时间产生,在奈良初期,中国唐朝的散乐(杂技)传入日本。平安时代,民间艺人在此基本上加入了一些模拟人物的滑稽表演,逐渐形成了“猿乐”,这就是狂言的前身。到了镰仓时代,狂言已渐渐显现出与能剧的不同,一直到了南北朝末室町初,由于贵族武士阶级的支持与援助,狂言和能剧才算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的江户时代,狂言发展迅速并已经非常成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狂言摆脱了长期以来只能作为能剧的附属地位而转向独立发展。今天,专业的狂言表演者一方面独立表演,另外也跟能剧搭档演出。
【流派】
狂言在15世纪中页趋于定型后,主要分成“大藏流”,“鹭流”与“和泉流”三个流派。由于与大藏流同为幕府直属的鹭流经历了江户末期的动荡以后,在明治时期已经失传,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的是现在仍然活跃在表演舞台的和泉流与大藏流。
和泉流:和泉流从创派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流派的表演地点主要集中在东京和名古屋一带。和泉流在表演上带有关西风格,演技的风格很有现代的抒情主义特色,表演时也很注重柔和的都市风格式表现手法。现代的和泉流派主要分为:三宅藤九郎家(东京)、狂言共同公司(名古屋)、野村万藏家(东京)、野村又三郎家 (名古屋)。其中知名度与影响力最大的就要数东京的三宅藤九郎家了,由十四世纪中页传到现在已经历经二十世,第十九世宗家和泉元秀是日本狂言界的权威人物,他的父亲九世三宅藤九郎更是被誉为“人间国宝”。现在第二十世宗家和泉元弥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除了狂言的表演之外还经常参加诸如电视剧的拍摄和娱乐节目的主持等其它文艺节目。
大藏流:大藏流的演出地点主要在东京和京都,其中位于东京的大藏流的表演风格比较正统,而关西一些地方的大藏流表演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式,风格比较零散。现代的大藏流主要分为:大藏本支(东京)、茂山一千五郎家(京都)、茂山忠三郎家(京都)、善竹家(关西·东京)、山本东次郎家 (东京)。
【狂言的面具,服装,乐器和道具】
和能剧上百种的面具比起来,狂言的面具种类就少了许多。因为现代狂言表演者在上台表演时是很少戴面具的。和能剧的面无表情相比,狂言虽然在角色上只有神,鬼,精灵,老人,动物等很少几类,但面部表情却有二十几种之多。所以狂言的面具也就主要分为四类:武恶(用来表现鬼),乙(用来表现年轻的女子),猿(用来表现动物),空吹(用来表现精灵)。
狂言的服装比起能剧来也简单很多。和能剧雍容华贵的服装相比起来,狂言的服装大多是中世纪日本的日常服饰,很贴近一般平民穿着。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肩衣,狂言和服裤裙,襦袢和衬袄 。再有就是狂言表演者穿的袜子也有别于能剧表演者的白色袜子,而是黄色的。狂言服装在肩衣方面的设计是以兽头,·蜗牛等等大胆设计化为特征的,女性的服装在设计上用金线刺绣加以点缀。
狂言虽然是科白剧,但在表演时也加入了相当多的音乐成分。乐器方面和能剧一样没有使用常规的乐器,而是使用的笛,肩鼓,日本鼓和鼓。和能不一样的是,狂言在歌谣的演唱方面是比较舒缓的。狂言的歌谣主要分为四类:囃子物,小谣,谣和小舞。
囃子物:是狂言歌谣中的一种特殊节奏的吟, 歌曲里边的人物都是即兴想象出来的,同时也搭配着相应的舞蹈动作。
小谣:人物登场做酌的时候而唱的很短的歌谣。
谣:与能的谣相比有狂言所特有的嘹亮气势,种类上也比能的多。
小舞:小舞的产生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室町时代,是由那时带有地方风俗的歌谣演变而来的。
狂言的主要道具没有能剧丰富,大的道具只有樱花树,大屋台和冢等等几种而已。在小道具里,相对于在能剧里被广泛使用的葛木桶,在狂言里带盖子的木桶使用范围相当广。另外就是扇子和其他诸如短刀,竹杖之类的小道具的频繁使用也显现出了狂言表演时的独特气氛。
【狂言的节目和演出】
狂言在刚开始时是没有剧本的,后来经过慢慢地发展,逐渐有了剧情的记述,再经过狂言师的记录,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狂言剧本。现在保存下来的狂言剧本大约有260多个,其中大藏流保存了180个,和泉流保存了254个,不过二者有174个剧目是相同的。狂言在表演时,每出剧目演员不超过4人,主角称为“仕手”,配角称为“肋”。狂言的剧目主要分为:胁狂言,大名狂言,他罗狂言,婿狂言,女狂言,鬼狂言,山伏狂言,出家狂言,座头(剃了发的盲人)狂言,杂狂言和舞狂言等几类。除了杂狂言以外,最大的类别就是他罗狂言。
日本的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这类剧主要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在表演形式上辅以面具、服装、道具和舞蹈组成。
能剧和狂言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类型形态。“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则是以滑稽的对白、类似相声剧一样的形式来表演。无论是能剧还是狂言,剧本所采用的语言均为中世纪时的口语。能剧及狂言在今天的社会中,遇到的最大威胁,就是青年人对古老戏剧失去了兴趣。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能剧和狂言提出了具体的保护计划,日本政府也已经把能剧及狂言列入到“文化财产”之列,能剧和狂言及其艺术家们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培训戏剧演员的计划得到了日本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一整套记录该古老剧种的计划正在筹备实施当中。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她在京都闹市区搭戏棚,表演《念佛舞》。这本是表现宗教的舞蹈,阿国却一改旧程式,创作了《茶馆老板娘》阿国女扮男装,身着黑衣,缠上黑包头,腰束红巾,挂着古乐器紫铜钲,插着日本刀,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阿园创新的《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人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 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日本各地的女优纷纷效仿阿国竞相演出歌舞伎,一些武士为争夺女优大打出手,甚至互相厮杀。1629年,德川幕府以败坏风俗罪禁止歌舞伎演出。直到1653年,才允许只有男子演出的“野郎歌舞伎”,女性角色由男性扮演,称为“女形”,即旦角。1670年后,这种演出增多,而且有了剧本,内容情节和表演手法更臻成熟。 1751—1801年是歌舞伎的全盛时期。以后30年,歌舞伎又完成了人物性格表演上的典型化、个性化和艺术化,表演程序也被固定下来。歌舞伎演员为世袭制。演员父子,代代相继。当时以江户(今东京)、大阪、京都三市为中心,歌舞伎成了市民喜爱观赏的表演艺术。到19世纪明治时代,日本这门传统艺术成为一种越来越古典的戏剧。
