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桥 春
三月初春的早晨,推开门,登上河坝,破土的嫩绿色,如同地癣一样,在河坝上铺散着,这一小块,那聚一堆,零零乱乱,有些调皮。河坝右侧,是一条条细瘦的河流,安静地往南流走,一眼望不到头。沿河坝向北,约三十四米,是河坝的尽头,左侧一转,便是南河桥头。
彼时私家车还没有如今这么遍地疯跑的景象。桥上有一米多宽的人行道,供人行人往,人行道下,自行车和机动三轮车穿梭其间。
机动三轮车的棚顶五颜六色,黄的,红的,蓝的,紫的。坐上它,厚厚的座垫,松软舒适,或躺或卧自在有余。我对机动三轮车有独特的好感,无比怀念,也只因为母亲曾经以此为业,供我读书。
那会我还是小学三四年级,每天早晨,我和母亲从院子里推出它,着实要费一把力气。母亲在前我在后,喊着“一,二,三”的口号,一天便这么开始了。一般来说都是母亲拉上我,送我到桥头。母亲把车停在桥头等生意,一个小家的吃喝,全来源于此,我自然是懂事的,不会要求母亲送我上学。顺着人行道,一步步地走到学校。
当然,其实我心里还是有我的坏主意的,我最盼的就是刮风下雨的天气,这样,母亲可以直接送我到学校门口,现在想想,那时真是个小妖啊。母亲在前面穿着笨重的雨衣,迎风挡雨,我则舒服地坐在车里,现在想想,我不是愧怍,不是懊恼,不是叹息,是满心的暖意。
而我记忆里最深的一个画面,是一个春天的傍晚,我站在高高的河坝上,朝桥上望去,去望那桥上的三轮车棚顶,看见了,黄色的那个,是,是母亲,回来了。然后,一路小跑,跑去开门……
桥 夏
我和母亲一直是租房住,邻居自然换得比较频繁,可换来换去,总在河坝附近,桥自然是必经之路。
自己大些时候,母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这样上学可以省些时间,早上可以在家里多呆上一会。
那个时候在上学的路上,总会遇见同桌的她。自己骑车子像风一样,那个毛头小子傻傻的,却也有自己的小聪明。比如每天晚出门一时半会,估摸着隔壁的她已经出门了,然后一路疯骑,远远地看见她的背影了,追上她,从她身边擦身而过。可也仅仅只是一过而已,并不会说什么。到了学校,两个人坐到一桌,又像变了个样子,有说有笑,孩子的世界真是神奇。
那个时候,学校里流行用彩绳编各种各样的手链或者是钥匙链,我自然是手笨的,买了一大堆,她教了我好久我也学不会。她的手倒是很巧,编了很多样式精致的手链,我看后不禁要夸她。最后她看我实在“笨”得不行了,干脆把我手里的彩绳拿了过去,仔细的编了起来。同学多半用的都是绵线或者是晴纶线,因为柔软,编起来比较省力。而我手里的却是塑料材质的,质地较硬,不好拉扣。可不到半天,一条样式精美的钥匙链便完成了。
记得她送给我的时候,笑得很神秘,心里准说“你这家伙,够笨的。”
夏日的傍晚,夕阳黄紫色的光染到桥上,桥下的河水闪着晶莹的光斑,一群孩子披着彩霞往家里赶。
“娟子的车子坏在后面,你还不去?”
听后来追上的同学这么一说,赶忙掉头。
“啊,小事儿,等我找根棍儿,链条往上一挑就行。”
娟子的笑只是浅浅一点,心里准说“这傻小子,也不是那么笨。”
伴着夏日的夕阳,这次,我们都很慢,我们像真正的朋友。桥上依旧人来人往,可我看不见别人,看见的,只有她,她被夕阳染红的头发,被夕阳染红的笑脸,还有清泠的笑声,悦耳,动人。
这也是我印象里,我们最开心的一次,可也成了最后的一次。因为后来,我的家搬了,她的家也搬了,最后彻底没了一点音信,连那一条她亲手编的钥匙链,也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消失在我的抽屉里。
桥 秋
秋天是不是萧杀的?一地的落叶,摇摇晃晃的枝桠,冰冷刺骨的秋雨,似乎一切都在说,秋天,是悲伤的季节,是愁意滋生的时令。
一个秋天的晚上,一个人走到长长的桥上,一步,两步,三步。是桥没有尽头,还是我的步子沉重难行?我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也许就在这。
可我在失意什么呢?有什么好失意的呢?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这话说的太过粗浅。人生为什么要像旅行,或者说旅行有哪一点像人生呢?
