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不存形迹与忠臣良臣辩
或告右丞魏徵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徵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俱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魏征以不存形迹被批评,过后谏争。对于何为不存形迹,今文所给的解释却并不确切。我认为这里的不存形迹意思应该是不刻意摆出清廉的样子。造成误解的句子在于“不存形迹,远避嫌疑”,这两句被误以为是并列的,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魏征不存形迹,不远避嫌疑。所以才有了魏征之后的反驳,如果君臣之间都存形迹,矫情自饰,那么反而看不出来事务的得失对错。我愿意当良臣,与君俱荣,不避富贵;而不愿做忠臣,与君俱损,共赴黄泉。魏征此辩固然不差,但温彦博的意见却也不坏,稍微饰一下形迹,有利于噤悠悠之口。
然而此事又别有蹊跷:唐太宗总是被魏征挑刺,心怀不忿,总想挑一下魏征的刺,于是让温彦博去查魏征是否有贪污。温彦博为官正直,固然不会曲意污蔑,但他的为人又十分老成,此事的处理堪称八面玲珑:既没有搬弄是非,污蔑魏征贪污;又给了唐太宗一个反击机会,有机会找魏征的茬;但这个找茬相当合适,即使对魏征也是个善意的建议,李世民也能够体谅他这种虽然不失圆滑,但却十分中正的行为。这个小小的君臣斗嘴中,温彦博本是夹在风箱里的老鼠,却最终不失原则地博得了两边的青睐。
当然,魏征也不是傻子。没有人只听骂不听夸能高兴的。魏征知道李世民让温彦博来指责自己是纯粹想找茬,他非得和李世民顶嘴,说“不存形迹那事吧……”李世民早就被魏征骂怕了,压根儿不想听他说啥,立刻道歉:啊我知错了。你快闭嘴吧。魏征这时说了句奉承话:我不做忠臣,昏君手下才有忠臣,忠臣得与昏君玉石俱焚的;我是良臣,良臣与有道明君混,鸡犬升天。
李世民一听,这不是夸我是有道明君嘛!于是终于开心了。魏征偶尔也是会说两句中听话的。不过咱们若是把这种奉承话当真,那就没意思了。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魏征以不存形迹被批评,过后谏争。对于何为不存形迹,今文所给的解释却并不确切。我认为这里的不存形迹意思应该是不刻意摆出清廉的样子。造成误解的句子在于“不存形迹,远避嫌疑”,这两句被误以为是并列的,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魏征不存形迹,不远避嫌疑。所以才有了魏征之后的反驳,如果君臣之间都存形迹,矫情自饰,那么反而看不出来事务的得失对错。我愿意当良臣,与君俱荣,不避富贵;而不愿做忠臣,与君俱损,共赴黄泉。魏征此辩固然不差,但温彦博的意见却也不坏,稍微饰一下形迹,有利于噤悠悠之口。
然而此事又别有蹊跷:唐太宗总是被魏征挑刺,心怀不忿,总想挑一下魏征的刺,于是让温彦博去查魏征是否有贪污。温彦博为官正直,固然不会曲意污蔑,但他的为人又十分老成,此事的处理堪称八面玲珑:既没有搬弄是非,污蔑魏征贪污;又给了唐太宗一个反击机会,有机会找魏征的茬;但这个找茬相当合适,即使对魏征也是个善意的建议,李世民也能够体谅他这种虽然不失圆滑,但却十分中正的行为。这个小小的君臣斗嘴中,温彦博本是夹在风箱里的老鼠,却最终不失原则地博得了两边的青睐。
当然,魏征也不是傻子。没有人只听骂不听夸能高兴的。魏征知道李世民让温彦博来指责自己是纯粹想找茬,他非得和李世民顶嘴,说“不存形迹那事吧……”李世民早就被魏征骂怕了,压根儿不想听他说啥,立刻道歉:啊我知错了。你快闭嘴吧。魏征这时说了句奉承话:我不做忠臣,昏君手下才有忠臣,忠臣得与昏君玉石俱焚的;我是良臣,良臣与有道明君混,鸡犬升天。
李世民一听,这不是夸我是有道明君嘛!于是终于开心了。魏征偶尔也是会说两句中听话的。不过咱们若是把这种奉承话当真,那就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