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Stopper
去年国庆和家人去西安玩了两天,回来以后在旅游景点玩乐的画面隔三差五地萦绕在心中。跟家人旅行是很温馨的,但是让我念念不忘的既不是与家里人同游的温馨快乐,也不是旅游景点的景观魅力,而是在路上遇见的那些陌生人。
有个旅游景点,门票价格不菲,但是里面的文艺表演非常丰富,有鼓乐表演,广场踩高跷表演,还有舞狮表演。在看这些表演的过程中,我发现无论表演者还是欣赏者大致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激情者,一类是麻木者。
鼓乐表演是在室内,有古典的舞台布景,也有排列整齐的观众席。表演者身穿古装,坐于台上鼓乐吹笙,给人庄重的宫廷之感。你坐在观众席上,一眼就能看出台上的表演者谁在卖力表演,谁在滥竽充数。台下的游客即观众也是一样的,有的观众在认真看表演,甚至全然陶醉其中,结束时用力鼓掌。有的观众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跟身边人大声聊天,偶尔用余光瞟一眼舞台上的表演。还有的游客在表演现场毫无感觉地走来走去或者大声呵斥调皮的孩子。
在广场上,踩高跷的演员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化着代表个人角色的妆容(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进行表演。文跷面部表情超级丰富,又萌又坏又风趣,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武跷表演的动作,技艺精湛,连出绝招,令人惊叹不已。有的演员表演时,你可以感受到他在调动自己全身的激情进行表演,无论倒立、旋转、翻跟头,都给你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动作、神态、面部细微的表情都配合地很到位。但另一些演员表演时,你明显感觉到他热情不高,是来打酱油的。游客也是如此。有的游客长久地驻足,成为一名欣赏表演的观众,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声喝彩叫好,拿着相机“咔咔”拍照。有的游客只是低头玩着手机,从表演场地漠然走过。
看完前面两场表演,我又去看第三场舞狮表演。这支表演队明显的比前两支表演队更具有组织管理精神,有乐队、表演者、还有安保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表演本身较前面两场也更精彩,观众数量的多寡和热情就是证明。现场或站或坐或蹲着许多观众,将整个表演现场围起来。“狮子”站在高桩上,精神抖擞,乐队的音乐响起,表演者的动作、节奏与音乐紧密配合(今天中国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该表演队也许是南狮,两个合舞一头狮,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狮子”时而跳跃,时而摇摆,时而倒立,时而腾空跳,还不时地扑闪眼帘,抖动耳朵,扭扭屁股,演绎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活灵活现,妙趣横生。他们还表演了走钢丝,叠罗汉,“采青”等高难度动作,每一个惊险刺激的动作都引起人群中一阵不小的惊涛骇浪,可以说那场舞狮表演是将武术、舞蹈、音乐三者完美融合了。舞狮队技艺精湛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惊险、热烈的视觉体验,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阵阵欢呼。喜欢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我站在一旁看得入迷,仿佛置身《狮王争霸》的现场,感觉非常过瘾,不停地鼓掌。
表演结束之际,舞狮的两小伙脱下狮服,满头大汗,向观众鞠躬致谢,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并欢送整个表演队。人群中有一位中年女性很有意思,她在大家停止鼓掌,陆续离开后还沉浸在看表演的情绪中,坐在台阶上继续拼命鼓掌,惊叹不已!就在那一刻,我忽然真正明白了一个成语——“叹为观止”的内涵。很早以前,我在图书馆翻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古文观止》,当时不明白书名的含义,还特意去查了词典。才了解“观止”是“好到极致”的意思。该词出自著名的历史典籍《左传》。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表示愿与鲁国结盟世代友好下去,鲁国用舞乐招待他。季札精通舞乐,一边观赏,一边品评,当演出歌舞《韶箭》时,他发出由衷的赞叹:“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有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叹为观止”是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英语中有个词叫Show stopper,它的含义很丰富,有1.一槌定音 2. 项目障碍物3.障碍物等意思,还有另外的两层意思:4. 魂断掌声5. 观止。可以理解为被长时间的掌声所打断的表演,或者特别受欢迎,令人赞叹的事物。与中文的“叹为观止”是对应的,相同的意思。比如乔布斯创立的公司就是令人Show stopper的。
