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郎越来越公众了
看到篇关于陈萨的文章,抄这里当资料用,压图和图片文字选择不错,我想如果郎老师看到会说,20年前......我也说过......小屁孩........(不过据官方资料,朗朗今年正好20):
《南方人物周刊200904月13日》 题目《陈萨 音乐不是奥林匹克》
去年(2008),陈萨和朗朗几乎同期发片,都选择了肖邦的第一、第二协奏曲,《bbc音乐杂志》给她的演奏4颗星,给了朗朗3颗星。
在评论郎朗时BBC乐评人认为,“在郎朗手下,这两部作品具有戏剧性,令人愉悦。但只是给人带来一次性愉悦的演奏。为了达到个人表现的目的,他在速度上任意改变,放纵和自恋难以克服。”
德国权威音乐杂志《STEREOPLAY》将陈萨的新碟作为2008年11月号的封面,有“欧洲钢琴评论教皇”之称的阿缇拉·斯坎姆帕伊给这张大碟的音乐阐释打了9分,录音品质则给了满分10分。
阿缇拉毫不掩饰自己对陈萨的喜爱,“除了展示全部富于诗意的美感之外,她总能感受到火山爆发前的底层活动,她的潜力就在于令你时常处于感情绝望的边缘。在这个被舒曼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的作品中,相信你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
1996年,17岁的陈萨作为年龄最小的参赛者,获得英国利兹钢琴比赛的第4名,后经钢琴大师傅聪先生推荐,获得在伦敦乔凯音乐学院跟随乔安·哈维尔学习的机会。
又有傅老师,俺挺喜欢傅老师以前讲郎老师那句话,也抄《南方人物周刊20080911》放这里:
“郎朗是百年难得一见的音乐奇才。如果单论天生音乐上的技巧,他肯定超过我。”老一辈的钢琴大师傅聪毫不吝啬地给以最高肯定,却对这个后生晚辈的炫技风格有所保留。“这么好的孩子,这么好的音乐家,实在不需要这么去做。”
....................
前面还有一段:
........................................
“他太商业化了,越来越像个明星。”很多业内人士批评。也有人担心:“再这么下去,会葬送他的前途的。”“再这么下去,他会沦为一个工匠,而不是大师。”
对于那些对他表演风格的批评,这个年轻人予以十分血气的回击。至于那些不断要他“沉淀下来”、“提高个人修为 ”的声音,他既不理会也没有时间去理会。“这是我的路,我乐意。我觉得我从来都是尊重别人的,也从来不批评别人。”
“别人”中,也有曾在事业道路上帮助过他的旧识。
曾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钢琴家”的殷承宗,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曾免费为他上课,也是他一手把郎朗引荐给美国的音乐人和经纪,为他打开了美国大门。因为批评郎朗演奏《黄河》过于强调技巧而遭到类似的回击。从此,性格高傲的殷承宗拒绝在任何公开场合对这个曾经的弟子做出任何评价。
................................................
nnd,两篇文章都姓徐,写朗老师的:徐琳玲,发自上海;写陈老师的:徐梅,发自北京。干嘛啊,我差点以为是一个人呢,兄弟连还是父子兵啊,整人啊,连压图都那么出双入对.....
不过,《南方人物周刊》好看的文章越来越少了,起码你也跟人家《南方周末》学学啊,人家起码属于月初月底,虽然都是论“周”的,你也不能就直接更年期了啊。
so,偶像派都愿意说自己是实力派,现在出来个实力派处处说自己是偶像派,你有什么意见啊?
《南方人物周刊200904月13日》 题目《陈萨 音乐不是奥林匹克》
去年(2008),陈萨和朗朗几乎同期发片,都选择了肖邦的第一、第二协奏曲,《bbc音乐杂志》给她的演奏4颗星,给了朗朗3颗星。
在评论郎朗时BBC乐评人认为,“在郎朗手下,这两部作品具有戏剧性,令人愉悦。但只是给人带来一次性愉悦的演奏。为了达到个人表现的目的,他在速度上任意改变,放纵和自恋难以克服。”
德国权威音乐杂志《STEREOPLAY》将陈萨的新碟作为2008年11月号的封面,有“欧洲钢琴评论教皇”之称的阿缇拉·斯坎姆帕伊给这张大碟的音乐阐释打了9分,录音品质则给了满分10分。
阿缇拉毫不掩饰自己对陈萨的喜爱,“除了展示全部富于诗意的美感之外,她总能感受到火山爆发前的底层活动,她的潜力就在于令你时常处于感情绝望的边缘。在这个被舒曼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的作品中,相信你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
1996年,17岁的陈萨作为年龄最小的参赛者,获得英国利兹钢琴比赛的第4名,后经钢琴大师傅聪先生推荐,获得在伦敦乔凯音乐学院跟随乔安·哈维尔学习的机会。
又有傅老师,俺挺喜欢傅老师以前讲郎老师那句话,也抄《南方人物周刊20080911》放这里:
“郎朗是百年难得一见的音乐奇才。如果单论天生音乐上的技巧,他肯定超过我。”老一辈的钢琴大师傅聪毫不吝啬地给以最高肯定,却对这个后生晚辈的炫技风格有所保留。“这么好的孩子,这么好的音乐家,实在不需要这么去做。”
....................
前面还有一段:
........................................
“他太商业化了,越来越像个明星。”很多业内人士批评。也有人担心:“再这么下去,会葬送他的前途的。”“再这么下去,他会沦为一个工匠,而不是大师。”
对于那些对他表演风格的批评,这个年轻人予以十分血气的回击。至于那些不断要他“沉淀下来”、“提高个人修为 ”的声音,他既不理会也没有时间去理会。“这是我的路,我乐意。我觉得我从来都是尊重别人的,也从来不批评别人。”
“别人”中,也有曾在事业道路上帮助过他的旧识。
曾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钢琴家”的殷承宗,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曾免费为他上课,也是他一手把郎朗引荐给美国的音乐人和经纪,为他打开了美国大门。因为批评郎朗演奏《黄河》过于强调技巧而遭到类似的回击。从此,性格高傲的殷承宗拒绝在任何公开场合对这个曾经的弟子做出任何评价。
................................................
nnd,两篇文章都姓徐,写朗老师的:徐琳玲,发自上海;写陈老师的:徐梅,发自北京。干嘛啊,我差点以为是一个人呢,兄弟连还是父子兵啊,整人啊,连压图都那么出双入对.....
不过,《南方人物周刊》好看的文章越来越少了,起码你也跟人家《南方周末》学学啊,人家起码属于月初月底,虽然都是论“周”的,你也不能就直接更年期了啊。
so,偶像派都愿意说自己是实力派,现在出来个实力派处处说自己是偶像派,你有什么意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