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边的阿卡阿博
下方平坝出甜水
上方平原水冬瓜树肥
山坡两侧一样平
祖辈定居半山腰,上山下坝道路一样长
——哈尼口传史诗
初到南糯山,雾气神秘地缠绕每一座山、每一棵树。西双版纳景洪市距此只有二十多公里,两地气候却截然不同。澜沧江的湿度和景洪的热量形成水雾吞没南糯山,茶树如鱼得水,长出的茶叶名满天下,也为山民带来了湿润凉爽的气候。李金梅家的屋檐下挂满了葫芦,房前屋后种植着葫芦,绣片上也绣着彩色的葫芦。她和丈夫四处走访,将搜集来的关于葫芦的故事记成文字。
李金梅本来不叫李金梅,她的阿卡名字是亚主。为了汉语使用者的方便,便在这里用她的第二个名字——李金梅。
李金梅守着“阿卡滇航亢博”,就像南糯山的阿卡人守着林子里那棵八百年古茶树,似乎随时卯着一股劲儿。
也许阿卡人最不缺的就是这种劲儿,千百年来腥风血雨的举族迁徙,既是逃难,又是开创……始终相信,史诗中那位人祖“唐盘”,将阿卡人生在她的肚脐眼里,会让人世世代代不受风霜。
“阿卡滇航亢博”就在南糯山的公路边上。“亢”,线;“博”,纹案、图案,或刺绣,人们常常也说“阿博”;“滇航”,一般来说,是阿卡村寨里人们聚会、开会的地方,通常有寨头的秋千场、寨子中心的平地两个地方。在李金梅这句话里意指“建在村寨中心平地上的房子”。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阿卡人刺绣的地方”。
过去李金梅家住在山上的寨子里,现在子女因工作住在景洪,丈夫常常在景洪照顾孙子,她则一个人搬到了公路边上,请善于修筑的傣族人来建了房子,房子分两层,上层为干栏式高脚楼,又分“男房”和“女房”,地上铺着大通铺,面前是火塘。有一些国外游客来这里,很愿意住这样的房子。房子的下层则借用了砖和水泥,是内地普通平房的样式。在屋檐下挂着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巨大的葫芦、酸角、木铃铛等等,地面上摊着半干的深色普洱,茶香袭人,因为落雨,无处可晒。
李金梅头发简单地扎成一束,没有任何额外装饰。穿着一件蓝黑色对襟长袖衣,正面两侧缝着彩色长条型绣片,领边装饰着彩色线球和银泡,背上绣满了阿卡人的传统图案,橙色、蓝色、红色、黄色……看得出绣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和把握独到和谐。不管去哪儿,她永远斜挎着一个小布包,那是件古旧的物品,包的两侧装饰着一排咧嘴笑的小海螺,在非洲,水手们认为这种海螺能够带来好运;在西藏,人们用这种海螺玩骰子游戏;在大凉山,人们也用它们来装饰衣帽……这样一身装束,衬着一张线条硬朗的脸,浅显的皱纹,嘴上衔一支竹烟斗,往里塞烟丝,点的时候猛吸几口。不管是下雨还是晴天,她永远穿成这样在山里来来去去,就像一张“阿卡滇航”的移动广告。
南糯山的哈尼居民们常常自称“阿卡”,最初西双版纳哈尼族面对汉族时,也自称“僾尼”,意思是“兄弟,小弟弟”。“尼”是“人”的意思,古代西南迁徙民族几乎都自称“尼”。
在泰国、缅甸和老挝,人们把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从中国或青藏高原迁徙到北部聚居的民族称为“阿卡”,他们将寨子建在在山区森林茂密之处;在中国,阿卡学者张雨龙在《云南社会科学》的文章中说,“阿卡”被认为是哈尼人在迁徙历程到澜沧江流域时的自称,主要含义是“居住在中心的人”。
与红河州哈尼人的草顶土墙民居不同,迁徙到西双版纳以及邻国山区的阿卡人,顺应了自然条件的变化,住着与傣族类似的干栏式房屋。
哈尼人的迁徙百转千回,仅看衣服上绣的图案就知道了。或者去翻翻那些整理翻译的哈尼族史诗集子——尽管那些印刷出来的油墨符号,及不上口头传承的生动和灵活。
当初联系李金梅时,我问是否可以发一些阿卡刺绣的图片给我,她的丈夫张戈在电话那头恳切地说着:“这些图案,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迁徙历史,你要亲眼来看,我们好跟你说。光是看图片你不会知道它们有多重要。”
为着这样的恳切,我从滇东北坐车经景东彝族自治县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一路尽是红色河流、红色山脉,足足花掉十四个钟头。也许当年哈尼人曾从大理坝子、滇池一带迁徙到澜沧江流域,携家带眷,风餐露宿,就走过这些峡谷、山路?
葫芦里的先祖
起初,天神派出九个神造地,三个神造天,他们杀掉一头牛,使牛皮变作天,牛肉化作地,左眼为太阳,右眼为月亮,牛牙是星星,牛骨是石头,牛毛作草木,牛泪成雨,牛舌为虹,牛血为江河……
在阿卡人古老的史诗中,宇宙自此形成。
“知道我们阿卡人为什么那样喜欢葫芦吗?为什么创造出那么多的葫芦文化吗?因为葫芦是地球上的植物仓库,是万千动物的生命摇篮。”
这和世界各地流传的“大洪水”传说有关。
在阿卡人口中,大洪水被叙述成一片蔚蓝的海洋,动物植物通通被淹没,只有一个大葫芦漂在这片汪洋之中。许多年以后,海水退去,大陆重出水面,一切百废待兴。搁浅的葫芦渐渐打开,从中走出了一对兄妹。
“男的叫则朗,女的叫则飘,他们看看天,天上飞鸟绝迹;又看看地,地上走兽踪影全无。”
张戈的文字很干净。在过去的一些日子里,他们夫妻俩走村串寨,去询问那些智慧的老者,关于绣片上的图案,以及它们所涵括的故事。妻子采访,丈夫作记录。听起来很浪漫,其实非常艰辛。最后由张戈整理成汉语文字。事实上,阿卡人本来没有文字,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政府按照发音创建了一种类似罗马拼音的文字,以作流传媒介。
世间空无一物之时,葫芦中的两兄妹难免要觉得寂寞,为了传宗接代,创建未来,也为了排除孤独,两兄妹决定暂时分开,去寻找别的存活者。阿哥则朗吹着他的阿卡坚笛向东而去,阿妹则飘吹着树叶朝西而行。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们不断地听见对方的声音不断地欣喜相遇,却总是见不到别的人。如此几年过去了,阿哥对阿妹说:“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人了,这是天意,让我们兄妹两个结为夫妻吧。”
于是,他们从原先保护他们的葫芦中取出了万物的种子,使大地从此恢复生机,又从葫芦里跑出了万种动物,大地从此热闹起来。两兄妹则诞下了人类的祖先,从此勤劳安居,关心气候节令,崇敬万物之灵……
一天晚上,我和景洪的朋友一起吃饭,又来了三位澜沧的拉祜族女子,她们嘻嘻笑笑,也说自己的民族是从葫芦里诞生的,他们的神话中也描述了这一过程。我想,李金梅、张戈夫妇所讲的这个葫芦始祖的故事,大概是阿卡人迁往澜沧江流域之后兴起的说法,那么,阿卡祖先是如何发迹又如何迁到澜沧江一带的呢?
