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无人生
(一)
天微微亮,雾气还未散去,呼起来,微潮,却呛到肺部,冻得生疼,嘴里哈出来的白气,很快融入一片茫茫之中。黄灰色的土地裸露出来,未被大火烧尽的枯黄的野草覆盖在地垄上,星星落落的坟头,孤零零的,寒鸦未叫。视野所及之处,皆是灰褐色的枝桠,遮掩住青色的、暗红色的房子,是一幅水迹未干的水墨画。未有袅袅而起的轻烟,告知我们,人们已从晨冬里,爬出热烘烘的被窝,开始一天辛苦的劳作。
这是村后的一条穿过田野的路,大风扬起,是一条舞动身体的黄色的巨龙。供奉着土地公的小庙是仰起的龙头,弯弯曲曲,穿过土地中央的是不断翻腾的龙身,邻村的那棵葳蕤百年老槐则是龙尾。
每天这个时候,陈梅一个人站在路头,总要呆呆的望着这景象很长时间,她总是在想,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路还是这条路,却又感觉不是这条路,想不透,便只能用脚步来丈量它。
“啪”-“啪”-“啪”,脚步声单调节律,不徐不疾,不轻不重,却是耳边唯一的声音。每一步都坚强有力,每一步都踏踏实实,每一步都是踩在心间,踏在胸中。心中那股郁结之气,也随着一呼一吸,慢慢抒发,只剩下堂堂亮亮的心胸大开大张,似乎能够容纳这天这地以及天地之间奔跑的自己。如果可以,陈梅愿意永远这样一个人跑下去,在这条路上,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冬日的早晨,在这样的一个年纪里,永恒的跑下去。
一步、两步、三步、四步•••一共5978步。20年前还是8967步,那时头顶扎着两个麻花辫,还在期待自己一年比一年高的陈梅觉得这条路好长好长。自己一个人绝不敢从散落着坟头的田野中穿过,觉得要走完这条路,似乎要花费她一生的勇气。只是她自己也没有发觉,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条路变得像微缩景观,一眼望到头,一下子跑到终点,而路两旁,苍茫茫如同大草原的田地,忽然之间,少得可怜。
难道就只有自己还停留在扎着麻花辫的残梦里?
恍惚之间,只不过短短的二十年间,就已沧海桑田,过去现在与未来成为这混混沌沌雾气腾腾的一场梦境,难分难辨,只是苍茫四野之中,那个怅然若失的奔跑的背影罢了。
只是这时,陈梅才感觉到难过,难过得想要高声喊叫,想要引颈长啸。此时没有任何语言能够诉说她的难过,能够解释她的心情,能够化解她的怨恨,只有用着最为原始的方式呐喊,她才觉得舒畅痛快。
还好,这样肃杀的冬日清晨,只有她一个人在这样的一条路上。那些曾经跟她一起走过这条路的朋友,早已远嫁他乡。在另一个她们从未想象过却已了然的地方,和不是幻想过的男人们,过着父母们一直过着的日子,直到儿孙绕膝,直到慢慢老去,埋在这样矮矮的土堆里,化为庄稼的肥料,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不是没想过这样的活法,只不过稍稍贪心了一点点,就连这样的活法都显得奢望。
陈梅从不相信那个算卦的老头给的判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那个窝在玉米杆搭成的简易的帐篷里,每日靠着要饭度日的老头连自己的命运都没法把握,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其他人的命运呢?每当陈梅觉得胸闷时,就赌气这样子想,何况现在的日子也挺好。
胡思乱想一通,陈梅又一步一步跑回去,跑回村口,身体已开始发热,细密的汗液浸透内层衣服,说不出来的酣畅淋漓。凝重的雾气慢慢散开,橘红色的太阳开始慢慢的发热,沉睡的村庄已热闹起来。这时,陈梅才慢悠悠回到家中,吃完早餐,开始在家中忙忙碌碌的一天。 (二)
虽然是在家中,陈梅却一点也不敢偷懒。