旅行,如果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盼头的旅行,那么山水草木,世间皆是一样,何必舟车劳顿,赴千里之行?以前听过一句话“旅行,就是人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当时还以为这话是什么经典之作,如今看来,直是狗屁不通。人如果揣着活腻的心态,旅行又有何用?
旅行也是有境界之分的,大抵分为最初等是“想去而不知为什么去”,这等人看的是山水。更进一等是“知到为什么去才去”,这等人看的是文化。最高的境界是“不知为什么去,去了才知道为什么去”,这重境界所看见的是人生。
反过来,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知道活着,是最次等的状态,知道为什么活着,是进一等的状态,而最高的境界则是我活着,不去想为什么活着,但绝不徒然的活着,随遇而安,无怨无求。
如今的一心的愁腔,不是太可笑了吗?一抬头,脚已经下了桥,来到了坝上,一轮明圆当空,河坝一侧流水不止,草木凋弊,河坝这侧,灯火通明,人声隐隐阵阵,自己不禁哑然失笑。
桥 冬
“桥要拆了”
听人们这么说,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要跟自己告别一样。漫步到坝上,它已经从我小时候那座宏壮明丽的大桥,变成如今这般伤痕累累,老态逼人的模样。如今的河岸也已经不像从前,在河的下流修起了拦水坝,从前清浅涓细的,一股股小流,成了如今这一片深不见底,有些脏浊的深水。此时冬还未深,水为成冰,怕是深冬来了,冰也不会像从前一样,可以双脚踏上去,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岸边也修起了白色石质的护栏。再想像从前从岸上下去,趟趟小河,找几块形状奇异的石头已是不能。
而我也从那个毛头小子,变成了一个壮实青年。一晃十几年,怎么会变化这么大?原来,这桥的周围,每一年都在变,每一天都在变,人不过是没有察觉罢了。人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一年,每一天自己都在转变,只是悄无声息罢了。
“听说要建一座新桥,上面跑车,下面走人。”
桥渐渐地封了,在桥下铺了一条简易的小路,每天从这里过,都会看它一眼,像看一位老朋友。曾经那个在它上面蹦蹦跳跳,数着栏杆的小家伙,似乎还在那。直到有一天,窗外又有人说:“拆了?”“嗯,倒了。”
一些心事,似乎也塌了,随着它
三月初春的早晨,推开门,登上河坝,破土的嫩绿色,如同地癣一样,在河坝上铺散着,这一小块,那聚一堆,零零乱乱,有些调皮。河坝右侧,是一条条细瘦的河流,安静地往南流走,一眼望不到头。沿河坝向北,约三十四米,是河坝的尽头,左侧一转,便是南河桥头。
彼时私家车还没有如今这么遍地疯跑的景象。桥上有一米多宽的人行道,供人行人往,人行道下,自行车和机动三轮车穿梭其间。
机动三轮车的棚顶五颜六色,黄的,红的,蓝的,紫的。坐上它,厚厚的座垫,松软舒适,或躺或卧自在有余。我对机动三轮车有独特的好感,无比怀念,也只因为母亲曾经以此为业,供我读书。
那会我还是小学三四年级,每天早晨,我和母亲从院子里推出它,着实要费一把力气。母亲在前我在后,喊着“一,二,三”的口号,一天便这么开始了。一般来说都是母亲拉上我,送我到桥头。母亲把车停在桥头等生意,一个小家的吃喝,全来源于此,我自然是懂事的,不会要求母亲送我上学。顺着人行道,一步步地走到学校。
当然,其实我心里还是有我的坏主意的,我最盼的就是刮风下雨的天气,这样,母亲可以直接送我到学校门口,现在想想,那时真是个小妖啊。母亲在前面穿着笨重的雨衣,迎风挡雨,我则舒服地坐在车里,现在想想,我不是愧怍,不是懊恼,不是叹息,是满心的暖意。
而我记忆里最深的一个画面,是一个春天的傍晚,我站在高高的河坝上,朝桥上望去,去望那桥上的三轮车棚顶,看见了,黄色的那个,是,是母亲,回来了。然后,一路小跑,跑去开门……
桥 夏
我和母亲一直是租房住,邻居自然换得比较频繁,可换来换去,总在河坝附近,桥自然是必经之路。
自己大些时候,母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这样上学可以省些时间,早上可以在家里多呆上一会。
那个时候在上学的路上,总会遇见同桌的她。自己骑车子像风一样,那个毛头小子傻傻的,却也有自己的小聪明。比如每天晚出门一时半会,估摸着隔壁的她已经出门了,然后一路疯骑,远远地看见她的背影了,追上她,从她身边擦身而过。可也仅仅只是一过而已,并不会说什么。到了学校,两个人坐到一桌,又像变了个样子,有说有笑,孩子的世界真是神奇。
那个时候,学校里流行用彩绳编各种各样的手链或者是钥匙链,我自然是手笨的,买了一大堆,她教了我好久我也学不会。她的手倒是很巧,编了很多样式精致的手链,我看后不禁要夸她。最后她看我实在“笨”得不行了,干脆把我手里的彩绳拿了过去,仔细的编了起来。同学多半用的都是绵线或者是晴纶线,因为柔软,编起来比较省力。而我手里的却是塑料材质的,质地较硬,不好拉扣。可不到半天,一条样式精美的钥匙链便完成了。
记得她送给我的时候,笑得很神秘,心里准说“你这家伙,够笨的。”
夏日的傍晚,夕阳黄紫色的光染到桥上,桥下的河水闪着晶莹的光斑,一群孩子披着彩霞往家里赶。
“娟子的车子坏在后面,你还不去?”