把历史穿在身上
“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
这是《礼记·王制》中对中原以西的游牧者的描写,游牧者生活于广阔天地,似乎不太关心时间,今天能找到的文献大多是数着米粒过日子的农耕者留下的。
哈尼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和《雅尼雅嘎赞嘎》是流传于云南、东南亚哈尼部族中的最重要的口头篇章,在它的第一章里,讲到在遥远的北方,一个红黑石头交错堆积的高山上,金子般的大江之畔,是先祖居住的地方。后世的史诗考证者判断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巴颜喀拉山两麓之黄河、长江的源头地区,也就是古代月氏以南,古羌人游牧的地方,在周代,《礼记》中提到的“戎”,和“羌”关系紧密,常常羌戎并称。
那时食物减少,气候恶劣,导致了祖先部落的第一次南迁;后来遇到森林火灾,死伤无数,又不得不再次南迁,到了一个龙竹成林的地方——据考证为今天的四川南部大渡河、雅砻江一带;哈尼人一方面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受百越人农耕文化影响,从游牧者转变为稻作者;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南迁,直至今天的云南南部地区,涉至东南亚几个国家的北部山区。因此,《礼记》中的只言片语可能是对哈尼人最早的文献记录。
今天的大渡河、雅砻江河谷之处,都是峡谷纵横、干燥炎热的河谷,然而,在哈尼人世世代代的生老病死中,有一处祖灵之地,“努美阿玛”,就是指的这一带,或许这里也曾是一片碧绿之地。
史诗描述先人们抵达新家园“努美阿玛”时的情状:“崖缝里冒出大股清泉,像沸腾的水珠串串”,“哈尼走到天涯海角,不忘发家的宝贝是太阳。……几千个人一个不要走散,几千双手一双不要得闲,快拿凿了八个孔的犁去开荒,快拿开了十个孔的耙去平地……” 在那里,祖先们曾度过一段和平美好的时光,“努美阿玛”成了哈尼祖先发家的地方,直到今天,人死后送魂仪式,祭师“贝毛”念着经文,也要为灵魂指路直到“努美阿玛”。
几乎所有的西南迁徙民族都留恋着一片祖先发家的美地,关于那里的记忆,无需博物馆,也无需录影带,人们一代一代地走下去,却没有谁会不记得。
你可以走进一个村庄,或者一片悬崖边的田野,走进深山老林,你会听见许多古老的歌谣,或念或唱,它们多少有些悲凉,在云南的峡谷和风中来来去去,你也会看见许多古老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变的敬仰,像刻在山坡和脸庞上的皱纹……这些村庄里的人也许没有自己语言的文字,却永远记得祖先的往事,甚至一些不可言传的细节。文字似乎不是延续文明的必需品。
哈尼原先也没有文字,这些史诗通过口传一代代保留下来。加上父子连名制——儿子姓名的第一个字为父亲姓名的最后一个字——留下了“像竹节一样一节一节长起来的族谱顺序。”这种连名谱序保证了家族历史的准确性。而妇女们的刺绣图案,则是对历史的一种类似于象形文字的视觉性记载。这所有的记载到了农耕时代开始明确起来。
李金梅说哈尼人在迁徙的路途中千辛万苦,为了躲避敌人的围追,不便举旗前行。为了族人永不分离,就把族旗缩小缝在妇女的绑腿和衣袖上。说这些的时候,这位“活动广告”正穿着绣有族旗的衣服,族旗由蓝色、红色和白色的长条拼成,像法国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国旗,不过在今天这面族旗已经不具备政治意义,更多的是纪念祖先和起装饰作用。
想起在越南北部山区,我曾见过和澜沧阿卡服饰相类似的绑腿,该地海拔较高,冬季寒冷时,妇女们却只穿着深蓝土布的齐膝百褶裙,系着这种绑腿。而在南糯山的时候,我没有见到使用绑腿的人——那些祖辈传下来的衣服,由菘蓝和红花染色,清洁的时候不能洗刷,否则严重掉色,如果弄脏了,可以在太阳下暴晒和拍打——像这样原始的服装,对南糯山的阿卡人来说,似乎已经不再实用。
回到迁徙的故事。被迫离开适宜耕种的“努美阿玛”,这对于哈尼人是一件很痛心的事。然而逃离是非之地又迫在眉睫。
那时中原正是隋唐年间,在西南山区,哈尼人与僰(bo)人、濮(pu)人以及越人为了生存空间正是战乱连连。一方面这种矛盾日益激化,另一方面瘟疫与征战并行,都导致哈尼先人死伤无数,又碍于北方蜀郡之强大,东方僰人之善战,西方高山之严寒,经过长久而紧迫的商讨,族人在首领的带领下,开始了新的南迁。
这次南迁分成了三条路线,一条直抵西南方的大理坝子,第二条抵达正南的昆明坝子,第三条抵达昭通坝子,并继续南迁,直至现在人们常说的“三江两山”。即现代哈尼聚居的几个主要地点:红河流域、把边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哀牢山、无量山。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依旧活着的民族,无一不是经历了类似的逃遁,或许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软弱,却无法拒绝延续族人的生命。
