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罗马哲学——自伦理学转向宗教
自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化-罗马哲学没有发展处超越古希腊三大哲学家的学说,随着罗马帝国的夸张和走向衰亡的社会动荡,希腊化罗马不可能理解“城邦生活”的美德,而只可能追求“圣人的理想”,一个圣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格是希腊-罗马关注伦理学时期的学院派、吕克昂、伊壁鸠鲁、斯多亚、怀疑派、折衷派共同关注的论题。
学园派和吕克昂基本上是啃plato和aristotal的老底,但二者和斯多亚一样带有目的论的色彩,而伊壁鸠鲁是彻底的机械论;同时斯多亚和伊壁鸠鲁又都是彻底唯物主义,这似乎有些矛盾?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已经带有犬儒主义的色彩,不再只是纸醉金迷的感官享乐,对于他们来说达到一种宁静的快乐才是根本的快乐,其实斯多亚也是这套论调。圣人是自省自足和沉静的,但要实现圣人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又一次被凸显,理性知识仍被视作通往圣人道路所必经的道路。怀疑派的特点即否定知识的获得,从而圣人只是要与世隔绝,防止一切的意见。
文德尔班对希腊罗马时期伦理学部分的讲解,主要集中在伦理学,物理学和逻辑学三个方面,显然伦理学已经超越本体论和方法论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主流,可以说物理学和逻辑学都是服务于伦理学的。这一时期的四大派别和怀疑派围绕着圣人的理想而展现各自的伦理观点;在物理学方面,除了伊壁鸠鲁,剩下的三派都可以归为目的论,尤其是斯多亚的pnuema展现出来的世界的二元论和plato、亚里士多德都有相似之处。当然伊壁鸠鲁也用到pneuma这个概念,但他们却更靠近demokrit。
宗教时期的一开篇,就表明哲学流派所有尝试的付诸东流,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个体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圣人的理想,宗教的“天启”开始成为了关键,而哲学也沦为了神学的婢女。
这一时期首先提及的是权威和天启两个关键点。权威侧重于古希腊时期的伟大人物和经典著作,而天启则指向超理性的天人一体状态。可以说,希腊-罗马哲学的宗教时期,尽管还是探讨权威,但却仅仅是将权威视作到达天启的间接过程而已。普鲁塔克、赛捏卡、奥勒留皇帝是较为熟悉的这一时期的典型人物。总而言之,从权威出发,篡改利用权威希腊科学经典,将其融入基督教的圣经之中,成为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开端;而从天启出发,讲求天人通感的新柏拉图主义,则走向了神秘主义。
有一点很有趣,天启是不能为理性所能理解的,所以只要声张便可有天启的可能,如何从众多天启中辨别真假,着实难倒了许多人物,因为天启不能依靠理性来解释。最后答案落到了“预言的实现”这一点上。
学园派和吕克昂基本上是啃plato和aristotal的老底,但二者和斯多亚一样带有目的论的色彩,而伊壁鸠鲁是彻底的机械论;同时斯多亚和伊壁鸠鲁又都是彻底唯物主义,这似乎有些矛盾?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已经带有犬儒主义的色彩,不再只是纸醉金迷的感官享乐,对于他们来说达到一种宁静的快乐才是根本的快乐,其实斯多亚也是这套论调。圣人是自省自足和沉静的,但要实现圣人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又一次被凸显,理性知识仍被视作通往圣人道路所必经的道路。怀疑派的特点即否定知识的获得,从而圣人只是要与世隔绝,防止一切的意见。
文德尔班对希腊罗马时期伦理学部分的讲解,主要集中在伦理学,物理学和逻辑学三个方面,显然伦理学已经超越本体论和方法论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主流,可以说物理学和逻辑学都是服务于伦理学的。这一时期的四大派别和怀疑派围绕着圣人的理想而展现各自的伦理观点;在物理学方面,除了伊壁鸠鲁,剩下的三派都可以归为目的论,尤其是斯多亚的pnuema展现出来的世界的二元论和plato、亚里士多德都有相似之处。当然伊壁鸠鲁也用到pneuma这个概念,但他们却更靠近demokrit。
宗教时期的一开篇,就表明哲学流派所有尝试的付诸东流,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个体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圣人的理想,宗教的“天启”开始成为了关键,而哲学也沦为了神学的婢女。
这一时期首先提及的是权威和天启两个关键点。权威侧重于古希腊时期的伟大人物和经典著作,而天启则指向超理性的天人一体状态。可以说,希腊-罗马哲学的宗教时期,尽管还是探讨权威,但却仅仅是将权威视作到达天启的间接过程而已。普鲁塔克、赛捏卡、奥勒留皇帝是较为熟悉的这一时期的典型人物。总而言之,从权威出发,篡改利用权威希腊科学经典,将其融入基督教的圣经之中,成为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开端;而从天启出发,讲求天人通感的新柏拉图主义,则走向了神秘主义。
有一点很有趣,天启是不能为理性所能理解的,所以只要声张便可有天启的可能,如何从众多天启中辨别真假,着实难倒了许多人物,因为天启不能依靠理性来解释。最后答案落到了“预言的实现”这一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