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原形?!《斯普特尼克恋人》读书笔记(2014/1/23)
“之后,我展开十指,定睛注视左右手心。我在上面寻找血迹。但没有血迹。无血腥,无紧绷感。血大概已经静静渗入到什么地方去了。”
当我读到小说的最后时,其实很纳闷村上春树对于结局的安排,结尾最后一段似乎是有意留给读者更多思考空间的余地,但容我不才,对于堇的消失(应该是自杀,但只是我读后自己的猜测罢了)我不知道小说是不是有很多隐喻和暗示在里面,只是我没有发觉而已。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村上鲜明的写作手法确实体现出其具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能力。整部小说的基调是压抑着、低沉着,平静的言语流露出朴实无华的质感,给人一种很淡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忧伤,是回忆。小说的节奏也很慢,场景的变换尽管不多但却很有画面感,更多的则是人物的内心独白,而这部小说吸引我的,正是这一点。就像文中的敏一样,她安静地坐在客厅沙发上,手抱后脑勺,闭目倾听朱利叶斯•卡琴演奏的勃拉姆斯叙事曲。虽是旧唱片,但演奏温情脉脉,十分耐听,没有刻意表现之处,却又曲尽其妙。
说到这,不得不提及译者林少华对于村上这部沉寂了四年后撰写的小说。他觉得这是村上在文体与视点上的“突围”,因为在非小说写作过后,村上的身心迫不及待地要写小说,但那时的他清楚自己要写的东西可能不会成为综合性的,换言之即贝多芬的“奇数式”作品。村上想要写的,是能够为自己本身预热的、比较个人化的“台地式”作品。所以处于“中间地段”的村上春树选择用这样一个关于同性恋的故事来让他的方向明确,并沿着这个方向稳稳推进一个刻度。
斯普特尼克(sputnik)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名称,意为“旅伴”、“伴随者”,在这里指的是同性恋者堇爱恋的敏,即“斯普特尼克恋人”。堇不由分说地爱上了敏,“那完全是一种纪念碑式的爱。而爱恋的对象比她年长了十七岁,已婚,且同是女性。一切由此开始,几乎一切至此结束。”故事很简单:堇喜欢“我”(我欣赏村上在小说里设置一个这样的角色,因为这样,读者可以更加真切地以单一视点或视角观察世界,把握周围各种人和事的关系的,读者的视线会受到“我”的牵引,这也是说村上春树在《斯普特尼克恋人》里作出“突围”的很重要原因,即是视角的变化。)“我”也喜欢堇,和她在一起时“我的心因之受到无比温存的抚慰,就像从夜幕下驶过无边荒野的列车窗口望见远处农舍的小小灯火”,然而两人始终未能身心融为一体。“我”当然也有强烈需求,但堇对于“我”不怀有性方面的兴趣,以致“我”为了缓解痛苦和回避危险而同其他女性发生肉体关系,甚至包括自己教的班上一个小学生的母亲。另一方面,堇对同为女性的敏怀有“犹如以排山倒海之势掠过无边草原的龙卷风一般迅猛”的真正的爱恋之情,渴望与敏结合在一起。当敏对她表示“不是我拒绝你,但我无能为力”之后,堇从希腊一座小岛上消失了,失踪了。换言之,堇置身于“中间地段”。作为同性恋者,她既不能同身为男性的“我”享受两性之爱,又不能在同为女性的敏身上得到满足。她为之焦虑、困惑,“哪里也去不了”,“哪里也抵达不了”。
这样的窘境未尝不是作者当时心境的折射,也分分钟触击着我的灵魂。我能感受到堇的两难,犹如真实的自己。很佩服堇大胆地跟敏说“喜欢你”,并试图在其背部留下自己的印记,用手指轻弹敏的乳房。尽管我知道这一切堇都设想了很久,但付诸行动总是需要有莫大的决心和勇气。而正如她的消失那样,正如她在电脑里留下的那两个文件一样,她已经想过被敏拒绝后自己该怎么走,尽管她是不想的。小说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此,我并不是想说那是什么淫秽的色情内容,只是合乎一些自己的想法看法,在某个瞬间闪现。人总是矛盾着的,可以说万物也皆如此吧。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堇患有一种与我一样的人格分裂缺失,因为我们都害怕什么,想追求得到什么,在常人面前我们是这样的自己,而另一面,我们又是一个突兀的自我形象。认清、辨别自己总让我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当中,敏的出现让堇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由此也伴随着她的“消失”;我的生命是否也出现过相似的人或事,我不得而知,由浅及深之处不痛不痒,因为有一层不可捅破的阴影搁浅在那里。我也时常痛苦着,正如小说中“我”的独白——为什么人们都必须孤独到如此地步呢?我思忖着,为什么非如此孤独不可呢?这个世界上芸芸众生无不在他人身上寻求什么,结果我们却又如此孤立无助,这是为什么?这颗行星莫非是以人们的寂寥为养分来维持其运转的不成?