迁到红河流域的哈尼人逐渐强大起来,甚至建起一座叫做“罗磐”的城池,领地涉及今天的越南北部山区。
红河流域的哈尼人兴起了梯田耕作,最有名的证据算是无数摄影爱好者推崇备至的元阳梯田。而迁往澜沧江西双版纳河段的哈尼人,跟濮人学习了种茶技术,并继续发扬光大,形成非常有影响力的普洱茶文化,并在当地进行旱稻种植。一千多年前,西双版纳数傣族最为强大,他们筑宫室、拥重兵,居平坦之地,至各族于治下,而阿卡人及其他部族则只好深居大山,一方面躲避了战乱,一方面也因找到了种植茶叶的胜地,独立开发出澜沧江五大茶山。
在李金梅收藏的绑腿中还有这样一幅图案,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一条细长线在有限的方块里弯曲了七折,像玩到惊险处的贪吃蛇。她告诉我这个图案被称作“夺沃夺哩”,意为等待和寻找。
对于“夺沃夺哩”的解释,张戈这样写道:
据说战乱中阿卡人被战败,为躲避外族追杀,阿卡人开始分三班人进行迁徙,说好在佐甸山脚会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但迁徙的路途扑朔迷离,不知走了多少路,来到佐甸山岗一看,不知是什么原因,到说定的日子,有一队人马去向不明。茫茫大山森林密布,沟壑纵横,在迁徙途中经常走散,互相间苦苦寻找,等待回来,或者说是盼望亲人归来是常有的事,人们把想得到和去得到的地方都找遍了,把所有的路都找到了尽头,这个图案描述当时寻找亲人的惨状。为了不忘这段不堪回首的悲壮历史,阿卡妇女把寻找亲人的线路图绣在服饰上流传至今。
这些“夺沃夺哩”呈一字排列,色彩鲜艳,千回百转,表意生动。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下的生活,不要忘记先人为延续族人生命所经历的不易。
人和鬼
那个下午我穿过一片竹林,寻找山的制高点。然而林中阴郁之处令人心生寒意,直到眼前阿卡人的寨门,心中一块石头才落地,赶紧穿过它,确定眼前的世界实实在在,仿佛从黑暗无明走向安稳喜乐——寨门旁边放置着人形树丫,简事雕琢,形成裸体男女之型并排而立,门顶站着木雕鸟阿吉,象征着寨神的降临……
这样的门,鬼是行不过的。
每年樱桃成熟之时,阿卡人必须经历一个重大仪式——立寨门。大祭师会率领全寨人用直木搭建新的寨门,旧的也不拆去,一座座门渐渐连成一个通道,似寨神力量的凝聚。可惜我见到的寨门,不过是用钢铁搭建起来,上面刷着油漆,高大坚固,长年屹立。不知将来在这红土地上,我们是否还能年年听见立寨门时所需唱出的《寨门神献词》。
李金梅自创的的寨门图案,蓝黑色布块上,三面寨门主体深红,树立在一个绿色的菱形之中。关于寨门的起源,也有着一个世代相传的解释:
唐盘阿妈生了人和鬼之后,她的子民就过上了建造、耕种的文明生活。那时候,人鬼同居一室,禽兽同关一厩,人鬼和睦相处,禽兽相安。人鬼轮流劳动,轮流守家。久而久之,种在地里的瓜果不见了。鬼说人偷吃了瓜果,门外晒的豆豉不见了,人说鬼偷了豆豉。人与鬼发生了矛盾,反目成仇。
居住在红河一带的哈尼人,认为人若是因被淹死,或者被老虎咬死等非正常死亡,均会变成冤魂鬼魅,游荡于山野草木之间;而西双版纳、澜沧江地区阿卡人支系中还未对“鬼”“神”作出明确的区分,既有善鬼也有恶鬼,既有好神也有坏神。其实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人类的发展进程和类似于鬼神这样的超自然力量是不能分开的。阿卡人说鬼是人的亲兄弟,引出了一种倾向和平的神鬼观念。
后来,唐盘阿妈因病去世,人鬼的关系彻底破裂,人看不见鬼,鬼却总在窥视人,人与鬼已经不可能再同居一室。
于是在唐盘去世的这天晚上人和鬼准备分割地盘。鬼神们偷偷商定:
“等明天头鸡一叫,大家一起高声喊,平坦的田地是鬼的地盘,白天阳光充足的地方是鬼的地盘,白天是鬼的时间。陡坡、石头林、大树遮蔽潮湿的地方是人的地盘,沼泽、烂坝地是人的地盘,漆黑的夜晚是人活动的时间。”
然而这件事被人偷听到了,这一晚,人们彻夜不眠,提高警惕,在头鸡高叫之时,山林中突然回荡起人的呼声:
“开阔平坦的田地是人的地盘,白天阳光充足的地方是人的地盘,白天是人的时间。陡坡、石头林、大叔遮蔽潮湿的地方是鬼的地盘,沼泽、烂坝地是鬼的地盘,漆黑的夜晚是鬼活动的时间。”
鬼因为落了后,不得不接受这件事。就这样人鬼分了家,狼和羊也再也不能共处一厩,人为了区分人界和鬼界,便立了寨门,作为标记。又在寨门处洒上狗血,是为“狗血淋洒之处,即是人鬼的分界线。”
除了寨门,在进山的路口处还有竹篾编制的网格。这种网格被称作“旦练”,音译成汉语便是“避鬼”之意。它们被拴到树上或者插在窝棚四周,用以保护阿卡人的居住地。这种做法沿用至今,我在一个寨子的入口处曾见过这样的“旦练”,对外界人来说,它只是一张奇怪的竹篾网,但对于阿卡人,它可以为寨子里的人带来平安。它们也体现在李金梅搜集来的刺绣图案“旦练”之中。妇女们将它缩成小方块绣在衣服上,这些色彩各不相同的小方块形成一组,排成一排,绣在衣服上穿起来,随时驱鬼。为什么人们要用这样的图案来避邪驱鬼呢?