我忍不住想:生活本身不就是一场超时长的大型show吗?假如你是自己生活这场show的主角,其他的人都是你的观众,你要怎样才能令你的观众叹为观止呢?怎么能够成为一个令他人“观止”的人呢?我想,一肯定你得有料。就是说你得有点真本领或者有自己的专业。就像舞狮小伙子,他会武术,有自己的技艺,这是别人没有的,也抢不走的。二最好你的这个本领有自己的独特性,或者你的技能比别人更精湛,这样你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和个人风格,这会让你从无数同类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三对你自己的本领你始终有一颗敬畏、珍惜、热情的心。意思说你要认真对待自己每一次的表演机会,珍惜自己每一次的show time,投入到这场show中,在展现自己专业技能的时候保持激情与投入感。
这三点中,如果非要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我认为第三点最重要。第一点和第二点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许多人都可以达到。比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通过不断练习翻单杆,熟能生巧之后翻了三百多个单杆,大大超越了队友,令所有人叹为观止。再比如《庄子》里的“庖丁解牛”。这个姓丁的厨师,经过反复实践,宰了几千头牛,掌握了解剖全牛的规律之后,他解剖牛的技术就变得纯熟神妙,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几分钟内就能将一头牛轻松进行牛骨和牛肉的分离,令文惠王叹为观止。第三点却是最难做到的,甚至会与前面两点相悖。很多人则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变得渐渐丧失热情,或者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对生活这场show渐渐变得不再具有表演的激情了。有不少人,由于工作了很多年,对自己的工作太熟悉了,以至于到后来他在工作中的完全丧失激情,开始变得麻木了。在医院里,常常看到这种现象,那些对病人比较热情、温和、富有同情心的医生往往是年轻的实习医生,或者工作经验只有一两年的医生。年长的医生固然经验丰富但常常对待病人比较冷血、淡漠,使得病人的看病体验很糟,这也是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那些一首歌唱一辈子,每一次上台表演都只唱这一首歌,每一次唱都跟第一次一样激动,充满感情的歌手其实非常不容易,他们相当具有敬业精神。
我们常常用“入神”一词表达一个人对眼前的事务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形容一样艺术作品达到精妙的境地。有句俗语说,当男人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最有魅力,最能打动女人心。在我看来,这种魅力就是投入感。我认为投入感是一种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东西,它展现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神性。哪怕是一个人投入地做一件看起来很日常很普通的小事,也会给人神性的感觉。我以前看过一部日本纪录片,讲的是日本人做拉面。看到他们揉面时,先在面团上铺一层塑料薄膜,然后赤脚在上面一下又一下地用力踩踏,看到他们身上那种手艺人的专注与忘我,恬淡又热烈的神情与动作时,我忽然就被感动了。很多舞蹈演员表演的舞蹈具有蛊惑人心力量,就在于他们将自己全然地投入到舞蹈之中,与自我生命里最深的激情相遇,忘记了舞台和表演,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时间。当一个舞者从舞蹈中消失,神便出现了。我们看杨丽萍的舞蹈时就会有这种感觉。当一个演员投入到饰演角色中去,用自己生命的热情去塑造这个角色,他不是在演某一个角色,而是在演他自己时,我们也会被这种投入感深深打动。当一个演员从演戏中消失,神也便出现了。像张国荣演绎的《霸王别姬》,就能给我们一种“观止”的感觉。生活是一场秀,那些在自己的生活舞台上充满投入感地进行演出,展现出自己内在神性的人,往往最能够打动观众的心。