临近年关,农活清闲,家里琐碎却极多。父母年事已高,弟媳生性懒惰,这一切,自然而然落在她身上,没有谁有异议,仿佛这一切理所当然。好在她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做事干脆利落,三下五除二,就能干的既利索又漂亮。
这些都是小时候练出来的。当时,父母忙着做豆腐卖豆腐,家务就落在她的头上。年纪小时,母亲在旁边做饭,她得帮忙烧火,并学习母亲如何做一手好菜,年纪大时,就自己摸索着,如何做。这让何佳甚为惊奇,认为她太心灵手巧,不用特意学,就能炒的一手好菜。当时她俩还互相攀比,看谁更厉害,谁第一个学会擀面,谁蒸的馒头最好吃,谁捏的饺子最好看。虽然现在都可以直接买得到,但是陈梅一直认为,只有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才好吃。整个过程繁琐,陈梅却很享受,她喜欢等待面自己发酵,慢慢膨胀,散发出酸酸的味道,然后用自己的那双灵巧的手,一遍一遍的揉,直到面团筋道光滑,不软不硬,然后捏成各种形状的馒头,放在蒸笼里,用玉米杆做柴火,蒸熟馒头。
这做法太古老了,古老到你很难发现现在的人家还保留着这样大的灶台,又重又笨的铁锅。人们的胃口似乎也不如以前好,不会有人家一下子吃完这么多的馒头。蒸出来的馒头微微发黄,松软香甜,细细咀嚼,似乎能够品尝出小麦的香味。
陈梅固执的保留过去的生活习惯,好像只有这样,一切才没有变化,一切才没有发生。
即使这做起来很费劲,陈梅也不愿放弃。她很勤快,你看她从没有很长时间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得看电视,她也从不站在太阳底下跟其他妇女聊天,她更不会凑在麻将桌上和一群男男女女们嘻嘻哈哈。她在家时,好像有干不完的活,地板擦了一遍又一遍,都能照出人的倒影了,桌子上一尘不染,看不见一点污垢。整个房间干净得你都没办法安心待在里边,生怕自己弄脏了这一切。这轻微的洁癖让弟媳背后骂她“有病”。她自己不会觉得异常,只是稍微让家人不舒服罢了。
以前,陈梅不是这样子。只是离婚后,独自生活几年,她就开始极为爱干净。她的屋子从不让人轻易进,更别说坐在她的床上。一次,小侄子和其他小孩玩,不小心进入她的房间,把床折腾得乱七八糟,她也不管弟媳瞪得如同死鱼的眼睛,愣生生的把小侄子打了一顿。弟媳知道她的厉害,只是在背地里恶狠狠的说“三十几岁的老处女,心里早憋出病了。”
(三)
陈梅极为爱孩子,虽是侄子,她视为已出。一般,最受不了他们哭闹,不管最近手头宽裕与否,都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只是,阿宝又在抽抽噎噎。他哭从不扯着嗓子,大声喊叫,就是一味低着头,用手背在脸上摸过来摸过去,还不断的抽噎,很是委屈。弟媳,嗓门不大不小,恰好够陈梅听到,抱着侄女在后边厉声呵斥“买买买,就只会花钱,不知道你爸无能,连你妹妹的奶粉钱都挣不出来,况且家里这么多人吃饭,哪有闲钱?”陈梅轻轻唤来侄子,从兜里掏出钱来递给阿宝,摸摸阿宝的头,微笑着让阿宝乖乖去玩。弟媳颜开眉笑“这怎么好意思呢,阿宝,还不赶快谢谢姑姑。”
弟媳介绍对象给陈梅。50岁,丧偶,两个儿子未婚,小包工头,家里有两层小洋房。陈梅见了见,摇摇头。弟媳不满意,嘟囔“都三十多了,又老又丑,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模样。”陈梅知道,气极,不愿在家住下去。母亲抹着泪劝道,“何苦呢,我们做父母的,是不该干涉你的婚事了,可你也不用如此作践自己了。”陈梅听后,病了一场,吓坏了母亲,再也不敢在陈梅面前说什么,只是整日跪在菩萨像前,悄悄替陈梅祷告。
