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两宋、辽、金时期佛塔建筑
佛塔:有楼阁式、密檐式
木构佛塔大都是楼阁式
现在佛塔,纯木构的只有山西应县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历史上木构佛塔很多,但都没有保存下来
佛塔从南北朝佛教兴起后,就大量建造
唐代佛塔很多,辽宋金时代的遗存很多,仅辽宋金三百年时间,著名的佛塔就有八十多座
从材料分类:木塔、石塔、砖塔、砖心木檐塔(南方多见)、铁塔、陶塔
从造型分类:楼阁式:特别在汉地,南方地区,实用理性概念
密檐式:多在北方,辽金地区,更带宗教祭祀色彩,无内部空间,只有地宫
华塔:花塔,造型奇特
单檐塔:隋唐时多,宋辽少
从平面上分:八角塔:宋代大量 ,英文佛塔为pagoda ,可能由此音译
方形塔:唐代较多
木构佛塔:北魏洛阳永宁寺塔 140多米木结构
隋唐长安禅定寺塔 80多米,存在了两百多年,唐末被毁
北宋东京汴梁开宝寺塔 80多米,向西北倾斜,造塔匠喻皓说:京师多西北风,吹之百年则正已。
应县木塔:现存唯一,是中古时期最高,也是最古老的高层木塔,保存非常完美,外观五层,内部结构九层,底层重檐,有六层檐子,八角形平面,创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是典型的殿前塔格局,南北朝至隋唐很多见,后有九开间大殿,现只有遗存,现在寺里头遗址上还有山门、钟楼、佛塔、佛殿。平面八角,底层直径30.27米,外观五层,实为九层,中间有四个结构性暗层,暗层里加了斜撑,结构很稳固,塔身六层,首层为重檐带副阶,有一圈回廊。柱子双套筒式,很像金厢斗底槽,中空。殿堂式结构,内外柱同高,中间有一个结构层,斗拱层,斗拱层加柱,柱加铺作层,铺作层再加平座,平座再加柱,每层都是平的可以走,这个结构很整齐,彼此各层拉结很紧密。第一层特别高,十几米,中间供奉一个大佛像,还有藻井,周围有壁画。二至五层,中心中空,有了佛座,各层之间有楼梯,楼梯布置很巧妙,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角上斜着摆,均匀分布在四个方向,对塔不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和损害。塔身也经过仔细设计,整个塔控制在七个首层塔身柱柱高的比例,首层檐柱副阶柱子高也是个辅助模数,跟各层塔身都有关系。高度比例控制在中国木结构建筑中用的很多,因为木结构,本身是一个控制。还有柱高不与间之广,开间比柱子高,接近或略高一点,使整个建筑显得很平。
中国建筑有一种很平稳,匍匐在大地的感觉。
五代时期的砖石塔:
五代时期是从唐到宋的过渡时期,塔的形象也代表了这种过渡性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
隋代舍利塔的基础上,五代时期重建的
栖霞寺是唐代佛教中国四绝之一
唐代中国佛教四绝(当时汉地寺院的四绝):建康栖霞寺、山西长清灵岩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
隋代仁寿年间,隋文帝在全国造塔一百一十多座,栖霞寺几乎是第一座,因为诏书上把它提了出来“先往蒋州栖霞寺,洎三十州次五十三州等寺起塔”,蒋州即现在南京附近有蒋山。
栖霞寺舍利塔建于五代南唐,是一个八角形平面的密檐塔,高五层,18米,相当于六层楼高
下面是一个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下面还有塔基
上面的塔刹是后世修的
塔基的八面是雕刻有释迦牟尼的八相成道图
塔身的各层八角都有倚柱,雕有文殊、普贤、四大天王的浮雕,还有很多佛像、飞天、伎乐等
檐子是石头雕的,但是仿木,这是中国砖石结构的一个特点:砖石仿木
杭州闸口白塔:
钱塘江边,梁思成在很早发现并有专门的论文
塔的本身比例修长,挺拔、高峻
楼阁式塔,平面式八角形,外观九层,高14.2米
下有须弥座,有平座栏杆
有门,有雕刻,非常精美
在束腰的部分,须弥座上的束腰,有陀罗尼经
所以它既是一个塔,又是陀罗尼经幢(密宗)
密宗传入在唐代特别盛行,很多人建不起塔就建一个经幢,经幢上刻满陀罗尼经,然后就可以有救护的力量,神秘的力量
塔的上面是木楼阁,可以看出很多五代的建筑形态
比如用了梭柱状的转角移柱(宋代梭柱是上面收下面直,这个是上下都收,表面唐和五代的建筑形态)
阑额上用了七朱八白,这种彩绘式样的小方格
