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环境中的拥挤研究——概念模型设计(草草稿)
本来想在毕业论文中来这么一段,只是来不及做问卷调研了。这类问卷设计其实比较简单,选样也可以比较简单,街头随机即可,现场操作也比较简单,李氏量表问卷即可。只要自己去做问卷时,适当拉开时间距离,适当拉开空间距离,时间、空间不要过于集中导致结构误差。
其实,拉波波特做过这类研究,只是他们的研究没有中介,模型简单一些,没有仔细挖掘主观感知中的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客观因素,相对来说,因果关系就比较生硬,且容易产生误差。
下文很草稿,模型还不健全,三个假设还需要仔细斟酌,尤其是观测变量的选取,观测变量设置最好设在5~7个,还需要通过文献进行优化。
线索拥挤包含2个纬度:①通过亲身体验而产生的对他者环境的理解;②对外部环境的情感反应,通过身体的感知状态反映空间隐喻的作用。前者是基于认知层面的环境刺激对主体的影响,主要是个体经验、对其他主体的认同程度和文化规范起作用;后者则是基于情感层面的在场体验对主体获得存在拥挤感受的影响,如环境噪音、色彩或者氛围的偏好。
线索拥挤在建筑拥挤或空间拥挤与存在拥挤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因此,构建降低拥挤感知的场域,可以通过强化对象群体的经验或文化规范特征,抑或减少引起负面情感反应的环境线索(非空间的)。
在拥挤感知的过程中,群体环境中的建筑拥挤(或单一环境中的空间拥挤)依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降低拥挤感知的最有效途经依然是降低建筑密度。其次,是提高主体在环境中的线索认知作用,从而改善在一定建筑拥挤水平上主体的拥挤感知体验,并进而经过长期的场所规范提升认同感。
建筑拥挤的4个观测变量:(1)我感觉住区环境中空间有些比较狭小;(2)我感觉建筑间距有些小;(3)我感觉住区室外活动场地有些小;(4)我感觉各类服务设施不够用;
线索拥挤的4个观测变量:(1)我感觉建筑外观有些陈旧;(2)我感觉绿化布置有些杂乱且缺少打理;(3)我感觉活动设施的布置有些密集且杂乱;(4)我感觉住区环境经常比较嘈杂;
存在拥挤的4个观测变量:(1)我感觉住区环境的整体氛围有些压抑;(2)我感觉住区人多眼杂,不够安全;(3)自己不太喜欢在住区活动场地活动,无法释放自己;(4)我感受到因为空间或设施不足引起比较紧张的邻里关系。
此类研究中的研究设计、问卷设计其实很有意思,比如,观测变量的数量,按照标准的学术规范建议,3个观测变量就足以描述1个潜变量,但因为存在问题表述的不准确性和被访对象的理解误差,最好设置5~7个可以互相替换(也就是说实质等同)的问题,最后在模型数据库中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时,将适配度效果不好的问题去掉即可。
再比如,问卷调研样本的方式和数量。样本方式是随机、街头、专家还是其他什么方式,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灵活、准确选定。数量则跟问卷本身、被调研群体的相关特征和问卷调研技术的控制相关,理论上样本不少于20个,既可以。但一般小样本会在40~50,中等样本会在150~250,大样本则超过600。但样本过大也一样没有意义,比如,超过1500样本以后,如果样本误差控制在正负3%,提高到10000样本,误差也不会消除,但成本过高,实际调研过程更加难以控制,反而使得调研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学术合理性。
其实,拉波波特做过这类研究,只是他们的研究没有中介,模型简单一些,没有仔细挖掘主观感知中的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客观因素,相对来说,因果关系就比较生硬,且容易产生误差。
下文很草稿,模型还不健全,三个假设还需要仔细斟酌,尤其是观测变量的选取,观测变量设置最好设在5~7个,还需要通过文献进行优化。
![]() |
线索拥挤包含2个纬度:①通过亲身体验而产生的对他者环境的理解;②对外部环境的情感反应,通过身体的感知状态反映空间隐喻的作用。前者是基于认知层面的环境刺激对主体的影响,主要是个体经验、对其他主体的认同程度和文化规范起作用;后者则是基于情感层面的在场体验对主体获得存在拥挤感受的影响,如环境噪音、色彩或者氛围的偏好。
线索拥挤在建筑拥挤或空间拥挤与存在拥挤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因此,构建降低拥挤感知的场域,可以通过强化对象群体的经验或文化规范特征,抑或减少引起负面情感反应的环境线索(非空间的)。
在拥挤感知的过程中,群体环境中的建筑拥挤(或单一环境中的空间拥挤)依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降低拥挤感知的最有效途经依然是降低建筑密度。其次,是提高主体在环境中的线索认知作用,从而改善在一定建筑拥挤水平上主体的拥挤感知体验,并进而经过长期的场所规范提升认同感。
建筑拥挤的4个观测变量:(1)我感觉住区环境中空间有些比较狭小;(2)我感觉建筑间距有些小;(3)我感觉住区室外活动场地有些小;(4)我感觉各类服务设施不够用;
线索拥挤的4个观测变量:(1)我感觉建筑外观有些陈旧;(2)我感觉绿化布置有些杂乱且缺少打理;(3)我感觉活动设施的布置有些密集且杂乱;(4)我感觉住区环境经常比较嘈杂;
存在拥挤的4个观测变量:(1)我感觉住区环境的整体氛围有些压抑;(2)我感觉住区人多眼杂,不够安全;(3)自己不太喜欢在住区活动场地活动,无法释放自己;(4)我感受到因为空间或设施不足引起比较紧张的邻里关系。
此类研究中的研究设计、问卷设计其实很有意思,比如,观测变量的数量,按照标准的学术规范建议,3个观测变量就足以描述1个潜变量,但因为存在问题表述的不准确性和被访对象的理解误差,最好设置5~7个可以互相替换(也就是说实质等同)的问题,最后在模型数据库中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时,将适配度效果不好的问题去掉即可。
再比如,问卷调研样本的方式和数量。样本方式是随机、街头、专家还是其他什么方式,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灵活、准确选定。数量则跟问卷本身、被调研群体的相关特征和问卷调研技术的控制相关,理论上样本不少于20个,既可以。但一般小样本会在40~50,中等样本会在150~250,大样本则超过600。但样本过大也一样没有意义,比如,超过1500样本以后,如果样本误差控制在正负3%,提高到10000样本,误差也不会消除,但成本过高,实际调研过程更加难以控制,反而使得调研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学术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