母亲没少替陈梅算卦,听说县城有位瘸腿的神卦手,专卜婚姻大事,追随者众多,常常需要半年前才能预约上。陈母辗转求情,四处打听,才算排上队。虽说只提前了三个月,陈母还是高兴,觉得自己的一番辛苦算是对得起女儿,感动了上天,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当天见到瘸子,瘸子坐在烟雾缭绕的炕头上,手握念珠,一颗一颗的数着,仿佛通天晓地,与神灵共通。他说“这闺女前段姻缘情缘极薄,本是一次报恩,真正有缘人就在后边,最迟明年冬天即可遇到。”陈母大喜,千恩万谢,天天等着陈梅遇到她那有缘人,过了几年,也不见他来,渐渐死了这个心。
时间过得越久,陈母心里越不安生,觉得是自己这辈子欠下陈梅的。陈梅前夫家来提婚事时,陈母觉得条件不错,欣然同意。虽说陈梅上过高中,比一般人有点文化,又在县城有份收入不多但稳定的工作。但陈母心里自己清楚,陈梅长得不是很漂亮,个子又矮,脾气稍有点倔,能找到这样的条件算是不错了,好歹她公公是村里的书记,势力不小。虽然林亮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年轻人处对象时的热情劲,陈母就一直当做是林亮生性木讷羞涩罢了,陈梅虽不高兴,却也没激烈反对过,陈母也就张罗着把陈梅嫁给林家,好完成任务。如果能想到后来发生的一切,陈母是打死自己也不愿稀里糊涂的把陈梅嫁给林亮。
陈母肠子都悔青了,常常为这件事辗转反侧,茶不思饭不想。当了婆婆,有了儿媳妇,陈母才恍然大悟,这完全是自己的报应。是对自己年轻时对婆婆的狠毒,对弟媳的欺辱的报应。老天有眼,报应没落在自己头上,却让女儿承担,这如何让陈母消受得起。自此陈母开始吃斋念佛,希望能够早日洗刷怨恨,换女儿美满氤氲。
陈梅不是特别清楚母亲心中所想,只是隐隐觉得和自己的婚事有关,怕是母亲又误解了这段婚姻。为了母亲宽心,陈梅不断解释,是两个人真的性格不合,没办法生活在一起,而不是被林亮抛弃。
(四)
老是这样解释,陈梅都开始有点相信这个蹩脚的理由。午夜梦回,总是被熟悉的感觉惊醒,才发现枕巾都湿透了。
陈梅不是没反思这段关系,不是想不明白前因后果,只是骨子里接受不了这样的结局罢了。
林亮初中毕业,学历有点低,好歹在外面闯荡了几年,粗鄙之气略微少些,非公职人员,家境尚可,眉眼尚可。没什么感情,可父母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婚后培养感情即可,只不过为人有点冰冷,不是那么热络。
其实当时就应知道,他不反对、不赞成、不表态,完全如同木偶般受父母掌控,父母同意,他就和我结婚,这不是因为他生性木讷羞涩,而根本就是他就不喜欢我。没有暴烈的脾气,便用无声的沉默和逃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所以他不愿意回家和我待在一起,远远地待在北京,过年都不回家,公公以断绝父子关系为要挟也不回家,我千里迢迢跑到北京去找他,他也冷冰冰,爱理不理,着实寒透人心。
想要开诚公布和他谈谈,他冷漠处之,厌恶的眼神让自己深深受伤。
难道就是因为有个好听名字的陈梅又矮又丑、脾气又臭,没办法带到朋友面前耀武扬威,就连婚后培养感情的机会都没有?
当时的陈梅哭过、疯过、闹过,直到发现他早已和一名有夫之妇在一起很久,陈梅就开始变得异常冷静,递上了离婚协议书,结束了这段关系。
陈梅反复思考,把自己的前世今生都考虑了一遍,也想不透,自己为何白白贴上了“离婚女人”、“弃妇”的标签,并在婚恋市场上的价值一落千丈。明明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为何又成了已婚妇女避之唯恐不及的祸害了?连过年,自己都没办法名正言顺待在家里,要去姑姑家闭着风头。
与村子里其他人交谈,必须得忍受那意味深长的同情的目光,话题三言两语就转到自己身上,这让陈梅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宁愿自己窝在家里,也不愿给自己心里找堵。
婚姻也就那回事,经历一场,百感交集,想得是人生越是短暂,越是应该抓紧时间享受,何苦随便找个自己不中意的男人,辛辛苦苦过一辈子,只化作坟头的一把草。
何处不人生,如此也是人生,只不过另类罢了!