关于唐代的彩绘,据记载是七朱八白(红白相间的格)显得简朴大方
每间有补间铺作,说明向晚建过渡
斗拱是五铺作
同时期很接近的另外两座塔:
杭州灵隐寺的双石塔,吴越王钱弘俶十四年(宋建隆元年,960)
“是岁,王重创灵隐寺,立石塔四”
当时建了四座石塔,现有两座保存完好
楼阁式塔,有门有雕像,有仿木的斗拱
闸口白塔和灵隐寺双石塔很多做法如出一辙,应该是一批工匠做的,所以把它归在五代,因为灵隐寺双石塔肯定是五代的,闸口石塔与它形制接近,应该同时代
五代还有两座砖塔值得了解: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和河南的武涉县妙乐寺塔
这两个塔是两种风格
虎丘云岩寺塔比较高,47.5米,八角形,七级,楼阁式
云岩寺名是北宋时候,更早名为虎丘报恩寺
原来叫虎丘,后为避讳唐太祖李虎,改叫五丘,后又改虎丘
砖砌,砖上叠涩出檐,出檐上本有木椽子,木椽子上再加檐口
后木椽子没有了,久而久之完全像一个砖砌的塔
斗拱也是砖做的,还有真门假门四个方向
是所谓的中国比萨斜塔,用了方法加固,因为山体滑动开始倾斜
建造年代是钱弘俶十三年,后周显得六年,公元959年,在宋之前
平面是双套筒,中间十字砖砌的形式
河南武涉县妙乐寺塔:
妙乐这个词来自佛经《妙法莲华经》,代表一个极乐、妙乐的环境
所以这个建筑肯定在《妙法莲华经》形成之后
现在推断它建寺时间大概是北魏时期,曾经有过一个五层的石塔
现在这个塔是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建,公元955年左右
十三层的方形密檐塔,带有明显唐塔的痕迹
五代塔具有唐到宋的转折,但又不像唐塔,比唐塔显得精致
比如塔刹的四角各有一个精致的石狮子
首层叠涩檐上用了山花蕉叶的雕饰,非常精美
塔刹几乎是完整的,几乎没有缝隙
它之前曾经有过一个五层的石塔,可能比现在这个尺度更大,但是已经没有了
它的曲线与唐代密檐塔也不一样
有一些弯曲,显得柔和,塔刹也比较的明显
是由唐到宋的一个过渡,工艺水平也高了
现在这个塔有半层是埋在土里的,因为抗战时黄河水带来很多淤泥被埋
整体上比唐代塔多几分精致,它的塔刹又非常精美,是很难得的一座五代时的塔
山花蕉叶比唐代多几分细致
叠涩出檐,上面不加木檐,唐代建筑比较质朴,不用木檐,宋代以后,叠涩出檐,再加木檐,变成砖心木檐
木构佛塔大都是楼阁式
现在佛塔,纯木构的只有山西应县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历史上木构佛塔很多,但都没有保存下来
佛塔从南北朝佛教兴起后,就大量建造
唐代佛塔很多,辽宋金时代的遗存很多,仅辽宋金三百年时间,著名的佛塔就有八十多座
从材料分类:木塔、石塔、砖塔、砖心木檐塔(南方多见)、铁塔、陶塔
从造型分类:楼阁式:特别在汉地,南方地区,实用理性概念
密檐式:多在北方,辽金地区,更带宗教祭祀色彩,无内部空间,只有地宫
华塔:花塔,造型奇特
单檐塔:隋唐时多,宋辽少
从平面上分:八角塔:宋代大量 ,英文佛塔为pagoda ,可能由此音译
方形塔:唐代较多
木构佛塔:北魏洛阳永宁寺塔 140多米木结构
隋唐长安禅定寺塔 80多米,存在了两百多年,唐末被毁
北宋东京汴梁开宝寺塔 80多米,向西北倾斜,造塔匠喻皓说:京师多西北风,吹之百年则正已。
应县木塔:现存唯一,是中古时期最高,也是最古老的高层木塔,保存非常完美,外观五层,内部结构九层,底层重檐,有六层檐子,八角形平面,创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是典型的殿前塔格局,南北朝至隋唐很多见,后有九开间大殿,现只有遗存,现在寺里头遗址上还有山门、钟楼、佛塔、佛殿。平面八角,底层直径30.27米,外观五层,实为九层,中间有四个结构性暗层,暗层里加了斜撑,结构很稳固,塔身六层,首层为重檐带副阶,有一圈回廊。柱子双套筒式,很像金厢斗底槽,中空。殿堂式结构,内外柱同高,中间有一个结构层,斗拱层,斗拱层加柱,柱加铺作层,铺作层再加平座,平座再加柱,每层都是平的可以走,这个结构很整齐,彼此各层拉结很紧密。第一层特别高,十几米,中间供奉一个大佛像,还有藻井,周围有壁画。二至五层,中心中空,有了佛座,各层之间有楼梯,楼梯布置很巧妙,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角上斜着摆,均匀分布在四个方向,对塔不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和损害。塔身也经过仔细设计,整个塔控制在七个首层塔身柱柱高的比例,首层檐柱副阶柱子高也是个辅助模数,跟各层塔身都有关系。高度比例控制在中国木结构建筑中用的很多,因为木结构,本身是一个控制。还有柱高不与间之广,开间比柱子高,接近或略高一点,使整个建筑显得很平。