前面谈的是当你是生活这场show的主角时,如何令别人对你叹为观止。接下来我想谈一谈,如果你是生活这场show的观众,如何去发现令你叹为观止的事物。为什么看同样一场现代舞表演,你身边的人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叹为观止,你却感觉索然无味,甚至冷漠寡淡?为什么美术馆里同一场画展,有的人看出了美,看出了生命与艺术,有的人却只看到一堆颜料?为什么同样是听一场著名乐团的交响乐,有的人却听得昏昏欲睡,有的人却大呼过瘾,激动不已?有人说,听交响乐的耳朵是需要训练的。我很赞同,欣赏力是一种能力,既然是能力就能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和训练获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要经常听交响乐,学习一些交响乐的知识,多加练习肯定能比之前更能欣赏它的美。除了缺乏必要的练习,无法叹为观止的另一个原因是文化差异,比如中国的京剧很多外国人就欣赏不了。有些事物的美,是要经过了解文化背景之后才能理解和欣赏的。但是生活中,并不是只有现代舞、画展、交响乐、京剧等艺术才会令人观止。很多事物的美好并不需要经过特别训练的欣赏力就能被人直接感受到。为什么有的人面对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会无动于衷,漠然忽视?而有的人却对生活中的太多事情发出惊叹,会对一朵花、一首诗、一个孩童的无邪笑容发出由衷地赞叹?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观众的脚步太匆匆了,他没有Stop to watch a show,只有那些停下来,驻足欣赏的人才有机会看到一场精彩的show,欣赏到show stopper。除此之外,最根本的原因也许还是投入感这一特质不足吧。
让我有此体会的是一件小事。一年前,我跟一个朋友一起听一个心理学老师的课。在课堂上我听得很专注,跟着老师的思路前进,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感觉老师是在给我一个人上课。我的心里不停地发出惊叹:啊呀,说得太好了。啊,精辟啊!我的手不停地记着笔记,恨不得记下老师说的每一个字。下课以后,我的朋友居然跑来跟我抱怨,他说,这个老师说的是什么呀,语速这么快,口头禅这么多,字也写很丑……我深感诧异,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我觉得这个老师的课讲得好极了?下一堂课,我特意花了一点时间观察他,发现他一会玩手机游戏,一会发个短信,一会睡一觉,一会又吃点零食。他都没投入到听课中,怎能体会到老师讲课的精妙之处吗?
我有个女友,与她交往的人都会觉得很开心,很喜欢她。原因在于她身上有一种特质,总是能看别人的优点并发出由衷地欣赏。你跟她在一起,她常常会称赞你身上的某种优秀品质或者某种才能。这些东西可能是其他很多人都不会发现,不会注意的。比如,她会发现你的字写得好看,会夸你懂得搭配衣服,会欣赏你看电影的品位,甚至会对你说的某一句,表达的某一个观点表示赞叹。你想,你要是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一定会觉得比较舒服和轻松,而且会有那种被人肯定的自信。所以,她的人际关系非常良好。我很好奇,会问她,你是如何做到的?她说,在人际交往中,将注意力真正投入到与你交往的对象身上,投入到你们两个人的交谈和关系中,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内在都是非常美好和可爱的。她又补充道:你跟别人交往时不要觉得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是在享受两个人共同拥有的一段旅程。
海德格尔谈到过两种存在的模式:日常模式和本体模式(ontological mode)。在日常模式中,我们被物质世界所消耗和分心,充满了对于世界上的事物如何存在的好奇。在本体模式中,我们集中注意在存在本身,我们充满了对世界上的事物存在的赞叹。
当我们以一种投入的姿态在生活时就是超越了日常模式,以一种本体模式存在着,能够体验到生命的能量与热情,能够看见世界上那些让我们叹为观止的人、事和物,我们能够由衷地体会到生活本身蕴含的无限的美与奇妙。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令你的心发出赞叹。认真地投入你的呼吸,你的步行,你每一天的生活里,那种“观止”的感觉就会伴你左右。当你对生活鼓掌,叹为观止时,生活也在为你鼓掌,你正拥抱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在我看来,想要成为一个show stopper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周国平说摆脱时间有三种方式: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当你做到活在当下,投入到你当下的每一件小事时,你就是一个show stopper,活在生活这场让人拍手叫绝的show中!
