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 水城心波 ——威尼斯一日
文/却下层楼
作为一个不走寻常路的矫情文艺女青年,越是声名大噪的城市,我越是不屑一顾。因此,作为欧洲蜜月之行的开端,威尼斯最初仅仅是我登上MSC邮轮的港口。
没有预期,或许是一场旅行最好的状态。在意大利的版图上,威尼斯像个平平无奇的姑娘,他既没有博洛尼亚工业的传奇,也没有翡冷翠艺术的炫目,更没有罗马高贵的历史,无法与米兰的时尚比肩,所以,当我经历了17个小时的漫长飞行、带着39度的体温降落在这个城市的东北角的时候,我脑海里这座城的主角:是失意的商人、复仇的水手、还有偏执而向往东方的旅行家。
当我被机场巴士而非船只运抵酒店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昔日借十字军东征瓢满钵满的海上强国已然是昨日黄花,随着海平面不断的上升,威尼斯的古城也在被逐渐侵蚀,现在威尼斯的人们都生活在水城旁边的新城里,而原有的老城镇已然成为专门的旅游圣地。
当夜,高烧在异国淅淅沥沥的雨水里褪去,而我毫无时差的在清晨准时醒来。酒店的帅哥告诉我们,11月是威尼斯的雨季,阳光很稀少,雨停便已经是好运了。
要去到真正的水城威尼斯,有两种交通工具——巴士和的士——与众不同的是都是在水上。水上的士的价格大约是水上巴士的n倍,当然舒适程度也就相当于公交车和TAXI的区别。
必经的这段水域毫无诗意,叫做泻湖。这是一个防洪术语,让濒临亚得里亚海的威尼斯新城感到安全。此刻天空依然是灰色的,而水面上亦是灰蒙蒙的水汽,这别样的水天一色让人感到慵懒,仿佛我们在驶向一个梦境,不愿醒来。
眼前景致忽然突兀,一座红色中世纪风格的建筑迎面而来。据说这座房子曾经是威尼斯城里最大的家族产业——一个面粉工厂,他的主人安东尼奥累世经营,最终在30年前将厂房卖给了希尔顿集团,成为了威尼斯城内的第一个超五星酒店。听到这个故事我脑海中自动脑补了阿尔帕西诺版的《威尼斯商人》,同时又不无哀伤的想,大抵欧洲与中国大陆境况类似,那些经世累穿的手艺,在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或许面临失传。
在希尔顿酒店的身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们如卫兵般列队,在水雾中逐渐浮现,水天之间勾勒出一座港口。这便是威尼斯水城最古老的港口,7个世纪之前有一位少年跟随自己的叔父从这里出发,从此谱写了历史,他的名字叫马可波罗。而此刻的威尼斯港平静安详如一位暮年的祖母,往来的船只与岸上的游人是她司空见惯的故事,她并不准备倾诉,只是微笑等待你去发现。
在视线未被岸上的建筑遮挡之前,隐约可以看见圣马可大教堂高耸的尖顶,顶上一只飞翔的狮子是另一位马可的化身——这座城市的守护神——马可福音的作者、上帝的先知,圣人马可;而这位先知长眠的祭坛,便是世界上最美大教堂之一——圣马可大教堂。
登岸的最初,你大抵不会觉得任何异样,除了建筑本身浓郁的文艺复兴范儿,你依然可以看见GUCCI的广告、ZARA的招贴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但当你低头看表发现自己身处在博洛尼亚州的时候,你会奇异于威尼斯的确没有一辆汽车。而距离此处不足200公里的地方,便是世界上最顶级跑车兰博基尼的故乡,我们忽然在一瞬间,觉得进入了现代文明的前世。
