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两宋、辽、金建筑总结
一、设计与施工:分工细致、组织严密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自喻皓造《木经》,丁缓、李菊,遂为殿中无双。后世得其法,揣长楔大,理木有僝,削木有斤,平木有铲,析木有锯,并胶有橹,钉木有槛,隐括蒸矫,以制其拘。凡不得入者利其拴,不得合者利其榫。造千庑万厦于斗达到中,不溢禾芒蛛网于层楼之上。
说明在宋代达到的水平,分工极其明细,工具非常周全,技术非常成熟,而且施工很文明,做完了楼,楼上连蜘蛛网都没有,很干净。
“估计最尊,谓之料估先。次之大木匠,而锯工、雕工、斗料工、安装菱花匠随之,皆工部住坐雇觅之辈。”
建筑过程的分工,估计带有设计色彩。说明当时的分工精细。
二、建筑平面的标准化和规则化
宋以前不了解,但营造法式中有殿阁地盘分槽这样一节,对不同开间不同进深的建筑,确定了几种很规则的平面
分心斗底槽、副阶周匝身内金厢斗底槽、副阶周匝身内单槽、副阶周匝身内双槽。
各种可能的大殿阁平面形式都列举出来,实际修建无非是开间多一点,进深多一点,但是大致格局都如此,形成了建筑的标准化。
这四种殿堂式结构基本平面,可以说是对高等级建筑的平面模式规定了一些基本的标准。
这是一个标准化和规则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随着北宋灭亡就终止了,到了金就开始变通,因为它没有那么多木料,于是出现减柱的做法。
三、宋辽金建筑在大木作上的变迁——结构趋于成熟
比如对结构分类:殿堂式、厅堂式
很多归纳总结用一句话描述梁架形式,例如:八架椽屋 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
非常程式化
四、辽金建筑的特殊变化
辽金建筑出现的灵活变通的做法:减柱、移柱
节约木料,为了室内空间更加开阔,灵活
尝试消除大梁:山西万荣县赵村,金代稷王庙大殿,完全不用大梁,只有平梁,在脊槫的平梁下面,用了很多斜撑的构件来支撑这个屋顶,居然盖成了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的中型厅堂式结构,当地百姓叫它“无梁殿“
金代建筑在木料来源上受制约,于是很有创造性。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自喻皓造《木经》,丁缓、李菊,遂为殿中无双。后世得其法,揣长楔大,理木有僝,削木有斤,平木有铲,析木有锯,并胶有橹,钉木有槛,隐括蒸矫,以制其拘。凡不得入者利其拴,不得合者利其榫。造千庑万厦于斗达到中,不溢禾芒蛛网于层楼之上。
说明在宋代达到的水平,分工极其明细,工具非常周全,技术非常成熟,而且施工很文明,做完了楼,楼上连蜘蛛网都没有,很干净。
“估计最尊,谓之料估先。次之大木匠,而锯工、雕工、斗料工、安装菱花匠随之,皆工部住坐雇觅之辈。”
建筑过程的分工,估计带有设计色彩。说明当时的分工精细。
二、建筑平面的标准化和规则化
宋以前不了解,但营造法式中有殿阁地盘分槽这样一节,对不同开间不同进深的建筑,确定了几种很规则的平面
分心斗底槽、副阶周匝身内金厢斗底槽、副阶周匝身内单槽、副阶周匝身内双槽。
各种可能的大殿阁平面形式都列举出来,实际修建无非是开间多一点,进深多一点,但是大致格局都如此,形成了建筑的标准化。
这四种殿堂式结构基本平面,可以说是对高等级建筑的平面模式规定了一些基本的标准。
这是一个标准化和规则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随着北宋灭亡就终止了,到了金就开始变通,因为它没有那么多木料,于是出现减柱的做法。
三、宋辽金建筑在大木作上的变迁——结构趋于成熟
比如对结构分类:殿堂式、厅堂式
很多归纳总结用一句话描述梁架形式,例如:八架椽屋 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
非常程式化
四、辽金建筑的特殊变化
辽金建筑出现的灵活变通的做法:减柱、移柱
节约木料,为了室内空间更加开阔,灵活
尝试消除大梁:山西万荣县赵村,金代稷王庙大殿,完全不用大梁,只有平梁,在脊槫的平梁下面,用了很多斜撑的构件来支撑这个屋顶,居然盖成了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的中型厅堂式结构,当地百姓叫它“无梁殿“
金代建筑在木料来源上受制约,于是很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