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众生活。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由“人形净琉璃Ningyo Jyoruri”(现在称“文乐Bunraku”)改编的歌舞伎剧目叫“义太夫狂言Gidayu Kyogen”。 “义太夫节”乃净琉璃的唱腔, 为竹本义太夫 Takemoto Gidayu创作的唱腔,后来变成说唱“义太夫节”的艺术家的总称。在这里“狂言”是故事的意思。“义太夫狂言”是“义太夫说唱的(或用义太夫节说唱的)故事”的意思。);“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作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和制作。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了。
说起歌舞伎,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异邦人的联想总会有如下两种:首先是鬼!看不出性别的白脸人浮现在幽暗的背景前,拖着比京剧还长的唱腔,舞台上似乎还飘着浮世绘的落叶;其二是“伎”字引发的歧义,还有艺妓在日本电影里的频繁现身。这些都使我们无法忽略歌舞伎这个行业的江湖身份,即使是“国粹”也是来源于民间,有它自己辛酸的成长历程。
现在,东京有一个地方叫“歌舞伎町”,是闻名全球的红灯区,是旅游旺地。那么真正的歌舞伎是什么呢?
歌舞伎诞生于400年前的1603年,当时的歌舞伎(kabuki)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歌、舞、演剧浑然一体的艺术,也不是男扮女装,而是一种加有简单故事情节、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而且是女扮男装。
歌舞伎的创始人是日本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女祭司阿国,为了募集木殿的修缮费,她来到京都,改革了“念佛踊”(念佛踊经时的动作舞蹈),加入简单的故事情节作为一种演艺公开表演,在京都、大阪等地引起强烈反响,甚得民众欢迎,是当今歌舞伎的原型。阿国也因此成为歌舞伎的创始人。
歌舞伎从民俗发展成日本的国粹文化,经历了波折的成长过程,由“游女(妓女)歌舞伎”到“若众歌舞伎”,最终发展到现在的歌舞伎的原型“野郎歌舞伎”,逐渐成为现在这样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的歌舞演剧艺术。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对“游女歌舞伎”的淫乱行为采取了取缔措施,于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戏的法律,结束了“游女歌舞伎”的时代。女人演戏被禁止,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武士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同性恋情,时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但难见效果,于是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众歌舞伎”演出活动。
然而,歌舞伎毕竟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禁止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剧团方面便想出了对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为成年男性演出,于是出现了“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从此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 到现在,只能男人演歌舞伎,歌舞伎演员都是男人。
明治时代后,从西洋归国的知识分子和执政者们看到西洋社会里把艺术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于是就把歌舞伎当作了日本文化的代表。歌舞伎从此被视为现代人所为的艺术。
以前演出过的歌舞伎剧目之中,女形的印象最鲜明的是《鸣神》。《鸣神》的情节是描写一个居于北山岩穴的出家僧侣“鸣神上人”被天上宫廷派遣的美女“云中绝间姬”诱惑,堕落失身而消减身体的功力,饮酒大醉。云中绝间姬便乘机割断了鸣神上人把龙神封闭的绳索,为了万民百姓使甘露从天而降。
云中绝间姬用女色媚态勾引鸣神上人的时候,鸣神上人情奈不住地开始触摸她的身体。这个场面的云中绝间姬充满“女人”的性感,妖艳绚丽,是一种在现实的女人之中找不到的。完全是虚幻的女人魅力。
最后,她从愤怒的鸣神上人那里逃跑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纤弱的样子。她逃得很慢,好像小脚的女人一样用不稳的步子逃走。
听说,歌舞伎的女形本来有重视“美”的思想。比如说,歌舞伎中有“加役”这个行当是一种证明。而“立役”的意思相当于反串,指某个行当的演员饰另外一个行当的角色。特别是,一般女形演员不演心术不正的女人、没有良心的女人的角色,这种角色由“立役(相当于生)”的演员担任。从这个例子看来,女形一定需要兼而有之外貌和内心的“美”,而且女形的“美”里包括比现实的女人还有女人性的纤弱、可爱的样子。
日本遇到现代(日语叫“近代”)的明治时代,虽然歌舞伎也有过好像时装戏一样的现代化的尝试,可是至今它一直保留着“男扮女装”的女形。到现在,反而当代的观众对歌舞伎保留的女人形象感觉很新鲜,好像观众们陶醉在虚幻的女人魅力中。保留“男扮女装”的女形包含虚幻的艳丽,适应时代的旦角随着女演员的增加开始追求自然的女人健康美。
歌舞伎的演出内容,分为历史上武士故事为主的“荒事”和民间社会男女爱情故事为主的“和事”。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非常讲究,既体现日本的花道艺术,又有旋转舞台和升降舞台,千变万化,再配以华丽的舞蹈演出,可谓豪华绚丽。男演员演出的“女形”,虚幻妖艳,给人以超脱现实的美感。