(五)
何佳不这样子想,也就不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好男人要死要活的追陈梅,陈梅竟然不愿意。
眼前这男子,比陈梅高出一个半头,眉眼清秀,话语不多,偶尔有点羞涩,看起来算是踏实稳重,关键是喜欢何佳要紧,配何佳这样的条件绰绰有余。
刚回到老家就来看看自己的发小——陈梅。陈母悄悄告诉何佳,陈梅的对象追到自己家里了,让何佳劝劝陈梅,差不多就可以了。
同样单身的何佳听说陈梅已有对象,心里一动,不过转瞬又恢复平静,依旧笑呵呵去看望陈梅。
何佳倒爽快,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问。陈梅豪爽,不藏不掖,告诉她前因后果,对男子也赞不绝口,就是不愿意。何佳说“瞧着他,也不错,差不多就得了,别在挑挑拣拣了,毕竟都快三十了吧。”
“别老说我,你不也是嘛,差不多就结婚吧,年纪也不小了。”一句话,何佳哑口无言,不再言语。陈梅转化了话题。
“今年过年在家过不?”
“不了,今年不放假,恰好春节值班。”
“过年去你那儿好不好?反正过年我不能呆在家里,初二就回来。”
“呃——外边哪里有家里好呢!“
陈梅苦笑,不再言语。
晚上,陈梅做了一个梦。
依旧是冬日的早晨,天还黑,满天的繁星就像挂在巨大的黑色丝绒上,闪烁着醉人的光芒。村后的那条路,泛着白光,十几岁的陈梅一个人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一边吃力的蹬着,一边大声唱着歌儿壮胆。手脚冰冷,心里却暖的很,上学的路,孤零零的,却也是饱含着对未来美好的希望与对人生之路雀雀欲试的欢欣鼓舞。
天微微亮,雾气还未散去,呼起来,微潮,却呛到肺部,冻得生疼,嘴里哈出来的白气,很快融入一片茫茫之中。黄灰色的土地裸露出来,未被大火烧尽的枯黄的野草覆盖在地垄上,星星落落的坟头,孤零零的,寒鸦未叫。视野所及之处,皆是灰褐色的枝桠,遮掩住青色的、暗红色的房子,是一幅水迹未干的水墨画。未有袅袅而起的轻烟,告知我们,人们已从晨冬里,爬出热烘烘的被窝,开始一天辛苦的劳作。
这是村后的一条穿过田野的路,大风扬起,是一条舞动身体的黄色的巨龙。供奉着土地公的小庙是仰起的龙头,弯弯曲曲,穿过土地中央的是不断翻腾的龙身,邻村的那棵葳蕤百年老槐则是龙尾。
每天这个时候,陈梅一个人站在路头,总要呆呆的望着这景象很长时间,她总是在想,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路还是这条路,却又感觉不是这条路,想不透,便只能用脚步来丈量它。
“啪”-“啪”-“啪”,脚步声单调节律,不徐不疾,不轻不重,却是耳边唯一的声音。每一步都坚强有力,每一步都踏踏实实,每一步都是踩在心间,踏在胸中。心中那股郁结之气,也随着一呼一吸,慢慢抒发,只剩下堂堂亮亮的心胸大开大张,似乎能够容纳这天这地以及天地之间奔跑的自己。如果可以,陈梅愿意永远这样一个人跑下去,在这条路上,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冬日的早晨,在这样的一个年纪里,永恒的跑下去。
一步、两步、三步、四步•••一共5978步。20年前还是8967步,那时头顶扎着两个麻花辫,还在期待自己一年比一年高的陈梅觉得这条路好长好长。自己一个人绝不敢从散落着坟头的田野中穿过,觉得要走完这条路,似乎要花费她一生的勇气。只是她自己也没有发觉,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条路变得像微缩景观,一眼望到头,一下子跑到终点,而路两旁,苍茫茫如同大草原的田地,忽然之间,少得可怜。
难道就只有自己还停留在扎着麻花辫的残梦里?
