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专栏》资本市场将引领第三轮中国造富机会,觉得写的挺好的。
(撰稿人为路透特邀专栏作家,内文仅代表本人观点)
我想给中国的股票市场,特别是二级市场做个广告。我觉得未来十年新的造富机会会是在这里。
中国的产业周期其实有三轮,第一轮是外贸。凡是做外贸的,无论上下游,以及与外贸上下游相关的企业,引领了第一轮中国经济的增长。所谓撑死胆大的,那个时候凡是有铁饭碗的人,谁去跑外贸这么累,但这一波人就发了。
第二轮产生在房地产。房地产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特别是拉动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支柱行业,无论上下游,包括装修家电,都成为主要创富的行业。实际上只要围绕着这个行业走,都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即使买房子也算,盖房子也算,给房子打工也可以。
但说到第三轮机会,因为投资拉动型,包括出口拉动型经济告一段落,第三个阶段将来自于资本市场。宏观来讲,这是与内需拉动型的经济格局相匹配的。
接着,咱们从微观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为什么最近一些新兴产业股票涨得这么猛?我觉得因为大家都看清楚了,这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但这个方向上,国内现有的融资体系是很难支撑的,不论是间接融资还是债券市场,还是一些通过理财、信托的表外融资,都是以银行为主的。社会融资规模里面,每个月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几十亿上百亿,和万亿级的总量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在这样一个体系里,以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里,资金必然更支持大企业,因为银行是风险厌恶型的,这个体系下的风控方向必然是风险厌恶型的。
那么对于资本市场呢?资本市场是风险偏好型,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国这个市场更加明显。
大家都说中国的股市很奇怪,成长股估值高,蓝筹股估值低,这跟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实际上这就是新兴市场的典型特点:长期发展好、基数低、未来增速快的,二级市场肯定喜欢。
因为它是风险偏好型的市场,所以资本市场更青睐新兴产业,比如:影视、文化、TMT,移动互联等。但这些都是由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来支撑的,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体系很难对此做风险定价。而资本市场天生就喜欢也擅长对此类核心优势做定价,所以在中国,如果要顺利转型,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必然的。
所以我说,中国的第三轮机会将来自于资本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
接下来谈一下,我们理解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
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都有特别鲜明的自我特征,第一个和其他市场差不多--市场的有效性不足。
回顾过往历史,公募基金中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收益率比指数型基金的长期收益要好,这反过来也证明市场的有效性不足。
第二,投资者的类型比较单一,散户为主。
如果光看户数,国内市场80%都是散户。如果看资金量,散户占比不那么高。但是主流的机构投资者,比如公募基金,它的投委会是谁呢?不是投资总监,不是总经理,也不是董事长,而是个人投资者。
为什么呢?中国公募基金主要的销售渠道是银行,和基金公司相比,银行负责销售基金的个人金融部是比较强势的,会对基金公司形成倒逼,导致基金公司被动迎合个人投资者的需求。你看到大家都责怪基金公司没有良心,追涨杀跌,不考虑长期投资,不像一个投资机构者……没有办法,基金销不出去,董事会要革管理层的命,管理层要革基金经理的命。
所以投资者类型单一,造成异常鲜明的特征--投资周期短。不仅是投资周期短,有券商报告说,现在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基本上是三年左右。这也很好理解,新的基金经理才更多会往前冲,激进型的基金经理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偏好。
当然,我们要做绝对回报,必须站在他们的反面,也算做一种对冲。
个人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周期是一年。很多机构实际上自己内部的考核周期也是一年,所以大家在做投资计划时,都是围绕着一年期的周期去做的。这就形成国内证券市场比较鲜明的特征。
而我们的做法是逆过来。我的投资周期考虑的是三到五年,这会造成一些压力,在某些时段上大家对你很满意,在某些时段,大家却对你非常反感。但我们的好处是私募,只要我们几个合伙人能扛住,不至于倒闭,就没问题。坚持到最后,直到验证你的策略逻辑。
一旦拉长看,就会有明显的机会给到你,这就是绝对回报中主动管理的优势,只有拉长周期才看得出来。
