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哪堪折柳情
读郑愁予的《错误》,如读一个美艳的故事,轻巧清隽,萦绕全诗的是不绝如缕的绵绵情感,既缠绵悱恻又内涵了些许旷古幽怨。中国传统诗学讲究一种“美和情”的巧妙柔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悦人目者则在于美,美的言辞,美的意象,美的境界。写闺怨之词源远流长,如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何其芳“你有美丽的使你忧愁的日子,你有更美丽的夭亡”,比照前人的愁苦之情,《错误》以其温情的绝唱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不伪装、不雕饰,让原始的情感体验自然流走,真正实现了以情动人的诗美原则。
整首诗歌的诗美主要体现在选取意象的生动形象,诗人把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通过一个怨妇的情感变迁表达出来,使物和情达到了一种高度和谐的统一。本文着重从这一点来探析《错误》的诗意美。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江南,让人魂牵梦绕,但令诗人魂牵梦绕的不仅仅是江南如花美景,在诗人走过江南的时候,曾经相遇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但令诗人魂牵梦绕的也并不是这个美丽女子如莲花般的容颜的开放,而是容颜在季节的轮回里,逐渐消尽了先前的艳丽,现在已经变得憔悴不堪,就像李清照所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容颜已如莲花凋谢,只能固守着一份宁静、一份孤独、一份沧桑,在无休止的等待中回味着曾经拥有过的欢娱,在寂寞中序写着关于青春的童话。莲花的开落就暗示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的生命由艳丽到衰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写尽了女子的寂寞之情。春天来了,但东风没有来,三月的柳絮就不会飞起,这显然是诗人自己主观勾勒的虚景,而这虚景恰好印证了主人公此时此刻的一种情绪。在孤独的等待之中,在她的思想意识深处,任是阳春三月,也如“六月飞霜”,心中的寂寞难以言说。到底是一种怎样寂寞的情感呢?诗人进一步的渲染和说明。就像一条无生命的青石街道,无声无息走进日落黄昏。这里诗人把有生命的人通过无生命的街道作比,道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情感意念,在岁月的阶梯中她一次又一次地忍受住了孤独与寂寞,满目凄然地咀嚼着生命的“颜色”,她品味到的只有生命的苍白与无奈。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你底心如小小的窗扉紧掩”,勾勒了女子的心冷之境。跫音不响,又是一个主观勾勒的虚景,跫音是自然界各种小生灵的鸣叫之声,在春天到来之时特别繁复,三月的跫音如何不响?显然,诗人正是通过这个虚拟之景进一步来勾勒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在主人公的心中,她没有听到“春”来的信息,也没有听到关于春天的任何音响。她的心底已经封动,“三月的春闱”恍如隔世之春再难寻觅,寂寞的心早已心静如止水,禁锢了所有的向往和希望。是忧?是怨?是恼?是恨?更于无人说,也更无从说,只能紧紧掩盖住心灵的窗扉,昨日梦如春水渐逝,情感的花瓣早已满地飘零。这里,一个怨妇形象已跃然纸上。
“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女子情感的变化,由希望重归于失望。“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又一个动的意象的叠加,达达的马蹄声的到来是本诗的高潮,如果说前面一系列的勾勒是诗人的主观想象,是静景,也是虚境,那么到了这里传达的就是诗人和主人公的一次真真实实的情感的交错,一个惯于寂寞的人猛然间听到了动的音响,心不觉为之一振,早已冰封的情感的洪流一下子打开了缺口,淹没了往日的宁静,而最终出现在主人公面前的竟然不是梦寐以求的归人,而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这是一次多么大的情感的玩弄,旧日的伤口匆匆裂变而抚慰创伤的良药却无觅处。这里诗人只能抱歉,只能遗憾,这实在是我出于无心酿铸的一个美丽的错误。
