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穆《鬼与神》
文是很短,读来却引人入胜,皆因我不了解旧式的社会是如何,我的祖辈也不了解,因此从来没有机会听到这样的故事。钱先生的文笔又极好,他所讲的国人传统上敬奉鬼神、或说是祖先的缘由,又是那么别致而合理,如下:
“一个人穿着的衣服,尤其是男的长袍和女的袄子裙子,稍庄严稍华贵些的礼服之类,几乎是要穿着几十年乃至毕生以之的。那时的饮食也没有几多花样,一个人喜欢吃什么,终生只有这几味。家里使用的器具,如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个砚台,一柄长烟管,往往也一个人使用了一辈子。居住的房屋,一样地一辈子居住,卧室永远是那间卧室,书房永远是那间书房,朝上走进书房,坐在这椅子上,吸着那柄长烟管,晚上走进那卧室,睡上那张床,几十年,一生,没有变动过。家人相聚,也是数十年如一日。邻里乡党,亲戚朋友,坟墓祠堂,一切一切,全如此。祖父死了,父亲接下,走进那间卧室,看见那张床,哪得不想到他父亲。他父亲阴魂不散,鬼便流连在那卧室,依附在那床上。跑进书房,看见那书桌、那椅子,又要想到他父亲,他父亲的鬼,又流连在那书房依附在那桌子椅子上。摸到那长烟管,用到那砚台,他父亲的阴魂又好像依附在那烟管和砚台上。春秋尝新,吃到他父亲生前爱吃的几样菜,他父亲的鬼又好像在那几样菜上会隐约地出现。有时还不免要把他父亲的衣服如长袍马褂之类,修改一下,自己穿上身,他父亲的鬼,便像时时依附在那长袍马褂之上,时时和自己亲接了。走进祠堂,或到坟墓边,或遇见他父亲生时常过从的亲戚,常流连的乡邻,他父亲的鬼总会随时随地出现。那时的人生,因为和外面世界的一切太亲昵了,而且外面的世界又是太宁定了。总之,儿子的世界,还是他父亲的世界,单单只在这世界里骤然少了他父亲一个人,于是便补上他父亲一个鬼,这是人类心理上极为自然的一件事。这好像并不是迷信,你若硬指他说是迷信,他会不承认。”
读书时同学闲聊,说到在东北的农村,特别是老长的冬天,人正闲散,北风呼啸,天黑得绝早,四顾一片漆黑寂寥,你又对村里某某处有某某的坟头儿一清二楚,再加上谁家奶奶讲的各色鬼故事,不由得人不心生想象。还传说小孩儿最容易见到鬼,因为眼睛干净的缘故。几个人还争着讲了幼年见鬼的经历,活龙活现的。幼年小朋友们一起玩儿,也多是怕鬼的,男孩儿尤甚。我还一直觉着自己胆子大,颇有些自命不凡,原来是从根儿上早远离了敬畏鬼神祖宗的环境。不也怕过东怕过西的吗,不怕鬼,是真的不以为有鬼。
钱先生讲的是传统上国人为何敬奉鬼神祖宗,同学们讲的是为何恐惧鬼,但都需要在旧式的农耕生活中才有体验,现在的人是越来越难于体悟了。同理,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也使我们越来越难于理解传统典籍,乃至旧式道德。在无比牢固的乡邻和乡土关系中,很容易有无比牢固的伦常规则,我家的上下几代和你家的上下几代,相互都熟透了,乡里乡亲被固定在同一片土地上,历史的、情感的、血缘的纠葛,具都是拆不散打不烂说不清道不明的。而那些老规矩,也是大家默默承认,共同维护的,没人敢轻易离经叛道,被所有人戳脊梁骨,毕竟,在故乡口碑不好,甚至居然混不下去,背井离乡,是最不得以的下下策。而一度,异乡人是可疑和受到猜忌的。直到现在,我才约莫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说出这样的句式“我不能做某事,(因为)我不能让大伙儿指着鼻子骂我”;“我不能让爸妈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人人都说他不是个东西(——所以他委实不是个东西)”;“我希望人人都说我是个好人”······这里的“大伙儿/众人”,实际上最自然和原初的指向就是乡邻。为什么会有“衣锦不还乡,不如锦衣夜行”的说法,为什么会有开平的碉楼,晋商的老宅,为什么攒了钱一定要在家乡盖房子置地······一切的耻辱和荣耀,有了旁人的围观,具都放大了,特别是,围观者还是我们情之所系——不论爱憎。