现在看来,日本歌舞伎演员的化妆非常浓,但是在江户时代(1604-1868)的人们看来歌舞伎的演员不化妆,他们会感到很惊奇。因为在室内剧场演出的歌舞伎因与观众的距离相当近,所以相貌非常重要。而且最初歌舞伎的Okuni歌舞伎(17世纪初),在表演结束后,就卖身,所以最初的歌舞伎非常重视演员的相貌。但是自歌舞的中心搬迁到江户后,观众的喜好渐渐由美貌转为演技。
19世纪以后歌舞伎的观众扩大到一般老百姓。以前歌舞伎规定英雄必须具有高贵的身份,但是随着观众的变化,身份低下的人开始成为歌舞伎的主人公。因主人公是较贴近周围的人,所以演员的化装也渐渐变淡。
经过400年的历史演变,古典化的歌舞伎已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在历史上以写净琉璃(文乐)和歌舞伎剧本闻名的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其数十本净琉璃(文乐)和歌舞伎剧作,成为日本文学史的宝贵遗产。一些歌舞伎演员不断磨练演技,成为名门,至今在日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现在日本著名的歌舞世家有市川团十郎家、松本幸四郎家、中村歌六家、中村歌右卫门家、尾上菊五郎家、市川猿之助家、市川段四郎家、坂东三津五郎家、片冈仁左卫门家、泽村宗十郎家等,这些歌舞伎演出世家对歌舞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歌舞伎注重和观众的交流,延伸到观众席的“花道”是演员的登台的必经之路,产生了演员和观众合为一体的效果。
在明治维新以后,西洋剧的大量引入,使得歌舞伎的表演艺术开始走下坡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麦克阿瑟占领日本期间,因为歌舞伎中的剖腹自杀等封建忠君内容,一度禁止歌舞伎上演。后来因为占领军副官巴瓦斯是歌舞伎的爱好者,他认为应该把艺术和现实政治分离开来考虑,在巴瓦斯担任演剧审查官之后,才逐渐解除了歌舞伎上演禁令。此后,各歌舞伎世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普及歌舞伎艺术,电视台也现场转播,并且开办欣赏讲座,一些文化人经常撰文介绍,使得歌舞伎得以复兴,欧美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邀请歌舞伎前往演出。
但是在现在的日本社会,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歌舞伎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共通的课题是:理解和观赏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因此,日本文化艺术界也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问题。歌舞伎的名角市川猿之助就成立了“21世纪歌舞伎组”,培养年轻演员。在演出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引入《三国志》就是一个例子,这在传统的歌舞伎中是不可想像的。
评论家指出,歌舞伎的改革,一方面要保存古典中的精髓部分,否则就不能称为歌舞伎,而是新演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要求,各种新流派的歌舞伎的出现将成为必然。
能
日本最早的剧种"能"出现于南北朝时期(1336~1392)。早在10世纪后,日本从中国输入"散乐",促进了日本杂艺的发展。12世纪末,每当宫廷祝典或各大寺院举行法会,总要举行演艺大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剧"猿乐能",后简称为"能"。在民间,农民庆丰收时也举行艺能表演,称为"田乐能"。14世纪初,出现了许多演"能"的剧团。在京都一带出现了"大和四座"("座"即剧团),其中"结崎座"势力最大。
"能"的成熟离不开当时"结崎座"的杰出艺人观阿弥、世阿弥父子的功绩。他们父子得到当时幕府的最高统治者足利义满的赏识,受到了保护,使这个剧种完善起来。世阿弥不但演技超群,而且是"能"的脚本(谣曲)作者和戏剧理论家。他传世的著作总称《世阿弥十六部集》,被认为是日本最值得珍视的美学著作。
"能"由3种要素组成,即脚本(包括歌词和念白)、"型"(舞蹈程式)和""(乐器伴奏)。谣曲中的歌词,吸收了大量的和歌与汉诗中的名句。谣曲现存的底本有1700余种,今天仍在上演的有240余种。"能"的作者,大都是演"能"的艺人。观阿弥写有《自然居士》、《小野小町》等剧目;世阿弥写有《高砂》、《实盛》等上百种剧目。观世十一郎元雅(世阿弥的长子)写有《隅田川》;观世小次郎信光写有《游行柳》、《安宅》;金春禅竹写有《小督》、《竹生岛》等著名剧目。日本的古典"艺能"实行世代相传的"宗家制度",他们保持各自流派的艺风。"能"的流派是17世纪以后形成的,共有观世流、宝生流、金春流、金刚流、喜多流5个流派。
狂言
与"能"同时出现的"狂言",兴起了民间,本是一种即兴的、简短的笑剧。到15世纪中叶,"狂言"的剧目臻于定型,分成3个流派:大藏流、鹭流和泉流。从世阿弥时期起,"狂言"插在"能"每次演出的几个剧目中间演出。到17世纪以后,"能"被定为德川幕府举行庆典时演出的指定剧种,"狂言"附随"能"受到保护。狂言是一种短小的反映现实的笑剧,以滑稽诙谐取胜,现存剧目约有300出,其中最能表现"狂言"特色的描写地主与奴仆矛盾的剧目。这类剧目大多写聪明伶俐的奴仆捉弄主人的故事。其他如鬼神与人的矛盾、僧侣与施主的矛盾、丈夫与妻子的矛盾等等,也都极尽嘲笑、揶揄或讽刺之妙,反映了时代的民主精神。"狂言"的代表剧目有《二个大名》、《武恶》、《附子》、《忘了布施》、《爱哭的尼姑》、《雷公》、《争水的女婿》、《镰刀剖腹》等等。
人形净琉璃
(“文乐”)是日本四种古典舞台艺术形式(歌舞伎、能戏、狂言、木偶戏)的一种,它是日本专业的傀儡戏,又叫做木偶净琉璃(“人形净琉璃”), “人形”的意思就是木偶或者傀儡,“净琉璃”的意思则是一种伴以三味线演奏的戏剧说唱。这个词汇本身就说明了木偶剧的起源和实质。
而“净琉璃”原是一种说唱曲的名称,它的先驱是云游的盲人表演者目贯屋长三郎和木偶师引田
这个词来源于早期流行的一个吟唱作品,该作品是关于一个武士和净琉璃姬的爱情故事。
说的是三河国一个富翁的女儿净琉璃姬,她精通古今诗文乐理,善弹琵琶,是个美丽而多才多艺的少女。年轻的武士牛若在东下时,与净琉璃姬偶然相识,至相爱。后,牛若因受人所害,重病中被丢在河滩上。净琉璃姬闻讯,夜间在海滨哭泣不止,感动了上天诸神,哭活了牛若。
能剧和狂言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类型形态。“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则是以滑稽的对白、类似相声剧一样的形式来表演。无论是能剧还是狂言,剧本所采用的语言均为中世纪时的口语。能剧及狂言在今天的社会中,遇到的最大威胁,就是青年人对古老戏剧失去了兴趣。 就其广义而言,能戏 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 虽然能戏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对于能剧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表演时戴上的面具。能剧面具对于能剧表演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商家的招牌是圣物,挂上去绝对不能再碰地下一样。能剧演员尊面具为圣。他们表演时穿的衣服、袜子等都可以给人看,唯独是面具,像珍宝一样放在铺上锦布的木盒中,别人不可以随随便便看。