传说中人鬼分家之后,人们很快习惯了没有鬼的生活,安居乐业;而鬼似乎认为这结果是自己的低级错误造成,因此并不能服气。于是,尽管有一个寨门做标记,鬼也不太愿意遵守规则。
为了各自相安,人将竹篾编成的有五-九眼反复循环的“旦练”挂在寨子入口处,与鬼商量,让其在一个夜晚之内将“旦练”中的眼数清楚。如果鬼做到了,便可以人鬼调换地盘。
鬼当然很高兴了,别说这几根竹篾编的东西,就是来个大十倍的“旦练”,一个晚上足足数得清了。结果就这样从一数到九,循环了无数次,总是数不清,天渐渐亮起来,鬼信心全无,无奈地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再也无颜越界打扰人的生活。
阿卡祖先三番两次赢了鬼,是人与超自然力量斗争的光辉事例,今天的阿卡人在种地选址或丧葬嫁娶等礼仪中都很敬畏鬼神,可人毕竟是要在山里生活的,敬畏不是畏首畏脚,祖先聪明勇敢的光辉事迹是一代代孩童、少年的斗胆良药。
而用张戈的话来说,将“旦练”绣在衣服上,是为了铭记它对阿卡人生命的呵护。犹如秋空中的大雁,迁徙者总是命运多舛,因此对生命也更感不易和珍惜。
现在和未来
不知道过去,何以谈将来?从古至今,生活在地球不同角落的人都做着一件相同的事——记录自己的历史。
在过去的阿卡部落,十六岁加冕成人礼之后,就可穿上色彩鲜艳的新衣,身前身后土布上增添了无数个贴花、绣片和银饰,一个个青年男女就像蹿于山林中的彩色仙鸟,开始唱婉转情歌,开始自由自在地恋爱。如今南糯山脚下,大家在公路边的小集市上,出售本地特产给路人,姑娘们埋头专注于商店买来的十字绣。李金梅认得所有人,她告诉我这里的许多姑娘都是她的学生。她们和过去的姑娘一样,热爱刺绣,只是绣的东西不同罢了。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些现成的衣服可以买,都是自己绣的,如果姑娘不勤快地绣,就没有好看衣服穿。我大嫂二嫂还有我妈妈,在寨子里绣东西都是很有名的,我七八岁的时候开始读书,经常会把她们的碎布剪下来自己一点点乱绣,上面在讲课我也在下面绣。那时候的梦想就希望自己能使寨子里绣得最好的人。后来工作了,这些东西被丢下了差不多三十年。2000年,有一回我丈夫到景洪去参加一个唱歌的活动,他就穿着我们这种传统服装去的。那天就有一个日本的女孩问他,说你这个衣服太漂亮了,这些图案是什么意思呢?我丈夫说就是为了好看啊,但是她说这些图案应该是有含义的。后来,把她带来我们家,问我,我也说不上来。这个事情别人国家都很重视,作为阿卡人我们是不称职的。”
李金梅和她的丈夫在本子上写着:“我的民族虽然没有文字记录,但肯定有一种方式记录自己的历史。”也许,那些难以释义的贴身的图案,正是他们要寻找的线索。
就这样两夫妇开始了走村串寨的生活,足迹遍布勐海、景洪、勐腊和澜沧等地的阿卡人聚居区。在考证这些图案时,关于一个图案的解释,他们至少会询问三位老人,再从这些老人的解答里面找到一致的东西,发现这些图案涵盖了阿卡人从游耕战乱到迁徙安定各个时期的生产、生活的活动情况。自此整理出的笔记,得出三十多个七十年代以前的图案释义。夫妇俩把它们称为“故事”。
“那些故事现在都睡在笔记本里。还有很多故事没有找到,没有写。”
我随李金梅一同上山,一同去听寨子里的刺绣者讲“故事”,她教我用竹烟斗点烟,说细竹管可以过滤掉烟里有毒的东西。下山,顺路摘野菜,晚上吃菜汤和甜笋,以及当地特产“冬瓜猪肉”。
做饭的火塘在“女房”,李金梅利利索索地做晚饭,我完全插不上手。时间尚早,木板墙的缝隙还有天光投进来。
我说现在大家很少使用绣着这些图案的东西,我只看见你在用啊。很多东西如果不再广泛使用,便也失去了生机吧。但使李金梅感到高兴的是,这些图案正在逐步被外界重视,许多博物馆来索取收藏,也有许多外地的展览邀请她去参展。
“其实大家不是不喜欢传统的衣服,时代改进了,所以只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要这些衣服的人会比较多。”
如果和说起当初建房子的不易,她也会流眼泪,然后很快咽回去。并不埋怨别人,尽量做好自己。
“我退休以前,工作的时候也没怎么穿这些衣服,八一年我嫁人的时候,穿的是汉人服装。后来我做了这个传统服饰的文化保护,头饰不方便,但衣服我绝对是每天都穿的。其他一些人不好意思穿,因为经常穿这些衣服,就会被别人说,说你‘这个人太假了’。”
我想,如果只谈装饰实用,这些图案和布料不及波普时尚,也不及化纤便宜,然而,它们的价值绝不仅存在于这一个方面,也不只是穿在身上的族人历史,起着记录、缅怀的作用。事实上当这些图案被缝在衣服上、人们穿起来时,它们就是活的,也参与和创造着历史——当人孤独彷徨时,它们给人安全感;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这些图案提醒着父辈总结出的做人道理;如今时代更迭,它们默默地展示祖先最初落脚、生活的样子,默默表达与外界潮流不尽相同的世界观。即使有一天,人们丢弃了“亢博”,它还是参与了历史的注脚。
李金梅衣服上的图案之一,就是祖先留下来的“房舍图”。房舍的阿卡语言叫做“美科”,记载的是阿卡人社会生活中常常流传的一个美丽的地方,据说那里曾经水草丰美,牛羊健壮,风调雨顺,人们勤劳耕作,丰衣足食。那时人们建造了许多美丽的房屋,但这片土地终究没有逃离外族强权的掠夺,阿卡人在迁徙逃难的时候,为了不让这些好房子的设计图失传,就把它们绣在了服饰上。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房舍图”。
记得我抵达南糯山的第一天,李金梅告诉我她学生家里“上新房”,这是阿卡人的大事,他们一家人都要赶去祝贺、吃酒席,我也可以跟着去寨子里感受一下。“上新房”,我的理解是,新房子修成了,要搬进去住。
沿着森林中一条红色土路,经过一片竹林;再路过一个民国建筑群,那是1938年一个叫白孟愚的回族人组织筹建的制茶厂,如今远远看去表面依旧素洁堂皇,只是门窗之内已经断瓦残垣。学生家的新房就在制茶厂遗址后面的山腰上,四周郁郁葱葱。它看上去似乎已经是一座彻头彻尾的内地农家建筑了:两层楼房,坚固的砖墙水泥。
走到山顶开阔地,朝对面山上望去,几个寨子,几乎都是这样的砖墙水泥。
在那位学生家新房的二楼客厅中,“美科”被绣在一块约一米宽的黑色底布上,与其他传统的图案排在一起,洒上金粉,镶在玻璃镜框里。只是,在这堵雪白的墙面上,它永远只能是图案了。
李金梅健谈,村里人常来她的“滇航”坐坐。当初她“上新房”的时候,邀请南糯山各村各寨的小村官们来赴宴,要让大家知道以后这里的东西不是属于她一个人,而是阿卡人的东西,是需要大家来保护它的。于是李金梅从来不用担心绣品和服饰被盗,若是去景洪、勐海,或者去买菜,她都从来不锁门。屋檐底下的藤桌放了芭蕉、梨子等水果,来往的村人可以在这儿喝水,然后自行把用过的杯子洗好归位,芭蕉皮留在藤桌上,说明有人来过。此外,村人也会给李金梅捎来甜笋、青菜等物。