港口的正对面有一座青铜雕像,一个健硕的男人骑着一匹健硕的骏马,身佩长剑金枪,威风凛凛,让人联想到侠盗罗宾汉。可是此人乃是威尼斯王国的一位卫队长,身后留下巨资,悬赏雕塑家为其塑像。而青铜像的作者也因此塑像蜚声文艺复兴后期,他名叫委罗基奥,而他的老师则是大名鼎鼎的米开朗基罗。这种基由一位卫队长而与名人的邂逅让人猝不及防,这便是威尼斯的气质,显赫的背景已经被蚌壳一样的时间包裹,不足为外人道,等待亚得里亚海的风将它吹开,闪烁珍珠的光芒。
走在圣马克广场已接近中午时分,由于一夜雨,广场上满是积水。当地人们习惯得穿着好看的雨靴在广场上踩水,而游人们只好排队走过临时架起的“桥廊”。
圣马可广场四周的建筑沿袭了教堂本身的拜占庭风格,一层的门前都向外延伸,自然形成一条门廊。在中午时分黄油面包和着咖啡的浓香,更有店主将钢琴摆在了门廊外,随意得弹奏着Light JAZZ,街头艺人在唱着跳着,在某本书中的看过的那句话忽然就蹦了出来:圣马可广场是全世界最好的客厅。
时间的原因,匆匆吃了一客墨鱼饭之后,我们没有进入传说中的圣马可教堂,也没有进入浴火重生的凤凰歌剧院,而是直接去乘坐水城最古老的交通工具——贡多拉。
贡多拉是弯月形的小船,大致每船能坐4-6人,驾船的清一色是有着琥珀色眼睛和贵族气质的威尼斯男子。贡多拉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尖头的小船,无论在有没有汽车的年代,这都是威尼斯古城内唯一的交通工具。在威尼斯,贡多拉的驾驶执照是世袭的,而且一照难求,因为船的数量在城中是固定的,这也意味着只有一名驾驶者退出,才会有一名新的执照发放,而对于每天能收入超过1000欧元的工作,有多少人会放弃呢?
贡多拉的上船位置在圣方济会圣母堂的门前,这座白色的教堂与圣马可大教堂相比较为接地气,是城中真正的教徒祷告和礼拜之地,同时13位总督的纪念碑也位于其中。
小船沿着窄窄的河道开出去,轻盈得几次转弯之后,便深入了水城的腹地。桨声有节奏得拍打着水面,两岸建筑底层的青苔与被腐蚀的水渍描述了他们的年龄,一缕阳光从暗色的前方投射过来,我不禁开口吟诵:“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同船的韩国MM用英语问我念的是什么?我说,是一首写苏州的诗,此刻描绘威尼斯似乎更贴切。MM说,中国苏州就是东方威尼斯呀,我说,全世界只有一个威尼斯。
是的,全世界只有一个威尼斯。城中的水萦萦绕绕,头顶的太阳东升西落,划桨的男子一代又一代,房子上的花草安静生长,一个世纪,甚至几个世纪都不曾变过,这座城,从不炫耀他过去的富足,艺术史上的辉煌,连接东西文化的故事,他安静的醒着,保持着同一个优雅的姿态。
划桨的男子穿着海军衫,听到我的话似乎得到了褒奖,在顺流的河道里他站在船头,大声的唱起歌。他唱的是《桑塔露琪亚》,接着是《我的太阳》。意大利语带着天然的韵律感,在狭窄的河道中歌声左右逢源,显得即性感又华丽。此刻你忽然觉得,语言真是多余,而艺术又是如此天成,时光最好就此停下,此刻的美好,就是旅程的彼岸。
贡多拉辗转腾挪到一片开阔的水域,对面的建筑宏大起来。著名的总督府并没让我多么兴奋,而傍边的叹息桥正在修缮,被裹得严严实实,完全看不见,这倒也没有令我有多沮丧。当下飘荡在水城之中,或许就是满足的。
一个半小时的水城探秘最后回到原点,在登上邮轮之前,我打算去寻访一下威尼斯古老的手工艺人。
