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墙外看墙内
一、
“09年7月份,我以一个不怎么样的分数考上了一间不怎么样的高中,过上了三年不知所谓的所谓高中生活。我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所有热血的岁月。如果非要在这段岁月中用一句简单精确高度概括的话来描述,那么这句话便是三个字:混日子。
我不知道僵化的教育体制用三年的时间能把我改造成怎样,我也不清楚到底在得与失之间究竟孰轻孰重。若是你在此刻发现我变化巨大,那你必须得感叹:操……这种混账的教育模式真他妈厉害。”
这是2012年高考结束后写在《高中毕业生和傻逼加工厂》的开头两段话。时间过得很快,一年半过去了。现在看回过去杂文所记录的东西,少年意气,措辞一向比较偏激,言论也不由得有失偏颇。检讨一下,确实如此。刚逃离了厌恶已久的生活,摆脱了机械麻木的运作,表达出来的大多数都是负面情绪,所以再赤裸的吐槽,都在所难免。
临近期末,又到了应试季度。前段时间跟朋友关于“该不该安分守己地去上课与明白自身需求的问题”探讨了一番,后来他无奈被我一句“我觉得我不是读书的料”而无语。
不听课的坏习惯是在初中的时候养成的,但最终的定型以及肆意蔓延至各个科目是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上。
初中的时候我觉得语文课很是枯燥,而且老师除了吹牛,还是吹牛,关键吹起来还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于是我就开始看各种各样的课外书来打发时间。
高一时有一次在语文课堂上,我在台下看青年文摘,没想到老师突然走到桌前,出其不意的把我的书抢过去,并当着全班人的面怒斥了我一顿,课后我才知道,那节课说的是期中考的考试重点。
一直以来,对教科书上指定的重点都没多大的兴趣,又对老师传道授业的基本立场持怀疑态度,而大多数老师又是基于应试的目的来应教,所以导火线一来,就真的开始不怎么听课了。
自始之后,我就开始自学,对考点有所涉猎以应付考试之外,便把剩下的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或者对自身有用的知识上,这样的作法在外人看来是很贱的,因为那时候我居然把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背得滚瓜烂熟但却老是在语文试卷上的古诗默写题上只拿个一两分。
逐渐地,也许是因为自身偏执的性格,很多课都没有再听了。而且还总结出一个“八二定理”————课堂上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可以在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内说完的,而老师硬是把教学任务撑满这百分之百的课堂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还不让同学做其他与该课程无关的东西。
我以前觉得,这个理论在我高中所学的所有文科科目上都是成立的,但这也就根深蒂固了我不听课的坏习惯,以致于大学以后有些课堂上百分之百都是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点,我却再也无法集中精神学起来了。
后来我才明白,这其实与自由有关,这与我所追求的自由有关。我不喜欢循规蹈矩的跟着老师的节奏,也不喜欢在条条框框中迷失自我,更不喜欢在课堂上没有思想自由。
我在初中的时候开始认同“因材施教”的理念, “自由教育”的意识开始萌芽,认为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而制定教学方法,千篇一律下来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集体进步,但却不利于个人发展。而学生个人应该跳出老师指定的圈子进行自我提升。当时所在的学校初二开始分尖子班和普通班,我觉得很好,而且我也以渣渣的分数跨进了尖子班的门槛。但是这种分班方式下导致的则是两极分化,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而差生则更差,最后的中考导致了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六十的普通班无一人能够考上重点高中。不过,这并不是因材施教的错,这只是在因材施教下教师资源分配不均的错。
在这种“自由教育”的意识和学校这个相对宽松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学生个体,在学习上,我由此衍生出来很多不合群的习惯。不爱听课是其中的一点。
有句话说得很好,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我坚信这一点并将之付诸实践,难过的是,我的方向有点偏,走起来是那么的费劲。
我一直认为,高考和应试就是一道墙,而学生跳出了应试的圈子,不依赖固定硬化的模式来进行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也很庆幸,长期以来在自由教育和行为上的叛逆衍生出来的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独立精神,是那么的可贵。