那天晚上我们坐在屋檐下,也是围着藤桌喝茶,一直谈话到半夜。壶里的茶越来越淡,唯山泉之声不断。
MIND杂志2013年12月刊
上方平原水冬瓜树肥
山坡两侧一样平
祖辈定居半山腰,上山下坝道路一样长
——哈尼口传史诗
![]() |
阿卡绣者李金梅 |
初到南糯山,雾气神秘地缠绕每一座山、每一棵树。西双版纳景洪市距此只有二十多公里,两地气候却截然不同。澜沧江的湿度和景洪的热量形成水雾吞没南糯山,茶树如鱼得水,长出的茶叶名满天下,也为山民带来了湿润凉爽的气候。李金梅家的屋檐下挂满了葫芦,房前屋后种植着葫芦,绣片上也绣着彩色的葫芦。她和丈夫四处走访,将搜集来的关于葫芦的故事记成文字。
李金梅本来不叫李金梅,她的阿卡名字是亚主。为了汉语使用者的方便,便在这里用她的第二个名字——李金梅。
李金梅守着“阿卡滇航亢博”,就像南糯山的阿卡人守着林子里那棵八百年古茶树,似乎随时卯着一股劲儿。
也许阿卡人最不缺的就是这种劲儿,千百年来腥风血雨的举族迁徙,既是逃难,又是开创……始终相信,史诗中那位人祖“唐盘”,将阿卡人生在她的肚脐眼里,会让人世世代代不受风霜。
“阿卡滇航亢博”就在南糯山的公路边上。“亢”,线;“博”,纹案、图案,或刺绣,人们常常也说“阿博”;“滇航”,一般来说,是阿卡村寨里人们聚会、开会的地方,通常有寨头的秋千场、寨子中心的平地两个地方。在李金梅这句话里意指“建在村寨中心平地上的房子”。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阿卡人刺绣的地方”。
过去李金梅家住在山上的寨子里,现在子女因工作住在景洪,丈夫常常在景洪照顾孙子,她则一个人搬到了公路边上,请善于修筑的傣族人来建了房子,房子分两层,上层为干栏式高脚楼,又分“男房”和“女房”,地上铺着大通铺,面前是火塘。有一些国外游客来这里,很愿意住这样的房子。房子的下层则借用了砖和水泥,是内地普通平房的样式。在屋檐下挂着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巨大的葫芦、酸角、木铃铛等等,地面上摊着半干的深色普洱,茶香袭人,因为落雨,无处可晒。
李金梅头发简单地扎成一束,没有任何额外装饰。穿着一件蓝黑色对襟长袖衣,正面两侧缝着彩色长条型绣片,领边装饰着彩色线球和银泡,背上绣满了阿卡人的传统图案,橙色、蓝色、红色、黄色……看得出绣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和把握独到和谐。不管去哪儿,她永远斜挎着一个小布包,那是件古旧的物品,包的两侧装饰着一排咧嘴笑的小海螺,在非洲,水手们认为这种海螺能够带来好运;在西藏,人们用这种海螺玩骰子游戏;在大凉山,人们也用它们来装饰衣帽……这样一身装束,衬着一张线条硬朗的脸,浅显的皱纹,嘴上衔一支竹烟斗,往里塞烟丝,点的时候猛吸几口。不管是下雨还是晴天,她永远穿成这样在山里来来去去,就像一张“阿卡滇航”的移动广告。
南糯山的哈尼居民们常常自称“阿卡”,最初西双版纳哈尼族面对汉族时,也自称“僾尼”,意思是“兄弟,小弟弟”。“尼”是“人”的意思,古代西南迁徙民族几乎都自称“尼”。
在泰国、缅甸和老挝,人们把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从中国或青藏高原迁徙到北部聚居的民族称为“阿卡”,他们将寨子建在在山区森林茂密之处;在中国,阿卡学者张雨龙在《云南社会科学》的文章中说,“阿卡”被认为是哈尼人在迁徙历程到澜沧江流域时的自称,主要含义是“居住在中心的人”。
与红河州哈尼人的草顶土墙民居不同,迁徙到西双版纳以及邻国山区的阿卡人,顺应了自然条件的变化,住着与傣族类似的干栏式房屋。
哈尼人的迁徙百转千回,仅看衣服上绣的图案就知道了。或者去翻翻那些整理翻译的哈尼族史诗集子——尽管那些印刷出来的油墨符号,及不上口头传承的生动和灵活。
当初联系李金梅时,我问是否可以发一些阿卡刺绣的图片给我,她的丈夫张戈在电话那头恳切地说着:“这些图案,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迁徙历史,你要亲眼来看,我们好跟你说。光是看图片你不会知道它们有多重要。”
为着这样的恳切,我从滇东北坐车经景东彝族自治县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一路尽是红色河流、红色山脉,足足花掉十四个钟头。也许当年哈尼人曾从大理坝子、滇池一带迁徙到澜沧江流域,携家带眷,风餐露宿,就走过这些峡谷、山路?
葫芦里的先祖
起初,天神派出九个神造地,三个神造天,他们杀掉一头牛,使牛皮变作天,牛肉化作地,左眼为太阳,右眼为月亮,牛牙是星星,牛骨是石头,牛毛作草木,牛泪成雨,牛舌为虹,牛血为江河……
在阿卡人古老的史诗中,宇宙自此形成。
“知道我们阿卡人为什么那样喜欢葫芦吗?为什么创造出那么多的葫芦文化吗?因为葫芦是地球上的植物仓库,是万千动物的生命摇篮。”
这和世界各地流传的“大洪水”传说有关。
在阿卡人口中,大洪水被叙述成一片蔚蓝的海洋,动物植物通通被淹没,只有一个大葫芦漂在这片汪洋之中。许多年以后,海水退去,大陆重出水面,一切百废待兴。搁浅的葫芦渐渐打开,从中走出了一对兄妹。
“男的叫则朗,女的叫则飘,他们看看天,天上飞鸟绝迹;又看看地,地上走兽踪影全无。”
张戈的文字很干净。在过去的一些日子里,他们夫妻俩走村串寨,去询问那些智慧的老者,关于绣片上的图案,以及它们所涵括的故事。妻子采访,丈夫作记录。听起来很浪漫,其实非常艰辛。最后由张戈整理成汉语文字。事实上,阿卡人本来没有文字,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政府按照发音创建了一种类似罗马拼音的文字,以作流传媒介。
世间空无一物之时,葫芦中的两兄妹难免要觉得寂寞,为了传宗接代,创建未来,也为了排除孤独,两兄妹决定暂时分开,去寻找别的存活者。阿哥则朗吹着他的阿卡坚笛向东而去,阿妹则飘吹着树叶朝西而行。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们不断地听见对方的声音不断地欣喜相遇,却总是见不到别的人。如此几年过去了,阿哥对阿妹说:“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人了,这是天意,让我们兄妹两个结为夫妻吧。”
于是,他们从原先保护他们的葫芦中取出了万物的种子,使大地从此恢复生机,又从葫芦里跑出了万种动物,大地从此热闹起来。两兄妹则诞下了人类的祖先,从此勤劳安居,关心气候节令,崇敬万物之灵……
一天晚上,我和景洪的朋友一起吃饭,又来了三位澜沧的拉祜族女子,她们嘻嘻笑笑,也说自己的民族是从葫芦里诞生的,他们的神话中也描述了这一过程。我想,李金梅、张戈夫妇所讲的这个葫芦始祖的故事,大概是阿卡人迁往澜沧江流域之后兴起的说法,那么,阿卡祖先是如何发迹又如何迁到澜沧江一带的呢?