“每个人都有只能在某个特殊年代得到的特殊东西。它好比微弱的火苗,幸运的人小心翼翼地呵护它助长它,使之作为松明燃烧下去。而一旦失去,火苗便永远无法找回。我失去的不仅仅是堇,连那最珍贵的火焰也随她一同失去了。”这是“我”在得知堇失踪后内心的隐隐作痛而发出的心声,虽然“我”无法给予堇想要的肉欲之欢,但却是彼此可以寻求心灵、思想的慰藉。我想,柏拉图所言的精神恋爱应该可以于此成立。
“变强本身并不是坏事,当然。但如今想来,我太习惯于自己是强者这点了,而不像去理解众多的弱者。太习惯于健康了,而不想去理解不巧不健康的人的痛苦。每当见到凡事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人,就认为无非是本人不够努力造成的,将常发牢骚的人基本看成是懒汉。当时我的人生观,虽然牢固而又讲究实际,但缺乏广博的温情与爱心,而周围没有任何人提醒我注意我这一点。”敏的话一针见血,也道出了社会大多数的现状。我也不清楚这样的人生观是社会的冷漠所致,还是自己的认知局限导致,总之,有时自己是被套进去了,也就有了相同的想法,触碰了到点。
“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蒂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当两颗卫星的轨道偶尔交叉时,我们便这样相会了。也可能两颗心相碰,但不过是一瞬之间。下一瞬间就重新陷入绝对的孤独中。总有一天会化为灰烬。”堇和敏,但愿我自己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这三段话语是小说中自认为写进心坎的,摘录时就想为什么是选择他们不是其他。原因很多,我也不能阐明得清,就像村上给小说安了这样一个留人发醒的结局一样,就像堇最后的消失,就像“我”喜欢堇,堇喜欢“我”,也喜欢敏一样。缘定一切,就自由其因果所在吧。我遇见了它们,它们让我为之一震。
当我读到小说的最后时,其实很纳闷村上春树对于结局的安排,结尾最后一段似乎是有意留给读者更多思考空间的余地,但容我不才,对于堇的消失(应该是自杀,但只是我读后自己的猜测罢了)我不知道小说是不是有很多隐喻和暗示在里面,只是我没有发觉而已。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村上鲜明的写作手法确实体现出其具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能力。整部小说的基调是压抑着、低沉着,平静的言语流露出朴实无华的质感,给人一种很淡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忧伤,是回忆。小说的节奏也很慢,场景的变换尽管不多但却很有画面感,更多的则是人物的内心独白,而这部小说吸引我的,正是这一点。就像文中的敏一样,她安静地坐在客厅沙发上,手抱后脑勺,闭目倾听朱利叶斯•卡琴演奏的勃拉姆斯叙事曲。虽是旧唱片,但演奏温情脉脉,十分耐听,没有刻意表现之处,却又曲尽其妙。
说到这,不得不提及译者林少华对于村上这部沉寂了四年后撰写的小说。他觉得这是村上在文体与视点上的“突围”,因为在非小说写作过后,村上的身心迫不及待地要写小说,但那时的他清楚自己要写的东西可能不会成为综合性的,换言之即贝多芬的“奇数式”作品。村上想要写的,是能够为自己本身预热的、比较个人化的“台地式”作品。所以处于“中间地段”的村上春树选择用这样一个关于同性恋的故事来让他的方向明确,并沿着这个方向稳稳推进一个刻度。
斯普特尼克(sputnik)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名称,意为“旅伴”、“伴随者”,在这里指的是同性恋者堇爱恋的敏,即“斯普特尼克恋人”。堇不由分说地爱上了敏,“那完全是一种纪念碑式的爱。而爱恋的对象比她年长了十七岁,已婚,且同是女性。一切由此开始,几乎一切至此结束。”故事很简单:堇喜欢“我”(我欣赏村上在小说里设置一个这样的角色,因为这样,读者可以更加真切地以单一视点或视角观察世界,把握周围各种人和事的关系的,读者的视线会受到“我”的牵引,这也是说村上春树在《斯普特尼克恋人》里作出“突围”的很重要原因,即是视角的变化。)“我”也喜欢堇,和她在一起时“我的心因之受到无比温存的抚慰,就像从夜幕下驶过无边荒野的列车窗口望见远处农舍的小小灯火”,然而两人始终未能身心融为一体。“我”当然也有强烈需求,但堇对于“我”不怀有性方面的兴趣,以致“我”为了缓解痛苦和回避危险而同其他女性发生肉体关系,甚至包括自己教的班上一个小学生的母亲。另一方面,堇对同为女性的敏怀有“犹如以排山倒海之势掠过无边草原的龙卷风一般迅猛”的真正的爱恋之情,渴望与敏结合在一起。当敏对她表示“不是我拒绝你,但我无能为力”之后,堇从希腊一座小岛上消失了,失踪了。换言之,堇置身于“中间地段”。作为同性恋者,她既不能同身为男性的“我”享受两性之爱,又不能在同为女性的敏身上得到满足。她为之焦虑、困惑,“哪里也去不了”,“哪里也抵达不了”。
