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轻薄进士”
曾经发下宏愿,每天都要写几百字的东西,以重振自己早已萎靡成一团枯叶的写作欲望和能力。但宏愿发下的第二天就没完成任务。今天健身完事,坐在电脑前正准备收拾东西闪人,突然想起来还有这么回事,于是返身坐下,把燧人氏大脑的一点火花引燃,敲出一串不是东西的东西。
还是从钱穆的《国史新论》说起。说唐代科举制度成熟,有进士、明经二途。明经是死记硬背的玩意,说白了就是默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吃不喝照死了背都能考上,被淘汰的都是懒蛋,待遇也差点,所以“三十老明经”;进士考的是诗词歌赋,照钱氏理论,这玩意不仅考文章功底,也能考出人的心胸气度和情怀——此话不假,“空中撒盐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境界究竟是不同的——于是就很有难度,能看出真才实学,故有“五十少进士”之说,考上的人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初唐盛唐,通过此种考试的人以门第子弟为主,因为门第士族还承着五代时候的遗风,势力煊赫,门第子弟衣食无忧,从小就懂礼乐射御书数,对在朝为臣的父辈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在文学上更胜一筹,而搞政治更是家学渊源,在起跑线上就灭了平民子弟。所以唐太宗在看着新科进士鱼贯入宫时踌躇满志地扔出一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此辈英雄中间,屌丝是很少的。中唐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书的传播越来越广,门第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贫寒子弟读书的成本也很低了,而且经过安史之乱一折腾,社会利益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重组,很多门第败落了,大家一看出身卑下的武将也能干大事,门第也就不那么神圣了,等级优势尽失,这时平民子弟通过科考登第的人数就逐步增加,乃至超越门第子弟成为进士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班人,就是钱氏所说的“轻薄进士”。
所谓“轻薄”者,大概是言及这些人的品行。他们多数出身贫寒,十年寒窗,吃的苦常人难以想象,到长安赶考时还要奔走于高门大邸之间,到当朝权臣门下投书(称为“行卷”),推荐自己,求得这些权贵的赏识,以便中式,所以朱庆馀才在考前给张籍写“妆罢低眉问夫婿,画意深浅入时无。”——顺便说一句,唐代的科举试卷一般是不糊名的,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甚至有的考官觉得考生才高八斗,会问考生何人宜点状元,这恰恰是对人才的欣赏和不拘一格的拔擢——让他们忍受这种对身体和尊严的双重折磨的唯一动力,就是对金榜题名以及以后飞黄腾达的渴望。所以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前的两句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钱氏称其“轻薄”,盖因他认为此类人多贫苦出身,当官只是为了功名利禄,才苦学无涯参加科考,一旦踏入仕途,就会把权力看成变现的工具,而非国家的名器;在行事上也会小家子气,而不像门第子弟那样敢于担当、游刃有余。
钱氏的观点,有以偏概全之嫌。不是所有平民子弟出身的进士和官员都是贪得无厌,也不是所有门第出身的进士和官员都堪当大任。他们在很多时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而这种不同,也确乎源于他们的出身不同。晚唐的“牛李党争”就是典型的这两派之间的斗争。“轻薄进士”出身的牛僧孺和门第出身的李德裕从科考时就开始结怨,一直到这俩人都死了,斗了小三十年,一党在朝就疯狂打击排挤另一党的人,恨不得全都发到海南去(事实上李德裕确实死在海南)。牛党固然依附宦官,结成朋党,但是作为钱氏应当认可的门第出身的李党,貌似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也一样是巴结宦官求得入朝,没看出什么士族门阀的贵族气质和优越感来。
即便考中进士,也不见得就结束了“龌龊”的历史。晚唐放榜时刻正值文武官员上朝,秘书监薛逢晚年本来就混得不怎么样,一次晃晃悠悠骑着一匹瘦马上朝去,路遇看榜归来的新科进士,鸣锣开道的进士团看见他模样寒酸,呵斥:“回避新郎君!”老头听了微微一笑,派仆从传话说:“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会东涂西抹来。”薛逢是会昌元年(841)年的探花。