(作者为星石投资总裁、首席策略师,本文根据其在中国资管行业转型之路圆桌研讨会发言整理而成,征得同意刊发)
我想给中国的股票市场,特别是二级市场做个广告。我觉得未来十年新的造富机会会是在这里。
中国的产业周期其实有三轮,第一轮是外贸。凡是做外贸的,无论上下游,以及与外贸上下游相关的企业,引领了第一轮中国经济的增长。所谓撑死胆大的,那个时候凡是有铁饭碗的人,谁去跑外贸这么累,但这一波人就发了。
第二轮产生在房地产。房地产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特别是拉动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支柱行业,无论上下游,包括装修家电,都成为主要创富的行业。实际上只要围绕着这个行业走,都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即使买房子也算,盖房子也算,给房子打工也可以。
但说到第三轮机会,因为投资拉动型,包括出口拉动型经济告一段落,第三个阶段将来自于资本市场。宏观来讲,这是与内需拉动型的经济格局相匹配的。
接着,咱们从微观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为什么最近一些新兴产业股票涨得这么猛?我觉得因为大家都看清楚了,这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但这个方向上,国内现有的融资体系是很难支撑的,不论是间接融资还是债券市场,还是一些通过理财、信托的表外融资,都是以银行为主的。社会融资规模里面,每个月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几十亿上百亿,和万亿级的总量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在这样一个体系里,以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里,资金必然更支持大企业,因为银行是风险厌恶型的,这个体系下的风控方向必然是风险厌恶型的。
那么对于资本市场呢?资本市场是风险偏好型,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国这个市场更加明显。
大家都说中国的股市很奇怪,成长股估值高,蓝筹股估值低,这跟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实际上这就是新兴市场的典型特点:长期发展好、基数低、未来增速快的,二级市场肯定喜欢。
因为它是风险偏好型的市场,所以资本市场更青睐新兴产业,比如:影视、文化、TMT,移动互联等。但这些都是由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来支撑的,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体系很难对此做风险定价。而资本市场天生就喜欢也擅长对此类核心优势做定价,所以在中国,如果要顺利转型,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必然的。
所以我说,中国的第三轮机会将来自于资本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
接下来谈一下,我们理解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
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都有特别鲜明的自我特征,第一个和其他市场差不多--市场的有效性不足。
回顾过往历史,公募基金中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收益率比指数型基金的长期收益要好,这反过来也证明市场的有效性不足。
第二,投资者的类型比较单一,散户为主。
如果光看户数,国内市场80%都是散户。如果看资金量,散户占比不那么高。但是主流的机构投资者,比如公募基金,它的投委会是谁呢?不是投资总监,不是总经理,也不是董事长,而是个人投资者。
为什么呢?中国公募基金主要的销售渠道是银行,和基金公司相比,银行负责销售基金的个人金融部是比较强势的,会对基金公司形成倒逼,导致基金公司被动迎合个人投资者的需求。你看到大家都责怪基金公司没有良心,追涨杀跌,不考虑长期投资,不像一个投资机构者……没有办法,基金销不出去,董事会要革管理层的命,管理层要革基金经理的命。
所以投资者类型单一,造成异常鲜明的特征--投资周期短。不仅是投资周期短,有券商报告说,现在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基本上是三年左右。这也很好理解,新的基金经理才更多会往前冲,激进型的基金经理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偏好。
当然,我们要做绝对回报,必须站在他们的反面,也算做一种对冲。
个人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周期是一年。很多机构实际上自己内部的考核周期也是一年,所以大家在做投资计划时,都是围绕着一年期的周期去做的。这就形成国内证券市场比较鲜明的特征。
而我们的做法是逆过来。我的投资周期考虑的是三到五年,这会造成一些压力,在某些时段上大家对你很满意,在某些时段,大家却对你非常反感。但我们的好处是私募,只要我们几个合伙人能扛住,不至于倒闭,就没问题。坚持到最后,直到验证你的策略逻辑。
一旦拉长看,就会有明显的机会给到你,这就是绝对回报中主动管理的优势,只有拉长周期才看得出来。
(作者为星石投资总裁、首席策略师,本文根据其在中国资管行业转型之路圆桌研讨会发言整理而成,征得同意刊发)