这样的窘境未尝不是作者当时心境的折射,也分分钟触击着我的灵魂。我能感受到堇的两难,犹如真实的自己。很佩服堇大胆地跟敏说“喜欢你”,并试图在其背部留下自己的印记,用手指轻弹敏的乳房。尽管我知道这一切堇都设想了很久,但付诸行动总是需要有莫大的决心和勇气。而正如她的消失那样,正如她在电脑里留下的那两个文件一样,她已经想过被敏拒绝后自己该怎么走,尽管她是不想的。小说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此,我并不是想说那是什么淫秽的色情内容,只是合乎一些自己的想法看法,在某个瞬间闪现。人总是矛盾着的,可以说万物也皆如此吧。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堇患有一种与我一样的人格分裂缺失,因为我们都害怕什么,想追求得到什么,在常人面前我们是这样的自己,而另一面,我们又是一个突兀的自我形象。认清、辨别自己总让我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当中,敏的出现让堇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由此也伴随着她的“消失”;我的生命是否也出现过相似的人或事,我不得而知,由浅及深之处不痛不痒,因为有一层不可捅破的阴影搁浅在那里。我也时常痛苦着,正如小说中“我”的独白——为什么人们都必须孤独到如此地步呢?我思忖着,为什么非如此孤独不可呢?这个世界上芸芸众生无不在他人身上寻求什么,结果我们却又如此孤立无助,这是为什么?这颗行星莫非是以人们的寂寥为养分来维持其运转的不成?
“每个人都有只能在某个特殊年代得到的特殊东西。它好比微弱的火苗,幸运的人小心翼翼地呵护它助长它,使之作为松明燃烧下去。而一旦失去,火苗便永远无法找回。我失去的不仅仅是堇,连那最珍贵的火焰也随她一同失去了。”这是“我”在得知堇失踪后内心的隐隐作痛而发出的心声,虽然“我”无法给予堇想要的肉欲之欢,但却是彼此可以寻求心灵、思想的慰藉。我想,柏拉图所言的精神恋爱应该可以于此成立。
“变强本身并不是坏事,当然。但如今想来,我太习惯于自己是强者这点了,而不像去理解众多的弱者。太习惯于健康了,而不想去理解不巧不健康的人的痛苦。每当见到凡事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人,就认为无非是本人不够努力造成的,将常发牢骚的人基本看成是懒汉。当时我的人生观,虽然牢固而又讲究实际,但缺乏广博的温情与爱心,而周围没有任何人提醒我注意我这一点。”敏的话一针见血,也道出了社会大多数的现状。我也不清楚这样的人生观是社会的冷漠所致,还是自己的认知局限导致,总之,有时自己是被套进去了,也就有了相同的想法,触碰了到点。
“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蒂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当两颗卫星的轨道偶尔交叉时,我们便这样相会了。也可能两颗心相碰,但不过是一瞬之间。下一瞬间就重新陷入绝对的孤独中。总有一天会化为灰烬。”堇和敏,但愿我自己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这三段话语是小说中自认为写进心坎的,摘录时就想为什么是选择他们不是其他。原因很多,我也不能阐明得清,就像村上给小说安了这样一个留人发醒的结局一样,就像堇最后的消失,就像“我”喜欢堇,堇喜欢“我”,也喜欢敏一样。缘定一切,就自由其因果所在吧。我遇见了它们,它们让我为之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