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抄公體的辩解
2008/10/17 23:22:45 瀏覽88|回應0|推薦1
錢理群為<周作人散文精編>所寫的<前 言>告余曰:
〝郁達夫在1935年所寫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裡,曾談到
周作人的散文的風格「近幾年來,一變而為枯澀蒼老,爐火純青,歸入古雅遒
勁的一途」,顯然有肯定之意。後來,錢玄同又從文體上讚揚了周作人的新創
造;他在給周作人的信中寫道:「研究院式的作品固覺無意思,但鄙意老兄近
數年來之作風頗覺可愛,即所謂《文抄》是也。」這裡所說的「文抄」,即是
指「一篇之中主要是大段抄引古書的文體,所謂『文抄公』的文體」。而恰恰
是這類「文抄公」的文體,人們似很難接受,歷來評價不高,周作人的老友林
語堂就批評他「後來專抄古書,不發表意見」,周作人晚年在寫給友人的信中
提起此類批評仍流露不滿之意,以為「眼光也只是皮毛」,頗有不被理解的寂
寞之感。近年學術界開始出現了對周作人三、四十年代散文的重新觀照,其中
最有力者無疑是舒蕪先生。他在1986年所寫的《周作人後期散文的審美世
界》一文中首次提出:「周作人的小品文的真正大成就,還是在他的後期,甚
至包括他附敵以後的部分作品,這是今天應該冷靜地承認的。」1988年在
為劉應爭編選的《知堂小品》所作的「序」中,他又進一步肯定「文抄公」的
文體是周作人獨創的「前無古人後亦未必有來者的文體」。舒蕪先生的這些論
斷看似驚人之語,其實言之成理,是表現了一位求實、認真的學者對他的研究
對象(即使是周作人這樣的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的深切理解與科學把握的。周
作人自己早就說過,他「抄書並不比自己作文為不苦,然其甘苦則又非他人所
能知耳」。對於周作人來說,「抄書」即是「尋友」,如同當年陶淵明那樣,
「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與眼光去「發現」古人,
另一面又通過這種發現進一步肯定、擴大、豐富自己,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千
燈相照」,「抄書」的過程,即是「物我迴響交流」的過程,通過與古人(即
想像的友人)「結緣」,打破現實的狹窄與孤寂,以求得精神的慰藉與昇華。
因此,在這類「文抄公」的文體裡,所引古人文字與周作人自己的評點,渾然
融為一體:引文有如「龍身沙,評點即是「點睛」之筆,全文完全可以當作周
作人自己寫的文字來讀,可以說是周作人「自我」的外化物,不僅思想,連文
字風格、意境都是「周作人式」的。讀這類文章,讀者忽而遊刃於千載,與
「周作人化」了的古人對話,忽而又和周作人本人直接交流,心靈的空間既開
闊又自由。另一方面,由於文章的主體是經過周作人精心挑選的或古澀或華美
的古文,而連綴其間的周作人的點評則是簡明、樸實的現代自話,二者的有機
揉合,互相調劑,使這類「文抄公」式的文體常兼具兩種文體之美,古澀而豐
腴,華麗而樸實,達到了「雅與俗」的統一:這正是周作人所追求的境界。〞
我的益吾齋的作文亦是這種理念的實踐,我就是要來做這個〝來者〞,我自然不
敢臭美,攀比周作人君,只是朋友進我這齋應持是心,明了齋主之苦心孤詣也。
哦!糟糕!又是連篇徵引,算來是我的文字的,僅百多來字也,就此擱筆吧。
錢理群為<周作人散文精編>所寫的<前 言>告余曰:
〝郁達夫在1935年所寫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裡,曾談到
周作人的散文的風格「近幾年來,一變而為枯澀蒼老,爐火純青,歸入古雅遒
勁的一途」,顯然有肯定之意。後來,錢玄同又從文體上讚揚了周作人的新創
造;他在給周作人的信中寫道:「研究院式的作品固覺無意思,但鄙意老兄近
數年來之作風頗覺可愛,即所謂《文抄》是也。」這裡所說的「文抄」,即是
指「一篇之中主要是大段抄引古書的文體,所謂『文抄公』的文體」。而恰恰
是這類「文抄公」的文體,人們似很難接受,歷來評價不高,周作人的老友林
語堂就批評他「後來專抄古書,不發表意見」,周作人晚年在寫給友人的信中
提起此類批評仍流露不滿之意,以為「眼光也只是皮毛」,頗有不被理解的寂
寞之感。近年學術界開始出現了對周作人三、四十年代散文的重新觀照,其中
最有力者無疑是舒蕪先生。他在1986年所寫的《周作人後期散文的審美世
界》一文中首次提出:「周作人的小品文的真正大成就,還是在他的後期,甚
至包括他附敵以後的部分作品,這是今天應該冷靜地承認的。」1988年在
為劉應爭編選的《知堂小品》所作的「序」中,他又進一步肯定「文抄公」的
文體是周作人獨創的「前無古人後亦未必有來者的文體」。舒蕪先生的這些論
斷看似驚人之語,其實言之成理,是表現了一位求實、認真的學者對他的研究
對象(即使是周作人這樣的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的深切理解與科學把握的。周
作人自己早就說過,他「抄書並不比自己作文為不苦,然其甘苦則又非他人所
能知耳」。對於周作人來說,「抄書」即是「尋友」,如同當年陶淵明那樣,
「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與眼光去「發現」古人,
另一面又通過這種發現進一步肯定、擴大、豐富自己,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千
燈相照」,「抄書」的過程,即是「物我迴響交流」的過程,通過與古人(即
想像的友人)「結緣」,打破現實的狹窄與孤寂,以求得精神的慰藉與昇華。
因此,在這類「文抄公」的文體裡,所引古人文字與周作人自己的評點,渾然
融為一體:引文有如「龍身沙,評點即是「點睛」之筆,全文完全可以當作周
作人自己寫的文字來讀,可以說是周作人「自我」的外化物,不僅思想,連文
字風格、意境都是「周作人式」的。讀這類文章,讀者忽而遊刃於千載,與
「周作人化」了的古人對話,忽而又和周作人本人直接交流,心靈的空間既開
闊又自由。另一方面,由於文章的主體是經過周作人精心挑選的或古澀或華美
的古文,而連綴其間的周作人的點評則是簡明、樸實的現代自話,二者的有機
揉合,互相調劑,使這類「文抄公」式的文體常兼具兩種文體之美,古澀而豐
腴,華麗而樸實,達到了「雅與俗」的統一:這正是周作人所追求的境界。〞
我的益吾齋的作文亦是這種理念的實踐,我就是要來做這個〝來者〞,我自然不
敢臭美,攀比周作人君,只是朋友進我這齋應持是心,明了齋主之苦心孤詣也。
哦!糟糕!又是連篇徵引,算來是我的文字的,僅百多來字也,就此擱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