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最后一课》与历史真相大相径庭 法国人不学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并不陌生,这篇作品因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中而被人们熟知。不过据法国中文媒体《欧洲时报》网转引的一篇博文,法国中学教材并没有选入《最后一课》。本报记者昨日连线几位法国人核实后发现,确实很少有法国人知道都德写有《最后一课》这篇文章。
■与历史真相大相径庭
这篇名为《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的内幕》的博文中说,通过和法国朋友的交流得知,法国人并不像中国人那样学习这篇文章,法国中学没有要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
《最后一课》是都德于1873年发表的一篇作品,写于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被迫改学德语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常被看作是表现法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章。
不过博文里写道,真实的历史其实与文章中所描述的恰恰相反。“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重新成为德国领土后,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但在《最后一课》中,写的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显然和历史大相径庭。”
■阿尔萨斯被德法争夺
阿尔萨斯位于法国东北部地区,是法国本土上面积最小的行政区域,隔莱茵河与德国相望。
历史上,阿尔萨斯在17世纪以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1618年至1648年战争后,根据和约割让给法国,但当地居民对法语存在抵制倾向。普法战争(1870-1871)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一战结束后属法国领土,二战初期被纳粹德国占领,二战结束后归还给法国。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后,驱逐了1871年后移入阿尔萨斯的德裔居民,学校上课一律用法语,街道和店铺名字也只准用法语。
博文中写道,“或许由于法国教育部门认识到课文故事和历史现实的不同,不继续传授给学生,也是尊重历史和当地居民感情的表现。”
■没有读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我从来没有看过。”法国退休工程师菲利普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当记者告诉他,这篇文章在中国家喻户晓时,他表现得很吃惊。
在医院工作的弗朗索瓦兹曾经在阿尔萨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生活过4年,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不知道《最后一课》,但她说都德在法国还是有很高的知名度的。“很多人都知道都德,因为我们在中学里要学他的文章,不过不是《最后一课》那篇文章,而是《磨坊书札》的节选。”
据弗朗索瓦兹介绍,阿尔萨斯地区的居民大都能讲三种语言:阿尔萨斯语、法语和德语,而且受历史影响,很多人的名字中都带有德语名字。“在斯特拉斯堡,很多建筑都有德国的风格,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和德国人相似,比如爱吃肉食等等。”在弗朗索瓦兹看来,德法之争的那一页已经成为历史,今天的阿尔萨斯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在学校里,孩子们不仅学法语和德语,也学英语和西班牙语。”
2010年04月02日 08:08 北京青年报
相信所有上过初中的中国年轻人都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吧。 现在20多岁的我,也有幸去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走了几个城市,感受了当地的文化,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可以说就是一个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的编造之作。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法国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而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一八七○年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个小说,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当时的老师韩麦尔说,法语是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和以后都要改学德语的事情。可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见到的,在阿尔萨斯的WISSEMBOURG,虽然街道名,商店名是法语,可老百姓说的都是德语。斯特拉斯堡(阿尔萨斯首府),连城市名字都是德语街道(STRASSE)和城堡(BURG或BOURG)两词的联拼,老百姓基本都会说德语。要知道,在巴黎,别说德语,碰到个会说英语的都难。这就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按都德的说法,德国占领后,才会强迫他们学说德文的。法国既然都收复他们这么久啦,怎么这个地方的人还说德语呢?怎么回事呢?
WISSEMBOURG市内,房屋建筑也和德国没什么区别。
这个阿尔萨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居民本来就是属于日耳曼族的阿勒曼人,原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直至17世纪根据《威斯特法伦条约》( 1552年,法国瓦罗亚王朝向东进行领土扩张,占领了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在内的德意志的大片领土。在十七世纪上半期的欧洲30年战争中,德国被法国和瑞典打败。1648年,交战双方经过长期谈判,最终签订了威斯特里亚条约,按各约规定,德国正式确认法国在1552年占领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内的广大领土。)才开始接受法国统治。当地居民对法国统治者强加的语言和习俗不断地予以抵制。当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成为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的领土后,当地150万居民中大约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被迫迁移到法国居住。
以上摘自维基百科。
看到了吗,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但在《最后一课》中,写得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小弗郎士甚至想,“〔普鲁士人〕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那就离事实太远了。都德对德国强迫阿尔萨斯人学说德语感到非常愤慨,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据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245页记载——“一战后,法国政府企图同化该地,特别是企图用国立学校取代当地传统的教会学校,并禁止德文报纸出版(德语是当地75%居民使用的书面语)”。后果是:“阿尔萨斯自治运动蓬勃发展,寻求在法兰西共和国内自治。”后来法国政府放弃了这些文化同化的措施,自治运动才停歇。二战后的法国则直接驱逐了1871年后移入阿尔萨斯的德裔居民,学校上课一律用法语,街道和店铺名字也只准用法语。这不就是最后一课的相反版本吗?只不过小弗郎士心中的坏家伙由德国变成了法国。