恍惚之间,只不过短短的二十年间,就已沧海桑田,过去现在与未来成为这混混沌沌雾气腾腾的一场梦境,难分难辨,只是苍茫四野之中,那个怅然若失的奔跑的背影罢了。
只是这时,陈梅才感觉到难过,难过得想要高声喊叫,想要引颈长啸。此时没有任何语言能够诉说她的难过,能够解释她的心情,能够化解她的怨恨,只有用着最为原始的方式呐喊,她才觉得舒畅痛快。
还好,这样肃杀的冬日清晨,只有她一个人在这样的一条路上。那些曾经跟她一起走过这条路的朋友,早已远嫁他乡。在另一个她们从未想象过却已了然的地方,和不是幻想过的男人们,过着父母们一直过着的日子,直到儿孙绕膝,直到慢慢老去,埋在这样矮矮的土堆里,化为庄稼的肥料,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不是没想过这样的活法,只不过稍稍贪心了一点点,就连这样的活法都显得奢望。
陈梅从不相信那个算卦的老头给的判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那个窝在玉米杆搭成的简易的帐篷里,每日靠着要饭度日的老头连自己的命运都没法把握,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其他人的命运呢?每当陈梅觉得胸闷时,就赌气这样子想,何况现在的日子也挺好。
胡思乱想一通,陈梅又一步一步跑回去,跑回村口,身体已开始发热,细密的汗液浸透内层衣服,说不出来的酣畅淋漓。凝重的雾气慢慢散开,橘红色的太阳开始慢慢的发热,沉睡的村庄已热闹起来。这时,陈梅才慢悠悠回到家中,吃完早餐,开始在家中忙忙碌碌的一天。 (二)
虽然是在家中,陈梅却一点也不敢偷懒。
临近年关,农活清闲,家里琐碎却极多。父母年事已高,弟媳生性懒惰,这一切,自然而然落在她身上,没有谁有异议,仿佛这一切理所当然。好在她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做事干脆利落,三下五除二,就能干的既利索又漂亮。
这些都是小时候练出来的。当时,父母忙着做豆腐卖豆腐,家务就落在她的头上。年纪小时,母亲在旁边做饭,她得帮忙烧火,并学习母亲如何做一手好菜,年纪大时,就自己摸索着,如何做。这让何佳甚为惊奇,认为她太心灵手巧,不用特意学,就能炒的一手好菜。当时她俩还互相攀比,看谁更厉害,谁第一个学会擀面,谁蒸的馒头最好吃,谁捏的饺子最好看。虽然现在都可以直接买得到,但是陈梅一直认为,只有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才好吃。整个过程繁琐,陈梅却很享受,她喜欢等待面自己发酵,慢慢膨胀,散发出酸酸的味道,然后用自己的那双灵巧的手,一遍一遍的揉,直到面团筋道光滑,不软不硬,然后捏成各种形状的馒头,放在蒸笼里,用玉米杆做柴火,蒸熟馒头。
这做法太古老了,古老到你很难发现现在的人家还保留着这样大的灶台,又重又笨的铁锅。人们的胃口似乎也不如以前好,不会有人家一下子吃完这么多的馒头。蒸出来的馒头微微发黄,松软香甜,细细咀嚼,似乎能够品尝出小麦的香味。
陈梅固执的保留过去的生活习惯,好像只有这样,一切才没有变化,一切才没有发生。
即使这做起来很费劲,陈梅也不愿放弃。她很勤快,你看她从没有很长时间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得看电视,她也从不站在太阳底下跟其他妇女聊天,她更不会凑在麻将桌上和一群男男女女们嘻嘻哈哈。她在家时,好像有干不完的活,地板擦了一遍又一遍,都能照出人的倒影了,桌子上一尘不染,看不见一点污垢。整个房间干净得你都没办法安心待在里边,生怕自己弄脏了这一切。这轻微的洁癖让弟媳背后骂她“有病”。她自己不会觉得异常,只是稍微让家人不舒服罢了。