有个旅游景点,门票价格不菲,但是里面的文艺表演非常丰富,有鼓乐表演,广场踩高跷表演,还有舞狮表演。在看这些表演的过程中,我发现无论表演者还是欣赏者大致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激情者,一类是麻木者。
鼓乐表演是在室内,有古典的舞台布景,也有排列整齐的观众席。表演者身穿古装,坐于台上鼓乐吹笙,给人庄重的宫廷之感。你坐在观众席上,一眼就能看出台上的表演者谁在卖力表演,谁在滥竽充数。台下的游客即观众也是一样的,有的观众在认真看表演,甚至全然陶醉其中,结束时用力鼓掌。有的观众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跟身边人大声聊天,偶尔用余光瞟一眼舞台上的表演。还有的游客在表演现场毫无感觉地走来走去或者大声呵斥调皮的孩子。
在广场上,踩高跷的演员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化着代表个人角色的妆容(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进行表演。文跷面部表情超级丰富,又萌又坏又风趣,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武跷表演的动作,技艺精湛,连出绝招,令人惊叹不已。有的演员表演时,你可以感受到他在调动自己全身的激情进行表演,无论倒立、旋转、翻跟头,都给你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动作、神态、面部细微的表情都配合地很到位。但另一些演员表演时,你明显感觉到他热情不高,是来打酱油的。游客也是如此。有的游客长久地驻足,成为一名欣赏表演的观众,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声喝彩叫好,拿着相机“咔咔”拍照。有的游客只是低头玩着手机,从表演场地漠然走过。
![]() |
![]() |
看完前面两场表演,我又去看第三场舞狮表演。这支表演队明显的比前两支表演队更具有组织管理精神,有乐队、表演者、还有安保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表演本身较前面两场也更精彩,观众数量的多寡和热情就是证明。现场或站或坐或蹲着许多观众,将整个表演现场围起来。“狮子”站在高桩上,精神抖擞,乐队的音乐响起,表演者的动作、节奏与音乐紧密配合(今天中国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该表演队也许是南狮,两个合舞一头狮,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狮子”时而跳跃,时而摇摆,时而倒立,时而腾空跳,还不时地扑闪眼帘,抖动耳朵,扭扭屁股,演绎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活灵活现,妙趣横生。他们还表演了走钢丝,叠罗汉,“采青”等高难度动作,每一个惊险刺激的动作都引起人群中一阵不小的惊涛骇浪,可以说那场舞狮表演是将武术、舞蹈、音乐三者完美融合了。舞狮队技艺精湛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惊险、热烈的视觉体验,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阵阵欢呼。喜欢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我站在一旁看得入迷,仿佛置身《狮王争霸》的现场,感觉非常过瘾,不停地鼓掌。
![]() |
表演结束之际,舞狮的两小伙脱下狮服,满头大汗,向观众鞠躬致谢,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并欢送整个表演队。人群中有一位中年女性很有意思,她在大家停止鼓掌,陆续离开后还沉浸在看表演的情绪中,坐在台阶上继续拼命鼓掌,惊叹不已!就在那一刻,我忽然真正明白了一个成语——“叹为观止”的内涵。很早以前,我在图书馆翻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古文观止》,当时不明白书名的含义,还特意去查了词典。才了解“观止”是“好到极致”的意思。该词出自著名的历史典籍《左传》。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表示愿与鲁国结盟世代友好下去,鲁国用舞乐招待他。季札精通舞乐,一边观赏,一边品评,当演出歌舞《韶箭》时,他发出由衷的赞叹:“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有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叹为观止”是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英语中有个词叫Show stopper,它的含义很丰富,有1.一槌定音 2. 项目障碍物3.障碍物等意思,还有另外的两层意思:4. 魂断掌声5. 观止。可以理解为被长时间的掌声所打断的表演,或者特别受欢迎,令人赞叹的事物。与中文的“叹为观止”是对应的,相同的意思。比如乔布斯创立的公司就是令人Show stopper的。
