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上春树的一点小事
对待一个人作品的态度(小说?电影?音乐?)和对待一个人的态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这一点上S君和我达成了一致。在我们所有有意义以及无意义的争论中,如此圆满的共识可谓寥寥。其实,我们俩就是因为这寥寥的共同点才结为朋党的也说不定。
但总有些例外的,比如说对于我来说,村上春树君是个巧合性的例外,讽刺的是,我甚至说不上有多么喜爱他的作品,更谈不上因此而希望结识此人。在这里,我恐怕得先解释一下我的论题:比方说某个作家写的小说相当合你的口味,然后在某一趟高铁上,你发现该作家就坐在你前面的前面,那么你遏制不住欣喜觉得非上前去结识此人不可吗?反过来,你认为某流行作家的文字一文不值,你会绝不错过任何机会诋毁他吗?我认为对于一个理智的人来说,缺乏这样做的冲动正常无比。而对于村上春树君,尽管正如我说过,我对他的作品说不上多么佩服但也不讨厌,但奇怪的是,我对于此作家的态度却和我对他作品的态度高度一致。不知为何,总觉得这个男人一定和他的小说如出一辙,仿佛忘了这人——就像所有的小说家一样——在睁着眼睛扯谎一般。
细想下来,我对他产生这种印象并不难以解释。其一,村上小说里的主人公几乎是一种形貌(不用说好像几乎都是一个人了):尽管遍布各个年龄段,但一定是男性,至少是意识上趋近男性的女性;文字风格也固定,但鉴于我对日语几乎不懂,所以也许是中文译者的风格固定也说不准;旁的,不论是懒洋洋但又如齿轮般切实的叙事节奏、哲学性的对话模式,还是疯疯癫癫的超现实主义情节,都具有一定的的典型性,虽然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以上某些特征也是日本文学所共有的,即文化性的。但不得不说,总归是一看到他的作品,就算不曾读过,也能一下认出来:着一定是村上君写的无疑!一旦形成某一种模式,难免就要和创作者本人挂起钩来。
当然这还不完备,有风格的作家多得是,说实在的,没风格的作家(如我)(大误)才着实少见。更重要的,村上春树恐怕总带着一种介乎“无所谓”和“本能”之间的诚恳(虽是这么说,亦也许是我天真而唐突了),这让人觉得他的文字,和他笔下的角色和这人本身恐怕脱不了干系,大抵总有些共同之处。这一点,本来对于小说家来说可是算不上什么值得鼓吹的优点,但却误打误撞。参照对村上的评价,在商业化与纯正文学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此话虽然傻里傻气,然而并不算假。当然,这一切都是我浅薄的直觉和揣测,若大错特错,那我恐怕还得对作为小说家的村上君在内心道歉才是。
我在高中的晚自习课上借了同学的《再袭面包店》来看(当然不是我第一次看村上春树了),在那本短篇小说集里,现在有印象的也只有《再袭面包店》而已。当时,对村上一贯胡诌这件事也很是习惯了,但觉得完全搞不懂的还是头一遭。还好作为主要作品,翻译林少华先生在译序中提及了主旨,居然是什么“资本主义的浪潮”云云,以至于我现在还记得麦当劳——作为资本主义的代表——遭受的汉堡洗劫。诚然,我既不了解70年代的日本国情,又不了解村上君本人,但还是为此隐喻的深入/我的愚蠢大呼不妙。这岂不意味着我之前当笑话看的东西恐怕好多都有更深层的意思?这一想法使我沮丧无比,我可没想把因为不想学习而用来打发时间的小说当成阅读理解题分析来着(更何况我从未擅长过阅读理解题)。那一个晚上我几乎要对这作家产生隔阂,幸而我对“意义”的病态情结打败了我顺其自然的健康本能,才使我坚持至今。
其实,这之前说的也不过热身的胡扯而已,讲了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也没能表现出什么过人的见地。但如果说对于村上春树,倒也不至于无话可说。
总的来说,读着还是使人愉快的,村上的小说。不见得能让人从心底发出叹息,但确实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让人买账的感觉。就如我之前对于其写作节奏的比喻——像钟表的齿轮——按部就班但同时又并不匆忙。从主人公到剧情,无一不是沉冷静地向前推进,至于为什么竟能如此沉着,为什么在一片混乱和脱轨之中还能如此沉着,作为读者的我几乎完全不明就里,但既见他们一个个成竹在胸,所以总能放下心来,连带着觉得自己的人生也不那么难以掌控了。能让读者产生这种感觉,作家也许还是有两手。毕竟,对于村上来说,其小说的结局常常带有不可扭转的宿命感,然而却能够不带给读者绝望,反而十分轻快。与众不同之处大概在于其中的非刻意性。他想表达的事物,无力也好,人性也罢,资本也好,政治也罢,不论怎样诡谲神秘,却具有无可救药的使人沉静的力量。
我想这大概与村上本人有关,他的身上恐怕就是有那么一种特质,日本式的,齿轮一样的特质,但同时也并不愚钝,因而让人觉得莫名可靠。西方式的思考、东方式的隐喻和戏谑以及对民族意识的有意规避——这是我以为村上之所以被如此广泛接受的原因。后来在对林少华先生的访谈中又读得一条,觉得也很有意思,他提到了距离感:“村上作品的主人公从不擅自闯入他人的私生活地界和精神疆域,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优雅姿态。此外,距离感还表现在对社会制度和官僚机构的无视和揶揄上面,从而守住了灵魂制高点和精神优势。”这倒使我恍然大悟,这可很能解释他作品中人物那种一直使我困惑不已的神秘感从何而来——村上春树君仿佛从不充当心理分析师的角色,虽然他对世界的见解还是颇为独特的,但是对于“我”之外的人,他很少做出西方文学那种不留情面的推测。虽然是虚拟人物,然而性格都相当的收敛,并的确某种程度上带有村上本人的色彩。
