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不遥远
没有歌词,只有爬满蝌蚪的五线谱;没有明星,只有拿着指挥棒的糟老头;没有尖叫,只有正襟危坐的观众;没有贝司电吉,只有文艺复兴时期纯手工打造的老古董;没有后期混音,只有靠着关节抖动完成的物理震动……
你没猜错,我说的是古典音乐。
郭德纲在段子里常自嘲说他欣赏不了古典音乐,因为无法忍受身着正装大气不敢喘地端坐个把小时,相比之下还是喝茶嗑瓜子听着三俗的段子让人感到惬意。老郭自诩为屌丝阶级的代言人,代表了大部分青年人对古典音乐的态度。不知何时,古典音乐成了深奥、晦涩的代名词,说得好听点叫做品位高雅,说得直白点就是俩字:装逼。
进入二十世纪,古典乐的市场大幅萎缩,就在今年初,英国最大的音乐零售商HMV发表声明,公布正准备申请破产。一时间,国内各大古典音乐论坛一片唏嘘,感叹数字音乐革命敲响了古典音乐的丧钟(古典音乐大多以CD为载体且不提供在线下载服务)。HMV曾经是全球音乐行业不可一世的王者,且其中很大一笔收入都来自于古典音乐光碟贩售收入。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都发帖说担心自己半辈子的藏品会不会很快成为一堆一文不名的垃圾——以一张中价碟60元人民币的买入价计算,1000张古典乐光盘的价值至少在6万元以上,而骨灰级古典发烧友的藏碟更是大多在5000张以上。即使各大论坛版主呼吁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多买正版碟——只有更多地消费才能推动古典厂商继续出碟而不致破产,但亚马逊上可以随时下载的数字音乐无疑更便宜,更不占空间。
市场在萎缩,受众群的流失同样严重,这种情况在中国尤为突出。除了郎朗、李云迪这些本土的古典音乐人(某种程度上是拜春晚所赐)之外,国人对古典音乐的了解也几乎到此为止了。马勒、富特文格勒、拉赫玛尼诺夫、吉尔列斯、鲁宾斯坦、海菲兹这些古典爱好者如数家珍的大师在更多人听来如同医学学术词汇般陌生。快节奏的生活之下,我们惯于欣赏140字的微小说、几分钟的微电影、配有动图的冷笑话和爱来恨去的口水歌,以至于我们随身听磨损得最厉害的是“下一首”键,KTV听到最多的两个字是“切歌”,书架上的书最脏的总是开头的十几页,女朋友对男友的最高评价是:就他睡觉不打呼噜……在一个极度浮躁的社会里,注定没有古典音乐生根的土壤。
人类的创造力离不开音乐:爱因斯坦最爱莫扎特和巴赫的古典乐,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也总喜欢在华生面前秀秀自己的小提琴水平,甚至希特勒都公开宣称是贝多芬和瓦格纳的脑残粉——这恰恰正是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古典音乐(classic或classicalmusic)在英语中还有“经典”的含义。在我的理解看,所谓“经典”,就是因为它一旦被创作出来就成为可以反复演奏的曲目,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而被遗忘。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富特文格勒在1942年录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至今仍被公认为“贝九”的最佳演绎版本,而很难想象这部录音是在二战纳粹统治时期在戈培尔的强令之下录制的,富氏也因此在战后受到调查,并被迫辞去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一职。而这个版本的“贝九”也有了一个永恒的别称,“黑色贝九”。不同的时代背景会不断丰富古典音乐的内涵,因为不同时期,不同指挥家,不同乐团的演绎都会给每部作品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意义,让每一次录音都成为音乐史上的“独一无二”。
眼下,将古典音乐排除在大众之外的重要原因就是一提到古典乐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听不懂,一旦听不懂就不再听了。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周海宏在许多场合都重复一个反问句:“音乐何须懂?”“要听懂”这样一个纸一样薄的、一捅就破的概念把很多人挡在了音乐大门之外。如果我们带着一颗无需懂的平常心,认真聆听一段古典音乐,也许我们会慢慢改变对古典乐的成见,慢慢拉近与古典乐的距离,体味古典音乐的深邃,包容和伟大。