我忍不住想:生活本身不就是一场超时长的大型show吗?假如你是自己生活这场show的主角,其他的人都是你的观众,你要怎样才能令你的观众叹为观止呢?怎么能够成为一个令他人“观止”的人呢?我想,一肯定你得有料。就是说你得有点真本领或者有自己的专业。就像舞狮小伙子,他会武术,有自己的技艺,这是别人没有的,也抢不走的。二最好你的这个本领有自己的独特性,或者你的技能比别人更精湛,这样你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和个人风格,这会让你从无数同类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三对你自己的本领你始终有一颗敬畏、珍惜、热情的心。意思说你要认真对待自己每一次的表演机会,珍惜自己每一次的show time,投入到这场show中,在展现自己专业技能的时候保持激情与投入感。
这三点中,如果非要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我认为第三点最重要。第一点和第二点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许多人都可以达到。比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通过不断练习翻单杆,熟能生巧之后翻了三百多个单杆,大大超越了队友,令所有人叹为观止。再比如《庄子》里的“庖丁解牛”。这个姓丁的厨师,经过反复实践,宰了几千头牛,掌握了解剖全牛的规律之后,他解剖牛的技术就变得纯熟神妙,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几分钟内就能将一头牛轻松进行牛骨和牛肉的分离,令文惠王叹为观止。第三点却是最难做到的,甚至会与前面两点相悖。很多人则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变得渐渐丧失热情,或者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对生活这场show渐渐变得不再具有表演的激情了。有不少人,由于工作了很多年,对自己的工作太熟悉了,以至于到后来他在工作中的完全丧失激情,开始变得麻木了。在医院里,常常看到这种现象,那些对病人比较热情、温和、富有同情心的医生往往是年轻的实习医生,或者工作经验只有一两年的医生。年长的医生固然经验丰富但常常对待病人比较冷血、淡漠,使得病人的看病体验很糟,这也是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那些一首歌唱一辈子,每一次上台表演都只唱这一首歌,每一次唱都跟第一次一样激动,充满感情的歌手其实非常不容易,他们相当具有敬业精神。
我们常常用“入神”一词表达一个人对眼前的事务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形容一样艺术作品达到精妙的境地。有句俗语说,当男人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最有魅力,最能打动女人心。在我看来,这种魅力就是投入感。我认为投入感是一种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东西,它展现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神性。哪怕是一个人投入地做一件看起来很日常很普通的小事,也会给人神性的感觉。我以前看过一部日本纪录片,讲的是日本人做拉面。看到他们揉面时,先在面团上铺一层塑料薄膜,然后赤脚在上面一下又一下地用力踩踏,看到他们身上那种手艺人的专注与忘我,恬淡又热烈的神情与动作时,我忽然就被感动了。很多舞蹈演员表演的舞蹈具有蛊惑人心力量,就在于他们将自己全然地投入到舞蹈之中,与自我生命里最深的激情相遇,忘记了舞台和表演,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时间。当一个舞者从舞蹈中消失,神便出现了。我们看杨丽萍的舞蹈时就会有这种感觉。当一个演员投入到饰演角色中去,用自己生命的热情去塑造这个角色,他不是在演某一个角色,而是在演他自己时,我们也会被这种投入感深深打动。当一个演员从演戏中消失,神也便出现了。像张国荣演绎的《霸王别姬》,就能给我们一种“观止”的感觉。生活是一场秀,那些在自己的生活舞台上充满投入感地进行演出,展现出自己内在神性的人,往往最能够打动观众的心。
