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敦煌艺术展
1月1日那天,去看了这个展览。
展品来自几代敦煌学者的多年研究,内容丰富,值得称赞。就治学态度而言,看那老照片,一张是年轻时留着长辫子、专心临摹的女孩,另一张是一头短发、穿着依然朴素的中年学者。同一个人,跨越了几个时代,对专业的敬重和追求不变……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就策展而言,诸多细节值得讨论。总体而言,这是一场内行专家做给外行爱好者看的展览。
大的框架不是很清晰,展厅设置、参观路线不太明确。做得好的地方,是在展厅之外,即已经有视频播放,介绍背景;而展览开始时,也给观众展示了莫高窟不同窟洞的结构/功能,比如塔柱式、覆斗式、背屏式等。但是这些是关于莫高窟本身历史和建筑的介绍,而关于莫高窟佛教艺术表现对象的介绍则远远不足,而且位置设置不好。
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佛教的故事和普通名词,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菩萨、天王、力士、金刚,然而每个词汇或者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少有人说得清楚;特别是涉及到更专业一些的术语,比如“经变”/“变相”,这些是需要从一开头就特别解释的,否则观展人很容易一头雾水。展览中有一处墙壁上标明了敦煌绘画的种类,比如肖像、佛经故事、供养人等等,这些信息对于看懂展览来说,非常必要,可惜信息提供得有些晚。这是典型的内行给外行做的展览,因为对于内行来说,许多基本信息都是观众“应当”知道的。然而现实却是,提前做好功课才来看展览的观众,在总人数中,能占多少呢?
有几个展室,很好地模拟再现了真实洞窟的情形。而策展人也花了大量时间,给各张壁画都写了文字优美的介绍。然而问题是,敦煌绘画的信息量经常是非常丰富,甚至庞杂,加之展室灯光偏暗(这是技术方面的考虑,完全理解),参观者人数众多,所以普通观众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将文字介绍的内容和画面一一对应起来。有些展品的特征非常明显,比如如果展室中只有一座塑像,那么再去理解外面文字介绍中提到的古代艺术家制作衣纹的方式是“贴泥条”或者“阴刻线”,就容易得多。但这样的例子相对有限。假如在展室入口文字介绍的旁边,有一张哪怕是A4纸大小的画面复制品,将文字介绍以箭头与画面内容一一对应,那么参观者则方便许多。
张大千在敦煌的经历,对其画风改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以他临摹作品作为主体的展览,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为敦煌在大众之间作宣传的作用。所以此次展览单独为张大千拿出两个展厅,实在是应该的。只是解释内容的篇幅和分量都不足,可惜得很。在张大千生平年表上,关于敦煌的一段,也没有足够突出。毕竟这不是张大千的个人回顾展,关于他在敦煌的经历,应该多一点介绍。
当然,我没有Iphone手机,没有去扫描许多作品下角的二维码。也许策展人选择了以最新的媒体技术来把更翔实的内容传递给观众。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惜,对于一些比较传统或者落伍的观众如我,还是希望可以看到墙上的介绍。
------------------------
观众:
虽然是元旦,而且天气晴朗,但是杭州有这么多人来看展览,还是让我吃了一惊。有些家长,在带孩子看展览的时候,会给孩子们念墙上的注解,或者看着注解、用更生活口语化的语言来解释。这都很好。
有点可惜的是,一些家长在尽力提高孩子文化素养的同时,没有注意到对孩子日常行为的规范。比如,我在读墙上注解的时候,就有个别的家长把我挤开,然后给孩子讲解;更常见的是,小朋友一只小手拨开我,另一只小手牵着他们的家长。至于在展馆内大声打电话的,不计其数。
展品来自几代敦煌学者的多年研究,内容丰富,值得称赞。就治学态度而言,看那老照片,一张是年轻时留着长辫子、专心临摹的女孩,另一张是一头短发、穿着依然朴素的中年学者。同一个人,跨越了几个时代,对专业的敬重和追求不变……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就策展而言,诸多细节值得讨论。总体而言,这是一场内行专家做给外行爱好者看的展览。
大的框架不是很清晰,展厅设置、参观路线不太明确。做得好的地方,是在展厅之外,即已经有视频播放,介绍背景;而展览开始时,也给观众展示了莫高窟不同窟洞的结构/功能,比如塔柱式、覆斗式、背屏式等。但是这些是关于莫高窟本身历史和建筑的介绍,而关于莫高窟佛教艺术表现对象的介绍则远远不足,而且位置设置不好。
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佛教的故事和普通名词,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菩萨、天王、力士、金刚,然而每个词汇或者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少有人说得清楚;特别是涉及到更专业一些的术语,比如“经变”/“变相”,这些是需要从一开头就特别解释的,否则观展人很容易一头雾水。展览中有一处墙壁上标明了敦煌绘画的种类,比如肖像、佛经故事、供养人等等,这些信息对于看懂展览来说,非常必要,可惜信息提供得有些晚。这是典型的内行给外行做的展览,因为对于内行来说,许多基本信息都是观众“应当”知道的。然而现实却是,提前做好功课才来看展览的观众,在总人数中,能占多少呢?
有几个展室,很好地模拟再现了真实洞窟的情形。而策展人也花了大量时间,给各张壁画都写了文字优美的介绍。然而问题是,敦煌绘画的信息量经常是非常丰富,甚至庞杂,加之展室灯光偏暗(这是技术方面的考虑,完全理解),参观者人数众多,所以普通观众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将文字介绍的内容和画面一一对应起来。有些展品的特征非常明显,比如如果展室中只有一座塑像,那么再去理解外面文字介绍中提到的古代艺术家制作衣纹的方式是“贴泥条”或者“阴刻线”,就容易得多。但这样的例子相对有限。假如在展室入口文字介绍的旁边,有一张哪怕是A4纸大小的画面复制品,将文字介绍以箭头与画面内容一一对应,那么参观者则方便许多。
张大千在敦煌的经历,对其画风改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以他临摹作品作为主体的展览,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为敦煌在大众之间作宣传的作用。所以此次展览单独为张大千拿出两个展厅,实在是应该的。只是解释内容的篇幅和分量都不足,可惜得很。在张大千生平年表上,关于敦煌的一段,也没有足够突出。毕竟这不是张大千的个人回顾展,关于他在敦煌的经历,应该多一点介绍。
当然,我没有Iphone手机,没有去扫描许多作品下角的二维码。也许策展人选择了以最新的媒体技术来把更翔实的内容传递给观众。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惜,对于一些比较传统或者落伍的观众如我,还是希望可以看到墙上的介绍。
------------------------
观众:
虽然是元旦,而且天气晴朗,但是杭州有这么多人来看展览,还是让我吃了一惊。有些家长,在带孩子看展览的时候,会给孩子们念墙上的注解,或者看着注解、用更生活口语化的语言来解释。这都很好。
有点可惜的是,一些家长在尽力提高孩子文化素养的同时,没有注意到对孩子日常行为的规范。比如,我在读墙上注解的时候,就有个别的家长把我挤开,然后给孩子讲解;更常见的是,小朋友一只小手拨开我,另一只小手牵着他们的家长。至于在展馆内大声打电话的,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