中国建筑有一种很平稳,匍匐在大地的感觉。
五代时期的砖石塔:
五代时期是从唐到宋的过渡时期,塔的形象也代表了这种过渡性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
隋代舍利塔的基础上,五代时期重建的
栖霞寺是唐代佛教中国四绝之一
唐代中国佛教四绝(当时汉地寺院的四绝):建康栖霞寺、山西长清灵岩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
隋代仁寿年间,隋文帝在全国造塔一百一十多座,栖霞寺几乎是第一座,因为诏书上把它提了出来“先往蒋州栖霞寺,洎三十州次五十三州等寺起塔”,蒋州即现在南京附近有蒋山。
栖霞寺舍利塔建于五代南唐,是一个八角形平面的密檐塔,高五层,18米,相当于六层楼高
下面是一个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下面还有塔基
上面的塔刹是后世修的
塔基的八面是雕刻有释迦牟尼的八相成道图
塔身的各层八角都有倚柱,雕有文殊、普贤、四大天王的浮雕,还有很多佛像、飞天、伎乐等
檐子是石头雕的,但是仿木,这是中国砖石结构的一个特点:砖石仿木
杭州闸口白塔:
钱塘江边,梁思成在很早发现并有专门的论文
塔的本身比例修长,挺拔、高峻
楼阁式塔,平面式八角形,外观九层,高14.2米
下有须弥座,有平座栏杆
有门,有雕刻,非常精美
在束腰的部分,须弥座上的束腰,有陀罗尼经
所以它既是一个塔,又是陀罗尼经幢(密宗)
密宗传入在唐代特别盛行,很多人建不起塔就建一个经幢,经幢上刻满陀罗尼经,然后就可以有救护的力量,神秘的力量
塔的上面是木楼阁,可以看出很多五代的建筑形态
比如用了梭柱状的转角移柱(宋代梭柱是上面收下面直,这个是上下都收,表面唐和五代的建筑形态)
阑额上用了七朱八白,这种彩绘式样的小方格
关于唐代的彩绘,据记载是七朱八白(红白相间的格)显得简朴大方
每间有补间铺作,说明向晚建过渡
斗拱是五铺作
同时期很接近的另外两座塔:
杭州灵隐寺的双石塔,吴越王钱弘俶十四年(宋建隆元年,960)
“是岁,王重创灵隐寺,立石塔四”
当时建了四座石塔,现有两座保存完好
楼阁式塔,有门有雕像,有仿木的斗拱
闸口白塔和灵隐寺双石塔很多做法如出一辙,应该是一批工匠做的,所以把它归在五代,因为灵隐寺双石塔肯定是五代的,闸口石塔与它形制接近,应该同时代
五代还有两座砖塔值得了解: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和河南的武涉县妙乐寺塔
这两个塔是两种风格
虎丘云岩寺塔比较高,47.5米,八角形,七级,楼阁式
云岩寺名是北宋时候,更早名为虎丘报恩寺
原来叫虎丘,后为避讳唐太祖李虎,改叫五丘,后又改虎丘
砖砌,砖上叠涩出檐,出檐上本有木椽子,木椽子上再加檐口
后木椽子没有了,久而久之完全像一个砖砌的塔
斗拱也是砖做的,还有真门假门四个方向
是所谓的中国比萨斜塔,用了方法加固,因为山体滑动开始倾斜
建造年代是钱弘俶十三年,后周显得六年,公元959年,在宋之前
平面是双套筒,中间十字砖砌的形式
河南武涉县妙乐寺塔:
妙乐这个词来自佛经《妙法莲华经》,代表一个极乐、妙乐的环境
所以这个建筑肯定在《妙法莲华经》形成之后
现在推断它建寺时间大概是北魏时期,曾经有过一个五层的石塔
现在这个塔是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建,公元955年左右
十三层的方形密檐塔,带有明显唐塔的痕迹
五代塔具有唐到宋的转折,但又不像唐塔,比唐塔显得精致
比如塔刹的四角各有一个精致的石狮子
首层叠涩檐上用了山花蕉叶的雕饰,非常精美
塔刹几乎是完整的,几乎没有缝隙
它之前曾经有过一个五层的石塔,可能比现在这个尺度更大,但是已经没有了
它的曲线与唐代密檐塔也不一样
有一些弯曲,显得柔和,塔刹也比较的明显
是由唐到宋的一个过渡,工艺水平也高了
现在这个塔有半层是埋在土里的,因为抗战时黄河水带来很多淤泥被埋
整体上比唐代塔多几分精致,它的塔刹又非常精美,是很难得的一座五代时的塔
山花蕉叶比唐代多几分细致
叠涩出檐,上面不加木檐,唐代建筑比较质朴,不用木檐,宋代以后,叠涩出檐,再加木檐,变成砖心木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