你没猜错,我说的是古典音乐。
郭德纲在段子里常自嘲说他欣赏不了古典音乐,因为无法忍受身着正装大气不敢喘地端坐个把小时,相比之下还是喝茶嗑瓜子听着三俗的段子让人感到惬意。老郭自诩为屌丝阶级的代言人,代表了大部分青年人对古典音乐的态度。不知何时,古典音乐成了深奥、晦涩的代名词,说得好听点叫做品位高雅,说得直白点就是俩字:装逼。
进入二十世纪,古典乐的市场大幅萎缩,就在今年初,英国最大的音乐零售商HMV发表声明,公布正准备申请破产。一时间,国内各大古典音乐论坛一片唏嘘,感叹数字音乐革命敲响了古典音乐的丧钟(古典音乐大多以CD为载体且不提供在线下载服务)。HMV曾经是全球音乐行业不可一世的王者,且其中很大一笔收入都来自于古典音乐光碟贩售收入。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都发帖说担心自己半辈子的藏品会不会很快成为一堆一文不名的垃圾——以一张中价碟60元人民币的买入价计算,1000张古典乐光盘的价值至少在6万元以上,而骨灰级古典发烧友的藏碟更是大多在5000张以上。即使各大论坛版主呼吁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多买正版碟——只有更多地消费才能推动古典厂商继续出碟而不致破产,但亚马逊上可以随时下载的数字音乐无疑更便宜,更不占空间。
市场在萎缩,受众群的流失同样严重,这种情况在中国尤为突出。除了郎朗、李云迪这些本土的古典音乐人(某种程度上是拜春晚所赐)之外,国人对古典音乐的了解也几乎到此为止了。马勒、富特文格勒、拉赫玛尼诺夫、吉尔列斯、鲁宾斯坦、海菲兹这些古典爱好者如数家珍的大师在更多人听来如同医学学术词汇般陌生。快节奏的生活之下,我们惯于欣赏140字的微小说、几分钟的微电影、配有动图的冷笑话和爱来恨去的口水歌,以至于我们随身听磨损得最厉害的是“下一首”键,KTV听到最多的两个字是“切歌”,书架上的书最脏的总是开头的十几页,女朋友对男友的最高评价是:就他睡觉不打呼噜……在一个极度浮躁的社会里,注定没有古典音乐生根的土壤。
人类的创造力离不开音乐:爱因斯坦最爱莫扎特和巴赫的古典乐,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也总喜欢在华生面前秀秀自己的小提琴水平,甚至希特勒都公开宣称是贝多芬和瓦格纳的脑残粉——这恰恰正是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古典音乐(classic或classicalmusic)在英语中还有“经典”的含义。在我的理解看,所谓“经典”,就是因为它一旦被创作出来就成为可以反复演奏的曲目,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而被遗忘。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富特文格勒在1942年录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至今仍被公认为“贝九”的最佳演绎版本,而很难想象这部录音是在二战纳粹统治时期在戈培尔的强令之下录制的,富氏也因此在战后受到调查,并被迫辞去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一职。而这个版本的“贝九”也有了一个永恒的别称,“黑色贝九”。不同的时代背景会不断丰富古典音乐的内涵,因为不同时期,不同指挥家,不同乐团的演绎都会给每部作品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意义,让每一次录音都成为音乐史上的“独一无二”。
眼下,将古典音乐排除在大众之外的重要原因就是一提到古典乐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听不懂,一旦听不懂就不再听了。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周海宏在许多场合都重复一个反问句:“音乐何须懂?”“要听懂”这样一个纸一样薄的、一捅就破的概念把很多人挡在了音乐大门之外。如果我们带着一颗无需懂的平常心,认真聆听一段古典音乐,也许我们会慢慢改变对古典乐的成见,慢慢拉近与古典乐的距离,体味古典音乐的深邃,包容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