二、
在一年半后的现在,我想再跟这道高墙谈谈。
作为一个经已翻出了高考这道墙的学生,再次回首以往高墙内的生活,是否应该要有一个全新的看法。
高中三年,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定要考上哪所大学且要为之努力奋斗。一直都没有把目光聚集在哪所大学上,只把自己的要求定在了“过得去就好了…”,这是我的不知进取之处。但这并不能否定我也有为这个“过得去”的标准努力并且卑微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我承认高中三年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应付高考的主要目标中,但我也不像那些激进分子一样抨击着我们的高考。那时候的我只是有点偏执。只是一直偏执于,你为什么不改革,为什么不完善,为什么不优化?倘若我能够屏蔽掉这些条条框框的压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上,或许结果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子的了。
大学后才意识到,一个人对社会各种现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都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过于去关心外事而造成对自身的忽略,那就肯定不好了。
想必那时候很多真正的智者早已想通,两耳不闻窗外事,因为他们深知怎样去为此郁闷,烦恼,倒不如好好的积聚一下能力,三省吾身,独善其身。他们早已经把目标确定在全国各个重点高校了。
诚然,整个高考体系的构建本身具有不可掩盖的致命弊端,但它又是整个社会评判选拔人才的价值标杆。
我高中三年都在与这种模式周旋,也许是我真的没有大局意识,也没有足够长远的目光。
吴晓波说,对于这类教育办法其实只有两个,一是逃离,坚决地逃离;二是抗争,妥协地抗争。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前者与后者之间犹豫挣扎,直至第三年才迫于无奈的接受了后者。以致于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才能考上这所X流的大学。我花光了所有的运气,也只能考上这所X流的大学。
可是,虽然如此,但从高考结束后到现在的582天里,我从来没有为此而后悔过。
与此同时,我也从来没有怀念过高中的生活,灰暗,麻木,困苦,没有思想,被抑制的生活。
三、
而如今,我们虽然已经越过了高考这道墙,但这道墙却还是在无时无刻无形地的影响着我们。
僵化的教育体制在无形中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学习行为和习惯,长期以来,潜移默化,形影不离。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囚犯布鲁克斯生活在监狱里长达五十年,到年老时得到假释,却因被体制化而无法适应社会,最后在绝望中自杀。而同样在体制中走出来的,还有瑞德。瑞德则由于习惯了体制内的生活,好不容易申请出来,却连上个厕所还得报告。
这就是体制化。
电影里面还说道,体制化就像监狱一样。刚来的时候,你特别不习惯,觉得四处都不舒服,到处都在压抑你。可是,时间长了以后,你已经非常习惯这一切了。反倒是离开了它,你倒活得非常压抑了。
我们所接受的应试体制的影响就是这样,我们从小便习惯以应试为主,所汲取的知识点也都以应试为目标,是这样的应试教育推着我们主动学习吸纳知识。
可一旦不用应试了,我们反倒无所适从,这里的无所适从表现在大学找不到学习的要点以及途径,没有应试的压力,没有周考月考期中考的推动,自身甚至会被惰性腐蚀,长期下来知识点增长甚微。
因此,也有同学坦言愿意回到高中时期,向着目标努力,每天过得十分充实。这种想法和布鲁克斯以及瑞德的想法如出一辙,被体制束缚着才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因为习惯了,这就是体制化。
而以自身为例,我已经在大学一年半了,发现在专业课程上所学到的东西是少之又少。
我一直想要找一个能够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给自己,却如同摸着石头过河般缓慢,踽踽独行。
我自以为跳出了应试的圈子里是那么的好,却发现圈子外寸步难行。
当然我知道,不依赖应试模式来汲取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克服惰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须的。
可是,我似乎有那么的一点感觉到,以前的我也是靠应试的迫切感和压迫感来克服自身惰性的。
这听起来真是讽刺。
记得我在高考完更新的第一个个性签名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从高墙里走出来更好了,虽然外面也只是没有高墙的院子”
可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我们现处于的院子里,十分需要篱笆。
Mr.Hsu