前面谈的是当你是生活这场show的主角时,如何令别人对你叹为观止。接下来我想谈一谈,如果你是生活这场show的观众,如何去发现令你叹为观止的事物。为什么看同样一场现代舞表演,你身边的人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叹为观止,你却感觉索然无味,甚至冷漠寡淡?为什么美术馆里同一场画展,有的人看出了美,看出了生命与艺术,有的人却只看到一堆颜料?为什么同样是听一场著名乐团的交响乐,有的人却听得昏昏欲睡,有的人却大呼过瘾,激动不已?有人说,听交响乐的耳朵是需要训练的。我很赞同,欣赏力是一种能力,既然是能力就能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和训练获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要经常听交响乐,学习一些交响乐的知识,多加练习肯定能比之前更能欣赏它的美。除了缺乏必要的练习,无法叹为观止的另一个原因是文化差异,比如中国的京剧很多外国人就欣赏不了。有些事物的美,是要经过了解文化背景之后才能理解和欣赏的。但是生活中,并不是只有现代舞、画展、交响乐、京剧等艺术才会令人观止。很多事物的美好并不需要经过特别训练的欣赏力就能被人直接感受到。为什么有的人面对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会无动于衷,漠然忽视?而有的人却对生活中的太多事情发出惊叹,会对一朵花、一首诗、一个孩童的无邪笑容发出由衷地赞叹?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观众的脚步太匆匆了,他没有Stop to watch a show,只有那些停下来,驻足欣赏的人才有机会看到一场精彩的show,欣赏到show stopper。除此之外,最根本的原因也许还是投入感这一特质不足吧。
让我有此体会的是一件小事。一年前,我跟一个朋友一起听一个心理学老师的课。在课堂上我听得很专注,跟着老师的思路前进,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感觉老师是在给我一个人上课。我的心里不停地发出惊叹:啊呀,说得太好了。啊,精辟啊!我的手不停地记着笔记,恨不得记下老师说的每一个字。下课以后,我的朋友居然跑来跟我抱怨,他说,这个老师说的是什么呀,语速这么快,口头禅这么多,字也写很丑……我深感诧异,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我觉得这个老师的课讲得好极了?下一堂课,我特意花了一点时间观察他,发现他一会玩手机游戏,一会发个短信,一会睡一觉,一会又吃点零食。他都没投入到听课中,怎能体会到老师讲课的精妙之处吗?
我有个女友,与她交往的人都会觉得很开心,很喜欢她。原因在于她身上有一种特质,总是能看别人的优点并发出由衷地欣赏。你跟她在一起,她常常会称赞你身上的某种优秀品质或者某种才能。这些东西可能是其他很多人都不会发现,不会注意的。比如,她会发现你的字写得好看,会夸你懂得搭配衣服,会欣赏你看电影的品位,甚至会对你说的某一句,表达的某一个观点表示赞叹。你想,你要是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一定会觉得比较舒服和轻松,而且会有那种被人肯定的自信。所以,她的人际关系非常良好。我很好奇,会问她,你是如何做到的?她说,在人际交往中,将注意力真正投入到与你交往的对象身上,投入到你们两个人的交谈和关系中,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内在都是非常美好和可爱的。她又补充道:你跟别人交往时不要觉得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是在享受两个人共同拥有的一段旅程。
海德格尔谈到过两种存在的模式:日常模式和本体模式(ontological mode)。在日常模式中,我们被物质世界所消耗和分心,充满了对于世界上的事物如何存在的好奇。在本体模式中,我们集中注意在存在本身,我们充满了对世界上的事物存在的赞叹。
当我们以一种投入的姿态在生活时就是超越了日常模式,以一种本体模式存在着,能够体验到生命的能量与热情,能够看见世界上那些让我们叹为观止的人、事和物,我们能够由衷地体会到生活本身蕴含的无限的美与奇妙。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令你的心发出赞叹。认真地投入你的呼吸,你的步行,你每一天的生活里,那种“观止”的感觉就会伴你左右。当你对生活鼓掌,叹为观止时,生活也在为你鼓掌,你正拥抱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在我看来,想要成为一个show stopper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周国平说摆脱时间有三种方式: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当你做到活在当下,投入到你当下的每一件小事时,你就是一个show stopper,活在生活这场让人拍手叫绝的show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