大约略做过功课的人都知道,威尼斯的传统手工艺制品有三类,面具、彩色玻璃、蕾丝。古城内的街道大多狭窄,而建筑精细繁复,很多门前还雕刻着当年这桩房子主人的雕像和名字。古城内已经无人居住,房子都被改造成餐厅、咖啡馆、民宿和商店。几乎每一家小店内都有售卖各式各样的面具,但是只要你稍微留心,就会发现面具的背面写着:made in china。而在毗邻圣马可广场的大街上,有数家传统的彩色玻璃制品店,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移步到二层,在那里能够看到传统玻璃制品烧制的全过程。而最终令我惊艳的,是在一条不知名的小巷里的一家手工蕾丝店。店主是一位40岁左右的优雅妇人,英语带着浓重的意大利小舌音(之后几天才发现这算不错的,和希腊人讲英语才是灾难)。在她的店内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条蕾丝,以及她手工编制的蕾丝全部是黑色的。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人们总有一些误解,认为蕾丝的本色应该是白色的,那其实是洛可可审美,在巴洛克时代,只有黑色能够衬托贵族。她用蕾丝做出灯饰、首饰、各种创意用具,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最终我在她店里买走了她刚刚做好的一条项链,这条项链在之后的旅程里,陪伴我参加了MSC邮轮上的船长晚宴。
下午四点,我不得不挥别浮光掠影的威尼斯,登上即将开启的邮轮。黄昏时分,邮轮缓缓驶出威尼斯港,整日途经的建筑——总督府、圣马可教堂、安东尼奥家的面粉厂在夕阳的余晖下一步步后退,宛若要退回古老宁静的中世纪,那里钟声响起,卫队长一乘轻骑在街上缓缓巡过,手工匠人们在熔炉前认真的吹拉,姑娘们在水畔的阳台上编织蕾丝,盛装华服的总督与夫人端起鲜红镶金的酒杯,带五彩面具的人们弹冠相庆,金色的夕阳最终落在圣人马可化身的金狮的翅膀上,守护一位17岁的少年面向东方,像此刻的我一样,百味杂陈得、与这永不褪色的古老水城依依惜别。
作为一个不走寻常路的矫情文艺女青年,越是声名大噪的城市,我越是不屑一顾。因此,作为欧洲蜜月之行的开端,威尼斯最初仅仅是我登上MSC邮轮的港口。
没有预期,或许是一场旅行最好的状态。在意大利的版图上,威尼斯像个平平无奇的姑娘,他既没有博洛尼亚工业的传奇,也没有翡冷翠艺术的炫目,更没有罗马高贵的历史,无法与米兰的时尚比肩,所以,当我经历了17个小时的漫长飞行、带着39度的体温降落在这个城市的东北角的时候,我脑海里这座城的主角:是失意的商人、复仇的水手、还有偏执而向往东方的旅行家。
当我被机场巴士而非船只运抵酒店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昔日借十字军东征瓢满钵满的海上强国已然是昨日黄花,随着海平面不断的上升,威尼斯的古城也在被逐渐侵蚀,现在威尼斯的人们都生活在水城旁边的新城里,而原有的老城镇已然成为专门的旅游圣地。
当夜,高烧在异国淅淅沥沥的雨水里褪去,而我毫无时差的在清晨准时醒来。酒店的帅哥告诉我们,11月是威尼斯的雨季,阳光很稀少,雨停便已经是好运了。
要去到真正的水城威尼斯,有两种交通工具——巴士和的士——与众不同的是都是在水上。水上的士的价格大约是水上巴士的n倍,当然舒适程度也就相当于公交车和TAXI的区别。
![]() |
我身后就是水上巴士 |
必经的这段水域毫无诗意,叫做泻湖。这是一个防洪术语,让濒临亚得里亚海的威尼斯新城感到安全。此刻天空依然是灰色的,而水面上亦是灰蒙蒙的水汽,这别样的水天一色让人感到慵懒,仿佛我们在驶向一个梦境,不愿醒来。
![]() |
泻湖 |