这些在许多人看来是最自然不过的道理,对我来说却显得陌生和难解,我必须像个孩子一样承认自己的无知,再从头一一思索。同龄人应该大多和我相仿。不论如何灌输、教育,强记背诵也好,苦读注疏也好,我们对传统的东西,已不能做到自自然然的理解和认同,不复如钱先生文中提到的,“是人类心理上极为自然的一件事”。否则就是真正毫无理由的盲从。
事实上,我也是喜欢一件衣裳穿一世的,也喜欢用顺手的旧器物,也喜欢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在其中慢慢积淀起情感。换句话说,宅。但这是天性,更是一种选择。而如果说让我必须如此,只能如此,那就是可怖了。保有一种选择的权利,也是必要的。“儿子的世界,还是他父亲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或许我也能安享,但那并不是唯一的世界。钱先生的文章,看了让人生出“归去来兮”之感,但愈到后来,愈有些害怕,特别是做鬼也不做他乡鬼,仿佛连魂带命,都凝固在同一片土地上,同一群人或鬼中间。
如果不能置身于近似旧式的生活当中,最起码要去了解和想象那近似旧式的生活,否则不要说自己是尽量的“复归经典”;如果理直气壮的“我注六经”,就用互联网时代的眼光去解读传统典籍,也未尝不可,只千万别轻言“古人必定就是如此云云”。或是清末某个法国传教士在书中讲“所谓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农村,最了不起的中国人就是农民”,大意而已,年深日久也记不得了,但这里边的道理我却认。其实我常遗憾自己没有故乡,仿佛人生经历的重要部分,就这样缺失了,感觉自己不能很好的理解那许多美丽的、思乡的诗句。
对于传统的东西,文化的也好、审美的也好,就我个人来讲都是重要的。随着阅历的增长,或许会有更深的领会,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我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想接受的和拒绝接受的。就顺其自然吧,无法佯装古人,也不轻言知道,保留自己的判断,起码对于我,这是唯一的方式。
“一个人穿着的衣服,尤其是男的长袍和女的袄子裙子,稍庄严稍华贵些的礼服之类,几乎是要穿着几十年乃至毕生以之的。那时的饮食也没有几多花样,一个人喜欢吃什么,终生只有这几味。家里使用的器具,如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个砚台,一柄长烟管,往往也一个人使用了一辈子。居住的房屋,一样地一辈子居住,卧室永远是那间卧室,书房永远是那间书房,朝上走进书房,坐在这椅子上,吸着那柄长烟管,晚上走进那卧室,睡上那张床,几十年,一生,没有变动过。家人相聚,也是数十年如一日。邻里乡党,亲戚朋友,坟墓祠堂,一切一切,全如此。祖父死了,父亲接下,走进那间卧室,看见那张床,哪得不想到他父亲。他父亲阴魂不散,鬼便流连在那卧室,依附在那床上。跑进书房,看见那书桌、那椅子,又要想到他父亲,他父亲的鬼,又流连在那书房依附在那桌子椅子上。摸到那长烟管,用到那砚台,他父亲的阴魂又好像依附在那烟管和砚台上。春秋尝新,吃到他父亲生前爱吃的几样菜,他父亲的鬼又好像在那几样菜上会隐约地出现。有时还不免要把他父亲的衣服如长袍马褂之类,修改一下,自己穿上身,他父亲的鬼,便像时时依附在那长袍马褂之上,时时和自己亲接了。走进祠堂,或到坟墓边,或遇见他父亲生时常过从的亲戚,常流连的乡邻,他父亲的鬼总会随时随地出现。那时的人生,因为和外面世界的一切太亲昵了,而且外面的世界又是太宁定了。总之,儿子的世界,还是他父亲的世界,单单只在这世界里骤然少了他父亲一个人,于是便补上他父亲一个鬼,这是人类心理上极为自然的一件事。这好像并不是迷信,你若硬指他说是迷信,他会不承认。”
读书时同学闲聊,说到在东北的农村,特别是老长的冬天,人正闲散,北风呼啸,天黑得绝早,四顾一片漆黑寂寥,你又对村里某某处有某某的坟头儿一清二楚,再加上谁家奶奶讲的各色鬼故事,不由得人不心生想象。还传说小孩儿最容易见到鬼,因为眼睛干净的缘故。几个人还争着讲了幼年见鬼的经历,活龙活现的。幼年小朋友们一起玩儿,也多是怕鬼的,男孩儿尤甚。我还一直觉着自己胆子大,颇有些自命不凡,原来是从根儿上早远离了敬畏鬼神祖宗的环境。不也怕过东怕过西的吗,不怕鬼,是真的不以为有鬼。
