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拉松‘中产陷阱’”和“赛评“标准的思考
一、对《马拉松里的“中产陷阱”》的读后思考
近一段时期,著名媒体《新京报》上的一篇题为《马拉松里的“中产陷阱”》的文章,在跑步界引起了诸多关注。认为该文立意新颖,写出了自己心里话的赞誉者有之;对文章逻辑和叙事方法持尖锐批评立场者亦有之。从启发思考的角度看,这篇文章确实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首先,什么是“中产”或“中产阶级(层)”,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从社会地位界定的(James Bradshaw),有从收入水平界定的(万广华),有从劳资关系界定的(Louis C. Fraina),也有从职业特性界定(Barbara Ehrenreich)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身边跑马拉松的朋友是那些“从事金融、咨询、IT行业等办公室工作,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在外人看来,有比较好的职业,有着中产甚至中产阶级以上的收入水平”的人为例,提出“中产阶级没有基本的衣食之忧,经济条件看上去还不错,但觉得自己的身体精力在下降,有很强的职业和人生挑战危机感的人,会比较容易接受马拉松这项运动”,最终说明马拉松投射了“非常庞大的有危机感而又非常勤劳的中产阶级群体;另一方面,这些中产阶级群体又受到老龄化和社会转型乏力、透支未来的的挑战”的社会问题。
最近几年,中国的马拉松等跑步运动受到跑步爱好者、媒体与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名人和各个阶层普通民众中的跑步爱好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
这位作者所能及的观察范围,能占跑者总数的多少?
拿着某一阶层的个别人物说事儿,也许能够表达作者与文中所涉及人物的感情与心情,但过于武断和以偏概全。
例如,按照作者定义的“中产阶级群体”,在全国总人口能占多大比例?!
再如,一个有职业危机感的人,不去赶紧学习充电和筹划未来,反而去花大把的时间进行长跑训练,但凡有点理性,可能吗?!
笔者认为,关于马拉松参与者的经济状况、社交模式、职业分布等的研究,可以归入体育经济学,或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范畴。下面是一个初步的分析思路。
针对某一公认的有影响力大赛(全程跑者总数多,或是占比例较大,例如厦门马拉松与北京马拉松)的全程跑者发起一项包括以下5个项目的调查: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年度收入、年度跑步支出与常住城市;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与统计学中常用的“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五等份组”等进行对比,从数字的角度,为我国的马拉松跑者群体绘制一幅具有更广泛代表性的抽象画。例如“根据对xx马拉松xxxx名跑者的调查,年龄集中在xx岁(占xx%),教育程度在xx水平之上的占xx%,xx、xx、xx几类职业的跑者占总数的xx%,年均收入在xxxxx元以上的占xx%,每年包括差旅费的跑步支出在xxxxx元以上的占xx%”。
收集整理这些数据,特别是跑步支出和年均收入,对体育与健康行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例如搜寻目标客户人群、确定经营规模、制定产品与服务的价格与营销方案等。可参考:
(1)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城市中心调研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研报告
二、关于民间跑者对马拉松赛事评分的思考
哪些比赛靓点多,哪些比赛槽点多?靓点与槽点分别是什么?哪些比赛能够吸引外埠跑者们去了又去?这些都是民间跑者以及民间体育关注者做赛事评论所必须考虑的。用客户关系的术语说,就是“顾客满意度”问题。
对于比赛路线与观光风景等每个赛事个性化的内容,跑者们可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众口难调下无法进行较为客观的评判。但是,对于可以用具体数量和“有无”来表示,同时又直接关系参赛体验的客观硬性指标,我们必须格外关注。以下就从赛事组织、赛事服务以及外埠回头客三方面谈谈我所认识的赛事评价,应当至少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一)赛事组织