以前,陈梅不是这样子。只是离婚后,独自生活几年,她就开始极为爱干净。她的屋子从不让人轻易进,更别说坐在她的床上。一次,小侄子和其他小孩玩,不小心进入她的房间,把床折腾得乱七八糟,她也不管弟媳瞪得如同死鱼的眼睛,愣生生的把小侄子打了一顿。弟媳知道她的厉害,只是在背地里恶狠狠的说“三十几岁的老处女,心里早憋出病了。”
(三)
陈梅极为爱孩子,虽是侄子,她视为已出。一般,最受不了他们哭闹,不管最近手头宽裕与否,都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只是,阿宝又在抽抽噎噎。他哭从不扯着嗓子,大声喊叫,就是一味低着头,用手背在脸上摸过来摸过去,还不断的抽噎,很是委屈。弟媳,嗓门不大不小,恰好够陈梅听到,抱着侄女在后边厉声呵斥“买买买,就只会花钱,不知道你爸无能,连你妹妹的奶粉钱都挣不出来,况且家里这么多人吃饭,哪有闲钱?”陈梅轻轻唤来侄子,从兜里掏出钱来递给阿宝,摸摸阿宝的头,微笑着让阿宝乖乖去玩。弟媳颜开眉笑“这怎么好意思呢,阿宝,还不赶快谢谢姑姑。”
弟媳介绍对象给陈梅。50岁,丧偶,两个儿子未婚,小包工头,家里有两层小洋房。陈梅见了见,摇摇头。弟媳不满意,嘟囔“都三十多了,又老又丑,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模样。”陈梅知道,气极,不愿在家住下去。母亲抹着泪劝道,“何苦呢,我们做父母的,是不该干涉你的婚事了,可你也不用如此作践自己了。”陈梅听后,病了一场,吓坏了母亲,再也不敢在陈梅面前说什么,只是整日跪在菩萨像前,悄悄替陈梅祷告。
母亲没少替陈梅算卦,听说县城有位瘸腿的神卦手,专卜婚姻大事,追随者众多,常常需要半年前才能预约上。陈母辗转求情,四处打听,才算排上队。虽说只提前了三个月,陈母还是高兴,觉得自己的一番辛苦算是对得起女儿,感动了上天,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当天见到瘸子,瘸子坐在烟雾缭绕的炕头上,手握念珠,一颗一颗的数着,仿佛通天晓地,与神灵共通。他说“这闺女前段姻缘情缘极薄,本是一次报恩,真正有缘人就在后边,最迟明年冬天即可遇到。”陈母大喜,千恩万谢,天天等着陈梅遇到她那有缘人,过了几年,也不见他来,渐渐死了这个心。
时间过得越久,陈母心里越不安生,觉得是自己这辈子欠下陈梅的。陈梅前夫家来提婚事时,陈母觉得条件不错,欣然同意。虽说陈梅上过高中,比一般人有点文化,又在县城有份收入不多但稳定的工作。但陈母心里自己清楚,陈梅长得不是很漂亮,个子又矮,脾气稍有点倔,能找到这样的条件算是不错了,好歹她公公是村里的书记,势力不小。虽然林亮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年轻人处对象时的热情劲,陈母就一直当做是林亮生性木讷羞涩罢了,陈梅虽不高兴,却也没激烈反对过,陈母也就张罗着把陈梅嫁给林家,好完成任务。如果能想到后来发生的一切,陈母是打死自己也不愿稀里糊涂的把陈梅嫁给林亮。
陈母肠子都悔青了,常常为这件事辗转反侧,茶不思饭不想。当了婆婆,有了儿媳妇,陈母才恍然大悟,这完全是自己的报应。是对自己年轻时对婆婆的狠毒,对弟媳的欺辱的报应。老天有眼,报应没落在自己头上,却让女儿承担,这如何让陈母消受得起。自此陈母开始吃斋念佛,希望能够早日洗刷怨恨,换女儿美满氤氲。
陈梅不是特别清楚母亲心中所想,只是隐隐觉得和自己的婚事有关,怕是母亲又误解了这段婚姻。为了母亲宽心,陈梅不断解释,是两个人真的性格不合,没办法生活在一起,而不是被林亮抛弃。
(四)
老是这样解释,陈梅都开始有点相信这个蹩脚的理由。午夜梦回,总是被熟悉的感觉惊醒,才发现枕巾都湿透了。
陈梅不是没反思这段关系,不是想不明白前因后果,只是骨子里接受不了这样的结局罢了。