但总有些例外的,比如说对于我来说,村上春树君是个巧合性的例外,讽刺的是,我甚至说不上有多么喜爱他的作品,更谈不上因此而希望结识此人。在这里,我恐怕得先解释一下我的论题:比方说某个作家写的小说相当合你的口味,然后在某一趟高铁上,你发现该作家就坐在你前面的前面,那么你遏制不住欣喜觉得非上前去结识此人不可吗?反过来,你认为某流行作家的文字一文不值,你会绝不错过任何机会诋毁他吗?我认为对于一个理智的人来说,缺乏这样做的冲动正常无比。而对于村上春树君,尽管正如我说过,我对他的作品说不上多么佩服但也不讨厌,但奇怪的是,我对于此作家的态度却和我对他作品的态度高度一致。不知为何,总觉得这个男人一定和他的小说如出一辙,仿佛忘了这人——就像所有的小说家一样——在睁着眼睛扯谎一般。
细想下来,我对他产生这种印象并不难以解释。其一,村上小说里的主人公几乎是一种形貌(不用说好像几乎都是一个人了):尽管遍布各个年龄段,但一定是男性,至少是意识上趋近男性的女性;文字风格也固定,但鉴于我对日语几乎不懂,所以也许是中文译者的风格固定也说不准;旁的,不论是懒洋洋但又如齿轮般切实的叙事节奏、哲学性的对话模式,还是疯疯癫癫的超现实主义情节,都具有一定的的典型性,虽然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以上某些特征也是日本文学所共有的,即文化性的。但不得不说,总归是一看到他的作品,就算不曾读过,也能一下认出来:着一定是村上君写的无疑!一旦形成某一种模式,难免就要和创作者本人挂起钩来。
当然这还不完备,有风格的作家多得是,说实在的,没风格的作家(如我)(大误)才着实少见。更重要的,村上春树恐怕总带着一种介乎“无所谓”和“本能”之间的诚恳(虽是这么说,亦也许是我天真而唐突了),这让人觉得他的文字,和他笔下的角色和这人本身恐怕脱不了干系,大抵总有些共同之处。这一点,本来对于小说家来说可是算不上什么值得鼓吹的优点,但却误打误撞。参照对村上的评价,在商业化与纯正文学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此话虽然傻里傻气,然而并不算假。当然,这一切都是我浅薄的直觉和揣测,若大错特错,那我恐怕还得对作为小说家的村上君在内心道歉才是。
我在高中的晚自习课上借了同学的《再袭面包店》来看(当然不是我第一次看村上春树了),在那本短篇小说集里,现在有印象的也只有《再袭面包店》而已。当时,对村上一贯胡诌这件事也很是习惯了,但觉得完全搞不懂的还是头一遭。还好作为主要作品,翻译林少华先生在译序中提及了主旨,居然是什么“资本主义的浪潮”云云,以至于我现在还记得麦当劳——作为资本主义的代表——遭受的汉堡洗劫。诚然,我既不了解70年代的日本国情,又不了解村上君本人,但还是为此隐喻的深入/我的愚蠢大呼不妙。这岂不意味着我之前当笑话看的东西恐怕好多都有更深层的意思?这一想法使我沮丧无比,我可没想把因为不想学习而用来打发时间的小说当成阅读理解题分析来着(更何况我从未擅长过阅读理解题)。那一个晚上我几乎要对这作家产生隔阂,幸而我对“意义”的病态情结打败了我顺其自然的健康本能,才使我坚持至今。
其实,这之前说的也不过热身的胡扯而已,讲了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也没能表现出什么过人的见地。但如果说对于村上春树,倒也不至于无话可说。
总的来说,读着还是使人愉快的,村上的小说。不见得能让人从心底发出叹息,但确实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让人买账的感觉。就如我之前对于其写作节奏的比喻——像钟表的齿轮——按部就班但同时又并不匆忙。从主人公到剧情,无一不是沉冷静地向前推进,至于为什么竟能如此沉着,为什么在一片混乱和脱轨之中还能如此沉着,作为读者的我几乎完全不明就里,但既见他们一个个成竹在胸,所以总能放下心来,连带着觉得自己的人生也不那么难以掌控了。能让读者产生这种感觉,作家也许还是有两手。毕竟,对于村上来说,其小说的结局常常带有不可扭转的宿命感,然而却能够不带给读者绝望,反而十分轻快。与众不同之处大概在于其中的非刻意性。他想表达的事物,无力也好,人性也罢,资本也好,政治也罢,不论怎样诡谲神秘,却具有无可救药的使人沉静的力量。
我想这大概与村上本人有关,他的身上恐怕就是有那么一种特质,日本式的,齿轮一样的特质,但同时也并不愚钝,因而让人觉得莫名可靠。西方式的思考、东方式的隐喻和戏谑以及对民族意识的有意规避——这是我以为村上之所以被如此广泛接受的原因。后来在对林少华先生的访谈中又读得一条,觉得也很有意思,他提到了距离感:“村上作品的主人公从不擅自闯入他人的私生活地界和精神疆域,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优雅姿态。此外,距离感还表现在对社会制度和官僚机构的无视和揶揄上面,从而守住了灵魂制高点和精神优势。”这倒使我恍然大悟,这可很能解释他作品中人物那种一直使我困惑不已的神秘感从何而来——村上春树君仿佛从不充当心理分析师的角色,虽然他对世界的见解还是颇为独特的,但是对于“我”之外的人,他很少做出西方文学那种不留情面的推测。虽然是虚拟人物,然而性格都相当的收敛,并的确某种程度上带有村上本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