对于赛事组织的评价,可以从起/终点的入场、如厕等待、物品存退取三方面的排队问题,以及交通便利程度去考虑。
1、参赛总人数/入场通道数量,数值越大,入场时约有可能出现排大队和踩踏事故。
2、参赛总人数/厕所数量,数值越大,就越容易重现“尿红墙”的盛景,特别是在起点,这一指标尤为重要。
3、参赛总人数/物品存退取通道数量,数值越大,就意味着存退取物品环节的效率越低下。
4、比赛日乘坐公共与轨道交通从驻地去往起点的平均时间,以及从终点回到驻地的平均时间;用时长,则说明比赛地的交通可能不甚便利(姑且不论是拥堵还是线路规划的原因),或者至少是在应对区域性的客流增加方面存在问题。
(二)比赛服务
对比赛服务的评价,就是看组委会赛前关于补给提供、完赛纪念品发放与交通管理方面的承诺兑现情况。
1、补给提供。俗话说“饱汉不知饿汉饥”,在国内各大比赛中,在享受补给的数量与质量方面,跑得快显然比跑得慢具有优势。关于补给的吐槽与抱怨,也多来自那些因为慢而面临“水尽粮绝”,不得不在痛苦中慢慢煎熬的慢跑者(粗略界定为总关门时间前一小时完赛者)。慢跑者是数量不菲,但却是最容易被国内组委会忽视的弱势群体。事实上,补给数量是关系到跑者,特别是慢跑者们的安全,体现组委会对每一位参赛者给予一视同仁尊重的重大问题,因为,在身体能量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运动,对于任何人都是具有危险性的折磨。既然在赛前承诺提供补给,那么当然要认真负责的履行相应的承诺。(PS:如果说大家对运动饮料的口味评价不一,那么对水的评价总该一致吧!)
评价方法,很简单:去问问在规定时间内最后一百个完赛跑者,是否在需要时获得了数量合适的补给。
2、完赛纪念品发放。依旧是关于组委会是否一视同仁的尊重每一位跑者的问题。如果组委会对纪念品短少采取了邮寄的方式进行补偿,而没有道歉;试问有多少跑友认为这不是对参赛者的冒犯?!我们足额缴纳报名费,我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终点就应该有代表着对我们的付出与汗水相应尊重的纪念品,这是我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应得的,而不是什么居高临下的恩赐!
完赛纪念品发放的评价方法如同“补给提供”。
3、交通管制。当组委会们把“交通管制路段恢复社会交通时间由交管部门根据比赛情况决定”等类似条款纷纷写入规程时,是否考虑过一旦“人车混跑”,那些勉强在关门时间前经过相应路段的参赛者的人身安全?“根据比赛状况决定”的标准又是什么?是维持交通管制直到关门时间前的最后一个参赛者通过,还是看到时间将至而随意决定?组委会如果对所有跑者怀着同样的敬重,就应将交通管制至少维持到各路段关门时间前的最后一名参赛者通过!
评价方法:问问最后一百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的慢跑者,是否遭遇过人车混跑的危险情况。
4、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是否把敬业精神维持到了相应岗位的最后一分钟?是否在当值的时段内出现无故离岗的情况?这个问题,依然是慢跑者们最有发言权。
(三)外埠回头客
一个有口碑积淀的优秀赛事,总会吸引一批从外埠赶来参赛的“回头客”。而这部分回头客在参赛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能够说明了比赛对外地跑者的吸引力。否则,假如一场比赛的代名词是“混乱”、“抠门儿”和“不尊重参赛者”什么的,谁还会大老远的自掏路费来吃苦受气闹心呢?评价方法;第一看看外埠回头客在总人数中的比例,第二看看慢跑者中外埠回头客所占的比例。如果慢跑者中也能有比例不低的外埠回头客,那么这场比赛十有八九可以称得上是业界良心、赛中标杆了。
结语
以上是个人对这两方面问题的一些思考,欢迎各位跑友多多交流。
总之,我们对于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或是看似“热点”的问题,如果在基本逻辑与自身掌握的经验常识范围内去进行深入思考,不但能够开阔思维,加深对事物的认知,而且充满了智慧火花灵动的乐趣。
十分喜欢日本体育品牌爱世克斯(Asics,现在叫亚瑟士)的一句同时鼓励锻炼身体和思维的广告词:Sound Mind Sound Body。
因为我们跑步,所以我们应该,也有能力从跑者的角度,对跑步问题有更多的深入思考。
执笔:赵小钊
图片来自网络
益跑同仁崔健与跑友王乐对此文亦有贡献,在此致谢。
