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一部分
在谈论一些自认为注入情感、于己很重要的事情时,总会有种力量在牵扯着我,这种力量或者可以被称作是虚无、现实之类的东西吧:一切不过尔尔,事过境迁、物是人非,谁又能得到永恒呢?
有一次参加完文艺复兴的电影沙龙,在去地铁的路上,也许是聊的兴致盎然,我对C说:“来南京半年多,工作之外这里是每周最让我期待和开心的地方”。C说:“那万一哪天南大不再提供放映的场地,你该怎么办?这里不过是你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你还有很多其他的事要做”。
C是一个从大山里面走出来的人,曾经信息闭塞,环境封闭,但他高中就读的却是我们安徽赫赫有名的毛坦厂中学。C学的是法律,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他觉得自己大学时和周围人相比显得很无知,对这个社会却乏足够的认知,所以积极主动去认识这个社会并且参与到他力所能及的行动中去。大学后期,他成为了某组织常说的“一小撮分子”。现在,他在国企工作,我常开玩笑说他是被招安了。如今的C虽然仍对社会、对人生抱有热情,但已不像大学时那样急于行动,更多的是思考,伴随着困惑、焦虑和虚无。这种焦虑和虚无感时常困扰着C的生活态度,有时他会在一个他原先经常参加的一个活动里突然消失一段时间,因为他困惑于活动以及自己存在之中的意义。我把他带去参加文艺复兴电影沙龙,好几次他都问我电影(活动)如果不能反映社会现实或对现实有更积极的认识,那搞这些活动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对我来说,这些困惑我偶尔也会有。或许就如他对我说的那样,这些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必须做点什么来消耗多余的时间。对于C而言,自我与这个社会之间的关系被定义地过分清晰明确,总要找到自我及他者的活动于这个社会的积极意义,一路碰碰撞撞之后加之自己生活的窘境,豁然明了对于社会我们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和无意义。
6月底刚来南京时,住在C那里,而且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之前和C并没见过面,只是在网上认识。他住在单位的宿舍,十多平米的单间,但配有独立浴室。刚到南京去到他住处,他正在炒菜,唯一的炊具——电磁炉——被置放在空调排风扇上,空调排风扇被放在仅能容纳下它的阳台上。我敲门进去,习惯性地说了一声“你好”,有点拘谨。他也没停下手里工作,随便说了一声:“来啦,先做会,菜炒好就可以吃饭了。”这样的寒暄让我感到更加拘谨,一种我们好像认识很久但又不那么亲切的感觉。我放下东西,就在床沿坐下,然后有一茬没一茬的说些话,大抵就是关于我来南京工作之前的情况,算是认识的开始。
和他住在一起的日子里,虽然正值夏日,天气炎热,我们每晚都会每人喝一瓶啤酒,但聊的都不多。他那个时候忙于司法考试、手里又有单位的几个案子要处理,我也刚工作,朝九晚六,一周上六天班,心态不怎么适应,满腹牢骚、感慨、焦虑什么的,一切不如尽在不言中吧。他喜欢抽烟,经常吃饭过程和吃饭后都要抽烟。我也没劝过他少抽点,有时上班回来累了或是情绪不稳定了,也会主动和他一起抽上一两根。
C前前后后接待了很多像我这样漂到另一个城市暂时没有着落的人,有休学做口述历史的大学生、有做维权的公益人士、有基督教年轻传教者等等。在他那里的一个月,中间有一个礼拜他去北京参加培训,房间就交给了我和另外一个当时借住在他那里的基督徒。我没有问过他为什么要接待这些在路上的人,他的朋友有问过,他的答案是说把我们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当成是观察人们生活的标本,了解不同人的理想生活和追求。C是把对社会的思考转移到对人的思考之上了,但事实其实也没这么有人类学家的风范,接触到的这些人对C来说也没什么稀奇的,也许他只是无奈要给人解释就随口说一个听起来有那么几分道理的理由罢了。或许C也真的有思考过这问题,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要思考它存在的意义,但他真的不能给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意义解释。
Y是文艺复兴电影沙龙最早的组织者之一,目前正在读博士。沙龙的几个朋友的年终聚会上,大家都喝了一点酒,情绪被调动起来,互相表达着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和想法。尽管我明天还要上班,吃完饭,聊得意犹未尽,还是兴奋地说要请他们喝咖啡继续聊。找到最近的咖啡馆坐下,一看价格太贵,喝不起,说明我还没有醉的一塌糊涂。咖啡喝不起,好在还有茶,叫了一壶茶,但一壶茶只标配五个杯子,几番商量下,我们加点钱,多提供两个杯子,就不另叫一壶茶了。茶水搞定,大家继续开聊到凌晨两点钟咖啡店关门。
电影沙龙一直是在南京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的一间放映室举行,原先的发起者是南大的学生,但现在他已经回老家工作。沙龙里现在基本没有是南大学生的,甚至每周来看电影的都没有几个南大学生,好在有个老师在背后支持,所以放映可以一直在那里举行。不过Y还是担忧放映场地某天被取消,毕竟场地有好几批人在用。同在南京的一家书店做独立电影放映的H在书店放映时还遇到过书店店员的冷遇。不过想想也没什么,没有谁要为别人正在做而自己不敢兴趣却又和自己扯上牵连的事情报以热情,这些事情只对它的喜好者、组织者重要,对他者可能只是一个虚无的存在。要做下去就只能保持着自己内心对此事的那份单纯的爱好和热情,像获得审美的愉悦一样去审视属于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开头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谁又能得到永恒”,那不是对当下作结,是对必将远离却又不忍离去的当下的心理告诫,时间的流逝也将带来心理的转变。
