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心理学,就能教育出好孩子吗?
开门见山地说:不一定。
亲子教育这个话题其实任何人都可以说上个一二三,其中不乏很多精彩的智慧。那么,学不学心理学有差别吗?或者,学了心理学有哪些优势呢?
一、科学结论VS个体经验
在《个体经验的局限》(回复131114可查看)一文中,我就强调传统的育儿经验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有大部分是存在偏差的。为什么老年人的人生智慧在育儿这方面会受到如此大的质疑呢?
一方面,是情感原因。俗话说隔辈亲。人到50多岁时,有一种“活了半辈子”的迟暮感,对于普通人来说,这辈子的成就基本定型了,也没有再去追求更高成就的动机了。这段时期的中老年人,需要寻找人生中除了工作以外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而这时家庭中小生命的诞生,无疑使得这个价值有了落脚点。对于祖父辈的中老年人来说,孙辈是他们生命的延续,自然会投入大量的情感去呵护、关爱这个小生命。这便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因情感过于投入而产生的“溺爱”。
另一方面,是主观原因。人从4岁之后才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而在语言能力不成熟的头4年,家长需要猜测孩子的喜怒哀乐等各种需求,这就涉及到极大的主观性问题。成人常常以会给自己带来愉悦感的行为来回应孩子,而不是以应该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他。这一点可能会受到质疑,但只要想想老一辈们一听孩子哭/叫就表现出莫大的关爱、就满足他的欲求、就指责其他人或物,其实就是把自己认为的可能的情况投射在了孩子身上,从而满足自己作为养育者的责任感,而不管这样做是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利。这就是主观性带来的问题。
经验的不可靠主要体现在具有多变量影响下不确定事件上,而养育孩子就是这样的事件。孩子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者必须要了解这些变量都会带来哪些潜在的影响,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心理学中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都有这方面的研究,依据这些科学研究,我们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因经验的不足而产生的行为偏差。这便是学习心理学带来的好处之一。
二、批判性思考
育儿经大肆流行的当代,矛盾之说随处可见。信谁不信谁,怎么判断?如果没接触过心理学,我建议你多读读有心理学学位背景的人(尤其是外国人)写的书,这些书中所给出的意见基本都是有实证研究支持的。而国内一些所谓家长出的随笔,我的看法是读读即可,因为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的是领悟而不是事实。
其实,无论是学术性育儿经还是经验性育儿经,我们都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们。就像我之前强调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变量非常多,就算是实证研究,也会因为控制变量、操作方式、样本偏差等原因而得出不一致的结论。那如何做到批判呢?途径只有一个:掌握大量的心理学基础知识。通过了解人类普遍的心理规律,才能在分析特定场景中不同人的不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为了能有一种灵活的、辩证的教养智慧,学习心理学是必经之路。
开篇我回答“学了心理学,就能教育出好孩子吗?”时说了“不一定”,我想这时你应该知道了,这个“不一定”中包含的“一定”成分必然会比“一定不”要高的,你说呢?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微信平台:寒易之。
关注方法:
1.在微信通讯录--添加--查找公众号--输入“寒易之”,第一个即是。
2.扫下方二维码
亲子教育这个话题其实任何人都可以说上个一二三,其中不乏很多精彩的智慧。那么,学不学心理学有差别吗?或者,学了心理学有哪些优势呢?
一、科学结论VS个体经验
在《个体经验的局限》(回复131114可查看)一文中,我就强调传统的育儿经验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有大部分是存在偏差的。为什么老年人的人生智慧在育儿这方面会受到如此大的质疑呢?
一方面,是情感原因。俗话说隔辈亲。人到50多岁时,有一种“活了半辈子”的迟暮感,对于普通人来说,这辈子的成就基本定型了,也没有再去追求更高成就的动机了。这段时期的中老年人,需要寻找人生中除了工作以外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而这时家庭中小生命的诞生,无疑使得这个价值有了落脚点。对于祖父辈的中老年人来说,孙辈是他们生命的延续,自然会投入大量的情感去呵护、关爱这个小生命。这便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因情感过于投入而产生的“溺爱”。
另一方面,是主观原因。人从4岁之后才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而在语言能力不成熟的头4年,家长需要猜测孩子的喜怒哀乐等各种需求,这就涉及到极大的主观性问题。成人常常以会给自己带来愉悦感的行为来回应孩子,而不是以应该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他。这一点可能会受到质疑,但只要想想老一辈们一听孩子哭/叫就表现出莫大的关爱、就满足他的欲求、就指责其他人或物,其实就是把自己认为的可能的情况投射在了孩子身上,从而满足自己作为养育者的责任感,而不管这样做是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利。这就是主观性带来的问题。
经验的不可靠主要体现在具有多变量影响下不确定事件上,而养育孩子就是这样的事件。孩子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者必须要了解这些变量都会带来哪些潜在的影响,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心理学中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都有这方面的研究,依据这些科学研究,我们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因经验的不足而产生的行为偏差。这便是学习心理学带来的好处之一。
二、批判性思考
育儿经大肆流行的当代,矛盾之说随处可见。信谁不信谁,怎么判断?如果没接触过心理学,我建议你多读读有心理学学位背景的人(尤其是外国人)写的书,这些书中所给出的意见基本都是有实证研究支持的。而国内一些所谓家长出的随笔,我的看法是读读即可,因为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的是领悟而不是事实。
其实,无论是学术性育儿经还是经验性育儿经,我们都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们。就像我之前强调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变量非常多,就算是实证研究,也会因为控制变量、操作方式、样本偏差等原因而得出不一致的结论。那如何做到批判呢?途径只有一个:掌握大量的心理学基础知识。通过了解人类普遍的心理规律,才能在分析特定场景中不同人的不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为了能有一种灵活的、辩证的教养智慧,学习心理学是必经之路。
开篇我回答“学了心理学,就能教育出好孩子吗?”时说了“不一定”,我想这时你应该知道了,这个“不一定”中包含的“一定”成分必然会比“一定不”要高的,你说呢?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微信平台:寒易之。
关注方法:
1.在微信通讯录--添加--查找公众号--输入“寒易之”,第一个即是。
2.扫下方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