![]() |
绣片“老虎脚印”?or“脸面”? |
把历史穿在身上
“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
这是《礼记·王制》中对中原以西的游牧者的描写,游牧者生活于广阔天地,似乎不太关心时间,今天能找到的文献大多是数着米粒过日子的农耕者留下的。
哈尼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和《雅尼雅嘎赞嘎》是流传于云南、东南亚哈尼部族中的最重要的口头篇章,在它的第一章里,讲到在遥远的北方,一个红黑石头交错堆积的高山上,金子般的大江之畔,是先祖居住的地方。后世的史诗考证者判断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巴颜喀拉山两麓之黄河、长江的源头地区,也就是古代月氏以南,古羌人游牧的地方,在周代,《礼记》中提到的“戎”,和“羌”关系紧密,常常羌戎并称。
那时食物减少,气候恶劣,导致了祖先部落的第一次南迁;后来遇到森林火灾,死伤无数,又不得不再次南迁,到了一个龙竹成林的地方——据考证为今天的四川南部大渡河、雅砻江一带;哈尼人一方面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受百越人农耕文化影响,从游牧者转变为稻作者;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南迁,直至今天的云南南部地区,涉至东南亚几个国家的北部山区。因此,《礼记》中的只言片语可能是对哈尼人最早的文献记录。
今天的大渡河、雅砻江河谷之处,都是峡谷纵横、干燥炎热的河谷,然而,在哈尼人世世代代的生老病死中,有一处祖灵之地,“努美阿玛”,就是指的这一带,或许这里也曾是一片碧绿之地。
史诗描述先人们抵达新家园“努美阿玛”时的情状:“崖缝里冒出大股清泉,像沸腾的水珠串串”,“哈尼走到天涯海角,不忘发家的宝贝是太阳。……几千个人一个不要走散,几千双手一双不要得闲,快拿凿了八个孔的犁去开荒,快拿开了十个孔的耙去平地……” 在那里,祖先们曾度过一段和平美好的时光,“努美阿玛”成了哈尼祖先发家的地方,直到今天,人死后送魂仪式,祭师“贝毛”念着经文,也要为灵魂指路直到“努美阿玛”。
几乎所有的西南迁徙民族都留恋着一片祖先发家的美地,关于那里的记忆,无需博物馆,也无需录影带,人们一代一代地走下去,却没有谁会不记得。
你可以走进一个村庄,或者一片悬崖边的田野,走进深山老林,你会听见许多古老的歌谣,或念或唱,它们多少有些悲凉,在云南的峡谷和风中来来去去,你也会看见许多古老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变的敬仰,像刻在山坡和脸庞上的皱纹……这些村庄里的人也许没有自己语言的文字,却永远记得祖先的往事,甚至一些不可言传的细节。文字似乎不是延续文明的必需品。
哈尼原先也没有文字,这些史诗通过口传一代代保留下来。加上父子连名制——儿子姓名的第一个字为父亲姓名的最后一个字——留下了“像竹节一样一节一节长起来的族谱顺序。”这种连名谱序保证了家族历史的准确性。而妇女们的刺绣图案,则是对历史的一种类似于象形文字的视觉性记载。这所有的记载到了农耕时代开始明确起来。
李金梅说哈尼人在迁徙的路途中千辛万苦,为了躲避敌人的围追,不便举旗前行。为了族人永不分离,就把族旗缩小缝在妇女的绑腿和衣袖上。说这些的时候,这位“活动广告”正穿着绣有族旗的衣服,族旗由蓝色、红色和白色的长条拼成,像法国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国旗,不过在今天这面族旗已经不具备政治意义,更多的是纪念祖先和起装饰作用。
想起在越南北部山区,我曾见过和澜沧阿卡服饰相类似的绑腿,该地海拔较高,冬季寒冷时,妇女们却只穿着深蓝土布的齐膝百褶裙,系着这种绑腿。而在南糯山的时候,我没有见到使用绑腿的人——那些祖辈传下来的衣服,由菘蓝和红花染色,清洁的时候不能洗刷,否则严重掉色,如果弄脏了,可以在太阳下暴晒和拍打——像这样原始的服装,对南糯山的阿卡人来说,似乎已经不再实用。
回到迁徙的故事。被迫离开适宜耕种的“努美阿玛”,这对于哈尼人是一件很痛心的事。然而逃离是非之地又迫在眉睫。
那时中原正是隋唐年间,在西南山区,哈尼人与僰(bo)人、濮(pu)人以及越人为了生存空间正是战乱连连。一方面这种矛盾日益激化,另一方面瘟疫与征战并行,都导致哈尼先人死伤无数,又碍于北方蜀郡之强大,东方僰人之善战,西方高山之严寒,经过长久而紧迫的商讨,族人在首领的带领下,开始了新的南迁。
这次南迁分成了三条路线,一条直抵西南方的大理坝子,第二条抵达正南的昆明坝子,第三条抵达昭通坝子,并继续南迁,直至现在人们常说的“三江两山”。即现代哈尼聚居的几个主要地点:红河流域、把边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哀牢山、无量山。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依旧活着的民族,无一不是经历了类似的逃遁,或许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软弱,却无法拒绝延续族人的生命。