能剧即将上演的时候,由于表演时穿的衣服十分宽大,需要别人帮忙穿,假发也需要别人帮忙戴好并系好,但是,面具绝对要自己戴上。他们相信,一个面具,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角色的灵魂,不能让别人侵犯。而能剧的面具,大致可以分为男、女、老、幼、灵、鬼六大类,表演能剧而戴错面具,是十分失礼的。
戴面具的时候,表演者会小心翼翼地从木盒中取出面具,两手捏着面具的两侧,把面具的正面对着自己的脸,说:“我要演你了。”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每个能剧表演者表演前都会这样做。说完,就小心翼翼地把面具反过来戴好。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更可能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者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基于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jo-ha-kyu,序言-解释-结尾),单剧则通常只有一个序,三部分破,加上一个急部分。能剧的保留剧目,由《翁》和现存的分为五组的240个剧本组成。《翁》更多地是一种仪式而非演出。五个组的能剧,第一组为神剧(“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现,再以神明形式出现。这些剧动作缓慢,今天已经很少表演。第二组为战士剧(修罗物)。多数表演当中有这样的场景:在平源战争中战败一方的战士请求祭司为他的灵魂祈祷。
日本能剧发展
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其他两种喜剧形式是歌舞伎和木偶。就其广义而言,能戏 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 虽然能戏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能乐的历史
14世纪早期,秉承数个世纪舞台传统的各种各样的表演剧团巡回地在寺庙、神社和节庆场合演出。他们一般都有贵族的赞助。“猿乐”就是这诸多流派之一。出色的戏剧作家兼演员观阿弥 (1333–1384) 及其子世阿弥(1363–1443)将猿乐改革成为能乐,他们创设的表演形式基本上被沿袭至今。观阿弥(1333–1384)将大众娱乐“救世舞”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引入猿乐,它的行动吸引了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仪满 (1358–1408)的注意并且得到了后者赞助。
观阿弥死后,世阿弥成为观世剧团的头目。仪满继续赞助剧团,这使得它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提炼能乐的审美原则,包括物真似亦即模仿事物,以及戏剧的语言yugen,受禅宗影响的一种美学理想,强调对于神秘深邃的追求。除了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能乐剧作之外,世阿弥还撰写了很多论文,对后来几个世纪内能的表演起到了规范作用。
室町幕府倒台之后,能乐得到军事领袖丰臣秀吉的赞助;17世纪,能乐成为德川庆喜的官方财产。在这些年里,表演比世阿弥时代变得更为缓慢凝重。
随着幕府制度结束,明治时代(1868–1912)的能乐由于梅若实 I Umewaka Minoru I (1828–1909)这样的表演者的执著以及贵族的赞助,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二战之后,能乐必须完全仰赖公众的支持方能生存。今天,人数不多但是非常热忱的观众继续支持能乐,相当数量的业余爱好者通过缴纳歌舞学费在继续支持能乐。最近几年,围绕火光的室外能乐表演越来越流行,夏季在寺庙和神社和公园举办这样的表演为数不少。
能乐表演的要素
舞台
能乐的舞台,本来是在室外,现在一般都在大建筑物里面,能乐舞台本身就是艺术品。
主台长宽各六米,用磨光的日本柏树建成,上面覆盖神道风格的屋顶,另外建有一座通往舞台的桥(“桥悬”)。在主台的右边和后面是乐师和合唱团所在的地方。后墙上面绘有松树,这是所有节目所使用唯一的背景,布景由演员的词汇和合唱来创造。
舞台后面有三四个乐师(杂子方hayashikata),吹笛,打小手鼓和大手鼓,当剧情需要时则打大鼓。合唱(“纵队”jiutai)坐在舞台的右边,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歌唱出主角的话语和思想。
面具、角色、服装和道具
许多没有直接接触过能乐的海内外人士首先通过著名的面具了解能乐,这些面具在博物馆和特别的展览会上可以见到。能乐的面具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例如青年女子、老人和恶魔;用于同一个角色的面具也还有不同等级,这影响到角色和戏剧将如何表演。欢乐和悲伤可以通过同一个面具来表现,而仅仅需要稍稍调整。
一般说来,只有主角(shite)带面具,但是在有些剧目中伴角(tsure)也带面具。但是配角(waki)、配角的伴角(wakizure)以及儿童角(kokata)均不戴面具。
如同面具一样,能乐中鲜艳奢华的服装也非常著名,这与能乐的光秃秃的舞台和拘谨的动作相比,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主角服装厚达五层,还有用锦缎制作的外套。演员穿上这套行头营造出威严伟岸的效果,在某些演出中还要加上红色或者白色的假发,效果非凡。
主角和配角可以用手势表达复杂的意思,通过使用道具这种手势语言的效果得到加强。最常见的道具就是折扇。扇子可以用来象征一个物品,例如匕首或者勺子,也可以用来表示动作,例如召唤或者赏月。
节目和表演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更可能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者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基于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jo-ha-kyu,序言-解释-结尾),单剧则通常只有一个序,三部分破,加上一个急部分。