有一次参加完文艺复兴的电影沙龙,在去地铁的路上,也许是聊的兴致盎然,我对C说:“来南京半年多,工作之外这里是每周最让我期待和开心的地方”。C说:“那万一哪天南大不再提供放映的场地,你该怎么办?这里不过是你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你还有很多其他的事要做”。
C是一个从大山里面走出来的人,曾经信息闭塞,环境封闭,但他高中就读的却是我们安徽赫赫有名的毛坦厂中学。C学的是法律,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他觉得自己大学时和周围人相比显得很无知,对这个社会却乏足够的认知,所以积极主动去认识这个社会并且参与到他力所能及的行动中去。大学后期,他成为了某组织常说的“一小撮分子”。现在,他在国企工作,我常开玩笑说他是被招安了。如今的C虽然仍对社会、对人生抱有热情,但已不像大学时那样急于行动,更多的是思考,伴随着困惑、焦虑和虚无。这种焦虑和虚无感时常困扰着C的生活态度,有时他会在一个他原先经常参加的一个活动里突然消失一段时间,因为他困惑于活动以及自己存在之中的意义。我把他带去参加文艺复兴电影沙龙,好几次他都问我电影(活动)如果不能反映社会现实或对现实有更积极的认识,那搞这些活动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对我来说,这些困惑我偶尔也会有。或许就如他对我说的那样,这些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必须做点什么来消耗多余的时间。对于C而言,自我与这个社会之间的关系被定义地过分清晰明确,总要找到自我及他者的活动于这个社会的积极意义,一路碰碰撞撞之后加之自己生活的窘境,豁然明了对于社会我们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和无意义。
6月底刚来南京时,住在C那里,而且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之前和C并没见过面,只是在网上认识。他住在单位的宿舍,十多平米的单间,但配有独立浴室。刚到南京去到他住处,他正在炒菜,唯一的炊具——电磁炉——被置放在空调排风扇上,空调排风扇被放在仅能容纳下它的阳台上。我敲门进去,习惯性地说了一声“你好”,有点拘谨。他也没停下手里工作,随便说了一声:“来啦,先做会,菜炒好就可以吃饭了。”这样的寒暄让我感到更加拘谨,一种我们好像认识很久但又不那么亲切的感觉。我放下东西,就在床沿坐下,然后有一茬没一茬的说些话,大抵就是关于我来南京工作之前的情况,算是认识的开始。
和他住在一起的日子里,虽然正值夏日,天气炎热,我们每晚都会每人喝一瓶啤酒,但聊的都不多。他那个时候忙于司法考试、手里又有单位的几个案子要处理,我也刚工作,朝九晚六,一周上六天班,心态不怎么适应,满腹牢骚、感慨、焦虑什么的,一切不如尽在不言中吧。他喜欢抽烟,经常吃饭过程和吃饭后都要抽烟。我也没劝过他少抽点,有时上班回来累了或是情绪不稳定了,也会主动和他一起抽上一两根。
C前前后后接待了很多像我这样漂到另一个城市暂时没有着落的人,有休学做口述历史的大学生、有做维权的公益人士、有基督教年轻传教者等等。在他那里的一个月,中间有一个礼拜他去北京参加培训,房间就交给了我和另外一个当时借住在他那里的基督徒。我没有问过他为什么要接待这些在路上的人,他的朋友有问过,他的答案是说把我们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当成是观察人们生活的标本,了解不同人的理想生活和追求。C是把对社会的思考转移到对人的思考之上了,但事实其实也没这么有人类学家的风范,接触到的这些人对C来说也没什么稀奇的,也许他只是无奈要给人解释就随口说一个听起来有那么几分道理的理由罢了。或许C也真的有思考过这问题,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要思考它存在的意义,但他真的不能给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意义解释。
Y是文艺复兴电影沙龙最早的组织者之一,目前正在读博士。沙龙的几个朋友的年终聚会上,大家都喝了一点酒,情绪被调动起来,互相表达着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和想法。尽管我明天还要上班,吃完饭,聊得意犹未尽,还是兴奋地说要请他们喝咖啡继续聊。找到最近的咖啡馆坐下,一看价格太贵,喝不起,说明我还没有醉的一塌糊涂。咖啡喝不起,好在还有茶,叫了一壶茶,但一壶茶只标配五个杯子,几番商量下,我们加点钱,多提供两个杯子,就不另叫一壶茶了。茶水搞定,大家继续开聊到凌晨两点钟咖啡店关门。
电影沙龙一直是在南京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的一间放映室举行,原先的发起者是南大的学生,但现在他已经回老家工作。沙龙里现在基本没有是南大学生的,甚至每周来看电影的都没有几个南大学生,好在有个老师在背后支持,所以放映可以一直在那里举行。不过Y还是担忧放映场地某天被取消,毕竟场地有好几批人在用。同在南京的一家书店做独立电影放映的H在书店放映时还遇到过书店店员的冷遇。不过想想也没什么,没有谁要为别人正在做而自己不敢兴趣却又和自己扯上牵连的事情报以热情,这些事情只对它的喜好者、组织者重要,对他者可能只是一个虚无的存在。要做下去就只能保持着自己内心对此事的那份单纯的爱好和热情,像获得审美的愉悦一样去审视属于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开头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谁又能得到永恒”,那不是对当下作结,是对必将远离却又不忍离去的当下的心理告诫,时间的流逝也将带来心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