林亮初中毕业,学历有点低,好歹在外面闯荡了几年,粗鄙之气略微少些,非公职人员,家境尚可,眉眼尚可。没什么感情,可父母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婚后培养感情即可,只不过为人有点冰冷,不是那么热络。
其实当时就应知道,他不反对、不赞成、不表态,完全如同木偶般受父母掌控,父母同意,他就和我结婚,这不是因为他生性木讷羞涩,而根本就是他就不喜欢我。没有暴烈的脾气,便用无声的沉默和逃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所以他不愿意回家和我待在一起,远远地待在北京,过年都不回家,公公以断绝父子关系为要挟也不回家,我千里迢迢跑到北京去找他,他也冷冰冰,爱理不理,着实寒透人心。
想要开诚公布和他谈谈,他冷漠处之,厌恶的眼神让自己深深受伤。
难道就是因为有个好听名字的陈梅又矮又丑、脾气又臭,没办法带到朋友面前耀武扬威,就连婚后培养感情的机会都没有?
当时的陈梅哭过、疯过、闹过,直到发现他早已和一名有夫之妇在一起很久,陈梅就开始变得异常冷静,递上了离婚协议书,结束了这段关系。
陈梅反复思考,把自己的前世今生都考虑了一遍,也想不透,自己为何白白贴上了“离婚女人”、“弃妇”的标签,并在婚恋市场上的价值一落千丈。明明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为何又成了已婚妇女避之唯恐不及的祸害了?连过年,自己都没办法名正言顺待在家里,要去姑姑家闭着风头。
与村子里其他人交谈,必须得忍受那意味深长的同情的目光,话题三言两语就转到自己身上,这让陈梅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宁愿自己窝在家里,也不愿给自己心里找堵。
婚姻也就那回事,经历一场,百感交集,想得是人生越是短暂,越是应该抓紧时间享受,何苦随便找个自己不中意的男人,辛辛苦苦过一辈子,只化作坟头的一把草。
何处不人生,如此也是人生,只不过另类罢了!
(五)
何佳不这样子想,也就不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好男人要死要活的追陈梅,陈梅竟然不愿意。
眼前这男子,比陈梅高出一个半头,眉眼清秀,话语不多,偶尔有点羞涩,看起来算是踏实稳重,关键是喜欢何佳要紧,配何佳这样的条件绰绰有余。
刚回到老家就来看看自己的发小——陈梅。陈母悄悄告诉何佳,陈梅的对象追到自己家里了,让何佳劝劝陈梅,差不多就可以了。
同样单身的何佳听说陈梅已有对象,心里一动,不过转瞬又恢复平静,依旧笑呵呵去看望陈梅。
何佳倒爽快,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问。陈梅豪爽,不藏不掖,告诉她前因后果,对男子也赞不绝口,就是不愿意。何佳说“瞧着他,也不错,差不多就得了,别在挑挑拣拣了,毕竟都快三十了吧。”
“别老说我,你不也是嘛,差不多就结婚吧,年纪也不小了。”一句话,何佳哑口无言,不再言语。陈梅转化了话题。
“今年过年在家过不?”
“不了,今年不放假,恰好春节值班。”
“过年去你那儿好不好?反正过年我不能呆在家里,初二就回来。”
“呃——外边哪里有家里好呢!“
陈梅苦笑,不再言语。
晚上,陈梅做了一个梦。
依旧是冬日的早晨,天还黑,满天的繁星就像挂在巨大的黑色丝绒上,闪烁着醉人的光芒。村后的那条路,泛着白光,十几岁的陈梅一个人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一边吃力的蹬着,一边大声唱着歌儿壮胆。手脚冰冷,心里却暖的很,上学的路,孤零零的,却也是饱含着对未来美好的希望与对人生之路雀雀欲试的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