能剧的保留剧目,由《翁》和现存的分为五组的240个剧本组成。《翁》更多地是一种仪式而非演出。五个组的能剧,第一组为神剧(“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现,再以神明形式出现。这些剧动作缓慢,今天已经很少表演。第二组为战士剧(修罗物)。多数表演当中有这样的场景:在平源战争中战败一方的战士请求祭司为他的灵魂祈祷。
第三组能剧是假发戏。通常,假发戏是关于平安时期(794–1185)的一个美丽女人的故事,这个女人陷入深深的爱情之中。第四组能戏是最大的一组,一般称为杂能(zatsu noh),因为这种剧目涉及到多样的主题。第五组能戏叫做恶魔能(鬼畜物kichiku-mono)。这种戏动作最快,主角经常首先以人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场,后来第二场中复以恶魔的身份出场。
一出能戏: 葵之上
能戏《葵之上》是经常上演的常备剧目。该剧的原作者不详,它是由世阿弥根据11世纪的一部由紫氏部撰写的小说《源氏物语》改编成。
一开始,宫廷官员(为“胁连”的角色)解释说葵是一个叫做源氏的宫廷贵族之妻,身怀六甲,女巫瑛日被招来,想搞清楚到底什么鬼魂附体。折叠的袍子放在舞台前面,代表葵。
女巫(“连方”的角色)将附体的鬼魂招来了。
鬼魂走来。主角戴着代表复仇女神的面具。她是源氏的失宠的情人六女。六女述说他自己的遭遇,她说,这个世界上幸福乃是昙花一现,它对容光焕发的源氏的妻子葵充满怨恨。在不久前的一次节日聚会上,葵的车将六女的车挤到一边,六女受到进一步的羞辱。
六女的灵魂用扇子殴打葵,然后就走入舞台后面。助手用袍子挡住观众视线,主角取下复仇女神面具,换上女魔鬼面具。
宫廷官员叫来信使,要他邀请山中的苦行僧过来驱逐魔鬼。
驱邪开始,主角回到舞台中央,现在戴上了恶魔的面具,手中挥舞魔杖。 他们激烈交战,六女的愤怒的灵魂被苦行僧的咒语打败了。佛法的胜利和葵的得救,这个结局与小说《源氏物语》大相径庭;在小说里面,葵在生产源氏之子时死去。
狂言的历史
有人认为狂言起源于八世纪或者更早的时候,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一种娱乐形式。这种来自中国的娱乐在以后几个世纪演变为猿乐。到14世纪的时候,在猿乐剧团中,表演严肃的能剧的剧团和表演诙谐的狂言的剧团有了明显的分别。作为能剧的一个部分,狂言得到军事贵族的支持,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明治维新以后,狂言由家族剧团维持下来,主要是出云和小仓流派。今天,专业的狂言表演者一方面独立表演,另外也跟能剧搭档演出。
表演和剧本
狂言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在两场能剧中穿插的独立的喜剧。但是这个词也指狂言的演出者在能剧中所扮演的角色 (又叫爱狂言aikyogen)。在能剧中的狂言角色,有些是能剧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狂言是通向两场能剧之间的过渡桥梁。在后面一种情况下,狂言表演者独自在舞台上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剧情。这种讲解 给能剧的主角足够时间换装,并且,对于封建时代那些未受过教育的观众来说,这样做也便于理解。
目前,大约有260种独立的狂言剧目。按照最普通的分类,可以将他们分为下面几个组。胁狂言(吉利剧), 大名 (封建地主) 剧,他罗剧(“他罗”是作为主角的仆人的名字),婿(女婿) 剧, 女 (女人) 剧, 鬼(魔鬼) 剧,山武神(山中苦行僧)剧,出家(佛教僧侣) 剧,盲 (盲人) 剧,舞(舞蹈)剧和杂(杂) 剧。除了杂剧之外,最大的类别属于他罗(仆人)剧。 仆人剧的主角是一个聪明的普通人,他从不试图逃避他作为仆人的命运,并且能够通过与主人善处而使得生活更为快乐。
狂言的服装比起能剧来就简单多了。服装大多是中世纪日本的日常服饰。多数狂言剧不使用假面,虽然有50个剧目使用,通常也是使用在非人类的角色,例如:动物、神灵和鬼魂。与能剧的表演者毫无表情比起来,狂言的表演者大量使用丰富的面部表情,以达到喜剧效果。
狂言是一种兴起于民间,穿插于能剧剧目之间表演的一种即兴简短的笑剧,是猿乐能与田乐能的派生物。狂言与能一样,同属于日本四大古典戏剧,因为它也可以算是能剧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和能剧放在一起合称“能乐”。因为狂言属于喜剧型科白剧,所以相对于典型的悲剧型歌舞剧----能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通过在现实世界中取材的人物或事件用幽默的方式给武士和其他贵族阶级以辛辣的讽刺。并且因为其作品都是从庶民的生活中取材,再以当时的口语演出,所以比起能剧更能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而成为一种最为典型的平民艺术形式。
【起源】
狂言与能剧几乎在同一时间产生,在奈良初期,中国唐朝的散乐(杂技)传入日本。平安时代,民间艺人在此基本上加入了一些模拟人物的滑稽表演,逐渐形成了“猿乐”,这就是狂言的前身。到了镰仓时代,狂言已渐渐显现出与能剧的不同,一直到了南北朝末室町初,由于贵族武士阶级的支持与援助,狂言和能剧才算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的江户时代,狂言发展迅速并已经非常成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狂言摆脱了长期以来只能作为能剧的附属地位而转向独立发展。今天,专业的狂言表演者一方面独立表演,另外也跟能剧搭档演出。
【流派】
狂言在15世纪中页趋于定型后,主要分成“大藏流”,“鹭流”与“和泉流”三个流派。由于与大藏流同为幕府直属的鹭流经历了江户末期的动荡以后,在明治时期已经失传,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的是现在仍然活跃在表演舞台的和泉流与大藏流。
和泉流:和泉流从创派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流派的表演地点主要集中在东京和名古屋一带。和泉流在表演上带有关西风格,演技的风格很有现代的抒情主义特色,表演时也很注重柔和的都市风格式表现手法。现代的和泉流派主要分为:三宅藤九郎家(东京)、狂言共同公司(名古屋)、野村万藏家(东京)、野村又三郎家 (名古屋)。其中知名度与影响力最大的就要数东京的三宅藤九郎家了,由十四世纪中页传到现在已经历经二十世,第十九世宗家和泉元秀是日本狂言界的权威人物,他的父亲九世三宅藤九郎更是被誉为“人间国宝”。现在第二十世宗家和泉元弥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除了狂言的表演之外还经常参加诸如电视剧的拍摄和娱乐节目的主持等其它文艺节目。
