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病,天知否?
春节临近,有几个在外读博的昔日的硕士研究生,不记恨我当年的严厉与苛刻,还念及师生之情,或打电话问候,或专程或顺路来家探望。在多数学生,一旦论文答辩完之后,便“泥牛入海无消息”的今日,还有几个学生惦着自己,心里美滋滋的,当教书匠,还图啥?说实在的,这几个弟子,大都为人厚道,基础扎实,喜书爱书,踏实向学,我相信他们将来在学术都会有所成。但细聊起来,他们中的多数似乎并不愉快。有的一年见不上导师一两面;有的觉得导师“内心世界过于丰富”,说话讲究“春秋笔法”,让人太费心思;有的读博已六七年,但导师还想继续让自己帮助做课题,不愿让其毕业。总之,各有各的难处与不快。
R君是我在现在的专业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中年龄最大的,入学时已过而立,年龄大,读书也多,在同届学生中基础最为扎实,毕业论文也深得老师们的赞誉。大概于2008年考入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时至今日,仍未毕业,我颇为不解,以其实力与勤奋,三年毕业应该没问题。一问,原来在帮导师做课题,导师交给了他数百万字的东西,要他输入计算机,根本无暇读书写论文,导师还在劝他,你是在职的,不缺这顶博士帽,不必着急毕业。最后这位弟子还安慰我:不只是对我这样,自2005年招收博士以来,这位博导还未放走一个。X君读硕士时,性格十分内向,不善言谈,有时到家里问问题,在门口徘徊再三而不敢进,必打电话再叫来其他同学做伴方按响门铃。但读书学习十分认真,无他事,每天的任务就是泡图书馆。考上博士之后,曾就论文选题征询我的意见,言导师拟让其研究某地区的子部文献,编纂一部反映该地区历代子部文献的解题书目。吾言此题太大,且经史子集中,以子部最为繁杂,诸如医家、天文算法、占候占卜、阴阳五行、琴谱杂技等,均非我等知识结构所能驾驭。但因是导师的课题,无奈还得做。结果七八年过去了,导师早已退休,X君还在那里孜孜矻矻地做着这项研究,而且丝毫不肯放宽标准。每次通话,或是见到同门传话,X君总是说愧对我多年的培养,拖延如此之久未能毕业。
我总想,身为博导,自己有能力有水平,申请多大、多少钱的课题均可,必要时也可以让弟子们适当帮助干点活,有事弟子服其劳嘛。但自己无能力做,何必为了自己一己之私利而耽误弟子的前程。身为博导,起码无有衣食之忧,房子、车子基本上都有了,票子也缺不到哪儿去,而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就业,要评职称,要买房,要娶妻生子等等,等等。何必为了自己的名利而耽误年轻人呢!试想,三四年前博士就业的形势和今天还一样吗?
曾听一位博士讲,其考博那年,有一政府官员报考,可能因外语等分数不够而未果,无奈中导师录取了她。但导师对此事始终耿耿于怀,直到毕业时还疾言厉色地说:我压根儿就没想录取你。第二年,该官员考上后,该导师径直以官职相称,不似是导师面对学生,倒像是下级面对下级。每当开题、答辩时,对官员博士和平民博士的态度及宽严标准,导师们明显不一致。
这种自私、媚官的现象,是个案?可为啥偏偏都让我的弟子碰到、让我看到了呢?若是普遍现象,那我们不仅要问:博导们,这是怎么了?
人有病,天知否?
R君是我在现在的专业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中年龄最大的,入学时已过而立,年龄大,读书也多,在同届学生中基础最为扎实,毕业论文也深得老师们的赞誉。大概于2008年考入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时至今日,仍未毕业,我颇为不解,以其实力与勤奋,三年毕业应该没问题。一问,原来在帮导师做课题,导师交给了他数百万字的东西,要他输入计算机,根本无暇读书写论文,导师还在劝他,你是在职的,不缺这顶博士帽,不必着急毕业。最后这位弟子还安慰我:不只是对我这样,自2005年招收博士以来,这位博导还未放走一个。X君读硕士时,性格十分内向,不善言谈,有时到家里问问题,在门口徘徊再三而不敢进,必打电话再叫来其他同学做伴方按响门铃。但读书学习十分认真,无他事,每天的任务就是泡图书馆。考上博士之后,曾就论文选题征询我的意见,言导师拟让其研究某地区的子部文献,编纂一部反映该地区历代子部文献的解题书目。吾言此题太大,且经史子集中,以子部最为繁杂,诸如医家、天文算法、占候占卜、阴阳五行、琴谱杂技等,均非我等知识结构所能驾驭。但因是导师的课题,无奈还得做。结果七八年过去了,导师早已退休,X君还在那里孜孜矻矻地做着这项研究,而且丝毫不肯放宽标准。每次通话,或是见到同门传话,X君总是说愧对我多年的培养,拖延如此之久未能毕业。
我总想,身为博导,自己有能力有水平,申请多大、多少钱的课题均可,必要时也可以让弟子们适当帮助干点活,有事弟子服其劳嘛。但自己无能力做,何必为了自己一己之私利而耽误弟子的前程。身为博导,起码无有衣食之忧,房子、车子基本上都有了,票子也缺不到哪儿去,而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就业,要评职称,要买房,要娶妻生子等等,等等。何必为了自己的名利而耽误年轻人呢!试想,三四年前博士就业的形势和今天还一样吗?
曾听一位博士讲,其考博那年,有一政府官员报考,可能因外语等分数不够而未果,无奈中导师录取了她。但导师对此事始终耿耿于怀,直到毕业时还疾言厉色地说:我压根儿就没想录取你。第二年,该官员考上后,该导师径直以官职相称,不似是导师面对学生,倒像是下级面对下级。每当开题、答辩时,对官员博士和平民博士的态度及宽严标准,导师们明显不一致。
这种自私、媚官的现象,是个案?可为啥偏偏都让我的弟子碰到、让我看到了呢?若是普遍现象,那我们不仅要问:博导们,这是怎么了?
人有病,天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