2013.12.28
“09年7月份,我以一个不怎么样的分数考上了一间不怎么样的高中,过上了三年不知所谓的所谓高中生活。我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所有热血的岁月。如果非要在这段岁月中用一句简单精确高度概括的话来描述,那么这句话便是三个字:混日子。
我不知道僵化的教育体制用三年的时间能把我改造成怎样,我也不清楚到底在得与失之间究竟孰轻孰重。若是你在此刻发现我变化巨大,那你必须得感叹:操……这种混账的教育模式真他妈厉害。”
这是2012年高考结束后写在《高中毕业生和傻逼加工厂》的开头两段话。时间过得很快,一年半过去了。现在看回过去杂文所记录的东西,少年意气,措辞一向比较偏激,言论也不由得有失偏颇。检讨一下,确实如此。刚逃离了厌恶已久的生活,摆脱了机械麻木的运作,表达出来的大多数都是负面情绪,所以再赤裸的吐槽,都在所难免。
临近期末,又到了应试季度。前段时间跟朋友关于“该不该安分守己地去上课与明白自身需求的问题”探讨了一番,后来他无奈被我一句“我觉得我不是读书的料”而无语。
不听课的坏习惯是在初中的时候养成的,但最终的定型以及肆意蔓延至各个科目是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上。
初中的时候我觉得语文课很是枯燥,而且老师除了吹牛,还是吹牛,关键吹起来还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于是我就开始看各种各样的课外书来打发时间。
高一时有一次在语文课堂上,我在台下看青年文摘,没想到老师突然走到桌前,出其不意的把我的书抢过去,并当着全班人的面怒斥了我一顿,课后我才知道,那节课说的是期中考的考试重点。
一直以来,对教科书上指定的重点都没多大的兴趣,又对老师传道授业的基本立场持怀疑态度,而大多数老师又是基于应试的目的来应教,所以导火线一来,就真的开始不怎么听课了。
自始之后,我就开始自学,对考点有所涉猎以应付考试之外,便把剩下的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或者对自身有用的知识上,这样的作法在外人看来是很贱的,因为那时候我居然把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背得滚瓜烂熟但却老是在语文试卷上的古诗默写题上只拿个一两分。
逐渐地,也许是因为自身偏执的性格,很多课都没有再听了。而且还总结出一个“八二定理”————课堂上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可以在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内说完的,而老师硬是把教学任务撑满这百分之百的课堂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还不让同学做其他与该课程无关的东西。
我以前觉得,这个理论在我高中所学的所有文科科目上都是成立的,但这也就根深蒂固了我不听课的坏习惯,以致于大学以后有些课堂上百分之百都是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点,我却再也无法集中精神学起来了。
后来我才明白,这其实与自由有关,这与我所追求的自由有关。我不喜欢循规蹈矩的跟着老师的节奏,也不喜欢在条条框框中迷失自我,更不喜欢在课堂上没有思想自由。
我在初中的时候开始认同“因材施教”的理念, “自由教育”的意识开始萌芽,认为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而制定教学方法,千篇一律下来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集体进步,但却不利于个人发展。而学生个人应该跳出老师指定的圈子进行自我提升。当时所在的学校初二开始分尖子班和普通班,我觉得很好,而且我也以渣渣的分数跨进了尖子班的门槛。但是这种分班方式下导致的则是两极分化,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而差生则更差,最后的中考导致了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六十的普通班无一人能够考上重点高中。不过,这并不是因材施教的错,这只是在因材施教下教师资源分配不均的错。
在这种“自由教育”的意识和学校这个相对宽松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学生个体,在学习上,我由此衍生出来很多不合群的习惯。不爱听课是其中的一点。
有句话说得很好,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我坚信这一点并将之付诸实践,难过的是,我的方向有点偏,走起来是那么的费劲。
我一直认为,高考和应试就是一道墙,而学生跳出了应试的圈子,不依赖固定硬化的模式来进行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也很庆幸,长期以来在自由教育和行为上的叛逆衍生出来的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独立精神,是那么的可贵。
二、
在一年半后的现在,我想再跟这道高墙谈谈。