大藏流:大藏流的演出地点主要在东京和京都,其中位于东京的大藏流的表演风格比较正统,而关西一些地方的大藏流表演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式,风格比较零散。现代的大藏流主要分为:大藏本支(东京)、茂山一千五郎家(京都)、茂山忠三郎家(京都)、善竹家(关西·东京)、山本东次郎家 (东京)。
【狂言的面具,服装,乐器和道具】
和能剧上百种的面具比起来,狂言的面具种类就少了许多。因为现代狂言表演者在上台表演时是很少戴面具的。和能剧的面无表情相比,狂言虽然在角色上只有神,鬼,精灵,老人,动物等很少几类,但面部表情却有二十几种之多。所以狂言的面具也就主要分为四类:武恶(用来表现鬼),乙(用来表现年轻的女子),猿(用来表现动物),空吹(用来表现精灵)。
狂言的服装比起能剧来也简单很多。和能剧雍容华贵的服装相比起来,狂言的服装大多是中世纪日本的日常服饰,很贴近一般平民穿着。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肩衣,狂言和服裤裙,襦袢和衬袄 。再有就是狂言表演者穿的袜子也有别于能剧表演者的白色袜子,而是黄色的。狂言服装在肩衣方面的设计是以兽头,·蜗牛等等大胆设计化为特征的,女性的服装在设计上用金线刺绣加以点缀。
狂言虽然是科白剧,但在表演时也加入了相当多的音乐成分。乐器方面和能剧一样没有使用常规的乐器,而是使用的笛,肩鼓,日本鼓和鼓。和能不一样的是,狂言在歌谣的演唱方面是比较舒缓的。狂言的歌谣主要分为四类:囃子物,小谣,谣和小舞。
囃子物:是狂言歌谣中的一种特殊节奏的吟, 歌曲里边的人物都是即兴想象出来的,同时也搭配着相应的舞蹈动作。
小谣:人物登场做酌的时候而唱的很短的歌谣。
谣:与能的谣相比有狂言所特有的嘹亮气势,种类上也比能的多。
小舞:小舞的产生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室町时代,是由那时带有地方风俗的歌谣演变而来的。
狂言的主要道具没有能剧丰富,大的道具只有樱花树,大屋台和冢等等几种而已。在小道具里,相对于在能剧里被广泛使用的葛木桶,在狂言里带盖子的木桶使用范围相当广。另外就是扇子和其他诸如短刀,竹杖之类的小道具的频繁使用也显现出了狂言表演时的独特气氛。
【狂言的节目和演出】
狂言在刚开始时是没有剧本的,后来经过慢慢地发展,逐渐有了剧情的记述,再经过狂言师的记录,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狂言剧本。现在保存下来的狂言剧本大约有260多个,其中大藏流保存了180个,和泉流保存了254个,不过二者有174个剧目是相同的。狂言在表演时,每出剧目演员不超过4人,主角称为“仕手”,配角称为“肋”。狂言的剧目主要分为:胁狂言,大名狂言,他罗狂言,婿狂言,女狂言,鬼狂言,山伏狂言,出家狂言,座头(剃了发的盲人)狂言,杂狂言和舞狂言等几类。除了杂狂言以外,最大的类别就是他罗狂言。
日本的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这类剧主要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在表演形式上辅以面具、服装、道具和舞蹈组成。
能剧和狂言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类型形态。“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则是以滑稽的对白、类似相声剧一样的形式来表演。无论是能剧还是狂言,剧本所采用的语言均为中世纪时的口语。能剧及狂言在今天的社会中,遇到的最大威胁,就是青年人对古老戏剧失去了兴趣。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能剧和狂言提出了具体的保护计划,日本政府也已经把能剧及狂言列入到“文化财产”之列,能剧和狂言及其艺术家们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培训戏剧演员的计划得到了日本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一整套记录该古老剧种的计划正在筹备实施当中。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她在京都闹市区搭戏棚,表演《念佛舞》。这本是表现宗教的舞蹈,阿国却一改旧程式,创作了《茶馆老板娘》阿国女扮男装,身着黑衣,缠上黑包头,腰束红巾,挂着古乐器紫铜钲,插着日本刀,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阿园创新的《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人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 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日本各地的女优纷纷效仿阿国竞相演出歌舞伎,一些武士为争夺女优大打出手,甚至互相厮杀。1629年,德川幕府以败坏风俗罪禁止歌舞伎演出。直到1653年,才允许只有男子演出的“野郎歌舞伎”,女性角色由男性扮演,称为“女形”,即旦角。1670年后,这种演出增多,而且有了剧本,内容情节和表演手法更臻成熟。 1751—1801年是歌舞伎的全盛时期。以后30年,歌舞伎又完成了人物性格表演上的典型化、个性化和艺术化,表演程序也被固定下来。歌舞伎演员为世袭制。演员父子,代代相继。当时以江户(今东京)、大阪、京都三市为中心,歌舞伎成了市民喜爱观赏的表演艺术。到19世纪明治时代,日本这门传统艺术成为一种越来越古典的戏剧。
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众生活。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由“人形净琉璃Ningyo Jyoruri”(现在称“文乐Bunraku”)改编的歌舞伎剧目叫“义太夫狂言Gidayu Kyogen”。 “义太夫节”乃净琉璃的唱腔, 为竹本义太夫 Takemoto Gidayu创作的唱腔,后来变成说唱“义太夫节”的艺术家的总称。在这里“狂言”是故事的意思。“义太夫狂言”是“义太夫说唱的(或用义太夫节说唱的)故事”的意思。);“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作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和制作。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了。
说起歌舞伎,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异邦人的联想总会有如下两种:首先是鬼!看不出性别的白脸人浮现在幽暗的背景前,拖着比京剧还长的唱腔,舞台上似乎还飘着浮世绘的落叶;其二是“伎”字引发的歧义,还有艺妓在日本电影里的频繁现身。这些都使我们无法忽略歌舞伎这个行业的江湖身份,即使是“国粹”也是来源于民间,有它自己辛酸的成长历程。
现在,东京有一个地方叫“歌舞伎町”,是闻名全球的红灯区,是旅游旺地。那么真正的歌舞伎是什么呢?
