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聚散离合的文学时代:1937-1952”学术研讨会暨“新生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工作坊
“聚散离合的文学时代:1937-1952”学术研讨会暨“新生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工作坊
时间:2014年1月11日-13日
地点:北京大学民主楼208会议室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协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日本中国文艺研究会
议程
1月11日(周六)
9:30-9:50 开幕式
主持人:王风(北京大学)
欢迎词:陈跃红(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致 辞:高远东(北京大学)
赵京华(中国社会科学院)
10:00-11:30 第一场 主持人:滨田麻矢(神户大学)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
《山山水水》中的政治、战争与诗意
姜涛(北京大学中文系)
“政治外乡人”的写作——穆旦在1945—1948
程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和平意愿与政治动员——1950年的“和平签名运动”
萨支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新爱国主义与国家意识之建立——以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为例
13:00-14:30 第二场 主持人:黎湘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三須祐介(広島経済大学)
因“隱”而“曝”——《申曲日報》中的演員日記與上海日常生活
藤野真子(関西学院大学)
越剧老生的形象——民国时期的发展情况
王家康(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
《孔雀胆》创作过程中的民族因素
西村正男(関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
怎样评价梁乐音和陈歌辛
休息
14:40-16:10 第三场 主持人:姚丹(中国人民大学)
赵稀方(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五十年代的美元文化与香港小说
小笠原淳(熊本学園大学)
坂口䙥子小说中的台湾雾社意象——〈时钟草〉至〈番地〉的书写变迁
黃美娥(台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從「詞的解放」到「詩的橋樑」——曾今可與戰後臺灣文學的關係
張文菁(非常勤講師)
戰後台灣中文通俗小說的發展——《中國新聞》、文化圖書出版公司與作家金杏枝
茶歇
16:25-16:40 工作坊开坊仪式
主持人:张丽华(北京大学)
致 辞:滨田麻矢(神户大学)
王风(北京大学)
16:40-18:00 工作坊 第一场 评议人
袁一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沦陷时期的隐微修辞:以滞留北平的文人学者为例 松浦恒雄(大阪市立大学)
王升远(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晚宴的政治与“大东亚的黎明”——1938年佐藤春夫的北京之行 董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
池田智恵(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沦陷期杂志与其读者——以《万象》与《春秋》为例 李宪瑜(主持)(首都师范大学)
1月12日(周日)
9:00-10:30 第四场 主持人:福家道信(近畿大学)
赵京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周作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李国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生产性如何可能——丁玲《在医院中》释读
张业松(复旦大学中文系)
危机中的写作:路翎与朝鲜战争
董炳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倪焕之》的竹内好日译本
茶歇
10:50-12:10 工作坊 第二场 评议人
张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
跨文化翻译中“不透明”的体式媒介 清水贤一郎(北海道大学)
城山拓也(非常勤讲师)
文学与漫画的十字路口——叶浅予研究的可能性 萨支山(中国社会科学院)
裴亮(武汉大学文学院)
文学社团的创建与广州现代文学的发生
——以文学研究会广州分会为中心 姜涛(主持)(北京大学)
午餐
13:30-15:00 第五场 主持人:黄美娥(台湾大学)
黎湘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燕京大学文学者的聚散流离及其文字工作
冷川(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校园、纸张与民国时期北平文坛的沉浮——一项基于历史地理因素的期刊考察
戎琦(澳门大学中文系)
《文艺时代》:京派重聚的先声
李宪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952二自传:凌叔华与韩素音
茶歇
15:20-16:50 第六场 主持人:吴晓东(北京大学)
孙晓忠(上海大学文学院)
文化翻身:50年代的农村识字运动
姚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艺术力”与“人民力” ——从冯雪峰1951年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评谈起
杨天舒(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革命之后怎样”——赵树理1950年前后的创作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
“革命通俗小说”与当代文学的“民族形式”建构
休息
17:00-17:55 工作坊 第三场 评议人
孙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我中国之真戏曲出焉”——王国维的戏剧概念和中国书写
(现代戏剧观念形成的考察之一种) 藤野真子(関西学院大学)
田村容子(福井大学教育地域科学部)
二十世纪京剧的记忆与纪录:女性、剧场、剧评 贺桂梅(主持)(北京大学)
1月13日(周一)
9:00-10:30 第七场 主持人:张桃洲(首都师范大学)
松浦恆雄(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科)
程小林的故事——“桥”的结构
段从学(西南交通大学文学院)
走向古典理性的启蒙?——《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义疏
濱田麻矢(神戸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
以爱之名—— 40年代少女叙事中的浪漫意识形态
王风(北京大学中文系)
张爱玲《五四遗事》中的“五四”话题与四十年代“遗事”
茶歇
10:45-11:40 工作坊 第四场 评议人
李雅娟(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周作人与“东洋人的悲哀” 赵京华(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