眼前景致忽然突兀,一座红色中世纪风格的建筑迎面而来。据说这座房子曾经是威尼斯城里最大的家族产业——一个面粉工厂,他的主人安东尼奥累世经营,最终在30年前将厂房卖给了希尔顿集团,成为了威尼斯城内的第一个超五星酒店。听到这个故事我脑海中自动脑补了阿尔帕西诺版的《威尼斯商人》,同时又不无哀伤的想,大抵欧洲与中国大陆境况类似,那些经世累穿的手艺,在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或许面临失传。
![]() |
在希尔顿酒店的身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们如卫兵般列队,在水雾中逐渐浮现,水天之间勾勒出一座港口。这便是威尼斯水城最古老的港口,7个世纪之前有一位少年跟随自己的叔父从这里出发,从此谱写了历史,他的名字叫马可波罗。而此刻的威尼斯港平静安详如一位暮年的祖母,往来的船只与岸上的游人是她司空见惯的故事,她并不准备倾诉,只是微笑等待你去发现。
在视线未被岸上的建筑遮挡之前,隐约可以看见圣马可大教堂高耸的尖顶,顶上一只飞翔的狮子是另一位马可的化身——这座城市的守护神——马可福音的作者、上帝的先知,圣人马可;而这位先知长眠的祭坛,便是世界上最美大教堂之一——圣马可大教堂。
![]() |
登岸的最初,你大抵不会觉得任何异样,除了建筑本身浓郁的文艺复兴范儿,你依然可以看见GUCCI的广告、ZARA的招贴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但当你低头看表发现自己身处在博洛尼亚州的时候,你会奇异于威尼斯的确没有一辆汽车。而距离此处不足200公里的地方,便是世界上最顶级跑车兰博基尼的故乡,我们忽然在一瞬间,觉得进入了现代文明的前世。
港口的正对面有一座青铜雕像,一个健硕的男人骑着一匹健硕的骏马,身佩长剑金枪,威风凛凛,让人联想到侠盗罗宾汉。可是此人乃是威尼斯王国的一位卫队长,身后留下巨资,悬赏雕塑家为其塑像。而青铜像的作者也因此塑像蜚声文艺复兴后期,他名叫委罗基奥,而他的老师则是大名鼎鼎的米开朗基罗。这种基由一位卫队长而与名人的邂逅让人猝不及防,这便是威尼斯的气质,显赫的背景已经被蚌壳一样的时间包裹,不足为外人道,等待亚得里亚海的风将它吹开,闪烁珍珠的光芒。
![]() |
走在圣马克广场已接近中午时分,由于一夜雨,广场上满是积水。当地人们习惯得穿着好看的雨靴在广场上踩水,而游人们只好排队走过临时架起的“桥廊”。
![]() |
圣马可广场四周的建筑沿袭了教堂本身的拜占庭风格,一层的门前都向外延伸,自然形成一条门廊。在中午时分黄油面包和着咖啡的浓香,更有店主将钢琴摆在了门廊外,随意得弹奏着Light JAZZ,街头艺人在唱着跳着,在某本书中的看过的那句话忽然就蹦了出来:圣马可广场是全世界最好的客厅。
![]() |
时间的原因,匆匆吃了一客墨鱼饭之后,我们没有进入传说中的圣马可教堂,也没有进入浴火重生的凤凰歌剧院,而是直接去乘坐水城最古老的交通工具——贡多拉。
贡多拉是弯月形的小船,大致每船能坐4-6人,驾船的清一色是有着琥珀色眼睛和贵族气质的威尼斯男子。贡多拉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尖头的小船,无论在有没有汽车的年代,这都是威尼斯古城内唯一的交通工具。在威尼斯,贡多拉的驾驶执照是世袭的,而且一照难求,因为船的数量在城中是固定的,这也意味着只有一名驾驶者退出,才会有一名新的执照发放,而对于每天能收入超过1000欧元的工作,有多少人会放弃呢?