歌舞伎诞生于400年前的1603年,当时的歌舞伎(kabuki)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歌、舞、演剧浑然一体的艺术,也不是男扮女装,而是一种加有简单故事情节、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而且是女扮男装。
歌舞伎的创始人是日本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女祭司阿国,为了募集木殿的修缮费,她来到京都,改革了“念佛踊”(念佛踊经时的动作舞蹈),加入简单的故事情节作为一种演艺公开表演,在京都、大阪等地引起强烈反响,甚得民众欢迎,是当今歌舞伎的原型。阿国也因此成为歌舞伎的创始人。
歌舞伎从民俗发展成日本的国粹文化,经历了波折的成长过程,由“游女(妓女)歌舞伎”到“若众歌舞伎”,最终发展到现在的歌舞伎的原型“野郎歌舞伎”,逐渐成为现在这样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的歌舞演剧艺术。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对“游女歌舞伎”的淫乱行为采取了取缔措施,于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戏的法律,结束了“游女歌舞伎”的时代。女人演戏被禁止,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武士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同性恋情,时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但难见效果,于是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众歌舞伎”演出活动。
然而,歌舞伎毕竟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禁止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剧团方面便想出了对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为成年男性演出,于是出现了“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从此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 到现在,只能男人演歌舞伎,歌舞伎演员都是男人。
明治时代后,从西洋归国的知识分子和执政者们看到西洋社会里把艺术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于是就把歌舞伎当作了日本文化的代表。歌舞伎从此被视为现代人所为的艺术。
以前演出过的歌舞伎剧目之中,女形的印象最鲜明的是《鸣神》。《鸣神》的情节是描写一个居于北山岩穴的出家僧侣“鸣神上人”被天上宫廷派遣的美女“云中绝间姬”诱惑,堕落失身而消减身体的功力,饮酒大醉。云中绝间姬便乘机割断了鸣神上人把龙神封闭的绳索,为了万民百姓使甘露从天而降。
云中绝间姬用女色媚态勾引鸣神上人的时候,鸣神上人情奈不住地开始触摸她的身体。这个场面的云中绝间姬充满“女人”的性感,妖艳绚丽,是一种在现实的女人之中找不到的。完全是虚幻的女人魅力。
最后,她从愤怒的鸣神上人那里逃跑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纤弱的样子。她逃得很慢,好像小脚的女人一样用不稳的步子逃走。
听说,歌舞伎的女形本来有重视“美”的思想。比如说,歌舞伎中有“加役”这个行当是一种证明。而“立役”的意思相当于反串,指某个行当的演员饰另外一个行当的角色。特别是,一般女形演员不演心术不正的女人、没有良心的女人的角色,这种角色由“立役(相当于生)”的演员担任。从这个例子看来,女形一定需要兼而有之外貌和内心的“美”,而且女形的“美”里包括比现实的女人还有女人性的纤弱、可爱的样子。
日本遇到现代(日语叫“近代”)的明治时代,虽然歌舞伎也有过好像时装戏一样的现代化的尝试,可是至今它一直保留着“男扮女装”的女形。到现在,反而当代的观众对歌舞伎保留的女人形象感觉很新鲜,好像观众们陶醉在虚幻的女人魅力中。保留“男扮女装”的女形包含虚幻的艳丽,适应时代的旦角随着女演员的增加开始追求自然的女人健康美。
歌舞伎的演出内容,分为历史上武士故事为主的“荒事”和民间社会男女爱情故事为主的“和事”。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非常讲究,既体现日本的花道艺术,又有旋转舞台和升降舞台,千变万化,再配以华丽的舞蹈演出,可谓豪华绚丽。男演员演出的“女形”,虚幻妖艳,给人以超脱现实的美感。
现在看来,日本歌舞伎演员的化妆非常浓,但是在江户时代(1604-1868)的人们看来歌舞伎的演员不化妆,他们会感到很惊奇。因为在室内剧场演出的歌舞伎因与观众的距离相当近,所以相貌非常重要。而且最初歌舞伎的Okuni歌舞伎(17世纪初),在表演结束后,就卖身,所以最初的歌舞伎非常重视演员的相貌。但是自歌舞的中心搬迁到江户后,观众的喜好渐渐由美貌转为演技。
19世纪以后歌舞伎的观众扩大到一般老百姓。以前歌舞伎规定英雄必须具有高贵的身份,但是随着观众的变化,身份低下的人开始成为歌舞伎的主人公。因主人公是较贴近周围的人,所以演员的化装也渐渐变淡。