钱先生讲的是传统上国人为何敬奉鬼神祖宗,同学们讲的是为何恐惧鬼,但都需要在旧式的农耕生活中才有体验,现在的人是越来越难于体悟了。同理,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也使我们越来越难于理解传统典籍,乃至旧式道德。在无比牢固的乡邻和乡土关系中,很容易有无比牢固的伦常规则,我家的上下几代和你家的上下几代,相互都熟透了,乡里乡亲被固定在同一片土地上,历史的、情感的、血缘的纠葛,具都是拆不散打不烂说不清道不明的。而那些老规矩,也是大家默默承认,共同维护的,没人敢轻易离经叛道,被所有人戳脊梁骨,毕竟,在故乡口碑不好,甚至居然混不下去,背井离乡,是最不得以的下下策。而一度,异乡人是可疑和受到猜忌的。直到现在,我才约莫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说出这样的句式“我不能做某事,(因为)我不能让大伙儿指着鼻子骂我”;“我不能让爸妈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人人都说他不是个东西(——所以他委实不是个东西)”;“我希望人人都说我是个好人”······这里的“大伙儿/众人”,实际上最自然和原初的指向就是乡邻。为什么会有“衣锦不还乡,不如锦衣夜行”的说法,为什么会有开平的碉楼,晋商的老宅,为什么攒了钱一定要在家乡盖房子置地······一切的耻辱和荣耀,有了旁人的围观,具都放大了,特别是,围观者还是我们情之所系——不论爱憎。
这些在许多人看来是最自然不过的道理,对我来说却显得陌生和难解,我必须像个孩子一样承认自己的无知,再从头一一思索。同龄人应该大多和我相仿。不论如何灌输、教育,强记背诵也好,苦读注疏也好,我们对传统的东西,已不能做到自自然然的理解和认同,不复如钱先生文中提到的,“是人类心理上极为自然的一件事”。否则就是真正毫无理由的盲从。
事实上,我也是喜欢一件衣裳穿一世的,也喜欢用顺手的旧器物,也喜欢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在其中慢慢积淀起情感。换句话说,宅。但这是天性,更是一种选择。而如果说让我必须如此,只能如此,那就是可怖了。保有一种选择的权利,也是必要的。“儿子的世界,还是他父亲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或许我也能安享,但那并不是唯一的世界。钱先生的文章,看了让人生出“归去来兮”之感,但愈到后来,愈有些害怕,特别是做鬼也不做他乡鬼,仿佛连魂带命,都凝固在同一片土地上,同一群人或鬼中间。
如果不能置身于近似旧式的生活当中,最起码要去了解和想象那近似旧式的生活,否则不要说自己是尽量的“复归经典”;如果理直气壮的“我注六经”,就用互联网时代的眼光去解读传统典籍,也未尝不可,只千万别轻言“古人必定就是如此云云”。或是清末某个法国传教士在书中讲“所谓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农村,最了不起的中国人就是农民”,大意而已,年深日久也记不得了,但这里边的道理我却认。其实我常遗憾自己没有故乡,仿佛人生经历的重要部分,就这样缺失了,感觉自己不能很好的理解那许多美丽的、思乡的诗句。
对于传统的东西,文化的也好、审美的也好,就我个人来讲都是重要的。随着阅历的增长,或许会有更深的领会,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我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想接受的和拒绝接受的。就顺其自然吧,无法佯装古人,也不轻言知道,保留自己的判断,起码对于我,这是唯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