即便这样,现在的阿尔萨斯,仍有众多操着德语的老百姓们。。。。
http://gaizhaohua.blog.sohu.com/139722906.html
■与历史真相大相径庭
这篇名为《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的内幕》的博文中说,通过和法国朋友的交流得知,法国人并不像中国人那样学习这篇文章,法国中学没有要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
《最后一课》是都德于1873年发表的一篇作品,写于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被迫改学德语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常被看作是表现法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章。
不过博文里写道,真实的历史其实与文章中所描述的恰恰相反。“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重新成为德国领土后,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但在《最后一课》中,写的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显然和历史大相径庭。”
■阿尔萨斯被德法争夺
阿尔萨斯位于法国东北部地区,是法国本土上面积最小的行政区域,隔莱茵河与德国相望。
历史上,阿尔萨斯在17世纪以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1618年至1648年战争后,根据和约割让给法国,但当地居民对法语存在抵制倾向。普法战争(1870-1871)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一战结束后属法国领土,二战初期被纳粹德国占领,二战结束后归还给法国。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后,驱逐了1871年后移入阿尔萨斯的德裔居民,学校上课一律用法语,街道和店铺名字也只准用法语。
博文中写道,“或许由于法国教育部门认识到课文故事和历史现实的不同,不继续传授给学生,也是尊重历史和当地居民感情的表现。”
■没有读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我从来没有看过。”法国退休工程师菲利普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当记者告诉他,这篇文章在中国家喻户晓时,他表现得很吃惊。
在医院工作的弗朗索瓦兹曾经在阿尔萨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生活过4年,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不知道《最后一课》,但她说都德在法国还是有很高的知名度的。“很多人都知道都德,因为我们在中学里要学他的文章,不过不是《最后一课》那篇文章,而是《磨坊书札》的节选。”
据弗朗索瓦兹介绍,阿尔萨斯地区的居民大都能讲三种语言:阿尔萨斯语、法语和德语,而且受历史影响,很多人的名字中都带有德语名字。“在斯特拉斯堡,很多建筑都有德国的风格,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和德国人相似,比如爱吃肉食等等。”在弗朗索瓦兹看来,德法之争的那一页已经成为历史,今天的阿尔萨斯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在学校里,孩子们不仅学法语和德语,也学英语和西班牙语。”
2010年04月02日 08:08 北京青年报
相信所有上过初中的中国年轻人都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吧。 现在20多岁的我,也有幸去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走了几个城市,感受了当地的文化,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可以说就是一个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的编造之作。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法国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而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一八七○年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个小说,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当时的老师韩麦尔说,法语是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和以后都要改学德语的事情。可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见到的,在阿尔萨斯的WISSEMBOURG,虽然街道名,商店名是法语,可老百姓说的都是德语。斯特拉斯堡(阿尔萨斯首府),连城市名字都是德语街道(STRASSE)和城堡(BURG或BOURG)两词的联拼,老百姓基本都会说德语。要知道,在巴黎,别说德语,碰到个会说英语的都难。这就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按都德的说法,德国占领后,才会强迫他们学说德文的。法国既然都收复他们这么久啦,怎么这个地方的人还说德语呢?怎么回事呢?
WISSEMBOURG市内,房屋建筑也和德国没什么区别。
这个阿尔萨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居民本来就是属于日耳曼族的阿勒曼人,原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直至17世纪根据《威斯特法伦条约》( 1552年,法国瓦罗亚王朝向东进行领土扩张,占领了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在内的德意志的大片领土。在十七世纪上半期的欧洲30年战争中,德国被法国和瑞典打败。1648年,交战双方经过长期谈判,最终签订了威斯特里亚条约,按各约规定,德国正式确认法国在1552年占领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内的广大领土。)才开始接受法国统治。当地居民对法国统治者强加的语言和习俗不断地予以抵制。当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成为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的领土后,当地150万居民中大约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被迫迁移到法国居住。
以上摘自维基百科。
看到了吗,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但在《最后一课》中,写得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小弗郎士甚至想,“〔普鲁士人〕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那就离事实太远了。都德对德国强迫阿尔萨斯人学说德语感到非常愤慨,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据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245页记载——“一战后,法国政府企图同化该地,特别是企图用国立学校取代当地传统的教会学校,并禁止德文报纸出版(德语是当地75%居民使用的书面语)”。后果是:“阿尔萨斯自治运动蓬勃发展,寻求在法兰西共和国内自治。”后来法国政府放弃了这些文化同化的措施,自治运动才停歇。二战后的法国则直接驱逐了1871年后移入阿尔萨斯的德裔居民,学校上课一律用法语,街道和店铺名字也只准用法语。这不就是最后一课的相反版本吗?只不过小弗郎士心中的坏家伙由德国变成了法国。
即便这样,现在的阿尔萨斯,仍有众多操着德语的老百姓们。。。。
http://gaizhaohua.blog.sohu.com/139722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