听后来追上的同学这么一说,赶忙掉头。
“啊,小事儿,等我找根棍儿,链条往上一挑就行。”
娟子的笑只是浅浅一点,心里准说“这傻小子,也不是那么笨。”
伴着夏日的夕阳,这次,我们都很慢,我们像真正的朋友。桥上依旧人来人往,可我看不见别人,看见的,只有她,她被夕阳染红的头发,被夕阳染红的笑脸,还有清泠的笑声,悦耳,动人。
这也是我印象里,我们最开心的一次,可也成了最后的一次。因为后来,我的家搬了,她的家也搬了,最后彻底没了一点音信,连那一条她亲手编的钥匙链,也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消失在我的抽屉里。
桥 秋
秋天是不是萧杀的?一地的落叶,摇摇晃晃的枝桠,冰冷刺骨的秋雨,似乎一切都在说,秋天,是悲伤的季节,是愁意滋生的时令。
一个秋天的晚上,一个人走到长长的桥上,一步,两步,三步。是桥没有尽头,还是我的步子沉重难行?我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也许就在这。
可我在失意什么呢?有什么好失意的呢?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这话说的太过粗浅。人生为什么要像旅行,或者说旅行有哪一点像人生呢?
旅行,如果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盼头的旅行,那么山水草木,世间皆是一样,何必舟车劳顿,赴千里之行?以前听过一句话“旅行,就是人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当时还以为这话是什么经典之作,如今看来,直是狗屁不通。人如果揣着活腻的心态,旅行又有何用?
旅行也是有境界之分的,大抵分为最初等是“想去而不知为什么去”,这等人看的是山水。更进一等是“知到为什么去才去”,这等人看的是文化。最高的境界是“不知为什么去,去了才知道为什么去”,这重境界所看见的是人生。
反过来,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知道活着,是最次等的状态,知道为什么活着,是进一等的状态,而最高的境界则是我活着,不去想为什么活着,但绝不徒然的活着,随遇而安,无怨无求。
如今的一心的愁腔,不是太可笑了吗?一抬头,脚已经下了桥,来到了坝上,一轮明圆当空,河坝一侧流水不止,草木凋弊,河坝这侧,灯火通明,人声隐隐阵阵,自己不禁哑然失笑。
桥 冬
“桥要拆了”
听人们这么说,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要跟自己告别一样。漫步到坝上,它已经从我小时候那座宏壮明丽的大桥,变成如今这般伤痕累累,老态逼人的模样。如今的河岸也已经不像从前,在河的下流修起了拦水坝,从前清浅涓细的,一股股小流,成了如今这一片深不见底,有些脏浊的深水。此时冬还未深,水为成冰,怕是深冬来了,冰也不会像从前一样,可以双脚踏上去,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岸边也修起了白色石质的护栏。再想像从前从岸上下去,趟趟小河,找几块形状奇异的石头已是不能。
而我也从那个毛头小子,变成了一个壮实青年。一晃十几年,怎么会变化这么大?原来,这桥的周围,每一年都在变,每一天都在变,人不过是没有察觉罢了。人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一年,每一天自己都在转变,只是悄无声息罢了。
“听说要建一座新桥,上面跑车,下面走人。”
桥渐渐地封了,在桥下铺了一条简易的小路,每天从这里过,都会看它一眼,像看一位老朋友。曾经那个在它上面蹦蹦跳跳,数着栏杆的小家伙,似乎还在那。直到有一天,窗外又有人说:“拆了?”“嗯,倒了。”
一些心事,似乎也塌了,随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