贡多拉的上船位置在圣方济会圣母堂的门前,这座白色的教堂与圣马可大教堂相比较为接地气,是城中真正的教徒祷告和礼拜之地,同时13位总督的纪念碑也位于其中。
![]() |
小船沿着窄窄的河道开出去,轻盈得几次转弯之后,便深入了水城的腹地。桨声有节奏得拍打着水面,两岸建筑底层的青苔与被腐蚀的水渍描述了他们的年龄,一缕阳光从暗色的前方投射过来,我不禁开口吟诵:“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同船的韩国MM用英语问我念的是什么?我说,是一首写苏州的诗,此刻描绘威尼斯似乎更贴切。MM说,中国苏州就是东方威尼斯呀,我说,全世界只有一个威尼斯。
是的,全世界只有一个威尼斯。城中的水萦萦绕绕,头顶的太阳东升西落,划桨的男子一代又一代,房子上的花草安静生长,一个世纪,甚至几个世纪都不曾变过,这座城,从不炫耀他过去的富足,艺术史上的辉煌,连接东西文化的故事,他安静的醒着,保持着同一个优雅的姿态。
划桨的男子穿着海军衫,听到我的话似乎得到了褒奖,在顺流的河道里他站在船头,大声的唱起歌。他唱的是《桑塔露琪亚》,接着是《我的太阳》。意大利语带着天然的韵律感,在狭窄的河道中歌声左右逢源,显得即性感又华丽。此刻你忽然觉得,语言真是多余,而艺术又是如此天成,时光最好就此停下,此刻的美好,就是旅程的彼岸。
![]() |
贡多拉辗转腾挪到一片开阔的水域,对面的建筑宏大起来。著名的总督府并没让我多么兴奋,而傍边的叹息桥正在修缮,被裹得严严实实,完全看不见,这倒也没有令我有多沮丧。当下飘荡在水城之中,或许就是满足的。
一个半小时的水城探秘最后回到原点,在登上邮轮之前,我打算去寻访一下威尼斯古老的手工艺人。
![]() |
大约略做过功课的人都知道,威尼斯的传统手工艺制品有三类,面具、彩色玻璃、蕾丝。古城内的街道大多狭窄,而建筑精细繁复,很多门前还雕刻着当年这桩房子主人的雕像和名字。古城内已经无人居住,房子都被改造成餐厅、咖啡馆、民宿和商店。几乎每一家小店内都有售卖各式各样的面具,但是只要你稍微留心,就会发现面具的背面写着:made in china。而在毗邻圣马可广场的大街上,有数家传统的彩色玻璃制品店,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移步到二层,在那里能够看到传统玻璃制品烧制的全过程。而最终令我惊艳的,是在一条不知名的小巷里的一家手工蕾丝店。店主是一位40岁左右的优雅妇人,英语带着浓重的意大利小舌音(之后几天才发现这算不错的,和希腊人讲英语才是灾难)。在她的店内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条蕾丝,以及她手工编制的蕾丝全部是黑色的。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人们总有一些误解,认为蕾丝的本色应该是白色的,那其实是洛可可审美,在巴洛克时代,只有黑色能够衬托贵族。她用蕾丝做出灯饰、首饰、各种创意用具,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最终我在她店里买走了她刚刚做好的一条项链,这条项链在之后的旅程里,陪伴我参加了MSC邮轮上的船长晚宴。
![]() |
下午四点,我不得不挥别浮光掠影的威尼斯,登上即将开启的邮轮。黄昏时分,邮轮缓缓驶出威尼斯港,整日途经的建筑——总督府、圣马可教堂、安东尼奥家的面粉厂在夕阳的余晖下一步步后退,宛若要退回古老宁静的中世纪,那里钟声响起,卫队长一乘轻骑在街上缓缓巡过,手工匠人们在熔炉前认真的吹拉,姑娘们在水畔的阳台上编织蕾丝,盛装华服的总督与夫人端起鲜红镶金的酒杯,带五彩面具的人们弹冠相庆,金色的夕阳最终落在圣人马可化身的金狮的翅膀上,守护一位17岁的少年面向东方,像此刻的我一样,百味杂陈得、与这永不褪色的古老水城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