现代文学视野中的“名教”问题研究 高远东(主持)(北京大学)
11:40-12:10 闭幕式
时间:2014年1月11日-13日
地点:北京大学民主楼208会议室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协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日本中国文艺研究会
![]() |
议程
1月11日(周六)
9:30-9:50 开幕式
主持人:王风(北京大学)
欢迎词:陈跃红(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致 辞:高远东(北京大学)
赵京华(中国社会科学院)
10:00-11:30 第一场 主持人:滨田麻矢(神户大学)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
《山山水水》中的政治、战争与诗意
姜涛(北京大学中文系)
“政治外乡人”的写作——穆旦在1945—1948
程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和平意愿与政治动员——1950年的“和平签名运动”
萨支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新爱国主义与国家意识之建立——以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为例
13:00-14:30 第二场 主持人:黎湘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三須祐介(広島経済大学)
因“隱”而“曝”——《申曲日報》中的演員日記與上海日常生活
藤野真子(関西学院大学)
越剧老生的形象——民国时期的发展情况
王家康(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
《孔雀胆》创作过程中的民族因素
西村正男(関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
怎样评价梁乐音和陈歌辛
休息
14:40-16:10 第三场 主持人:姚丹(中国人民大学)
赵稀方(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五十年代的美元文化与香港小说
小笠原淳(熊本学園大学)
坂口䙥子小说中的台湾雾社意象——〈时钟草〉至〈番地〉的书写变迁
黃美娥(台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從「詞的解放」到「詩的橋樑」——曾今可與戰後臺灣文學的關係
張文菁(非常勤講師)
戰後台灣中文通俗小說的發展——《中國新聞》、文化圖書出版公司與作家金杏枝
茶歇
16:25-16:40 工作坊开坊仪式
主持人:张丽华(北京大学)
致 辞:滨田麻矢(神户大学)
王风(北京大学)
16:40-18:00 工作坊 第一场 评议人
袁一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沦陷时期的隐微修辞:以滞留北平的文人学者为例 松浦恒雄(大阪市立大学)
王升远(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晚宴的政治与“大东亚的黎明”——1938年佐藤春夫的北京之行 董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
池田智恵(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沦陷期杂志与其读者——以《万象》与《春秋》为例 李宪瑜(主持)(首都师范大学)
1月12日(周日)
9:00-10:30 第四场 主持人:福家道信(近畿大学)
赵京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周作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李国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生产性如何可能——丁玲《在医院中》释读
张业松(复旦大学中文系)
危机中的写作:路翎与朝鲜战争
董炳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倪焕之》的竹内好日译本
茶歇
10:50-12:10 工作坊 第二场 评议人
张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
跨文化翻译中“不透明”的体式媒介 清水贤一郎(北海道大学)
城山拓也(非常勤讲师)
文学与漫画的十字路口——叶浅予研究的可能性 萨支山(中国社会科学院)
裴亮(武汉大学文学院)
文学社团的创建与广州现代文学的发生
——以文学研究会广州分会为中心 姜涛(主持)(北京大学)
午餐
13:30-15:00 第五场 主持人:黄美娥(台湾大学)
黎湘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燕京大学文学者的聚散流离及其文字工作
冷川(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校园、纸张与民国时期北平文坛的沉浮——一项基于历史地理因素的期刊考察
戎琦(澳门大学中文系)
《文艺时代》:京派重聚的先声
李宪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952二自传:凌叔华与韩素音
茶歇
15:20-16:50 第六场 主持人:吴晓东(北京大学)
孙晓忠(上海大学文学院)
文化翻身:50年代的农村识字运动
姚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艺术力”与“人民力” ——从冯雪峰1951年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评谈起
杨天舒(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革命之后怎样”——赵树理1950年前后的创作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
“革命通俗小说”与当代文学的“民族形式”建构
休息
17:00-17:55 工作坊 第三场 评议人
孙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我中国之真戏曲出焉”——王国维的戏剧概念和中国书写
(现代戏剧观念形成的考察之一种) 藤野真子(関西学院大学)
田村容子(福井大学教育地域科学部)
二十世纪京剧的记忆与纪录:女性、剧场、剧评 贺桂梅(主持)(北京大学)
1月13日(周一)
9:00-10:30 第七场 主持人:张桃洲(首都师范大学)
松浦恆雄(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科)
程小林的故事——“桥”的结构
段从学(西南交通大学文学院)
走向古典理性的启蒙?——《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义疏
濱田麻矢(神戸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
以爱之名—— 40年代少女叙事中的浪漫意识形态
王风(北京大学中文系)
张爱玲《五四遗事》中的“五四”话题与四十年代“遗事”
茶歇
10:45-11:40 工作坊 第四场 评议人
李雅娟(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周作人与“东洋人的悲哀” 赵京华(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
现代文学视野中的“名教”问题研究 高远东(主持)(北京大学)
11:40-12:10 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