1顶
近一段时期,著名媒体《新京报》上的一篇题为《马拉松里的“中产陷阱”》的文章,在跑步界引起了诸多关注。认为该文立意新颖,写出了自己心里话的赞誉者有之;对文章逻辑和叙事方法持尖锐批评立场者亦有之。从启发思考的角度看,这篇文章确实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首先,什么是“中产”或“中产阶级(层)”,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从社会地位界定的(James Bradshaw),有从收入水平界定的(万广华),有从劳资关系界定的(Louis C. Fraina),也有从职业特性界定(Barbara Ehrenreich)的。
![]() |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身边跑马拉松的朋友是那些“从事金融、咨询、IT行业等办公室工作,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在外人看来,有比较好的职业,有着中产甚至中产阶级以上的收入水平”的人为例,提出“中产阶级没有基本的衣食之忧,经济条件看上去还不错,但觉得自己的身体精力在下降,有很强的职业和人生挑战危机感的人,会比较容易接受马拉松这项运动”,最终说明马拉松投射了“非常庞大的有危机感而又非常勤劳的中产阶级群体;另一方面,这些中产阶级群体又受到老龄化和社会转型乏力、透支未来的的挑战”的社会问题。
最近几年,中国的马拉松等跑步运动受到跑步爱好者、媒体与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名人和各个阶层普通民众中的跑步爱好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
这位作者所能及的观察范围,能占跑者总数的多少?
拿着某一阶层的个别人物说事儿,也许能够表达作者与文中所涉及人物的感情与心情,但过于武断和以偏概全。
例如,按照作者定义的“中产阶级群体”,在全国总人口能占多大比例?!
再如,一个有职业危机感的人,不去赶紧学习充电和筹划未来,反而去花大把的时间进行长跑训练,但凡有点理性,可能吗?!
笔者认为,关于马拉松参与者的经济状况、社交模式、职业分布等的研究,可以归入体育经济学,或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范畴。下面是一个初步的分析思路。
针对某一公认的有影响力大赛(全程跑者总数多,或是占比例较大,例如厦门马拉松与北京马拉松)的全程跑者发起一项包括以下5个项目的调查: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年度收入、年度跑步支出与常住城市;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与统计学中常用的“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五等份组”等进行对比,从数字的角度,为我国的马拉松跑者群体绘制一幅具有更广泛代表性的抽象画。例如“根据对xx马拉松xxxx名跑者的调查,年龄集中在xx岁(占xx%),教育程度在xx水平之上的占xx%,xx、xx、xx几类职业的跑者占总数的xx%,年均收入在xxxxx元以上的占xx%,每年包括差旅费的跑步支出在xxxxx元以上的占xx%”。
收集整理这些数据,特别是跑步支出和年均收入,对体育与健康行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例如搜寻目标客户人群、确定经营规模、制定产品与服务的价格与营销方案等。可参考:
(1)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城市中心调研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研报告
二、关于民间跑者对马拉松赛事评分的思考
哪些比赛靓点多,哪些比赛槽点多?靓点与槽点分别是什么?哪些比赛能够吸引外埠跑者们去了又去?这些都是民间跑者以及民间体育关注者做赛事评论所必须考虑的。用客户关系的术语说,就是“顾客满意度”问题。
对于比赛路线与观光风景等每个赛事个性化的内容,跑者们可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众口难调下无法进行较为客观的评判。但是,对于可以用具体数量和“有无”来表示,同时又直接关系参赛体验的客观硬性指标,我们必须格外关注。以下就从赛事组织、赛事服务以及外埠回头客三方面谈谈我所认识的赛事评价,应当至少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 |