迁到红河流域的哈尼人逐渐强大起来,甚至建起一座叫做“罗磐”的城池,领地涉及今天的越南北部山区。
红河流域的哈尼人兴起了梯田耕作,最有名的证据算是无数摄影爱好者推崇备至的元阳梯田。而迁往澜沧江西双版纳河段的哈尼人,跟濮人学习了种茶技术,并继续发扬光大,形成非常有影响力的普洱茶文化,并在当地进行旱稻种植。一千多年前,西双版纳数傣族最为强大,他们筑宫室、拥重兵,居平坦之地,至各族于治下,而阿卡人及其他部族则只好深居大山,一方面躲避了战乱,一方面也因找到了种植茶叶的胜地,独立开发出澜沧江五大茶山。
在李金梅收藏的绑腿中还有这样一幅图案,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一条细长线在有限的方块里弯曲了七折,像玩到惊险处的贪吃蛇。她告诉我这个图案被称作“夺沃夺哩”,意为等待和寻找。
对于“夺沃夺哩”的解释,张戈这样写道:
据说战乱中阿卡人被战败,为躲避外族追杀,阿卡人开始分三班人进行迁徙,说好在佐甸山脚会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但迁徙的路途扑朔迷离,不知走了多少路,来到佐甸山岗一看,不知是什么原因,到说定的日子,有一队人马去向不明。茫茫大山森林密布,沟壑纵横,在迁徙途中经常走散,互相间苦苦寻找,等待回来,或者说是盼望亲人归来是常有的事,人们把想得到和去得到的地方都找遍了,把所有的路都找到了尽头,这个图案描述当时寻找亲人的惨状。为了不忘这段不堪回首的悲壮历史,阿卡妇女把寻找亲人的线路图绣在服饰上流传至今。
这些“夺沃夺哩”呈一字排列,色彩鲜艳,千回百转,表意生动。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下的生活,不要忘记先人为延续族人生命所经历的不易。
![]() |
绑腿上的旗帜图案及其它 |
![]() |
袖口上的“螃蟹眼睛” |
人和鬼
那个下午我穿过一片竹林,寻找山的制高点。然而林中阴郁之处令人心生寒意,直到眼前阿卡人的寨门,心中一块石头才落地,赶紧穿过它,确定眼前的世界实实在在,仿佛从黑暗无明走向安稳喜乐——寨门旁边放置着人形树丫,简事雕琢,形成裸体男女之型并排而立,门顶站着木雕鸟阿吉,象征着寨神的降临……
这样的门,鬼是行不过的。
每年樱桃成熟之时,阿卡人必须经历一个重大仪式——立寨门。大祭师会率领全寨人用直木搭建新的寨门,旧的也不拆去,一座座门渐渐连成一个通道,似寨神力量的凝聚。可惜我见到的寨门,不过是用钢铁搭建起来,上面刷着油漆,高大坚固,长年屹立。不知将来在这红土地上,我们是否还能年年听见立寨门时所需唱出的《寨门神献词》。
李金梅自创的的寨门图案,蓝黑色布块上,三面寨门主体深红,树立在一个绿色的菱形之中。关于寨门的起源,也有着一个世代相传的解释:
唐盘阿妈生了人和鬼之后,她的子民就过上了建造、耕种的文明生活。那时候,人鬼同居一室,禽兽同关一厩,人鬼和睦相处,禽兽相安。人鬼轮流劳动,轮流守家。久而久之,种在地里的瓜果不见了。鬼说人偷吃了瓜果,门外晒的豆豉不见了,人说鬼偷了豆豉。人与鬼发生了矛盾,反目成仇。
居住在红河一带的哈尼人,认为人若是因被淹死,或者被老虎咬死等非正常死亡,均会变成冤魂鬼魅,游荡于山野草木之间;而西双版纳、澜沧江地区阿卡人支系中还未对“鬼”“神”作出明确的区分,既有善鬼也有恶鬼,既有好神也有坏神。其实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人类的发展进程和类似于鬼神这样的超自然力量是不能分开的。阿卡人说鬼是人的亲兄弟,引出了一种倾向和平的神鬼观念。
后来,唐盘阿妈因病去世,人鬼的关系彻底破裂,人看不见鬼,鬼却总在窥视人,人与鬼已经不可能再同居一室。
于是在唐盘去世的这天晚上人和鬼准备分割地盘。鬼神们偷偷商定:
“等明天头鸡一叫,大家一起高声喊,平坦的田地是鬼的地盘,白天阳光充足的地方是鬼的地盘,白天是鬼的时间。陡坡、石头林、大树遮蔽潮湿的地方是人的地盘,沼泽、烂坝地是人的地盘,漆黑的夜晚是人活动的时间。”
然而这件事被人偷听到了,这一晚,人们彻夜不眠,提高警惕,在头鸡高叫之时,山林中突然回荡起人的呼声:
“开阔平坦的田地是人的地盘,白天阳光充足的地方是人的地盘,白天是人的时间。陡坡、石头林、大叔遮蔽潮湿的地方是鬼的地盘,沼泽、烂坝地是鬼的地盘,漆黑的夜晚是鬼活动的时间。”
鬼因为落了后,不得不接受这件事。就这样人鬼分了家,狼和羊也再也不能共处一厩,人为了区分人界和鬼界,便立了寨门,作为标记。又在寨门处洒上狗血,是为“狗血淋洒之处,即是人鬼的分界线。”
除了寨门,在进山的路口处还有竹篾编制的网格。这种网格被称作“旦练”,音译成汉语便是“避鬼”之意。它们被拴到树上或者插在窝棚四周,用以保护阿卡人的居住地。这种做法沿用至今,我在一个寨子的入口处曾见过这样的“旦练”,对外界人来说,它只是一张奇怪的竹篾网,但对于阿卡人,它可以为寨子里的人带来平安。它们也体现在李金梅搜集来的刺绣图案“旦练”之中。妇女们将它缩成小方块绣在衣服上,这些色彩各不相同的小方块形成一组,排成一排,绣在衣服上穿起来,随时驱鬼。为什么人们要用这样的图案来避邪驱鬼呢?