这短短的几句诗,但极具有情节性。首先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江南的如花美景,既而推出了主人公形象,一个寂寞的人独守空帏,最后又一个人物上场,他给主人公带来了巨大的情感波动。整个诗歌的意境正是在这情节跌宕中逐步演绎、升华,达成一种形神并貌、幽思不绝的艺术效果。过客哪堪折柳情,特别是“美丽的错误”这一矛盾语的出现,是主人公情感的极致,也是诗人情感的极致,诗歌境界的极致。错误谓之以美丽,就常理而言是不恰当的,但用在这里,却绝好地表现出了主人公当时的心理变化,从美学观点上来看,这应是一种艺术感受力或艺术分辨力,它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诗美,在不绝如缕的幽思中感受那些恍惚朦胧的物象的影现,捕捉诗意的闪光点,获得那种能够引起心灵震撼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附: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底心如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整首诗歌的诗美主要体现在选取意象的生动形象,诗人把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通过一个怨妇的情感变迁表达出来,使物和情达到了一种高度和谐的统一。本文着重从这一点来探析《错误》的诗意美。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江南,让人魂牵梦绕,但令诗人魂牵梦绕的不仅仅是江南如花美景,在诗人走过江南的时候,曾经相遇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但令诗人魂牵梦绕的也并不是这个美丽女子如莲花般的容颜的开放,而是容颜在季节的轮回里,逐渐消尽了先前的艳丽,现在已经变得憔悴不堪,就像李清照所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容颜已如莲花凋谢,只能固守着一份宁静、一份孤独、一份沧桑,在无休止的等待中回味着曾经拥有过的欢娱,在寂寞中序写着关于青春的童话。莲花的开落就暗示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的生命由艳丽到衰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写尽了女子的寂寞之情。春天来了,但东风没有来,三月的柳絮就不会飞起,这显然是诗人自己主观勾勒的虚景,而这虚景恰好印证了主人公此时此刻的一种情绪。在孤独的等待之中,在她的思想意识深处,任是阳春三月,也如“六月飞霜”,心中的寂寞难以言说。到底是一种怎样寂寞的情感呢?诗人进一步的渲染和说明。就像一条无生命的青石街道,无声无息走进日落黄昏。这里诗人把有生命的人通过无生命的街道作比,道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情感意念,在岁月的阶梯中她一次又一次地忍受住了孤独与寂寞,满目凄然地咀嚼着生命的“颜色”,她品味到的只有生命的苍白与无奈。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你底心如小小的窗扉紧掩”,勾勒了女子的心冷之境。跫音不响,又是一个主观勾勒的虚景,跫音是自然界各种小生灵的鸣叫之声,在春天到来之时特别繁复,三月的跫音如何不响?显然,诗人正是通过这个虚拟之景进一步来勾勒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在主人公的心中,她没有听到“春”来的信息,也没有听到关于春天的任何音响。她的心底已经封动,“三月的春闱”恍如隔世之春再难寻觅,寂寞的心早已心静如止水,禁锢了所有的向往和希望。是忧?是怨?是恼?是恨?更于无人说,也更无从说,只能紧紧掩盖住心灵的窗扉,昨日梦如春水渐逝,情感的花瓣早已满地飘零。这里,一个怨妇形象已跃然纸上。
“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女子情感的变化,由希望重归于失望。“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又一个动的意象的叠加,达达的马蹄声的到来是本诗的高潮,如果说前面一系列的勾勒是诗人的主观想象,是静景,也是虚境,那么到了这里传达的就是诗人和主人公的一次真真实实的情感的交错,一个惯于寂寞的人猛然间听到了动的音响,心不觉为之一振,早已冰封的情感的洪流一下子打开了缺口,淹没了往日的宁静,而最终出现在主人公面前的竟然不是梦寐以求的归人,而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这是一次多么大的情感的玩弄,旧日的伤口匆匆裂变而抚慰创伤的良药却无觅处。这里诗人只能抱歉,只能遗憾,这实在是我出于无心酿铸的一个美丽的错误。
这短短的几句诗,但极具有情节性。首先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江南的如花美景,既而推出了主人公形象,一个寂寞的人独守空帏,最后又一个人物上场,他给主人公带来了巨大的情感波动。整个诗歌的意境正是在这情节跌宕中逐步演绎、升华,达成一种形神并貌、幽思不绝的艺术效果。过客哪堪折柳情,特别是“美丽的错误”这一矛盾语的出现,是主人公情感的极致,也是诗人情感的极致,诗歌境界的极致。错误谓之以美丽,就常理而言是不恰当的,但用在这里,却绝好地表现出了主人公当时的心理变化,从美学观点上来看,这应是一种艺术感受力或艺术分辨力,它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诗美,在不绝如缕的幽思中感受那些恍惚朦胧的物象的影现,捕捉诗意的闪光点,获得那种能够引起心灵震撼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附: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底心如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