还是从钱穆的《国史新论》说起。说唐代科举制度成熟,有进士、明经二途。明经是死记硬背的玩意,说白了就是默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吃不喝照死了背都能考上,被淘汰的都是懒蛋,待遇也差点,所以“三十老明经”;进士考的是诗词歌赋,照钱氏理论,这玩意不仅考文章功底,也能考出人的心胸气度和情怀——此话不假,“空中撒盐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境界究竟是不同的——于是就很有难度,能看出真才实学,故有“五十少进士”之说,考上的人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初唐盛唐,通过此种考试的人以门第子弟为主,因为门第士族还承着五代时候的遗风,势力煊赫,门第子弟衣食无忧,从小就懂礼乐射御书数,对在朝为臣的父辈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在文学上更胜一筹,而搞政治更是家学渊源,在起跑线上就灭了平民子弟。所以唐太宗在看着新科进士鱼贯入宫时踌躇满志地扔出一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此辈英雄中间,屌丝是很少的。中唐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书的传播越来越广,门第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贫寒子弟读书的成本也很低了,而且经过安史之乱一折腾,社会利益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重组,很多门第败落了,大家一看出身卑下的武将也能干大事,门第也就不那么神圣了,等级优势尽失,这时平民子弟通过科考登第的人数就逐步增加,乃至超越门第子弟成为进士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班人,就是钱氏所说的“轻薄进士”。
所谓“轻薄”者,大概是言及这些人的品行。他们多数出身贫寒,十年寒窗,吃的苦常人难以想象,到长安赶考时还要奔走于高门大邸之间,到当朝权臣门下投书(称为“行卷”),推荐自己,求得这些权贵的赏识,以便中式,所以朱庆馀才在考前给张籍写“妆罢低眉问夫婿,画意深浅入时无。”——顺便说一句,唐代的科举试卷一般是不糊名的,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甚至有的考官觉得考生才高八斗,会问考生何人宜点状元,这恰恰是对人才的欣赏和不拘一格的拔擢——让他们忍受这种对身体和尊严的双重折磨的唯一动力,就是对金榜题名以及以后飞黄腾达的渴望。所以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前的两句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钱氏称其“轻薄”,盖因他认为此类人多贫苦出身,当官只是为了功名利禄,才苦学无涯参加科考,一旦踏入仕途,就会把权力看成变现的工具,而非国家的名器;在行事上也会小家子气,而不像门第子弟那样敢于担当、游刃有余。
钱氏的观点,有以偏概全之嫌。不是所有平民子弟出身的进士和官员都是贪得无厌,也不是所有门第出身的进士和官员都堪当大任。他们在很多时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而这种不同,也确乎源于他们的出身不同。晚唐的“牛李党争”就是典型的这两派之间的斗争。“轻薄进士”出身的牛僧孺和门第出身的李德裕从科考时就开始结怨,一直到这俩人都死了,斗了小三十年,一党在朝就疯狂打击排挤另一党的人,恨不得全都发到海南去(事实上李德裕确实死在海南)。牛党固然依附宦官,结成朋党,但是作为钱氏应当认可的门第出身的李党,貌似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也一样是巴结宦官求得入朝,没看出什么士族门阀的贵族气质和优越感来。
即便考中进士,也不见得就结束了“龌龊”的历史。晚唐放榜时刻正值文武官员上朝,秘书监薛逢晚年本来就混得不怎么样,一次晃晃悠悠骑着一匹瘦马上朝去,路遇看榜归来的新科进士,鸣锣开道的进士团看见他模样寒酸,呵斥:“回避新郎君!”老头听了微微一笑,派仆从传话说:“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会东涂西抹来。”薛逢是会昌元年(841)年的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