传说中人鬼分家之后,人们很快习惯了没有鬼的生活,安居乐业;而鬼似乎认为这结果是自己的低级错误造成,因此并不能服气。于是,尽管有一个寨门做标记,鬼也不太愿意遵守规则。
为了各自相安,人将竹篾编成的有五-九眼反复循环的“旦练”挂在寨子入口处,与鬼商量,让其在一个夜晚之内将“旦练”中的眼数清楚。如果鬼做到了,便可以人鬼调换地盘。
鬼当然很高兴了,别说这几根竹篾编的东西,就是来个大十倍的“旦练”,一个晚上足足数得清了。结果就这样从一数到九,循环了无数次,总是数不清,天渐渐亮起来,鬼信心全无,无奈地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再也无颜越界打扰人的生活。
阿卡祖先三番两次赢了鬼,是人与超自然力量斗争的光辉事例,今天的阿卡人在种地选址或丧葬嫁娶等礼仪中都很敬畏鬼神,可人毕竟是要在山里生活的,敬畏不是畏首畏脚,祖先聪明勇敢的光辉事迹是一代代孩童、少年的斗胆良药。
而用张戈的话来说,将“旦练”绣在衣服上,是为了铭记它对阿卡人生命的呵护。犹如秋空中的大雁,迁徙者总是命运多舛,因此对生命也更感不易和珍惜。
![]() |
竖在路口的“旦练” |
![]() |
寨门的木雕 |
现在和未来
不知道过去,何以谈将来?从古至今,生活在地球不同角落的人都做着一件相同的事——记录自己的历史。
在过去的阿卡部落,十六岁加冕成人礼之后,就可穿上色彩鲜艳的新衣,身前身后土布上增添了无数个贴花、绣片和银饰,一个个青年男女就像蹿于山林中的彩色仙鸟,开始唱婉转情歌,开始自由自在地恋爱。如今南糯山脚下,大家在公路边的小集市上,出售本地特产给路人,姑娘们埋头专注于商店买来的十字绣。李金梅认得所有人,她告诉我这里的许多姑娘都是她的学生。她们和过去的姑娘一样,热爱刺绣,只是绣的东西不同罢了。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些现成的衣服可以买,都是自己绣的,如果姑娘不勤快地绣,就没有好看衣服穿。我大嫂二嫂还有我妈妈,在寨子里绣东西都是很有名的,我七八岁的时候开始读书,经常会把她们的碎布剪下来自己一点点乱绣,上面在讲课我也在下面绣。那时候的梦想就希望自己能使寨子里绣得最好的人。后来工作了,这些东西被丢下了差不多三十年。2000年,有一回我丈夫到景洪去参加一个唱歌的活动,他就穿着我们这种传统服装去的。那天就有一个日本的女孩问他,说你这个衣服太漂亮了,这些图案是什么意思呢?我丈夫说就是为了好看啊,但是她说这些图案应该是有含义的。后来,把她带来我们家,问我,我也说不上来。这个事情别人国家都很重视,作为阿卡人我们是不称职的。”
李金梅和她的丈夫在本子上写着:“我的民族虽然没有文字记录,但肯定有一种方式记录自己的历史。”也许,那些难以释义的贴身的图案,正是他们要寻找的线索。
就这样两夫妇开始了走村串寨的生活,足迹遍布勐海、景洪、勐腊和澜沧等地的阿卡人聚居区。在考证这些图案时,关于一个图案的解释,他们至少会询问三位老人,再从这些老人的解答里面找到一致的东西,发现这些图案涵盖了阿卡人从游耕战乱到迁徙安定各个时期的生产、生活的活动情况。自此整理出的笔记,得出三十多个七十年代以前的图案释义。夫妇俩把它们称为“故事”。
“那些故事现在都睡在笔记本里。还有很多故事没有找到,没有写。”
我随李金梅一同上山,一同去听寨子里的刺绣者讲“故事”,她教我用竹烟斗点烟,说细竹管可以过滤掉烟里有毒的东西。下山,顺路摘野菜,晚上吃菜汤和甜笋,以及当地特产“冬瓜猪肉”。
做饭的火塘在“女房”,李金梅利利索索地做晚饭,我完全插不上手。时间尚早,木板墙的缝隙还有天光投进来。
我说现在大家很少使用绣着这些图案的东西,我只看见你在用啊。很多东西如果不再广泛使用,便也失去了生机吧。但使李金梅感到高兴的是,这些图案正在逐步被外界重视,许多博物馆来索取收藏,也有许多外地的展览邀请她去参展。
“其实大家不是不喜欢传统的衣服,时代改进了,所以只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要这些衣服的人会比较多。”
如果和说起当初建房子的不易,她也会流眼泪,然后很快咽回去。并不埋怨别人,尽量做好自己。
“我退休以前,工作的时候也没怎么穿这些衣服,八一年我嫁人的时候,穿的是汉人服装。后来我做了这个传统服饰的文化保护,头饰不方便,但衣服我绝对是每天都穿的。其他一些人不好意思穿,因为经常穿这些衣服,就会被别人说,说你‘这个人太假了’。”
我想,如果只谈装饰实用,这些图案和布料不及波普时尚,也不及化纤便宜,然而,它们的价值绝不仅存在于这一个方面,也不只是穿在身上的族人历史,起着记录、缅怀的作用。事实上当这些图案被缝在衣服上、人们穿起来时,它们就是活的,也参与和创造着历史——当人孤独彷徨时,它们给人安全感;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这些图案提醒着父辈总结出的做人道理;如今时代更迭,它们默默地展示祖先最初落脚、生活的样子,默默表达与外界潮流不尽相同的世界观。即使有一天,人们丢弃了“亢博”,它还是参与了历史的注脚。
李金梅衣服上的图案之一,就是祖先留下来的“房舍图”。房舍的阿卡语言叫做“美科”,记载的是阿卡人社会生活中常常流传的一个美丽的地方,据说那里曾经水草丰美,牛羊健壮,风调雨顺,人们勤劳耕作,丰衣足食。那时人们建造了许多美丽的房屋,但这片土地终究没有逃离外族强权的掠夺,阿卡人在迁徙逃难的时候,为了不让这些好房子的设计图失传,就把它们绣在了服饰上。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房舍图”。
记得我抵达南糯山的第一天,李金梅告诉我她学生家里“上新房”,这是阿卡人的大事,他们一家人都要赶去祝贺、吃酒席,我也可以跟着去寨子里感受一下。“上新房”,我的理解是,新房子修成了,要搬进去住。
沿着森林中一条红色土路,经过一片竹林;再路过一个民国建筑群,那是1938年一个叫白孟愚的回族人组织筹建的制茶厂,如今远远看去表面依旧素洁堂皇,只是门窗之内已经断瓦残垣。学生家的新房就在制茶厂遗址后面的山腰上,四周郁郁葱葱。它看上去似乎已经是一座彻头彻尾的内地农家建筑了:两层楼房,坚固的砖墙水泥。
走到山顶开阔地,朝对面山上望去,几个寨子,几乎都是这样的砖墙水泥。
在那位学生家新房的二楼客厅中,“美科”被绣在一块约一米宽的黑色底布上,与其他传统的图案排在一起,洒上金粉,镶在玻璃镜框里。只是,在这堵雪白的墙面上,它永远只能是图案了。
李金梅健谈,村里人常来她的“滇航”坐坐。当初她“上新房”的时候,邀请南糯山各村各寨的小村官们来赴宴,要让大家知道以后这里的东西不是属于她一个人,而是阿卡人的东西,是需要大家来保护它的。于是李金梅从来不用担心绣品和服饰被盗,若是去景洪、勐海,或者去买菜,她都从来不锁门。屋檐底下的藤桌放了芭蕉、梨子等水果,来往的村人可以在这儿喝水,然后自行把用过的杯子洗好归位,芭蕉皮留在藤桌上,说明有人来过。此外,村人也会给李金梅捎来甜笋、青菜等物。
那天晚上我们坐在屋檐下,也是围着藤桌喝茶,一直谈话到半夜。壶里的茶越来越淡,唯山泉之声不断。
![]() |
民国茶厂 |
![]() |
南糯山 |
MIND杂志2013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