作为一个经已翻出了高考这道墙的学生,再次回首以往高墙内的生活,是否应该要有一个全新的看法。
高中三年,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定要考上哪所大学且要为之努力奋斗。一直都没有把目光聚集在哪所大学上,只把自己的要求定在了“过得去就好了…”,这是我的不知进取之处。但这并不能否定我也有为这个“过得去”的标准努力并且卑微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我承认高中三年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应付高考的主要目标中,但我也不像那些激进分子一样抨击着我们的高考。那时候的我只是有点偏执。只是一直偏执于,你为什么不改革,为什么不完善,为什么不优化?倘若我能够屏蔽掉这些条条框框的压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上,或许结果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子的了。
大学后才意识到,一个人对社会各种现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都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过于去关心外事而造成对自身的忽略,那就肯定不好了。
想必那时候很多真正的智者早已想通,两耳不闻窗外事,因为他们深知怎样去为此郁闷,烦恼,倒不如好好的积聚一下能力,三省吾身,独善其身。他们早已经把目标确定在全国各个重点高校了。
诚然,整个高考体系的构建本身具有不可掩盖的致命弊端,但它又是整个社会评判选拔人才的价值标杆。
我高中三年都在与这种模式周旋,也许是我真的没有大局意识,也没有足够长远的目光。
吴晓波说,对于这类教育办法其实只有两个,一是逃离,坚决地逃离;二是抗争,妥协地抗争。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前者与后者之间犹豫挣扎,直至第三年才迫于无奈的接受了后者。以致于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才能考上这所X流的大学。我花光了所有的运气,也只能考上这所X流的大学。
可是,虽然如此,但从高考结束后到现在的582天里,我从来没有为此而后悔过。
与此同时,我也从来没有怀念过高中的生活,灰暗,麻木,困苦,没有思想,被抑制的生活。
三、
而如今,我们虽然已经越过了高考这道墙,但这道墙却还是在无时无刻无形地的影响着我们。
僵化的教育体制在无形中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学习行为和习惯,长期以来,潜移默化,形影不离。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囚犯布鲁克斯生活在监狱里长达五十年,到年老时得到假释,却因被体制化而无法适应社会,最后在绝望中自杀。而同样在体制中走出来的,还有瑞德。瑞德则由于习惯了体制内的生活,好不容易申请出来,却连上个厕所还得报告。
这就是体制化。
电影里面还说道,体制化就像监狱一样。刚来的时候,你特别不习惯,觉得四处都不舒服,到处都在压抑你。可是,时间长了以后,你已经非常习惯这一切了。反倒是离开了它,你倒活得非常压抑了。
我们所接受的应试体制的影响就是这样,我们从小便习惯以应试为主,所汲取的知识点也都以应试为目标,是这样的应试教育推着我们主动学习吸纳知识。
可一旦不用应试了,我们反倒无所适从,这里的无所适从表现在大学找不到学习的要点以及途径,没有应试的压力,没有周考月考期中考的推动,自身甚至会被惰性腐蚀,长期下来知识点增长甚微。
因此,也有同学坦言愿意回到高中时期,向着目标努力,每天过得十分充实。这种想法和布鲁克斯以及瑞德的想法如出一辙,被体制束缚着才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因为习惯了,这就是体制化。
而以自身为例,我已经在大学一年半了,发现在专业课程上所学到的东西是少之又少。
我一直想要找一个能够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给自己,却如同摸着石头过河般缓慢,踽踽独行。
我自以为跳出了应试的圈子里是那么的好,却发现圈子外寸步难行。
当然我知道,不依赖应试模式来汲取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克服惰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须的。
可是,我似乎有那么的一点感觉到,以前的我也是靠应试的迫切感和压迫感来克服自身惰性的。
这听起来真是讽刺。
记得我在高考完更新的第一个个性签名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从高墙里走出来更好了,虽然外面也只是没有高墙的院子”
可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我们现处于的院子里,十分需要篱笆。
Mr.Hsu
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