(一)赛事组织
对于赛事组织的评价,可以从起/终点的入场、如厕等待、物品存退取三方面的排队问题,以及交通便利程度去考虑。
1、参赛总人数/入场通道数量,数值越大,入场时约有可能出现排大队和踩踏事故。
2、参赛总人数/厕所数量,数值越大,就越容易重现“尿红墙”的盛景,特别是在起点,这一指标尤为重要。
3、参赛总人数/物品存退取通道数量,数值越大,就意味着存退取物品环节的效率越低下。
4、比赛日乘坐公共与轨道交通从驻地去往起点的平均时间,以及从终点回到驻地的平均时间;用时长,则说明比赛地的交通可能不甚便利(姑且不论是拥堵还是线路规划的原因),或者至少是在应对区域性的客流增加方面存在问题。
(二)比赛服务
对比赛服务的评价,就是看组委会赛前关于补给提供、完赛纪念品发放与交通管理方面的承诺兑现情况。
1、补给提供。俗话说“饱汉不知饿汉饥”,在国内各大比赛中,在享受补给的数量与质量方面,跑得快显然比跑得慢具有优势。关于补给的吐槽与抱怨,也多来自那些因为慢而面临“水尽粮绝”,不得不在痛苦中慢慢煎熬的慢跑者(粗略界定为总关门时间前一小时完赛者)。慢跑者是数量不菲,但却是最容易被国内组委会忽视的弱势群体。事实上,补给数量是关系到跑者,特别是慢跑者们的安全,体现组委会对每一位参赛者给予一视同仁尊重的重大问题,因为,在身体能量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运动,对于任何人都是具有危险性的折磨。既然在赛前承诺提供补给,那么当然要认真负责的履行相应的承诺。(PS:如果说大家对运动饮料的口味评价不一,那么对水的评价总该一致吧!)
评价方法,很简单:去问问在规定时间内最后一百个完赛跑者,是否在需要时获得了数量合适的补给。
2、完赛纪念品发放。依旧是关于组委会是否一视同仁的尊重每一位跑者的问题。如果组委会对纪念品短少采取了邮寄的方式进行补偿,而没有道歉;试问有多少跑友认为这不是对参赛者的冒犯?!我们足额缴纳报名费,我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终点就应该有代表着对我们的付出与汗水相应尊重的纪念品,这是我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应得的,而不是什么居高临下的恩赐!
完赛纪念品发放的评价方法如同“补给提供”。
3、交通管制。当组委会们把“交通管制路段恢复社会交通时间由交管部门根据比赛情况决定”等类似条款纷纷写入规程时,是否考虑过一旦“人车混跑”,那些勉强在关门时间前经过相应路段的参赛者的人身安全?“根据比赛状况决定”的标准又是什么?是维持交通管制直到关门时间前的最后一个参赛者通过,还是看到时间将至而随意决定?组委会如果对所有跑者怀着同样的敬重,就应将交通管制至少维持到各路段关门时间前的最后一名参赛者通过!
评价方法:问问最后一百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的慢跑者,是否遭遇过人车混跑的危险情况。
4、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是否把敬业精神维持到了相应岗位的最后一分钟?是否在当值的时段内出现无故离岗的情况?这个问题,依然是慢跑者们最有发言权。
(三)外埠回头客
一个有口碑积淀的优秀赛事,总会吸引一批从外埠赶来参赛的“回头客”。而这部分回头客在参赛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能够说明了比赛对外地跑者的吸引力。否则,假如一场比赛的代名词是“混乱”、“抠门儿”和“不尊重参赛者”什么的,谁还会大老远的自掏路费来吃苦受气闹心呢?评价方法;第一看看外埠回头客在总人数中的比例,第二看看慢跑者中外埠回头客所占的比例。如果慢跑者中也能有比例不低的外埠回头客,那么这场比赛十有八九可以称得上是业界良心、赛中标杆了。
结语
以上是个人对这两方面问题的一些思考,欢迎各位跑友多多交流。
总之,我们对于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或是看似“热点”的问题,如果在基本逻辑与自身掌握的经验常识范围内去进行深入思考,不但能够开阔思维,加深对事物的认知,而且充满了智慧火花灵动的乐趣。
![]() |
十分喜欢日本体育品牌爱世克斯(Asics,现在叫亚瑟士)的一句同时鼓励锻炼身体和思维的广告词:Sound Mind Sound Body。
因为我们跑步,所以我们应该,也有能力从跑者的角度,对跑步问题有更多的深入思考。
执笔:赵小钊
图片来自网络
益跑同仁崔健与跑友王乐对此文亦有贡献,在此致谢。
1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