经过400年的历史演变,古典化的歌舞伎已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在历史上以写净琉璃(文乐)和歌舞伎剧本闻名的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其数十本净琉璃(文乐)和歌舞伎剧作,成为日本文学史的宝贵遗产。一些歌舞伎演员不断磨练演技,成为名门,至今在日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现在日本著名的歌舞世家有市川团十郎家、松本幸四郎家、中村歌六家、中村歌右卫门家、尾上菊五郎家、市川猿之助家、市川段四郎家、坂东三津五郎家、片冈仁左卫门家、泽村宗十郎家等,这些歌舞伎演出世家对歌舞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歌舞伎注重和观众的交流,延伸到观众席的“花道”是演员的登台的必经之路,产生了演员和观众合为一体的效果。
在明治维新以后,西洋剧的大量引入,使得歌舞伎的表演艺术开始走下坡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麦克阿瑟占领日本期间,因为歌舞伎中的剖腹自杀等封建忠君内容,一度禁止歌舞伎上演。后来因为占领军副官巴瓦斯是歌舞伎的爱好者,他认为应该把艺术和现实政治分离开来考虑,在巴瓦斯担任演剧审查官之后,才逐渐解除了歌舞伎上演禁令。此后,各歌舞伎世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普及歌舞伎艺术,电视台也现场转播,并且开办欣赏讲座,一些文化人经常撰文介绍,使得歌舞伎得以复兴,欧美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邀请歌舞伎前往演出。
但是在现在的日本社会,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歌舞伎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共通的课题是:理解和观赏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因此,日本文化艺术界也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问题。歌舞伎的名角市川猿之助就成立了“21世纪歌舞伎组”,培养年轻演员。在演出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引入《三国志》就是一个例子,这在传统的歌舞伎中是不可想像的。
评论家指出,歌舞伎的改革,一方面要保存古典中的精髓部分,否则就不能称为歌舞伎,而是新演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要求,各种新流派的歌舞伎的出现将成为必然。
能
日本最早的剧种"能"出现于南北朝时期(1336~1392)。早在10世纪后,日本从中国输入"散乐",促进了日本杂艺的发展。12世纪末,每当宫廷祝典或各大寺院举行法会,总要举行演艺大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剧"猿乐能",后简称为"能"。在民间,农民庆丰收时也举行艺能表演,称为"田乐能"。14世纪初,出现了许多演"能"的剧团。在京都一带出现了"大和四座"("座"即剧团),其中"结崎座"势力最大。
"能"的成熟离不开当时"结崎座"的杰出艺人观阿弥、世阿弥父子的功绩。他们父子得到当时幕府的最高统治者足利义满的赏识,受到了保护,使这个剧种完善起来。世阿弥不但演技超群,而且是"能"的脚本(谣曲)作者和戏剧理论家。他传世的著作总称《世阿弥十六部集》,被认为是日本最值得珍视的美学著作。
"能"由3种要素组成,即脚本(包括歌词和念白)、"型"(舞蹈程式)和""(乐器伴奏)。谣曲中的歌词,吸收了大量的和歌与汉诗中的名句。谣曲现存的底本有1700余种,今天仍在上演的有240余种。"能"的作者,大都是演"能"的艺人。观阿弥写有《自然居士》、《小野小町》等剧目;世阿弥写有《高砂》、《实盛》等上百种剧目。观世十一郎元雅(世阿弥的长子)写有《隅田川》;观世小次郎信光写有《游行柳》、《安宅》;金春禅竹写有《小督》、《竹生岛》等著名剧目。日本的古典"艺能"实行世代相传的"宗家制度",他们保持各自流派的艺风。"能"的流派是17世纪以后形成的,共有观世流、宝生流、金春流、金刚流、喜多流5个流派。
狂言
与"能"同时出现的"狂言",兴起了民间,本是一种即兴的、简短的笑剧。到15世纪中叶,"狂言"的剧目臻于定型,分成3个流派:大藏流、鹭流和泉流。从世阿弥时期起,"狂言"插在"能"每次演出的几个剧目中间演出。到17世纪以后,"能"被定为德川幕府举行庆典时演出的指定剧种,"狂言"附随"能"受到保护。狂言是一种短小的反映现实的笑剧,以滑稽诙谐取胜,现存剧目约有300出,其中最能表现"狂言"特色的描写地主与奴仆矛盾的剧目。这类剧目大多写聪明伶俐的奴仆捉弄主人的故事。其他如鬼神与人的矛盾、僧侣与施主的矛盾、丈夫与妻子的矛盾等等,也都极尽嘲笑、揶揄或讽刺之妙,反映了时代的民主精神。"狂言"的代表剧目有《二个大名》、《武恶》、《附子》、《忘了布施》、《爱哭的尼姑》、《雷公》、《争水的女婿》、《镰刀剖腹》等等。
人形净琉璃
(“文乐”)是日本四种古典舞台艺术形式(歌舞伎、能戏、狂言、木偶戏)的一种,它是日本专业的傀儡戏,又叫做木偶净琉璃(“人形净琉璃”), “人形”的意思就是木偶或者傀儡,“净琉璃”的意思则是一种伴以三味线演奏的戏剧说唱。这个词汇本身就说明了木偶剧的起源和实质。
而“净琉璃”原是一种说唱曲的名称,它的先驱是云游的盲人表演者目贯屋长三郎和木偶师引田
这个词来源于早期流行的一个吟唱作品,该作品是关于一个武士和净琉璃姬的爱情故事。
说的是三河国一个富翁的女儿净琉璃姬,她精通古今诗文乐理,善弹琵琶,是个美丽而多才多艺的少女。年轻的武士牛若在东下时,与净琉璃姬偶然相识,至相爱。后,牛若因受人所害,重病中被丢在河滩上。净琉璃姬闻讯,夜间在海滨哭泣不止,感动了上天诸神,哭活了牛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